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究

2022-02-27毛丹丹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内容思政

毛丹丹,李 亚

(1.白城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白城 137000;2.白城师范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吉林 白城 137000)

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 “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2020年12月,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制定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强调: “开设好大中小学思政课要推进一体化建设,涉及课程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内容体系、教材体系等方面,是思政课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环节。”[2]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各个时间阶段都能接触到思政课,因此,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着积极作用。[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在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期深化学校思想政治课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近期,我国高校对思政课的建设与发展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开始逐步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与此同时,改革措施在具体落实方面仍存在一定缺陷,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开拓和创新。由此可见,以全面有效的力量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方面起到助力作用。[4]国内学术界也对思政课程整合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研究重点侧重于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思政课建设这一点上,在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提出很多建议,皆具有借鉴意义,但是对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这一根本问题阐述得不够全面和深入。因此,全面分析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对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中存在问题进行思考,深入分析高校思政课中存在的问题,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具有积极作用。[5]根据多年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个基本使命和任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期,思政课一体化具有新的典型特征。因此,提出准确、全面、客观、科学的思政课程整合策略,也为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

(一)纵向视角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

从纵向视角看,由于不同学习阶段的思政课程在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不可忽视的重大差异,因此,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重点关注这些差异,并积极寻求协调和统筹方案,进而争取实现不同学段思政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思政教育贯穿我国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主要阵地是不同学段的思政课程,主要对象是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大中小学生,因此,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成长发展、政治思想水平等皆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由于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阶段、思想水平、学习任务不同,思政课程就需要针对这一具体情况制定具有不同特点的教育任务,这需要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和教学手段符合当下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了大中小学思政课应处理好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关系,在教学的不同方面都要做到协调统一。例如,在教材设计方面,遵循由相对简单到相对复杂的变化趋势,以此使得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符合当下的典型特点,不存在难以跨越的鸿沟,实现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认知过程。

(二)横向视角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

从横向来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积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并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有效衔接,以实现在思政课上教育全体学生的目标。通过将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教学内容设计上相辅相成,是加强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认识和把握的重要一环,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处理协调好新时期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之间以及学校联合建立起来的德育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通过进一步加强德育教师团队内部资源的交流合作和课题研究、弥补共享等多种有效的做法,可以在充分了解学校各个德育课程间差异的基础上,有效地解决好学校各个德育课程教学间资源的有效衔接共享问题,早日实现学校思政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同向而行。

(三)整体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

从整体的角度综合看,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课程建设还应重点突出对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知识整合渗透教育,形成一个协同的教育共同体。高校是大中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的重要实施者。高校在国家教育教学系统中是学校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最后一个关口,因此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极具重要性。家庭教育作为另一个强健支柱,是学生教育中的关键环节。同时,社会教育在学生的品行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推进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进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而为。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学科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建设

不同学校中的课程体系具有相对复杂、互相交叉的典型特点,其中包括不同学科课程以及体验课程,它不仅包含一些必修课,还包含一些选修课。所有的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但每一门课程都有不同的使命,因此,育人的重点也不同。在高校各个阶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并列的还有专业课程、公共外语类课程、体育类课程、通识课程等,不同课程都是学校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满足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相互继承、相互交叉、丰富多样的重要特点,才能合理有效地处理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产生协同效应。

众所周知,不同学段和不同课程之间的课程内容衔接是课程学习体系的重要基石。在全面推进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衔接一般可大致界定为纵向衔接与横向衔接两个基本层次,在纵向上将课程内容要求统一放在全国大中小学课程之中,始终如一、互相连贯;在横向上,不同学科课程内容要在同一学段相互支撑、相互协作。思政课的课程目标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且所有的课程必然受到一定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充分发挥思政课的精神引领作用,对发挥不同学科的协同作用,增强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动,推进思政课程一体化具有积极影响。

(二)课堂教学内容体系的一体化建设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强调,不同学段、不同种类专业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对思政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提出了不同要求:小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聚焦于学生与自我、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初中课程重点关注个人和集体、时代要求、社会秩序、法律法规、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之间的关系;高中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思想精髓和理论意义;大学课程主要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中国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历史、近代以来人民解放与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时局观、政策观等;研究生课程涵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和当代世界的重大问题。这充分体现了不同学段之间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的关系。

(三)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一体化建设

首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优质资源交流、学习、共享的平台,对思政课教师在不同学习阶段进行一体化培训,构建教师内部合理有效的沟通交流体系。一方面,充分发挥重点教学团队的重要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促进中小学思想政治融合课程教学队伍的协调发展。在小学、初中、高中课程中推动思想政治融合集体备课、教研、培训和经常性交流的形成。其次,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和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师资培养机制,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提高其师德修养和专业教学能力。最后,加强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团队的支持和鼓励。通过完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和典型示范机制,根据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使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不断提高。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改革策略

(一)以问题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

做好思政课各个阶段内容的有效衔接,是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内容,避免思政课内容碎片化。加强关联性和整体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螺旋上升趋势,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同步性,从而建构整体的思政课内容体系,提升育人实效。首先,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思政课内容的构成,整体规划思政课内容讲授的模块,并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制定教育目标。[6]其次,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内容非常重要。在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统一安排学校各阶段的思政课教材,要注意遵循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原则。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中,应保持不同学科、不同视角、不同理论构建的教材内容的整体性和相关性。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由浅入深地编写教材内容。同时,要注重教学资源的配套原则。教材和辅助教学资源要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以实施德育基本任务为共同的教学目标,形成相互认同、相互支持的立体课程体系。

(二)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现有的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使得教学方式与课程内容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助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近几年,借助于不断更新迭代的互联网技术,新兴媒体得到了迅速发展,线上教育层出不穷,作为线下教育的补充,线上教育成为一种新型的、多样化的教学补充。高校教学方法要改革创新,可将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有机结合,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在每堂思政课开始前,提前将重点内容与目标发送给学生,学生利用互联网的资源进行自主预习,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或者PPT 展示汇报等形式进行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探索。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补充、拓展和深化课堂教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实践课相匹配,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吸引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到红色基地参观、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增强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和参与感。高校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有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创新性,更加与时俱进地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趣味性和理论性。

(三)构建协同育人框架,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由于中小学和大学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且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搭建协同育人的有机框架,实现中小学和大学阶段思政课程的有效连接,是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点。搭建协同育人平台,解决教学话语、教学方式、教师队伍等体系化的关键问题后,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可通过及时沟通、共同备课等方式,来了解不同阶段的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手法以及课程深度,以便于有效地避免教学内容跨度过大、课堂教学质量差、教学方式单调等问题。与中小学阶段相比,高校拥有种类丰富、内容充实的教学资源和科学研究资源,如何采取措施使得高校的优质资源在中小学思政课程建设中发力,是在不同学段之间实现有效衔接的重点。针对高校而言,可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定期面向中小学生开放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科研空间的方式,实现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的资源互助共享。同时,邀请大学中的专家学者前往中小学举办讲座、报告会、交流会等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一系列措施搭建大中小学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有助于实现协同育人这一重要目标。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一体化意识

根据现实情况,不同学段思政课之间具有明显差异,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诸多方面,因此,加强不同学段之间的沟通交流显得至关重要。可组织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增加互相探讨的机会,共同完成课程理论知识传授、正确价值观树立的重要任务。思政课教师通过互相交流和沟通,将科学理论知识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等渗透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方方面面。通过在备课方式、解读教材、培养方式等方面实现一体化的目标,进而消除不同学段之间的壁垒,构建一体化的备课和教学机制。高校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把握本学段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要关注其他学段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等,实现不同学段的教学联动,发挥高校的引领作用,进而推动思政教育一体化进程。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内容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