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州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

2022-02-27钟建林

浙江经济 2022年12期
关键词:绿色生态

文 / 钟建林

要重点探索推进“两山”转化五大路径和建立健全“两山”转化八大机制,强化全面践行“两山”理念的先行示范作用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探索通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五型”

美丽转化型。立足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民宿经济等产业壮大当地经济。依托绿水青山招引创新团队和优质项目。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2021年全年接待过夜游客433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90亿元。

环境倒逼型。先后对纺织、印染、蓄电池等10多个行业进行专项整治。如长兴县的铅蓄电池产业通过淘汰、兼并、重组等方式,企业数量大幅减少,产值却提高了18倍、税收提高了9倍。

改革赋能型。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房屋所有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建立了市、县区、乡镇、村“四位一体”产权交易平台体系,有效实现了“死产变活权,活权变活钱”“猪棚变金棚,叶子变票子”。如德清县通过盘活宅基,培育形成高端民宿750家,带动户年均增收6万元。

品牌增值型。在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中,逐渐探索形成了“两山”统一品牌,扩大了生态农产品的影响力。如安吉县聚力打造安吉白茶公用品牌,2021年安吉白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45.17亿元,白茶及衍生产品总产值达到31.13亿元。

资源循环型。坚持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把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全市建成高标准循环经济示范园4家、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32家,完成循环经济重点项目100多个。

(二)创新办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六法”

绿色认证法。在全省率先发布绿色工厂评价标准,在全国率先发布《绿色融资项目评价规范》等地方标准。获批成为全国唯一的绿色产品认证试点城市,促进了产业链延伸、产品销售增长和企业效益提升。

生态补偿法。在全省率先建立并实施市域范围内生态补偿机制,设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释放了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效益”。安吉县与德清县联合建立对河口水库集雨区生态补偿机制,实现了跨县域重点生态保护区的共建共享。

市场活权法。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实行差别化电价、水价、地价政策,探索矿产资源开发补偿、排污权、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制度,组建了市级环境权益交易中心,设立了整改引导资金,开展了林权抵押制度探索创新,促进了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

制度保障法。构建立法、标准、机制“三位一体”的制度保障体系,为推进“两山”有效转化提供了法治保障。确立“1+N”的生态文明建设法规制度体系,研制发布了生态文明领域市级以上标准77项,探索创新了系列绿色制度。发布了《市民生态文明公约》,将每年8月15日设立为“湖州生态文明日”。

考核评价法。市对县区进行绿色GDP核算评价,开展了自然资源资产保护与利用绩效评价。在全国率先完成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两项国家试点。

党建引领法。以机关带基层、党员带群众,创新“党建+生态”模式,开展“红色联盟、生态接力”行动,通过组织联网、活动联谊、载体联建、发展联姻,深度推进“红绿融合”,引导广大群众参与,为“两山”转化提供组织保障和群众基础。近年来,全市由赞到干、由内到外,示范带动万众共创“绿富美”。

(三)取得成效:绿色低碳共富发展“五更”

绿水青山颜值更高。大气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县控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100%达到Ⅲ类以上,实现了“清水入太湖”,为太湖流域乃至长三角地区构筑了一道生态安全屏障,连续五年夺得省“五水共治”大禹鼎。

金山银山成色更足。“十三五”期间,湖州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长7.1%,2021年达到3644.9亿元。

赶超发展环境更优。生态红利、绿色福利不断释放,涌现了智能电动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一批新兴产业,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21年,全市32项重点指标有5项居全省第一,13项居全省前三。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达到20.2%,在全省遥遥领先。

百姓生活品质更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05年的15375元、7288元,增长到2021年的67983元和4130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65∶1,为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社会保障水平、治理能力明显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示范引领力度更大。生态文明建设“湖州模式”叫响全国,先后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绿色智造”示范城市、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一批重大战略汇聚湖州。

相关建议

(一)深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五大路径

生态经济主导化。推动“两山”理念深度融入。进一步增强践行“两山”理念的自觉和自信,将“两山”理念深度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加快淘汰高耗能重污染行业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向园区集聚集约发展。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推动建立云制造服务平台,创新智能制造过程、装备、产品、技术一体生态体系。推动绿色智造名城建设。以争创绿色智造示范城市为动力,聚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推动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先进制造业集群跃升,推动制造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力打造全国绿色智造名城,巩固提升制造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奋力答好工业领域“顺势而为、乘胜前进”的湖州答卷。

产业发展融合化。把握产业跨界融合新趋势,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大力发展跨界产业,提升在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位置。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传承、教育体验、健康养生等产业的嫁接融合。强化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加快跨界产业和细分行业的前瞻布局。聚焦数字经济、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加快培育大数据、人工智能、生命技术等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大力推进“生态+”农业,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园区、现代生态农庄,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大力推进“生态+”健康、“生态+”旅游创新发展新型养生养老休闲新业态、新模式,拓展生态富民新经济。

城市运营智慧化。加快建设绿色智慧城市。推进基于人工智能和5G物联网的湖州数字大脑建设。扩大智慧应用,大力发展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政务等智慧体系。推进绿色科技创新。对接顶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权威行业协会,大力发展传统的污染防治等产业,加快推进节能新材料研发、新能源推广、生物修复技术发展,培育高端环境科技、绿色智能农业等绿色科技产业。建立自然资源基础数据库和智慧环保平台。以大数据数字化为手段,研究制定森林、流域、水资源、湿地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核算方法和技术规范,建立“两山”动态静态指数。

示范引领项目化。广泛集聚人才、技术、资金、能源等各类要素,实行项目化带动,加快建设一批促进“两山”转化标志性项目,发挥重大项目对推进“两山”转化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快推进一批“两山”转化标志性重大项目,建设成为生态治理、绿色智造、美丽宜居等领域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田”和“标杆”。谋划招引一批重大项目。实施“两山”总部经济招引计划,引进和培育大批科技服务机构和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以产业链为纽带,打造若干千亿级产业群。加快建设“一区一县”先行示范。加快南太湖新区打造全国践行“两山”理念示范区、新时代浙江(安吉)县域践行“两山”理念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重点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开放合作、城乡融合、市场化要素配置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

共建共享区域化。拓宽“两山”转化路径不能靠单打独斗,必须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依托优良生态环境,大力汇聚高端发展要素,实现经济社会赶超发展。深度参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全市域全方位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与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区一体化联动,促进产业协同配套、设施互联互通等重点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抢抓沪湖廊道建设机遇,规划建设绿色智能制造大走廊。推进区域生态环境联保共治。全面开展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进以水和、大气、土壤为重点的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建立健全森林和湿地生态补偿制度,显著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全面彰显山水江南大景区的独特魅力。释放开放文明效应。积极举办与“两山”理念密切相关的各领域高层次交流合作活动,传播和推广“两山”理念。

(二)深化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八大机制

生态保护机制。严格按照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清洁生产等要求,禁止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形成产业结构、生态空间和总量控制“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模式。完善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避免承接污染、淘汰的落后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污染产能、过剩产能、低端产能,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增量,重点削减非电行业煤炭消费总量,提高耗煤项目准入门槛。

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的核算机制,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湖州市生态产品目录清单,科学评估各类生态产品的价值。加快生态资源性产品与要素市场改革,推进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的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探索建设生态产品交易平台,通过用能权交易机制鼓励清洁能源消费。

创新驱动机制。完善“柔性引才”机制,推动与沪、杭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建立优秀人才双向聘任制度,开辟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建立政府科技产业引导基金,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有机融合。发挥“环太湖高校联盟”以及在湖高校作用,探索“科产城”融合、“产学研”协同、“校所企”共赢的发展路径。建设环保科研服务平台和技术创新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国内外创新资源,融入区域创新网络,不断扩大国内外创新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政策激励机制。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优先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点项目,引导企业、项目绿色发展。积极培育优质企业,支持提供生态产品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融资工具。健全绿色财税政策制度,重点保障环境污染治理、环境风险管控、生态修复、环保基础能力建设和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等工作。推进绿色政府采购制度,加强对绿色环保产品的采购和支持。

法治保障机制。研究制定生态河道管理、河(湖)长制等地方性法规。健全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机制,严厉打击危害环境资源领域的犯罪活动。探索生态环境案件公检法提前介入制度,搭建行政刑事信息共享平台。加快国家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在城乡融合、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领域制定关键性标准,并推动上升为国家标准。

生态信用机制。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和运行的长效机制建设。建立生态信用信息征集、整理、评价、发布和应用体系,逐步健全企业和自然人的生态信用档案、正负面清单和信用评价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信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实行生态信用行为与金融信贷、行政审批、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挂钩的联动奖惩机制。

共建共享机制。构建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系,统筹推进流域上下游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富民增收产业,健全居民增收机制,让城乡居民共享生态红利、绿色福利。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积极推进绿色产品认证试点,引导绿色生产和消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力度,有效化解涉环保“邻避”问题。

考核评价机制。整合各部门、县区的考核办法,突出生态考核内容,在考核中逐步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权重。深化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自然资源资产保护与利用绩效评价考核,实行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深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猜你喜欢

绿色生态
节俭绿色
绿色低碳
绿色环保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