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文体学视角下小说前景化语言的再现
——以《逃离》中译本为例

2022-02-27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逃离破折号文体学

雷 丹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

一、文学文体学及前景化理论

文学文体学是在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文学文体学本身就有广狭两义:它可泛指所有对文学文本进行分析的文体派别,也可特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为终极目标的文体学派。它是连接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桥梁,旨在探讨作品如何通过对语言的特定选择来产生和加强主题意义和艺术效果。[1]文体学主要研究作品的语言特点和文体风格,文学语言内涵丰富,需要读者去体会、去揣摩。随着时代的发展,文体学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文体学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文体学的角度深层次地探讨翻译问题。然而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往往仅注重原文的内容而忽视了原文的语言形式,这种译文虽然达到了正确流畅传达原文内容的标准,却没有充分传达原文的风格和展现原文的美学效果,这就导致了文学翻译中的“假象等值”问题。

“前景化”,又被称作“突出”,是由绘画领域引入到文体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它原本是用来指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展现出作品的美感和独特的艺术效果,故意将其想表现的艺术形象从其他的人或物(即背景)中突出出来,以此达到吸引读者注意的目的。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学派对文学文体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布拉格学派代表人物穆卡洛夫斯基在其论文《标准语言与诗歌语言》中系统阐释了“前景化”概念,“前景化”主要以两种方式体现出来:一是故意偏离标准语言规范或语法;二是故意重复使用某种语言结构,使其超出标准语言的使用频率,这两种方式都是为了达成一个目的,即突出作品的美学价值和文学意义。同时,穆卡洛夫斯基也指出了日常语言中的“前景化”与诗歌语言中的“前景化”的区别。前者的“前景”是为了吸引对方的注意和表达说话的主题,而后者的目的是将语言行为本身放置于突出的位置,以达到审美效果。

穆卡洛夫斯基的“前景化”理论主要强调了文学作品中的变异现象,而雅各布森则提出了“前景化”中的平行结构。雅各布森发现诗歌中的尾韵、头韵、反复、排比等语言现象都是受等价原则支配的,[2]这种等价现象使得诗歌的行文区别于其他的文学体裁。他的观点对前景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奇是英国著名文体学家,他发展了穆卡洛夫斯基和雅各布森两人的观点,在与肖特合著的著作《小说文体论:英语小说的语言学入门》中,他区分了两种类型的“前景化”现象:一种是质的偏离(变异),指偏离语言常规的用法;另一种是量的偏离(平行),指的是某些语言特征的使用频率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他认为偏离对文学文本的风格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并进一步区分了偏离的八个类别:词汇偏离、语音偏离、语法偏离、书写偏离、语义偏离、语域偏离、方言偏离和历史时期偏离。本文主要从利奇的变异角度出发分析《逃离》中译本中前景化语言的再现。

二、《逃离》作品介绍及其研究现状

爱丽丝·门罗是一位加拿大本土女作家,以写作短篇小说闻名于世,曾于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门罗从十四五岁开始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学期间也一直坚持着写作。20岁结婚生子以后,门罗放弃学业定居于偏僻的加拿大小镇,在繁琐的婚姻生活中,门罗经常忙里偷闲记下突来的灵感。受生活环境的影响,门罗的作品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受婚姻生活和女权主义的影响,门罗作品中的主角都是平凡而柔弱的女性,婚姻中的暴力现象也是门罗作品经常探讨的主题。《逃离》是她的代表作,出版于2004年。全文共由八个短篇小说组成,分别是:逃离、机缘、匆匆、沉寂、激情、侵犯、播弄和法力。故事的主人公们具有相似的生活背景和相似的婚姻遭遇或生活遭遇。故事讲述了一群女人的逃离经历,揭示了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心理互动。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使用了很多偏离常规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其文学意义,这样的写作方法也使得该作品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但在翻译的过程中,这样的语言形式往往因为不符合译者平时的用语习惯或者由于有违常理而被译者所更改或忽视,从而造成作品文体价值和美学意义的损失。但是李文俊在翻译的过程中却保留了很多偏离现象,使得原作的前景化特征得以很好地再现。

西方国家对门罗作品的研究主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八九十年代相关专著和论文大量涌现;而国内对门罗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在2009年门罗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之后才日渐升温。在中国知网以“逃离门罗”“逃离翻译”“逃离中译本”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得到相关文献172篇,研究方向包括“叙事学研究”“文本与文本性研究”“小说主题研究”和“女性主义研究”等方面,其中大部分都是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的研究,总共有67篇文献;而跟中译本相关的翻译研究仅有16篇,与前景化理论有关的翻译研究仅有1篇。

产瑶瑶以《逃离》两个中译本为参照,研究作者的心理构建与译者的心理阐释。[3]郭晓颖从解构主义的反二元对立视角出发,对《逃离》的英汉译本进行研究。[4]徐佳以《逃离》汉译本为语料,以Langack⁃er提出的入场理论为依据,对《逃离》汉译文本进行对等尺度分析。[5]孙丽运用描写交际翻译学理论框架,根据自建平行语料库进行英文小说中人称代词的翻译研究。[6]刘东雪从阐释学视域融合视角来研究《逃离》李文俊译本。[7]陈静雯和王亚丹、岳国法都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发掘《逃离》汉译本中的美学再现。[8-9]尹佳以《逃离》汉译本为例研究英文小说汉译中的明晰化现象。[10]邓莉萍以《逃离》李文俊译本为个案分析卢曼社会系统理论视角下自我创生的翻译系统。[11]于平从译介学的角度出发,研究《逃离》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12]赵娜运用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从翻译实践的角度研究小说集《逃离》的李文俊中译本。[13]周卫英从对文本的选择,意识形态的操控,语言的处理和文化现象的渲染四个方面分析李文俊《逃离》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麻巧玲则采用案例研究法,对比分析原文和译文,搜集原文和译文中与译者主体性相关的短语、句子和段落作为研究数据,整理归纳后,分析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14-15]熊韡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从“三维”转换视角对《逃离》及李文俊译本进行文本探究和翻译方法的归纳总结。[16]梁淑英、徐翠霞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研究《逃离》的汉译本。[17]

所有跟《逃离》中译本相关的研究中,仅有李瑶从前景化理论视角解读《逃离》的创新之处,实例探析门罗在《逃离》中对偏离的运用。[18]

三、《逃离》中译本中前景化语言的再现

《逃离》源文本中存在着很多偏离常规的语言形式,本文主要从书写偏离、语法偏离、语音偏离、语义偏离和词汇偏离五个方面来对其中译本中前景化语言的再现进行分析研究。

(一)书写偏离

书写偏离是指在文学写作过程中,作者有意地使用某些违反日常书写规范的方式来进行写作而造成的语言前景化现象,通常可以体现在文字的排版、字体的形式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等方面。文学作品中的书写偏离可以在视觉上吸引读者的注意,引起读者对于作者写作意图的思考。因此,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因为这种现象不符合日常书写规范就对原文进行更改,那么就会造成原文文体价值的缺损,从而影响读者对原文美学价值的感受。在《逃离》这部作品中,有很多通过书写偏离的形式来达到前景化效果的例子,而译者李文俊对这些现象都进行了很好的保留。

例 1:If it was somebody getting ready to turn in at their gate it would be slowing down by now.But still Carla hoped.Let it not be her.[19]3

译文:倘若开车的人是准备拐向他们家大门的,车子现在应当减速了。可是卡拉仍然在抱着希望。但愿那不是她呀。[20]2

《逃离》全书中的八个故事都是以第三人称视角呈现的,但文中又包含了很多对主角心理活动的描写,因此为了区分客观描述和心理描写,作者有意使用了书写偏离的方式来达到突出心理描写的效果。

这句话描述的是第一个故事“逃离”中,女主角卡拉在马厩房门的后面看着邻居贾米森太太开车回家时的场景。在这个例子中,作者为了将对客观情况的描写与对卡拉心理活动的描写区分开来,特意将客观描述部分使用正常字体,而对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的“let it not be her”则采用了斜体书写,二者在字体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译文中,译者也将二者用不同的字体进行了书写,由此可见,译文对原文的书写偏离现象进行了完整的保留,使得译作跟原作一样,具有独特的文体魅力。

例 2:As the dry golden days of fall came on——an encouraging and profitable season——Carla found that she had got used to the sharp thought that had lodged in her.It wasn’t so sharp anymore——in fact,it no longer surprised her.And she was inhabited now by an almost seductive notion,a constant low-lying tempta⁃tion.[19]46-47

译文:随着干燥的金秋时节的来临——这是个鼓舞人的、能收获的季节——卡拉发现,对于埋在心里的那个刺痛她已经能够习惯了。现在再也不是剧痛了——事实上,再也不让她感到惊异了。她现在心里埋藏着一个几乎总是对她有吸引力的潜意识,一个永远深藏着的诱惑。[20]47

破折号是一个在书面语中用途比较广泛的标点符号。戴安娜·哈克将英文中破折号的功能分为强调、详述、列项和语调突变等方面。[21]苏培成在《怎样使用标点符号》一书中将汉语中破折号的用法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引出解释说明的语句;(2)引出补充说明的语句;(3)标明语义的突然转变,语义的突然转变包括话题的转变和说话对象的转变;(4)标明分项列举;(5)标明连续的几个阶段。此外,它既可表示声音的延长,也可用来表示声音的停顿和中断。[22]虽然中文破折号和英文破折号的某些功能相同,但是破折号在中文中的使用频率远远低于英文,因此在译文中完全照搬源语破折号容易造成语义混淆。

在源文本中,门罗大量使用了破折号,这是作者有意偏离常规的一种写作手法。在这个例子中,破折号的主要作用主要是为详述做准备。尽管中文中破折号的使用频率远远低于英语,译者仍然在译文中完全保留了这几个破折号,大量破折号的保留可以帮助译文读者感受原作的语言特色和再现原作的文体风格。

(二)语法偏离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人们在使用过程中都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而语法偏离就体现在作者写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某些语言不合乎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与本语言的语法规则相冲突。在《逃离》中也有语法偏离现象,这是作者在描述人物经历时用来渲染氛围的一种方法。在其中译本中,这些语法偏离现象也得以再现。

例 3:She brought pen and paper.She poured a little more wine.Carla sat thinking,then wrote a few words.

I have gone away.I will be all write.[19]27

译文:她取来了笔和纸,又添了一点点酒。卡拉坐着想了想,接着便写下了几个字。

我已经走了。我不会有是的。[20]27

卡拉在跟贾米森太太诉说了对自己的丈夫克拉克的诸多不满之后,在贾米森太太的怂恿之下,家都没回,拿上贾米森太太提供的金钱和衣服就匆匆踏上了逃离现实生活的大巴。在上车之前卡拉慌乱地给克拉克留下了这张字条。由于当时卡拉情绪失控,慌慌张张地写下了字条,所以把“all right”写成了“all write”。“right”和“write”发音相同,都读作 /raɪt/。卡拉当然分得清“right”和“write”的拼写,这里偏离常规的语法现象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用“all write”这一错误的表达来突出卡拉的不安和困惑。

在译文中,译者将“all write”翻译成“有是”,选用“事”的同音字“是”,这跟原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突出了卡拉在慌乱中写了别字。为了加深读者的理解,译者还增加了注释“在这里,卡拉将‘all right’(不会有事)误写成‘all write’。”这里既保留了原文中的语法偏离现象,又让读者直观地体会到卡拉生动的人物形象,使译文读者获得跟原文读者同样的阅读体验。

(三)语音偏离

语音偏离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谐元韵、尾韵和头韵等音韵现象来展现语言上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传达出一定的感情色彩或表现一定的主题意义。在《逃离》中作者同样有使用语音偏离来增加文章语言张力的现象。

例 4:“last night she slept in a feather bed.

With a silken quilt for cover

Tonight she’ll sleep on the cold hard ground——

Besides her gypsy lo-ov-ver.”[19]28

译文:昨晚她睡的是一张羽绒床

丝绸被盖在身上

今夜她躺的冻地板硬邦邦——

依偎着她那位吉普赛情——郎[20]28

根据单词内的音素重复部位不同,英语诗歌中常见的押韵现象可以分成头韵、谐元韵和尾韵等不同种类。尾韵,顾名思义,是指词尾音素的重复现象。这个例子出自原文中卡拉的母亲经常哼唱的一首歌,为了体现歌曲的特色和歌曲的韵律,作者采用了尾韵和隔行交互押韵的韵法来实现语音偏离的目的。第一句话句尾单词“bed”和第三句话句尾的单词“ground”押同一个尾韵/d/;第二句话句尾单词“cover”和第四句话句尾单词“lover”押同一个尾韵/ər/。这赋予了句子很明显的音乐节拍和韵律,增强了语言的音律节奏感和流畅美感。

在译文中,译者为了保留原文的语音偏离现象,故意调整了汉语句子的表达顺序,使得这四句话的最后一个字“床”、“邦”、“上”和“郎”都有相同的韵母“ang”,形成汉语中的押韵现象。这样的译文使得句子朗朗上口,通俗好记,体现了歌曲内容的同时也突出了原文的语言特色,保留了原文的文学美感。

例 5:Delphine’s singing was like an embrace,wide-open,that you could rush into.At the same time,its loose emotion gave Lauren a shiver in her stomach,a distant threat of being sick.

“Waiting round the bend

My huckleberry friend——”[19]214

译文:德尔芬的歌唱有如一种拥抱,大张着手臂,等待你冲进去。与此同时,歌声中那松弛的感情又使劳莲肚子里起了一阵冷颤,隐隐约约地预示着,她即将要生病了。

正等待在河湾口

我的赫克贝利朋友——[20]229

在《逃离》的第六个故事“侵犯”中,刚随父母搬家到另外一个小镇的劳莲在一个咖啡馆认识了一位女服务生:德尔芬。劳莲没有什么朋友,因此她一有空就会去找德尔芬,而德尔芬也会和她聊天。这个场景发生在她们的一次聊天过程中,德尔芬让劳莲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歌,劳莲想不起来哪首歌自己最喜欢。于是德尔芬表示自己喜欢的歌可多了,便开口唱了起来。在这个例子中作者选取的歌词中第一句的句尾单词bend和第二句的句尾单词friend押同一个尾韵/d/,形成了押韵现象,突出了歌曲的音韵美。

根据牛津词典的释义,bend作为名词时可理解为:(公路、河流、小道或赛道的)转弯,弯道,急转弯。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再现原文的语音偏离现象并没有直接采用这个释义,而是将其翻译为“河湾口”,这样一来,“河湾口”的“Kou”就和朋友的“You”押韵,形成了中文中的音韵美,使得译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能获得跟原文读者一样的美学感受。

(四)语义偏离

语义偏离是指一个词或短语在认知意义上偏离常规而体现出不同的深层次含义。语义偏离一般通过修辞格来体现,包括写作过程中使用的隐喻、明喻、拟人、反讽、双关等修辞手法。

例6:“It could have been the last straw,”she said,now feeling slightly defensive.“It could have been.”[19]68

译文:“很可能那是最后的一根稻草,”她说,此刻她稍稍有点从防御的角度出发了,“很可能是的呀。”[20]70

在《逃离》的第二个故事“机缘”中,主人公朱丽叶代课的寄宿学校学期结束了,她也可以回家了。但是她没有选择回家,而是打算去鲸鱼湾探望一位住在海边的朋友。在辗转前往鲸鱼湾的路途中有一段需要乘火车。在火车上朱丽叶遇到了一位约莫五十来岁的男子,这位男子在乘车途中试图跟朱丽叶搭讪,说想搭个伙聊聊,但朱丽叶冷漠回应了他并离开了座位。后来这位男子下了火车后卧轨自杀身亡,朱丽叶得知后有了负罪感并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发生了以上对话。她将男子主动跟她搭讪的行为说成是“the last straw”,“straw”在英语俗语中有“救命稻草”的含义,作者在这里有意地使用隐喻的方式来描述男子求生的“最后一点希望”,侧面突出了朱丽叶的负罪感。

在译文中,译者也同样使用了汉语中对应的“稻草”来翻译,因为在汉语中有“救命稻草”和“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等说法,这样翻译不仅有利于读者的理解,而且还保留了原作者的隐喻手法,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文体风格。

例7:Ollie lies down on the bed so suddenly and heavily that the springs give out a miserable whine.[19]331

译文:奥利那么突然和沉重地躺到床上去,使得弹簧发出了一阵哀鸣。[20]351

在《逃离》的最后一个故事“法力”中,女主人公泰莎是一个拥有透视能力的人,男主人公奥利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泰莎,他将泰莎的超能力写成文字引起了关注,于是他便把泰莎作为研究对象,两人自然而然就走到了一起。但是他们之间并不存在对等的爱,泰莎爱着奥利,而奥利却只想着利用她。由于种种原因,泰莎的超能力在逐渐消失,因此为了维持生计,他们不得不使用一些小伎俩来维持泰莎拥有超能力的假象,随着生活变得窘迫,奥利慢慢觉得泰莎变成了一个累赘,于是想办法将她送进了精神病院,还对朋友谎称她死了。

这个例子描述的是奥利和泰莎分开之前的情景。作者为了突出奥利作为一个寒碜的旅人住在一个寒酸的地方的沉重心情,故意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无生命的物品“springs”拟人化,在奥利躺倒时“give out a miserable whine”,从侧面体现出奥利心理和身体的沉重,连床的弹簧都难以承受。在译文中,译者保留了原文的语义偏离现象,同样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其译为“弹簧发出了一阵哀鸣”。“哀鸣”一词不仅体现出弹簧无法承受奥利身心的沉重,更体现出了奥利对这段感情的疲惫,为后面两人分开作了铺垫。这种译法既能保留原文的表达效果又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五)词汇偏离

词汇偏离是指打破传统的词汇组合方式,临时创造新的词汇或者根据语境赋予普通词汇新的意义,以此来达到作者理想的表达效果。词汇偏离会给读者带来新鲜的阅读体验,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同时增强文章的语言张力。

例 8:Pet’s being a pup,Juliet thinks,would not make her any less likely to knock you down.And now a small reddish-brown dog arrives to join in the commotion.The woman comes down the steps,yelling,“Pet.Corky.You behave.If they think you are scared of them they will just get after you the worse.”

Herjustsounds something likechust.[19]75

译文:帕特再小,朱丽叶心想,也不见得没力气把自己扑倒在地呀。可是此时又有条红棕色的小型犬过来参加这场骚乱。那个妇人走下台阶,一边喝道:“帕特。柯基。你们给我放规矩点儿!——如果你让它们觉得你怕它们,它们只会更凶狠地追赶你的。”

她说出来的怎么听起来像是侧会。[20]78

这个例子描述的场景是朱丽叶在到达鲸鱼湾之后乘坐了一辆出租车前往目的地,在到达目的地下车之后有一条名叫“帕特”的大黄狗出现在她面前又叫又跳,朱丽叶被吓得往回蹦了一下,此时大黄狗的女主人出现并表示帕特只是一条小狗,并不会伤害朱丽叶。于是出现了例子中朱丽叶的心理活动和女主人的话。由于女主人当时是在呵斥帕特和另一只红棕色的小型犬,所以她的语气比较急切,这就导致她说话的时候发音没有到位,导致“just”听起来像“chust”。在原文中作者有意创造了“chust”这个不存在的单词来表达女主人的发音导致朱丽叶听错了单词,“chust”这个词的使用偏离了常用的词汇范围,从而达到前景化的效果,使读者能够轻而易举地理解到当时的场景。

在译文中,译者保留了原文的词汇偏离现象,使用“只会”和“侧会”这两个词来体现原文的语言特征,而“侧会”这个词在汉语中也是不存在的,所以使用这个词也同样偏离了汉语的词汇范围,使得译文读者获得跟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

四、结论

文学文体学十分重视各种偏离常规的表达形式。这不仅是因为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中,文学意义往往通过偏离常规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且因为在现实主义小说中,偏离常规的语言成分也构成表达文学意义的一种重要手段。[23]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这一点没有足够的认识,就容易在翻译过程中通过改动造成原文文体价值和美学功能的损失。《逃离》这部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前景化现象,这些打破常规的偏离现象突出了门罗的写作风格和文体特点,大大增强了其文学语言的张力和小说的美感。而《逃离》中译本对原文中偏离现象的保留和再现不仅可以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文学语言和文体风格的多样性。

猜你喜欢

逃离破折号文体学
文体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
留意文中破折号,它对解题很重要
破折号的作用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冬天的枝条是破折号
从文体学视角研究英诗《为国捐躯》的反战主题
高房价逼韩国人“逃离”首尔
中国商人正在“逃离”迪拜(海外日记)
年轻人“逃离”心态值得关注
火爆的破折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