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融合视阈下的唐代女装探究

2022-02-27薛凤敏

山东纺织经济 2022年12期
关键词:外来文化女装纹样

薛凤敏

(北京服装学院 文理学院,北京 100029)

1 引言

建立于公元618年的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个距今一千多年拥有三百年历史的大唐帝国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极度繁荣,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诸多传奇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的服饰文化更是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绚烂夺目的宝石。唐代女装风格浮华绚丽、形制开放多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唐代女装是如何汲取外来文化精髓并加以发扬创新的经验,可以对当代女装的设计和创新产生启示作用。因此,时至今日,唐代女装仍值得我们去探索、去研究。

2 瑰丽多姿的女装款式

唐代女装的基本构成为上衫、下裙、肩搭披帛,同时也会配以一些其他的服饰,如罩在衫外面的半臂,戴在头上的首服,其中很多服饰样式都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这里将以半臂和首服为例探讨唐代女装款式是如何受外来服饰文化的影响而发展演变的。

2.1 半臂

唐代早期,女子常在衫外着半臂。半臂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隋代逐渐流行,唐代时男女均开始着半臂。半臂是一种短袖衫,对襟,用带子系住前襟,无钮袢。由于唐代早期女装继承了隋代襦衫紧身窄袖的风格,这种紧身窄衣便于在外面套上半臂。从实用性上来看,半臂类似于短风衣,可以防风御寒;从美学上来看,半臂可以起到美观装饰作用,特别是半臂袖口加上褶边,更是增加了美感。实用性加上美观性促使半臂得以普及,成为唐代宫廷女官的正式服装。《新唐书·车服志》中记载:“半袖裙襦者,东宫女史常供奉之服也。”后传至民间,民间女子纷纷效仿。到盛唐后,女子以丰硕健美为理想体型,裙衫形制变得宽大,不适合在外面再套一件半臂,因此,穿半臂的习惯日渐减少。

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对半臂的描述为:“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1]翻领、对襟并非汉族服饰特色,从起源上来看,可能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或源自龟兹。龟兹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汇聚了东西方许多文明古国的文化艺术,又通过丝绸之路把各种文化传播到四方。龟兹石窟是重要的文化宝库,从其中的壁画可以了解龟兹国王、王后、贵族供养人、平民的服装风格。例如,在克孜尔石窟中的龟兹国王托提卡和王后斯瓦扬·普拉芭在袍衫外均套有翻领半臂。由此可见,在唐代,半臂不仅在宫廷民间均得以流行,而且还不断从异域民族服装特色中汲取灵感,在样式上推陈出新,推动时尚的不断发展。从珍藏于成都博物馆的一件团窠对兽纹夹联珠对鸟纹半臂可以看出,该半臂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为凌阳公样织锦,一部分为来自西方的粟特锦,这也充分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为唐代服饰所带来的创新。

2.2 首服

幂篱是唐代初期女性佩戴的一种帽饰,在高顶宽檐的笠帽的帽檐上缀以皂纱,皂纱可长至脚踝。《旧唐书·舆服志》记载:“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着羃篱。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由此可见,羃篱源于北方少数民族,本为少数民族遮挡风沙之用,传到中原地区后,被骑马女子利用,防止在骑马时被路人窥视面容。

唐高宗永徽年间开始,羃篱逐渐为骑马女性弃用,改用帷帽。刘肃所撰的《大唐新语》记载:“永徽之后,皆用帷帽,施裙到颈,渐为浅露。”帷帽与羃篱相比,帽檐上所缀的皂纱变短了,只到颈部,不再障蔽全身。虽然唐高宗认为女子戴帷帽出行有违礼制,欲颁布诏令加以禁止,但由于帷帽相比羃篱从功能上来讲更加方便实用,便于女性骑马出行,因此诏令并未能达到目的,随后羃篱逐渐消失。

继帷帽之后,至开元、天宝年间,胡帽开始流行。根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开元初,宫人马上着胡帽,靓装露面,士庶咸效之。”《新唐书·五行志》中也有记载:“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胡指西北地区不同的少数民族,因此“胡帽”泛指这些少数民族经常佩戴的各式帽子,并非一种统一固定的样式。其中最为流行的有浑脱帽、卷檐帽、尖顶帽。女性喜爱佩戴的胡帽与西域舞蹈密切相关。西域舞者通过舞蹈将西域文化带到中原,同时也将西域的服饰带到了中原。西域舞女所戴胡帽随着舞蹈的流行在士庶女性中颇受欢迎,逐渐发展为一种时尚。当时流行的舞蹈有胡旋舞、胡腾舞和浑脱舞,分别源于中亚的康国、石国和波斯。刘言史在《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中的诗句“织成蕃帽虚顶尖,细氎胡衫双袖小”,以及张祜在《观杨瑷柘枝》中的诗句“促叠蛮鼍引柘枝,卷檐虚帽带交垂”就描述了舞者所佩戴的尖顶帽和卷檐帽。安史之乱后,由于胡汉矛盾加剧,胡帽不再是受欢迎式样。相反,佩戴胡帽往往会招致他人不齿,因此由流行走向了消减,逐渐淡出了唐代女装。

3 丰满华美的女装纹样

唐代女装的一大特色就是服装纹样的丰富多元性,要研究唐代女装必然不能忽视服装上的纹样。女装在领口、袖口、衣襟、裙摆上都饰有丰富的纹样。纹样种类繁多,涉及元素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和几何图形等,纹样形式上往往丰满饱和,极具富贵华美的特色。

连珠团巢纹是唐代服饰流行的一种典型的纹样,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女俑穿连珠团窠纹锦半臂。该纹样整体形状通常为圆形,纹样的环形外框由连珠构成,框内填充动物、植物或人物图像,代表着各种丰富的寓意。联珠纹是波斯萨珊王朝的特色纹样,其中的圆珠在萨珊文化中代表神圣的星光。萨珊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原,对中原的文化艺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凌阳公样为唐代时任益州大行台检校修造的窦师伦所创,他在波斯风格的联珠纹基础上推陈出新,保留联珠纹的基本环形样式,环内填充动物演变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受人们喜爱的对雉、斗羊、翔凤、游麟等祥瑞的禽兽形象,形成了生动新颖、兼具中西特色的新型纹样---凌阳公样。后来纹样融入了本土纹样卷云纹和卷草纹的元素,把联珠纹的珠子用花卉和卷草替代,内嵌的图案也由动物增加了意蕴温和的花卉纹样。凌阳公样标志着唐朝纹样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精髓,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时尚纹样。

4 大胆开放的女装风格

4.1 女扮男装

在封建社会,女着男装通常被视为有违礼教,因此鲜有女着男装的情况。但到唐代,许多女性开始模仿男人的着装方式,女着男装的现象较为多见。唐代男子的基本装饰为头戴幞帽,身着圆领长衫,腰系革带,脚穿乌皮靴。《旧唐书·舆服志》中记录了女着男装的情景,“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新唐书·五行志》中记载了太平公主曾在高宗内宴上,“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 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宫廷女性游春的美好场景,其中虢国夫人身着男装,骑马行走,悠然自得,心情惬意的情景跃然纸上。这些女着男装的情景在唐代比较普遍,其原因一方面是唐代拥有宽松、包容的社会文化氛围,对各种超越常规的服饰文化都能接纳,另一方面是受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的着装方式的影响。

4.2 袒胸装

唐代袒胸装盛行。《懿德太子墓壁画》反映了唐代奢华的皇族生活,壁画中的女子很多穿低胸衣裙。很多唐诗也生动地描绘了袒胸装在当时的流行。如白居易的《吴宫词》中曾写道:“半露胸如雪,斜回脸似波。”方干所作《赠美人四首》其中有“粉胸半掩疑晴雪,醉眼斜回小样刀”的诗句。

袒胸装在大唐的流行也同样受到异域文化的影响。菩萨蛮指当时从女蛮国进贡到大唐的漂亮女子,因唐代将漂亮女子称为菩萨,因此这些进贡女子被称为菩萨蛮。这些女子为取悦男子,从小学习歌舞诗词,能歌善舞。“《菩萨蛮》舞服伴随佛教一起进入中原,首先在乐舞伎身上穿着,随后中原女子也迷上了这种袒胸露乳的服装,一时间在唐朝服饰出现了袒露之风,袒领短褥成为当时的普遍着装,这在后世许多陶俑和画像上均可见到。”[2]

5 唐代女装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分析及启示

“服装是气候、生活、社会背景下人们心理和生理需要的外显”[3]。唐代女装文化能做到如此灿烂耀眼,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女性地位的提升等都密切相关。“古代中国对时装风尚追求的原动力大致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地位显赫的贵人或名人的效仿心理;二是对于外来服饰形象的好奇与新鲜感。”[4]。而要做到这两点,也要满足一定的要求。

首先,要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只有有了富足的生活条件,人们才有精力去关注并追求时尚。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们生活稳定富足,安居乐业,民族关系和谐,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为当时女性追求时尚提供了充裕的物质条件。

其次,和谐的民族关系使人们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意思是说过去的统治者都重视汉族,轻视少数民族,而他作为统治者却对少数民族也能够给予同样的重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世民对各民族所持有的开放包容的心态。而唐代统治者所持有的这种心态很可能与他们的出身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唐代李氏王朝家族可以说是与少数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胡汉交融,与胡人渊源深厚,如李渊的母亲独孤氏出身于匈奴独孤部落,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为鲜卑人。因此李氏家族对胡人文化的态度不仅是包容,甚至是接受和向往。如《新唐书》中记载了太子李承乾:“好突厥言及所服,选貌类胡者,被以羊裘,辫发。”皇室贵族对胡文化和胡服的认可与接纳为胡服的盛行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这都为唐代女装的兼容并蓄、多元发展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第三,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女性对服饰的选择息息相关。“女性服饰文化与女性主体地位密切关联,女性社会地位的高低投射出相应的女性服饰文化形态”[5]。唐代经济发达,社会风气宽容,对女性的束缚相对减少,女性的女权意识提升,对传统和男权提出挑战。较之以往,唐代女性拥有了更高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女性可以从商、从政,尤其以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代表。女性地位的提升也使得许多女性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如参加诸如马球之类的体育活动。从一些唐代女性击马球的陶俑中可以看出,那时的女性不仅骑马,还参加马上进行的运动项目。她们身姿矫健,自信开朗外向,这种性格和精神状态自然就反映到服装的设计和选择上。胡服紧身干练,便于行动,自然受到中原这些思想前卫的女性的青睐。从女性开始佩戴的幂篱到帷帽再到胡帽,女性由遮蔽全身到遮蔽面部再到露出面部,“意味着唐代女子服饰由封闭走向开放”[4]。女着男装,穿袒胸装,无不展示着女性冲破封建礼教,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对美的认知和追求,自由地追求新鲜与奇异,勇敢地满足自己的愿望。中国传统的服饰观念是对身体进行掩藏,而唐代女性则打破这种传统的禁锢,以露出颈部、胸部、展示肢体线条为美,反映出唐代观念的开明和女性地位的提升。

当然,唐代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和宽容并不意味着在服装上对外来风格的一味的全盘接受,而是兼容并蓄,广收博采,既广泛吸收其他少数民族的服饰营养,又继承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唐代女装实际上是把外来风格拿来为己所用,使之融入自己的传统服装风格中加以本土化和实用化,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了大唐异彩纷呈的服饰文化。因此,汲取外来文化精华,保持发扬传统文化,使外来文化在传统文化中融合,并逐渐走向本土化,这无疑是唐代女装创造辉煌的源泉。在经济发展迅速、全球化日益加快的今天,中国女装如何开拓创新、引领世界时尚潮流,唐代女装的发展无疑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女装纹样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女装流行面料
女装风格与细节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2017年春夏男装周的女装风景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