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镶黄旗钮祜禄氏弘毅公家谱》研究

2022-02-27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弘毅努尔哈赤公家

多 海

(吉林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 古籍办公室,长春 130062)

满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其修撰的谱牒同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谱牒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每个谱牒都存在着不足需要研究了解,如始祖世居地、姓名、世系源流、姓氏缘由、氏族迁徙等,无不反映着不同氏族的起源、发展及变迁,同时,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历史印记。

八旗谱牒是研究满族历史的第一手档案资料,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通过研究谱牒可以对当时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民族关系、人口迁徙、祭祀仪式等,都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可以说它是解锁满族历史文化及历史人物的一把钥匙。研究清代文化就不能不研究满族文化,满族谱牒包括关于源流、世系、迁徙、土地、人口、家训、风俗、人物等方面的记载。在满族谱牒中,有相当一部分家族在修撰谱牒时,为达到光宗耀祖之目的,将所有族人得到的敕令封赏、诰命封赏全部记录在谱牒当中,以此激发鼓励族人建功立业,为家族增光添彩。另有一部分氏族将祭祀时所书写的祝词,编写成神本,也记录在谱牒当中。这些都是研究满族氏族社会发展的重要史料。2000 年以后,国家开展清史编撰工程项目,其中《清代满族家谱选辑》作为清史文献项目立项,以流传在民间的满族家谱为主要整理对象。谱牒的发现与研究引起国内外满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最近,笔者在资料收集整理过程中发现了一部《镶黄旗钮祜禄氏弘毅公家谱》(以下简称《弘毅公家谱》),该家谱记载了弘毅公家族的世系源流,并用大部分篇幅记载了清朝开国功臣弘毅公额宜(亦)都的生平事迹。这部谱书最精彩的地方记载了清太祖努尔哈赤与弘毅公相识到相知的过程,以及谋划起兵开创霸业的具体情况。本文将参考其他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所获资料,对《弘毅公家谱》进行分析论述。

一、《镶黄旗钮祜禄氏弘毅公家谱》简介及世族源流

该家谱成书年代为乾隆十二年(1747)前后,修撰人应该是德龄。德龄乃额宜(亦)都之元孙,康熙五十四年(1715)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袭骑都尉,后任盛京工部侍郎、工部右侍郎等职,是郎氏家族中的佼佼者。《弘毅公家谱》原本收藏于本溪郎氏家族,为清代钞本,宣纸线装,长26厘米,宽13.5 厘米,用汉文书写,共 1 卷,计 263 页,每页10 行字,共4.5万字左右。《弘毅公家谱》为毛笔书写,竖式格式,小楷字体,清晰秀丽,遇 “太祖高皇帝” 或有奉旨御讳均高一格、高三格或者另行书写。

《弘毅公家谱》的主要内容按谱书顺序可分为五部分:家谱引、例言六则、家谱世系源流、弘毅公家族妻室子女简介、弘毅公生平功绩事。

家谱引2页约600多字,记载额宜(亦)都之曾孙讷亲等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春奉旨抄记事件,主要有额宜(亦)都率军攻取哲陈部巴尔达城,执杀讨尼堪外兰,相继统一苏克苏护河部、董鄂部、浑河部、尼玛喇、章嘉、索尔瑚寨、大破叶赫等九部联军的情况。在《弘毅公家谱》中,尊索和吉巴颜为始祖,下迄额宜(亦)都之子,凡八世。由额宜(亦)都之父杜陵额巴图鲁上溯其始迁祖,共六世,生卒年月均无记载。据家谱记载,其始祖索和吉巴颜生于明天顺六年(1462)前后,此应为该家谱记载的时间上限,其记载的时间下限为康熙十二年(1673),此年额宜(亦)都第十六子遏必隆去世,在这之后其孙辈无一人入家谱,这说明在额宜(亦)都之后该家谱未续修再辑。因此,该家谱记录了约200余年的家族历史和重要事件。

额宜(亦)都19岁归附清太高祖努尔哈赤,万历十四年(1586)七月,其执杀讨尼堪外兰,相继统一苏克苏护河部、浑河部、董鄂部、攻色克济等城。万历十五年(1587)八月,额宜(亦)都奉命攻克巴尔达城(今辽宁抚顺市东南),灭掉哲陈部。萨克察率兵来犯,额宜(亦)都带兵出城抵御,大败萨克察,并在夜间出其不意地攻入萨克察所居城寨,并攻克尼玛喇、章嘉、索尔瑚寨三城①。万历二十一年(1593)九月,叶赫贝勒布赛、纳林布禄联合哈达、乌拉、辉发等九部,合兵三万攻打建州。两军在古勒山(在今辽宁新宾县西北)展开了激战,布赛被建州军杀死。叶赫贝勒和士卒见之 “皆痛苦” 。[1]此战役,叶赫九部联军一败涂地,努尔哈赤取得了统一战争以来空前辉煌的胜利。通过此次激战建州军威大震,额宜(亦)都也因彪悍勇猛名扬诸部,因屡立战功、胆略超人,以 “巴图鲁” (勇士)著称, “功勋丕著” 。[2]

《弘毅公家谱》谱引中记载: “康熙二十七年(1688)阿公(遏必隆第七子阿灵阿)会同八旗同姓,曾修钮祜禄氏宗支合图,有序一篇,凡祖考之,世居子孙之迁移,支派源流无不详注。但谱书修撰人与成书年代均无明确记载。在《家谱引》后记载成谱时间于乾隆十二年岁次丁卯二月朔日曾孙讷亲敬识字样,《例言六则》其后有《镶黄旗钮祜禄氏弘毅公家谱世系》《家传》《弘毅公事迹目录》,列入该目录之后,旁注元孙德龄撰字样。”

在该家谱中除出现了额宜(亦)都的世孙德龄外,还有曾孙讷亲。《弘毅公家谱》述及了额宜(亦)都逝后蒙受 “皇恩” 的记载: “我皇上(指乾隆)绍闻衣德,笃念旧勋,乾隆年允曾孙讷亲之请,于家祠赐以祭典” 。[3]

讷亲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雍正五年(1727)袭公爵,授散秩大臣。雍正十年(1732)讷亲任銮仪使,十一年(1733)十二月,在军机处行走。乾隆元年(1736)讷亲任镶黄旗满洲都统,次年任兵部尚书,十一月授军机大臣,三年十二月任吏部尚书,四年五月,加太子太保,十年五月任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等职,权倾天下。讷亲以父祖荫官,谨慎有余, “能强记,而不甚通文义” ,[4]文采不足,《弘毅公家谱》并非出自他的手笔。

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 “钮祜禄氏,原系地名,因以为姓。其氏族甚繁。散处长白山,英鄂谷及各地方。”[5]一般认为,金代女真姓女奚烈氏,也就是清代钮祜禄氏。在清代庞大的钮祜禄氏(汉译郎姓)族人中,又以弘毅公额宜(亦)都一族最为著名。早在明朝天顺年间,额宜(亦)都之始祖索和吉巴颜,即是东北女真部落中地位显赫的贵族, “世居长白山。”[6]《弘毅公家谱》记载: “始祖索和吉巴颜,生一子名兆三巴,二世祖兆三巴生五子,三世祖德鲁拉哈,生二子,长子萨尔都巴图鲁,志量明达,技勇迈众,人称之曰:‘巴图鲁’(勇士),乃额宜(亦)都之高祖父。又常周恤人急,复称之曰:‘阿隆阿巴颜’” 。 “移居于倭和法三乌勒山侵之地,”[7]。萨尔都巴图鲁是额宜(亦)都之曾祖父,有四子,次子阿灵阿巴顽为五世祖,即额宜(亦)都之祖父,此人 “移居于英萼峪。”[8]始迁祖阿灵阿巴颜生二子,长子萨穆哈图,次子杜陵頞巴图鲁。杜陵頞巴图鲁即是弘毅公额宜(亦)都父亲。

《清史稿》《满洲名臣传》《清史列传》等官方史料中的《额宜(亦)都传》,对弘毅公的家世源流都有简单记载,但没有《弘毅公家谱》记录详细。如上文所述称索和吉巴颜为额宜(亦)都之始祖,究其为几世祖则失载,这说明清国史馆在编纂额宜(亦)都传记时,并未参考弘毅公家谱书,这或许与当时满族谱牒秘不示外人的习俗有关系。

关于额宜(亦)都妻子子室的情况,《弘毅公家谱》分别予以详明记载。额宜(亦)都总共有妻室五人:一觉罗氏(伯父礼敦巴图鲁之女);一姓氏不详;一通殷氏;一通殷氏之妹;一和硕公主。 “太祖高皇帝初以伯父礼敦巴图鲁之女妻公,命称‘姑夫’(即额驸,引者注),续以太祖女和硕公主妻之。”[9]另有一通殷氏,一通殷氏之妹,生卒年月无考。一妻室姓氏在家谱中没有记载。《弘毅公家谱》称和硕公主为 “太祖女” ,而《公主表》则说和硕公主是努尔哈赤 “女弟” ,[10]而皇室《玉牒》却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所以和硕公主究竟为太祖女或为女弟无法断定。

《清史稿》等官方史料说额宜(亦)都有十六子,但并不准确。《弘毅公家谱》记载, “弘毅公生子十七人、女十二人。十七子索索浑费扬古,公主所生,少亡。葬于山里红屯父茔之傍。此说足资为凭。在其十七子中,长子班席,九子图尔席,生母姓氏无考。礼敦巴图鲁之女觉罗氏生次子达启,三子车尔格、六子达隆阿、七子瑁海、八子图尔格、十子益尔登、十二子额森(自少随待太祖于军旅中,天命十一年以任职克胜奉使,无违授偹官免死一次,赐敕命继分属佐领后升副都统)、十三子朝哈尔、十四子格尔特、十五子索浑。觉罗氏生子最多,计十子。通殷氏生四子韩岱,五子阿达流、十一子敖德。和硕公主生十六子额必隆(一作遏必隆)、十七子索索浑费扬古。额宜(亦)都有十二个女儿,其中一女为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妃通殷氏生。一女适贝子尼堪,和硕公主生。余十女生母姓氏无记载。”[11]

二、《镶黄旗钮祜禄氏弘毅公家谱》的特点

《弘毅公家谱》是清代八旗满洲通谱中成书较早的一部谱书。满族本来无家谱之说,清入主中原后,满族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修谱习俗渐趋融合,满族早期的家谱多是用满文编写,目前民间很少见。清中期以后,随着关内移民的增多,满汉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这种文化上的交往、交流、交融趋势直接影响满文的应用,家谱书写也逐渐转为满汉合璧,后演变为汉文书写。满族人民与汉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清中期入关后逐步加深的。及至清朝统一全国后,两族人民的共处杂居更加广泛深入,他们共同劳作,相互学习,使得两族人民的社会发展水平日渐接近。在这一时期,满族人民进一步学习汉族文化思想,逐渐流行用汉文著书立说。今天我们看到的《弘毅公家谱》距今二百余年,就是满族谱牒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谱书。《弘毅公家谱》就是用汉文书写的,这就是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缩影。

一般的满族家谱往往会记载大量祭祀仪式内容,而祭祀仪式因家族各有不同。祭祖是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为了将本族的祭祀仪式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许多家族都将祭祀活动仪式写在家谱上。而在这一方面《弘毅公家谱》与其他的满族家谱有所不同,它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篇幅记载了额宜(亦)都的生平事迹,包括弘毅公自孩童时代到佐助清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南征北战、开拓疆土、移居沈阳以及病故辽阳、逝后封典等,非常详细。虽然清代乾隆、雍正年间御制官修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也有关于钮祜禄氏事迹的记载,但远不及《弘毅公家谱》记载得详细。因此,《弘毅公家谱》更像是弘毅公本人的一部完整年谱,这是该家谱的一大特点。

《弘毅公家谱》另一个特点是涉及族中人等,特别是记载额宜(亦)都生平事迹时,不为避讳。家谱是家族记述家族世系的表册,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借助家谱讴功颂德、惩恶扬善,以巩固族权统治,因此,家谱中的记载往往言过其实或有所隐讳。而《弘毅公家谱》详细记载了其子额必隆(一作遏必隆) “缘事削爵” 之事。该谱书中,除官方文献史料没有记载的内容外,其他内容均可在官修史书中得到佐证。这就说明该谱书忠实于历史,较少有渲染之处,因此,具有较高的史料参考价值。

学者们都知道,在清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时代,现存的文献史籍极少。该家谱记载弘毅公与努尔哈赤的相关情况不能不引起史学者们的注意和重视。

三、额宜(亦)都与帝努尔哈赤的渊源

据《弘毅公家谱》记载:额宜(亦)都巴图鲁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死于(后金)天命六年六月十四日(1621年8月1日)。额宜(亦)都弘毅的始祖索和吉巴颜世居长白山,五世祖阿灵阿巴颜(弘毅公祖父)时迁居英萼峪。额宜(亦)都出生于女真贵族世家,其幼年时正值明代中叶,明廷对女真各部推行分而治之的羁縻之策,阻碍了女真各部的统一,造成女真 “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战杀,甚至骨肉相残”[12]的混乱状态。当时, “额宜(亦)都在孩提时,父母皆为仇人所害,公赖邻村人抱匿,得脱只身” 。[13]在此后的几年中,他由贵族子弟沦为流浪儿,过着流离失所、胆战心惊的生活。额宜(亦)都 “惟一姑適苏克苏河之嘉木湖村长穆通阿巴图鲁,”[14]“额宜(亦)都年十三,乘间杀其仇,往依姑家。穆通阿巴图鲁见而异之曰:此子弱龄能举复仇大事” ,[15]姑父姑母对额宜(亦)都 “爱养如己子,”[16]此后,额宜(亦)都结束了流浪生活,与其姑父姑母一家人共同生活。

额宜(亦)都在后金时期屡立战功,功勋卓著,颇受清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的重用与信任,也受到包括众贝勒、贝子在内的文臣武将们的敬重。这得益于他是第一个追随努尔哈赤并佐助其开创霸业。努尔哈赤起兵时在万历十一年(1583年),而早在万历八年(1580年),额宜(亦)都就与努尔哈赤合作图王霸业,被清史传为佳话。

关于额宜(亦)都与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最初相识的情况,官方史料与文献并没有记载,《弘毅公家谱》详细记载了这段往事。《弘毅公家谱》记载: “穆通阿巴图鲁得一白鹰,闻之者以为稀见,咸来就观时,太祖高皇帝亦与焉。穆通阿巴图鲁,知太祖高皇帝意,喜此鹰遂献之。公与姑子噶哈善哈思,护猎回途遇太祖高皇帝,韝白鹰行询之,知为父所与,心颇不平。次日,鹰忽飞至家。穆通阿巴图鲁,谓公与噶哈善哈思护曰,此鹰业已与人不可匿留,尔等速往归还。二人益不平,不得已,韝鹰往见。太祖高皇帝,太祖谓二人曰,鹰难禽属能不舍,故主而飞还者,是其义也,尔等可将回以成此鹰之义。二人闻之,乃惊相谓曰,吾父诚识人,其体恤禽属,如是至于待人,不必言矣,由是二人心知,太祖高皇帝为非常人,深加尊敬。”[17]

万历八年(1580)额宜(亦)都十九岁那年,因一只白鹰使额宜(亦)都与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相识。穆通阿巴图鲁在万历八年寿终正寝,噶哈善哈思护袭其父亲村长职务,任嘉木湖寨(村)长。是年, “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途经嘉木湖村,留宿于其家。公知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鸿鹄之志,欲从行。姑姑念兄长,只有一子年又少,坚意不许。额宜(亦)都奋然曰,大丈夫岂可虚度此生,任至何处,断不负姑教养之恩,姑不得已许之。次日,遂从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行。”[18]从此以后,额宜(亦)都与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生死与共,竭力护卫,冲锋陷阵,功绩丕著。额宜(亦)都在(清)后金建立过程中出谋划策,竭尽心力,功绩殊著,特别是在其军事上,东讨西伐、攻城略地,立下汗马之劳。关于这一点,《钦定八旗通志》《清史列传》《清代人物传稿》等官方文献和《弘毅公家谱》均有详细的记载。

额宜(亦)都自万历八年跟从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后,曾经参与了统一建州女真各部,合并海东、海西诸部女真等战争。在攻打巴尔达城的战役中,弘毅公 “至浑河,河涨不可涉,令军士以绳联,鱼贯而渡,率锐卒数人,乘夜先登城中。兵悉力迎拒,额宜(亦)都巴图鲁跨堞以战,身着于城垣,挥刀断矢,愈奋战受肉伤五十余处不退,卒拔其城,城中卒皆溃,遂战胜,克其城而还之。”[19]额宜都(亦)都曾率军参加了萨尔浒之战,屡败明朝军队。 “累官至固山额真、一等大臣、左翼总兵官,位列议政五大臣之首,赐号‘巴图鲁’(勇士)。后金天命六年(1621 年)六月十四日,因病逝于辽阳,享年六十岁。”①此据《钮祜禄氏家谱》之说,但《满文老档》太祖朝,卷二十二则作:天命六年五月十四日,待考.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躬身恸哭,悲痛而还。天命十年(1625),迁都沈阳后 “移葬于城东铺虎岭之阳山梨红屯”②今沈阳市东陵区。。 “天聪元年(1627),太宗文皇帝追封额宜(亦)都为弘毅公,配享太庙,其子遏必隆袭一等子。顺治十一年(1654),世祖章皇帝敕建碑文,用表勋焉” 。[20]世祖章皇帝、太宗文皇帝对这位开国功臣恩泽哀悼,歌功颂德,其身后之荣耀,同弘毅公生前一样显赫。

四、结语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 ,此为历史的三大支柱,家谱虽是记载一个家族的信息,但是一个个家族才组成了民族。家谱可以以小见大,来描画出整个社会的历史发展轨迹。家谱作为档案的一种,随着时代发展,其价值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亦有所延伸,其现今价值有别于其产生之初的价值。我们需要紧随时代发展潮流,古为今用,继续发掘民间家谱,积极整理归档,把暂时没有归档的分散在个人手中的家谱做好记录,利用现有家谱档案,充分发挥 “根” “源” 的优势,促进档案馆、图书馆与个人合作续写新式家谱,推动地区间文化交流。更好地发挥民间满族家谱档案的 “资治、存史、教化” 作用,赋予其新时代内涵。

猜你喜欢

弘毅努尔哈赤公家
小型物流公司要在服务质量上下功夫
要维护正常良好的政商关系
弘毅崇文 和合精进
——济南市槐荫区南辛学校
校训展示墙
百战
赏赐仇人
试论二十世纪前期滇东汉村公家与会牌的职能
弘毅投资走下神坛 12年投资成绩单全解剖
李成梁收养努尔哈赤说的起源与演变
沙场老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