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阈下高校智慧党建工作的实践路径探索
2022-02-27韩景华
韩景华
“互联网+”视阈下高校智慧党建工作的实践路径探索
韩景华
[集美大学]
随着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智慧党建体系正在高校得到推广和应用,高校智慧党建体系也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立足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现实需求,介绍了高校智慧党建的内涵及主要特征,深入分析了高校推进智慧党建工作的现实意义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的探析“互联网+”视阈下高校智慧党建工作的实践路径。
“互联网+”;高校;智慧党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高校党建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传统党建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党员自主性明显增强和党员思想更加活跃的新形势。“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创新性运用既顺应了“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也是高校党建工作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今,高校党建工作已逐渐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融合,推进高校党建工作向更智能化、更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丰富了高校党建工作的内涵。但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当前高校智慧党建模式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存在诸多不足,高校推进智慧党建的途径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
一、“互联网+”视阈下高校智慧党建的内涵
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正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党员队伍也日益壮大。因此,高校党建管理工作任务逐渐增加,党建工作者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日益剧增。[2]为了使党建工作的开展更加高效化、科学化、精准化,部分高校开始寻求更智能化的党建管理模式,高校智慧党建的概念应运而生。“智慧党建”是在传统党建的基础上,根植于互联网+技术而孕育出的高校党建工作体系新模式,根本目的在于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完成党建日常工作,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专业化、信息化和科学化水平。
“智慧党建”即党建智慧化,它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传感器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模式来改进、创新党建工作,以智能化、数据化的形式实现各种党建工作和组织建设的功能需求,整合并优化各种相对分散的、零碎的、独立的党建信息,实现党建日常工作的互联互通,构建一个互通有无、智能分析、协同反应。[3]
二、“互联网+”视阈下高校智慧党建工作的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党建工作面临新挑战、新机遇,高校党建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新形势,充分把握“智慧党建”这一党建工作新模式的积极作用。
(一)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针对性
在当今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知识分子、广大青年学生是我国网民的主力军,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对象。这就更需要高校党建工作者运用先进的新媒体技术对他们开展智慧党建工作,利用互联网搭建起上下级党组织、党员与党组织、党员与党员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这有效弥补了传统党建模式中“一对多”直面式理论授课的缺陷,有效增强了高校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互动性。利用现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可以进一步分析反映党组织和党员动态情况,充分征集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第一时间为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党建信息,从而实时调整党建工作方向,极大提升党组织决策和发展规划的准确性、针对性、前瞻性,进一步增强党组织活动体系的智能化、便利个性化,确保党建管理科学化和精准化。
(二)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传统的高校党建工作形式相对单一,主要依靠党报党刊、座谈、思想汇报等方式进行单向性的灌输,往往由于时间、空间和党建工作者素质的限制,使党建信息容量低、传播速度慢,导致党建工作开展实效性较差。新媒体时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有效突破了传统党建工作模式的时空限制,让信息传播更加全面、更为快速,而且可以将传统的单向灌输方式转变为双向性、互动性的党建工作模式,从而极大地增强了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性。与此同时,智慧党建模式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更准确、更及时、更全面的前沿党建信息和更丰富的党建教育资源,极大地简化了高校繁琐的日常党务工作,从而有效提高了高校党建工作效率。
(三)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自主性
高校党支部作为党在高校的最基层组织,是党密切联系师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在高校基层单位的战斗堡垒。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高校党支部虽然也积极开展党建活动,但缺少积极主动性,自主建设意识不强,往往在学校党委的安排下开展党建活动。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智慧党建模式下,运用智慧党建平台发布工作清单、开展星级评比活动等形式有效提升了党支部的责任意识、主导意识和创新意识,激活了党支部的活力。党支部的每位党员可以通过智慧党建平台,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开展短视频大赛、红色历史征集等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还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从而进一步增强党员参与党组织活动的自主性,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互联网+”视阈下高校智慧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顶层设计和合理规划
在“互联网+”时代,各级党组织对智慧党建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建立党建网站、党建云平台、党建APP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整体看来,智慧党建缺乏顶层设计和对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整体构思。许多党建工作者和党员对于互联网+”视阈下高校智慧党建模式还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对智慧党建模式的构建参与主动性不高,仍然停留于传统的党建模式中,对于现有智慧党建平台中出现的意见反馈无法及时给予解答和回复,使得智慧党建平台建设难以深入到党员群众中。同时,一些高校党组织虽然能够认识到“互联网+”时代下推进智慧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缺乏较强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能力,无法科学地完善智慧党建平台的功能、模块、内容及实施方案,平台建设进展缓慢,不能保证及时性。
(二)队伍结构不合理,保障机制不完善
从人员结构上看,当前的党建工作队伍多为一线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很多高校党务工作者普遍缺乏计算机专业教育背景,他们不具备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能力和互联网思维,其信息技术水平难以适应党建智慧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智慧党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而部分年轻党务工作者尽管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然而又缺乏丰富的党建工作经验,由此显现出当前的智慧党建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党建创新模式的需求。从保障机制上看,高校智慧党建体系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和人才保障,平台网络的建设和运行使用得不到相应的资金和技术保障;“智慧党建”工作缺乏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调动党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部分高校党组织尚未设定“智慧党建”的标准要求,更没有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和体系,这些都给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开展带来了严重约束。[4]
(三)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下,在“互联网+”的推动下,高校智慧党建体系的构建尚处于初期阶段,能够参照的制度不多,自身的制度建设不完善,没有设定统一的标准,比如日常维护、奖惩及考评、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机制建设尚不健全,导致党建管理工作效率无法得到提升。当前国家层面尚没有构建对于智慧党建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此外,部分高校党建工作者不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未掌握较为全面的法律知识,在党政机密保护、党务信息公开、诽谤造谣界定等方面的知识不足,导致高校智慧党建难以得到深入应用并发挥实效。
四、“互联网+”视阈下高校智慧党建工作的路径探索
(一)强化顶层设计,科学规划高校智慧党建工作
智慧党建作为新媒体信息技术时代发展的一个新生产物,仍然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在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和工作模式等方面尚待完善。为此,高校应当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统筹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对高校智慧党建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实现高校党建工作的提质增效。一是坚持互联网系统思维。高校智慧党建是一项推动高校党建科学化发展的系统工程,高校应当与时俱进,融入互联网思维,结合高校党建工作的实际情况,从科学性、合理性、实操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开展自上而下的统筹谋划和统一建设,构建线上线下互联互通、虚实结合的智慧党建工作模式。[5]二是加大党建资源整合力度。高校应当最大限度整合校内外各类党建数字资源,进一步梳理现有的智慧党建平台,完善平台功能,加快推进党建数字化建设的步伐,从而构建起以高校党委为主导、以基层党组织为主体、服务于广大党员群众的智慧党建新模式。
(二)夯实基础设施,为智慧党建管理构筑坚强堡垒
智慧党建功能的实现依托于高速发展的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先进网络信息技术,这就需要高校重视并加大“互联网+”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是加强校园无线网络建设。“互联网+”时代,先进技术的更新与维护是高校智慧党建平台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必须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加速推进无线校园网络建设,确保网络出现故障时有相应的资金和技术予以维护,从而大大改善智慧党建平台的综合性能,满足广大师生党员开展智慧工作的实际需求。二是构建内容充实、综合性能良好的智慧党建平台。智慧党建平台是实现高校党建工作智能化、科学化的支撑,是连接上下级党组织、党员与群众、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重要纽带,因此,高校应当结合党建工作的实际需求,构建合适的智慧党建平台,完善平台体系构建架构,改善平台综合性能,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党建工作提供服务。三是智慧党建管理精准化。高校党建工作者应当充分应用智慧党建平台的实时感知、动态跟踪以及精准管理等功能,实现对高校党建工作的精准管理,不断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三)精准把握需求,提供全覆盖的智慧党建服务
高校智慧党建要精准把握师生党员的实际需求,打造“线上线下互联互通、服务党员全覆盖”的智慧党建工作模式,为高校党建工作的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为广大师生党员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一是提供精准化服务。要利用智慧党建平台建立“一站式”网上服务,方便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的交流沟通,为广大师生党员提供精准和细致的咨询服务。二是提供个性化服务。智慧党建平台要以大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党员学习兴趣和习惯等党建信息的智能采集和分析,为党员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
(四)建立和完善相应保障机制,确保智慧党建平台平稳运行
新形势下,智慧党建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的平稳运行需要有完善的运行保障机制。因此,高校在推进智慧党建工作时,必须理顺运行机制,从组织、制度、人员、经费等方面构筑坚强的运行保障机制。一是建立职责明晰的组织保障机制。高校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智慧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智慧党建的顶层设计、统一建设和应用实施,编制责任清单,理顺相关部门职责关系和职能定位,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相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智慧党建组织保障机制。二是健全制度保障机制。规范和健全高校智慧党建平台管理制度,是确保智慧党建平台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高校应抓紧构建完善的智慧党建平台管理制度,强化监督考核,发挥制度的规范、约束和引导作用,以确保高校智慧党建工作有序规范地开展。三是打造结构素质合理的人才保障队伍。由于高校智慧党建平台涉及宣传推广、系统维护、舆论引导等工作,这就需要高校积极培育高素质的智慧党建工作管理队伍,确保其既精通党建业务,又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互联网思维。四是建立稳定可靠的经费保障机制。智慧党建平台的构建、运行和维护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保障,这就需要高校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加大党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以及已建成的系统运行和维护保障经费。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夯实基础设施、精准把握需求、建立和完善相应保障机制等方式不断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以使党建工作更加科学化、高效化、信息化。
[1]李林英.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EB/OL]. (2017-01-10)[2021-09-10].http://theory. people.com.cn/n1/2017/0110/c40531-29010365.html.
[2]刘晶.“互联网+”时代高校智慧党建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长江丛刊,2020(17):174-176.
[3]黄娟,米华全,陆川. 智慧党建:内涵特征、体系架构及关键技术——以“智慧红云”党建系统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18):84-87.
[4]仁妍. 让“智慧党建”真正发挥实效[J].党建研究,2018(16):186-187.
[5]张岩.互联网+背景下构建智慧党建新模式问题研究[J]. 理论观察,2018(12):45-47.
(责任编辑:赵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