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贵州苗绣发展路径研究

2022-02-26陈晓英

关键词:苗绣苗族技艺

陈晓英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1]。弘扬乡村保留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乡村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守护好广大农村农民的精神家园,防止优秀传统文化的流失,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内在保证和动力源泉。苗绣是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也是历经两千多年的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早在2006年苗绣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列入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贵州苗绣也成为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作为贵州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化、国际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国内消费升级和科技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时期,其存在的短板在发展过程中却愈加明显,苗绣如何按照自身生存规律在产业化、市场化规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作出贡献,成为一个值得重点探索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贵州苗绣发展现状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其中数贵州最多,人口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黔东南、毕节、铜仁、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等地。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苗族喜欢聚族而居,多数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常以村为单位聚族而居。贵州作为目前全国最大的苗族聚居省份,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保留了大部分完整的苗族民俗民间文化的传统以及技艺。

苗族人民勤劳质朴、豪放爽朗、热爱生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苗族妇女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用刺绣的方式记录和书写了自己民族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苗绣文化。苗绣是苗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和艺术品,它凝聚了无数苗族妇女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渴望[2]。以往苗绣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一般多应用在上衣、围裙、腰带、飘带、下裳、绑腿、背带、鞋子等生活所需品中。随着苗族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对美的追求逐渐提高,苗绣的应用范围便不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必需品,逐渐向家居生活、装饰壁画绣片等延伸。苗绣构图美观、造型独特、技法繁复,一针一线都蕴含着故事,承载着苗族深厚的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贵州少数民族刺绣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被称为“无字史诗”和 “穿在身上的史书”。

苗绣是苗族民间传承的一种古老的刺绣技艺,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以及现代文明的冲击却出现逐渐没落的现象。拂去历史的尘埃,苗绣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和艺术符号,依旧是中华文明璀璨星河中的一颗被岁月蒙尘的明珠,至今依旧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及文化价值。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层面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苗绣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5月,苗族刺绣与水族马尾绣、侗族刺绣一同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贵州抓住苗绣发展的契机,也已经把苗绣列入贵州省非遗名录,深入推进“锦绣计划”实施,各苗族聚居地党委政府大力推动苗族传统村落刺绣技艺传承工程,构筑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当地妇女融入的刺绣村开发模式,使得传统苗族刺绣图案、纹理、色彩搭配和绣法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近年来,苗绣不断地与时尚相碰撞,与产业相结合,其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被进一步挖掘和拓展,苗绣发展迎来了曙光。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苗绣已不仅仅是苗族人世代延续的传统手工,更是带动苗乡增收致富的文化产业,也将成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繁荣乡村文化的有力支撑。

二、贵州苗绣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苗绣是民族文化与技艺技法相互结合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文明冲击的加剧,苗族村落与外界的交流交融进一步深化,传统苗绣文化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特别是在工业化、国际化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发展时期,苗绣传统工艺自身的短板日益显现,由此也阻碍了苗绣文化可持续的传承和发展。

(一)设计与工艺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不断地借鉴交融,人们对于美的审视和认知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大众审美呈现出从大众化到个性化、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苗绣原本是苗族地区深山之中传承的“绝活”,苗绣传承人多生活在自己的家乡,处在封闭的环境中,很少受到外界的影响,以至于对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诉求知之甚少。绣娘在苗绣图案纹样创作上以及色彩搭配运用上,多沿用祖辈们传下来的方式和方法。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各方面条件的改善,尤其是交通的便利,苗绣受到了外来因素的冲击和影响,被一览无余地展现在现代消费者面前。苗绣也因此开始被大山以外的人们所知晓。很多外来人喜欢并购买苗绣产品。为了迎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传统苗绣走出原先封闭的生存环境,改变原先作为本族人穿用产品的身份,逐渐开始与现代人的生活相融合,于是苗绣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推入市场或被进行再设计。而这些再设计的苗绣产品由于缺乏实用专业艺术形式法则和设计手法,只是盲目地将苗绣元素与现代产品进行了强硬地组合、拼凑,导致苗绣产品设计创新不足。同时由于传统苗绣采用纯手工制作,其生产周期长,虽然保持了绣品的原汁原味,但效率低、产量少,因此苗绣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类产品:一种是富有情感价值的传统苗绣精品;二是粗制滥造的“创新”产品,而这两类产品均不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这就使得苗绣产品吸引力不够,缺乏现代市场的竞争力,适应不了当代大众的生活,导致苗绣处于被边缘化的困境。

(二)产能与品牌方面

苗族人民多以个体家庭组成一个生产单位,在这样的生产组织体系中,于工业往往附属于农业,传统苗族村落每个家庭成员既是农业生产人员,又都兼营手工业,这种社会形态以农业文明为底色。苗绣作为苗族手工艺产品,大多是由绣娘农闲时居家手工完成,没有过多的组织化生产,完成一件绣品时间短则几月长则几年。相较于现代工厂机械化生产的刺绣,家庭苗绣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低下,时间成本比较高。加之苗绣本身工艺复杂,许多技法都是从古延续至今,现代机器无法全部取代,就使得部分复杂苗绣绣品只能靠技艺高超的绣娘来完成,产量很低。

苗绣是苗族女性自我情感表达的媒介,每一件绣片都是绣娘技艺和智慧的展现,是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某种情感的流露。传统苗绣制成品面对的消费群体多是本族妇女,在旧有使用群体逐渐减少的今天,苗绣的作用多是收藏、教育功能,市场需求不足,市场结合度不高。苗绣传统服饰多以个体零售为主,产业化水平不高,也没有建立品牌文化。随着苗绣走进大众视野,进入市场,走在时代前沿的一些绣娘或企业开始发展苗绣产业,出现追求产能高的机绣产品,但机绣产品缺少了手工苗绣独具的情感温度,因此很多消费者和收藏家还是会选择购买传统苗绣产品。同时由于没有进行专业产品设计知识的学习,导致很多苗绣产品出现了同质化现象,各类绣品大同小异,难有独具特色的产品形式。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导致依靠苗绣进行经济赋能的路程还比较漫长。

(三)传承方面

在传统苗族社会中,“男耕女织”思想深深地影响着苗族人民,因此苗绣得以一辈一辈传承下来。在社会大发展、思想大解放、发展机会更多的今天,苗族人民的价值观念也在改变,“苗家姑娘个个会绣花”不再是衡量苗家少女贤惠的标准,上学读书成为大多数苗族女孩的首要选择,也得到父母的支持。加之受外界主流文化价值的影响, 不少年轻人不太愿意从事苗绣这方面的工作,外出务工带来的收益更具有吸引力,因此造成苗绣传承和学习苗绣的人员越来越少。从贵州的实际来看,年龄在30岁以下从事苗绣行业的人数偏少,年长的绣娘技法娴熟,但苦于没有年轻人愿意投入到苗绣行业中来,绣娘队伍老化严重,传承人数量少,苗绣面临传承断代、技艺流失的严峻问题。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苗绣发展的解决路径分析

(一)苗绣与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该战略是国家为应对“三农”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新矛盾,孕育而生的新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在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3]。该战略提出要“构建农村产业发展体系、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以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等要求[4]。贵州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但千百年来,生活在黔贵大地上的苗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创造了底蕴深厚的文化,孕育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贵州在新时期发展特色民族文化产业奠定了先天优势。苗绣作为苗族民间传承的一种古老的刺绣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强对苗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苗绣发展取得了可喜成效,许多名绣名锦、传统技艺等从深山走进城市,从自给自足到面向市场,从个别收藏走向大众消费,以更加生活、生动的方式进入寻常百姓家,其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进一步彰显,开始形成产业化的初步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快推动苗绣传承发展,对弘扬苗族文化,助力贵州乡村振兴,实现贵州乡村产业发展、焕发乡风文明、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是女性就业等具有特殊意义。

1.苗绣与乡村产业发展

随着国家层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意识不断增强,各级政府在苗乡苗寨开启了大规模、深层次的苗绣文化发掘,苗绣这一特色的中华文化符号,通过各种渠道走进大众视野,频频在国内国际舞台绽放,被广泛关注,被大众所接受,苗绣的市场化、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苗绣这一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走出深山,重新焕发了生机,逐渐形成经济优势,开始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苗绣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得到更大的扩展和延伸。进入新时代,苗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肩负起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使命。在精准扶贫开发中,苗绣产业逐渐开始形成规模化,苗绣的价值得到更加深入的发掘和利用。例如贵州黔西市化屋村通过苗绣扶贫车间实现完全脱贫,雷山县“蝴蝶妈妈的世界”的扶贫车间名声在外,松桃县苗绣带动了4000名绣娘在家门口创业。目前,苗绣产品销往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苗绣产业在贵州已经带动了大约50万妇女就业[5]。时光流转,传统与时尚碰撞,苗绣与产业融合,苗绣产业成功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带动乡亲们摆脱贫困、改变命运,已不仅仅是苗族人世代延续的传统手工,更是带动苗乡增收致富的时尚产业。苗绣产业的不断壮大发展,不仅承续了苗绣文化,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特殊意义。

2.苗绣与乡风文明

千百年来,苗绣经过不断的传承、演变和创新,饱含深厚的文化与内涵。苗绣作为一个民族纽带以及一个族群识别的符号,透过气象万千的图案纹样,彰显着深沉神秘的文化意蕴。常见的苗绣图案纹样有神兽、自然界中的植物、生活中的动物等,苗绣中的龙样图纹是苗族龙图腾在苗绣中的投映,反映了苗族人对祖先与神灵的崇拜、对自然的敬畏、对民族历史的传承与发扬;苗绣中枫树与枫木的图案纹样, 代表着对先祖的纪念与精神寄托;鸟形图案在苗族人心中代表着男性的坚毅、无畏、英勇救世;鱼形纹样是苗族子孙繁衍的象征,也代表着苗族人崇尚自由和自然的本性。由此可见,苗绣作为苗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其价值不光是那精湛的刺绣工艺,在秀美复杂的图案纹样背后还蕴含着向善、和谐等深刻的文化价值。苗绣中的图腾图案纹样是千百年来的苗族人民的精神积淀,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古老苗族原始宗教观念的物化形式和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苗族人民通过苗绣图案纹样背后的文化意义,传递着古老苗族的精神信仰,无形之中形成了软性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激励着苗族人民坚韧不拔的生存意志,引领着苗族人民健康向上的积极生活。苗绣发展既是产业的发展,也是文化的传播,大力推动苗绣产业发展,必将进一步繁荣乡村文化,增进乡村文化自信,激发乡风文明的新风尚,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3.苗绣与女性就业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劳动力异地转移成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渠道[6],外出务工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分工观念的影响下,农村妇女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7]。一方面,在众多女性劳动者中,已婚者居多,受教育水平偏低,文化程度不高。由于教育水平、劳动力素质有限,以及国家配套政策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农村妇女外出务工被城市化发展直接转变成了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在传统社会发展历程中,女性更多承担着生育和抚育的任务,面对农村生存困境,她们被迫选择外出务工维持和改善生计,从而加剧了农村留守群体特别是儿童留守离散问题。近年来,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带来的问题受到各级政府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政策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创业”“加强妇女技能培训,支持农村妇女发展家庭手工业”,促进农村妇女就业[8]。经过各地不断探索,相继出现“客厅工厂”“庭院经济”等就业形式,把闲置在家的农村妇女劳动力充分调动起来,把外出务工的农村妇女吸引回来,把工厂搬到家门口,从而实现妇女和企业的共赢,这对妇女而言是一种兼顾家庭和就业的好途径。苗绣作为苗族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一种特色文化符号和手工刺绣技艺,具备传承保护开发利用的潜质。比如贵州黔东南州大力发展苗绣产业,在乡镇村落创办妇女就业创业基地,专门组织一批返乡女工、农村妇女、年轻女性学习传承苗绣技艺,使一些妇女既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增加收入,又可以在家照顾小孩和老人,实现了家庭和工作的双向平衡。可见推动苗绣发展对提高妇女就业技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具有特殊意义。

(二)贵州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解决路径

虽然传统苗绣发展存在着诸多短板,但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潮流加速了文化交流和融合,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和借鉴不断深化,国家层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这为苗绣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主动拥抱和适应时代,补齐苗绣发展存在的短板,走出一条贵州苗绣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将重新焕发传统苗绣文化的生机,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助力。

1.提升设计与工艺水平

符合市场需要是苗绣走出去的必由之路。传统苗绣在纹样图案上保持了苗族传承下来的原生态样貌,在色彩上遵循了传统色彩对比强烈的搭配形式,在材料的选择上选用制作周期长、制作工序复杂的各种面辅料,这些材料都靠绣娘自己来制作或者购买其他绣娘的部分半成品。而这样制作出来的苗绣一旦离开了其产生的固定环境和区域,想融入受现代文化、时尚潮流影响较大的大众生活却非常困难。因此,苗绣在现代文化冲击下,想要得到很好地发展,除了需要在产品设计中保留和应用传统文化元素以外,更需要设计出能顺应时代审美趋势、符合大众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样式。在创新苗绣产品设计时,要注重现代时尚设计与苗族技艺相融合,在保留苗绣图案纹样内涵和产品功能的同时,突出苗绣艺术之美与现代文化之美相结合,充分运用现代工艺的协助,提升苗绣产品工艺水平,开发出不同价格、不同款式、不同面料、不同风格、不同档次的苗绣产品,迎合更多的群体需求,扩大苗绣产品的受众面,才能让更多承载苗绣文化、体现苗绣风格的产品进入人们的视野。

2.加强政府对产业的扶持

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并实施。该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加大对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切实加强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建设,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4]。苗绣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扶持、政策的支持。政府的有形之手在苗绣产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展苗绣产业,政府要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坚持因地制宜,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力,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全省苗绣产业发展。2021年10月21日,由贵州省委省政府审议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贵州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应运而生,在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下,各地州市也出台相关政策,加强苗绣产业发展。例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印发了《黔东南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黔东南州加快推进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苗绣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带领各县(市)、各乡镇同胞深入挖掘传统苗族文化资源,多措并举做大做强苗绣传统产业,为推动苗绣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9]。目前,苗绣产业已在政府的扶持下,在贵州省全面开花,但还缺乏完善的体系,还需要继续加强相关市场化的运作,构建以贵阳市为中心,市(州)、县(市、区)分布合理、体系完善、链条完整的苗绣产业布局。

3.打造优质品牌

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是精神财富的生产[10]。苗绣本身所具备的深刻文化内涵才是产品更具文化魅力的关键所在。苗族绣娘一针一线经过数月甚至几年时间绣成的苗绣,可以与国外很多奢侈品牌的产品相媲美,而作为苗族文化和技艺载体的苗绣,目前一些绣娘和苗绣企业只片面追求盈利,缺乏品牌意识,导致苗绣未能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品牌价值。因此,要想发展好苗绣,一是要抓住消费者精神需求,将苗绣蕴含的价值观、审美文化以及体现的生活方式与现代文化有效融合,让古老的技艺贴近时代步伐,全方位提升苗绣的当代文化价值;二是充分挖掘苗绣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财富,创新方式方法,讲好苗绣故事,塑造高端优质苗绣品牌;三是加强苗绣宣传,让苗绣从停留在苗族人家、苗族居住区域转向城市商店、展销会、平面广告中,拍摄苗绣文化的专题片、纪录片、电影等,提高苗绣的辨识度和传播效率,全力塑造苗绣品牌,让苗绣与现代都市接触、结缘,走出贵州、走出中国,走向国际舞台,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底蕴,打响品牌知名度,让苗绣的价值最大化地体现。

4.注重传承创新人才培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4]。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首要保障。推进乡村振兴,完成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等目标,都离不开乡村人才队伍的振兴与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扶持培养一批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组成人才队伍,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4]。该意见还提出“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要“立足乡村文明,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贵州苗绣作为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其传承、发展不仅仅是简单的“传”和“承”,还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1]。在科技并不发达的时期,苗绣千百年来都是一成不变地采用“长辈教晚辈”的形式进行传承,这种“家庭师徒制”的传承方式只要求徒弟学会该门技艺,并没有要求其有什么创新。然而,进入现代社会,苗绣的传承还采用因循守旧的传承方式是行不通的。苗绣要发展,单靠精湛的传统技艺本身已经很难在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显著成效。苗绣的传承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传承苗绣技艺精髓,二是在原有好的技艺基础上进行创新。传承好的技艺需要手艺精湛的绣娘将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的一代,让年轻绣娘掌握高超的技艺;另一方面,要让绣娘接受更多关于创意和设计的思维理念和技能培训,掌握技艺与创意结合的方法,只有这样,苗绣产品才会有市场,传承才会有希望。因此苗绣传承要加强技艺掌握和技能创新两方面的培训。

苗绣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传统的苗绣传承人是苗族的女性,日常这些女性都在为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而忙碌,只有在农闲时才能进行苗绣的制作。虽然现在苗族同胞的生活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但传统的习俗却依旧不曾改变。因此,要加大对苗绣传承工作的保障,首先要积极创造条件,确保苗绣传承人的基本生存条件,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同时由于苗族传承人都是在自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进行苗绣的制作,这就导致苗绣传承人群会产生动态变化,而传承人的技艺水平也有高有低,影响苗绣产业的稳定发展,因此针对此方面还应加强对苗绣技艺和传承人的动态管理、资质评估,完善进入退出机制。要加强苗绣队伍建设,加大苗绣传承人培养,还可以结合学校与企业,在一些中小学开设苗绣等兴趣班,在职业技术学校增设相关专业,与高校结对帮扶为乡村定制培养苗绣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举办培训班,培养和打造一大批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研发、创新、销售等各类人才,为苗绣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5.加强基层党建与苗绣产业发展融合

苗绣的根基在乡村,乡村的振兴离不开苗绣产业的发展。而乡村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要“提升组织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12]。贵州省凯里市凯棠镇梅香村借助村党组织的力量,将基层党建与苗绣产业发展进行融合,村支书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借助党组织的力量,组织村里的女性根据当地苗绣传承技艺发展苗绣产业,成立合作社,村里的女性不用再外出打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该村现在已经成为凯里基层党建和苗绣产业发展有效融合的典范。作为党在农村开展工作的前沿阵地,村级党组织是落实和完成党在农村各项工作的有力抓手,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加强基层党建与苗绣产业融合发展,可以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四、结语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13]。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层次地挖掘贵州苗绣文化,剖析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可以通过提升苗绣设计与工艺水平、加强政府对苗绣产业的扶持、打造优质品牌、注重苗绣传承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基层党建与苗绣产业发展融合等发展路径,以期焕发传统苗绣文化生机,将苗绣这一文化瑰宝更好地传承与创新发展,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为贵州乡村的腾飞发展插上强有力的翅膀。

猜你喜欢

苗绣苗族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凯里学院美术作品选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苗绣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上海大学仲星明教授个人苗绣收藏于喜马拉雅美术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