农业职业院校思政课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2022-02-27黄沙沙
黄沙沙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基础部,北京 102442)
乡村振兴是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2017 年12 月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一直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 “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之重点,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切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把解决好 “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培养大批适合 “三农” 需要的合格人才,才能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农业职业院校作为国家专门从事农业职业教育的应用型院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重大责任,农业职业院校应利用其办学条件,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培养出大批爱农村、爱农民、懂农业的农业应用型人才。这既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当务之急,又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赋予农业职业院校的历史使命与担当。因而,作为高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更是责无旁贷。本文从思政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探讨如何通过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路径和办法。
一、提高思政课程理性认知,紧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一)农业职业院校思政课程助力乡村振兴符合农业院校办学目标
在我国,农业职业院校的办学类型属于应用型职业大学,办学定位特征基本上是开放性、地方性、应用性、职业化。办学宗旨及发展目标是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质量求生存,坚持立德树人,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产业需求、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其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培育农业、农村、农民需要的,实际动手能力强、实践操作经验丰富的应用型本、专科合格农业职业人才上。这既是农业职业院校存在的价值,又是农业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发展方向。所以,在乡村振兴这盘大棋中,农业职业院校应当 “走好子、下好棋” ,有作为、有担当,包括思政课在内的所有课程,都应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办好农业职业教育,培育好适合 “三农” 的合格人才,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核心,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和人才储备基础。
(二)农业职业院校思政课程助力乡村振兴符合思政课程地位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可见,思政课在国家战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地位之高,主要取决于作用之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高度概括,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2]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思政课则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通过思政课程,对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3]思政课的地位之高、作用之大,决定着农业职业院校在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发挥思政课应有的作用。通过思政课程教学,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灌输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热爱农业的思想观念,教育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掌握真实本领,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来。这就是农业职业院校思政课的魅力,也是思政课的责任,更是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
(三)农业职业院校思政课程助力乡村振兴符合当前社会现状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农业、农村、农民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改革开放首先起步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解决了农民生活保障和粮食产量问题,但是,随着城市经济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改制、民营经济的崛起,国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进入工业化、信息化的时代以后,人们的注意力大多转移到了工业、商业、金融、电子信息等高产值、高利润、高回报的行业上来,而农业则被忽视了。农药使用过度,耕地面积保障有了危机感,土地质量退化严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逐年大幅减少,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发展的前途受到抑制。这些问题在十八大以后虽有改观,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从根本上解决 “三农” 问题的进展速度,还是比较缓慢。
农业、农村、农民的现状,也对当代青年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农业产业投资大,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差,生活条件艰苦,从事农业行业的农民、农业人面临的工作条件、环境、待遇都远不如城市中其他各类职业人群。所以,在学校,特别是农业职业院校,必须通过包括思政课在内的课程教学及其他手段,在思想上为学生释疑解惑,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导学生不忘初心,好学上进,掌握本领,积极献身 “三农” 事业。这是当前农业职业院校思政课助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二、科学规划思政课程设置,确保教学内容专业系统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基本功能,更是高等学校核心价值的目标追求和社会意义的集中体现,它是学校的生存立命之本。[4]学校教育的基本前提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实现办学目的。乡村振兴的关键首先在于人才振兴,现代农业、现代农村、现代农民的实现,需要大量的党政管理人员、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乡村服务治理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等。农业职业院校定位于应用型职业大学,一般设有农业技术、园林工程、食品化工、畜牧兽医等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就应该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来研究、设定,就是以社会需要、农业农村农民的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学科专业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职业人才。[5]农业职业院校的职能,就是通过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来规范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要素,对乡村振兴培养人才标准进行目标设计和分解,以达到引领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为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思政课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添砖加瓦” 。尤其是农业职业院校,学科专业领域覆盖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所以,在价值观讲授中更需要加深学生的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廉洁意识,来激发学生技术报国、扎根基层一线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二)合理拓展课程内容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通过课程内容的设置、课堂教学载体的运行和教师的讲授传播来实现的。但前提首先是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确定。一般来说,课程内容的设置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的总和,也就是教师所教授各门学科、各个专业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课程内容的社会性,以及课程内容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应性,根据教育价值观念、课程目标、学科知识、选择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应用性,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农业职业院校就是要遵循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纵横交错的课程体系当中,按照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标准的要求,对全校各专业的课程进行综合分析,按专业及学期、学年进行科学配置、合理组合,建立一个合理、规范、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为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思政课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课程,其课程主要内容有统一安排和要求,不能擅自变动。但农业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从助力乡村振兴的需要出发,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内容的分量取舍上,适当考虑作些调整。比如,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 “三农” 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等等。还可以适当引入乡土教材的内容,把当地和本校教师、毕业生中为 “三农” 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科技成果和身边的感人案例引入课程内容之中,使思政课程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鲜活。
(三)优化考核办法
对学生进行成绩的考核,是考察和评定学生学习状况的依据,是促进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举措,也是考察和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状况的必要途径。传统的考核办法分为考试、考查两种。对于学校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必修课,由教务处在每个学期结束前组织考试,计为学生本课程的学习成绩。对于选修课,则采取考查的方式,一般由各分院在一个学期结束前组织考查,计为学生本课程的学习成绩,以上被称为统一考核;还有一种考核方式为平时考核,即考查课和非必修课采取平时考核办法,侧重考核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方法相对简单灵活。
新形势下,根据农业高职院校思政课服务乡村振兴育人教育的需要,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重点内容、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模式等都必须有所调整。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的过程中,既要接受课堂上的理论教育,又要参加校内的第二课堂活动;既要参与课堂内的座谈讨论与演讲,还要去农村调查研究等等。学生学习形式多样化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点面多了,需要考核的内容也不像原来那么单一了,传统的考核办法就不那么适应了。所以,必须调整对思政课学习成绩的考核办法。考核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成绩,应本着既考察理论学习情况,又要观察学生诚实做人的现实表现;既考核课堂学习成绩,又要综合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既考核校内的学习成绩,又要格外关注校外实践活动的质与量。适当减少考试内容,扩大考察范围,偏重社会实践方面考核,并提升考核分数权重比例。思政课教师可以建立实践课考核平台,将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纳入考核评价范围内,从制度上对各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对学生参与实践以及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赋予思政课堂一定比例的实践成绩,将考核评价方式从单一考试延伸到多元综合评价,可以推动思政课对学生乡村振兴教育的教学效果。
三、改革思政课程教学方式,丰富思政课程教学模式
(一)发挥教师课堂主导作用
思政课教师担负着思政课程教书育人的职责,在思政课教学中起着传授理论知识、启发学生心灵、引导学生成长的主导作用。[6]特别是针对学生对农业、农村、农民缺乏正确认识的情况下,任课教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水平。因而思政课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热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直接决定着学习的效果、质量。一定要通过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学好专业知识、锻炼实践能力、掌握一技之长。由 “让我学” ,变为 “我要学,我要好好学” ,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以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采用多样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方式方法是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的、到达教学彼岸的桥梁和纽带。合适、高效、实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而,农业职业院校思政课必须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助力乡村振兴、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改进、调整、充实、完善教学方式方法,在课堂、课外、社会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进上下功夫,加大课外辅助手段的运用,强化校外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环节的作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思政课教师能够深入专业课程中,与专业课教师相配合,结合专业课程教学特点和价值理念,挖掘专业课程内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并引入到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促使思政课与专业课教育融为一体,就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用好现代媒介技术手段
现代媒介手段、信息传播技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保障条件。农业职业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非常适合运用这些载体、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成果和设备,结合教学需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及媒介作用,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释放第二课堂辅助效能
第二课堂活动是指学生在学校完成必修课、选修课的任务之外,利用余下来的空闲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消化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宽知识的长度、宽度,提高素质、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的活动。因而,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合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相关部门或学生自发组织的各项活动,利用主题班会、演讲、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支教支农活动、科技创新活动、考察调研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创业创新能力,把思政课的效力提升到最大化、最优化。
(六)强化社会实践教学环节
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走入社会,认识、了解、服务社会的教育教学方式,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陶冶情操,锻炼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农业职业院校思政课程要充分利用实训课和社会实践这种方式的特色和优势,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与乡村振兴相关联的平台,组织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到农村去,到农民中去,到涉农企业去,到社会去,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接受社会教育和洗礼,体会社会人生,丰富阅历,锻炼意志,汲取营养,提升素质,以弥补学校课堂教育的不足。
总而言之,要通过以上诸种形式、方法,统筹规划各方资源,构建 “理论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实践教学+社会调查”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在农业职业院校生根、开花、结果。
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适应教育教学需要
(一)提高教师思想认识
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决定着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农业职业院校思政课对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可行性。要着力解决部分教师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己无关的思想问题,着力破解思政课教师助力乡村振兴教育的思想困惑和畏难情绪,增强思政课教师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添砖加瓦” 的使命感、责任感,展现思政课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树立农业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师 “乡村振兴有我” 的良好形象,促使广大思政课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教育工作之中。
(二)调动教师主观能动性
在提升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程助力乡村振兴工作重要意义认识的基础上,注重调动思政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觉主动地参与思政课程助力乡村振兴工作。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出主意、想办法,想思政课改革之所想,急思政课改革之所急;支持思政课教师学习与乡村振兴教育相关联的理论与知识,促进思政课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教学内容针对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动员思政课教师利用假期到社会去,到农村去,到农民中去,到涉农企业去,调查研究问题,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农民释疑解惑。[7]
(三)完善思政课教学保障
农业职业院校思政课程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是农业职业院校为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履职尽责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学校应当全力支持并统筹管理,创造条件,解决困难,提供保障。要保证资金投入和设备投入,保障思政课改革顺利进行,保障实践教学所需资金,保障交通、教学设备的使用;要及时发现思政课教师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的优秀代表人物,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树立典型,弘扬先进,在农业职业院校校园里营造 “乡村振兴有我” 的良好氛围,增强学校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综上,农业职业院校思政课程通过自身课程的设置、改革、完善,扩展到借助高校自身教学工作的资源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以及延伸到社会资源的支撑,教好书,育好人,立足本职工作,在如何对待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问题上,使学生思想认识提高了,学生和农业、农村、农民感情拉近了,投身乡村振兴工作的行动自觉了,思政课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目的也就达到了,这是思政课程的历史使命和现实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