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2022-02-26赵佳雯

高校后勤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毕业生时代疫情

赵佳雯 文 雅

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赵佳雯 文 雅

[作者:赵佳雯,山西财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文雅,山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辅导员]

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深化。后疫情时代,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已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就业工作面临毕业生就业观落后、就业焦虑加剧,高校人才培养滞后市场变化等问题。文章叙述了疫情对高校毕业生的影响,分析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从注重就业观引导、增强就业心理疏导、重视就业政策导向、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做好信息化就业服务等六个方面提出应对和解决就业难的方法及措施,以期有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的成功就业。

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后疫情时代是指疫情起伏不定,随时都有可能小规模爆发,迁延较长时间,对各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1]在此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党和国家多次明确要求持续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通过对疫情下促就业的一系列政策和文献进行梳理,深入分析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外部形势和内在环境,从就业观、就业心理、就业政策、人才培养、就业能力、就业服务六个方面提出应对和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途径和措施,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帮助毕业生成功就业。

一、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毕业生就业观落后,未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大部分毕业生对自身定位不当,盲目自信,就业期望较高,在求职过程中,寄希望得到舒心且高薪的工作,存在薪酬不高不去、生产一线不去、偏远及经济不发达地区不去等非理性观念。根据《2021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疫情冲击对高校毕业生的期待行业和期待岗位带来较大影响,若不调整就业期望,毕业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其次,毕业生就业目标追求趋于稳定的现象在后疫情时代显得更为突出。不少学生受家庭影响,认为公务员、事业编、国企等稳定而体面的铁饭碗工作是他们毕业后的首要选择。加之疫情中这些行业抗风险能力较中小企业显露出一定优势,使得部分毕业生就业选择更偏向于此。但此类行业需求量有限,对毕业生能力要求更为严格。再次,毕业生在求职时注重物质利益多于精神追求也成为普遍现象。部分毕业生在择业时只考虑工作条件和收入等物质利益,不愿意投身于贫困偏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缺乏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最终造成一些岗位门庭若市,一些岗位却无人问津的局面。

(二)毕业生就业焦虑加剧,“慢就业”现象更为突出

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不够稳健,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毕业生时刻面临春招形式变化、毕业设计延期等未知挑战,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紧张、焦虑的情绪。考研的学生,尤其是2021年西安考生,在巨大竞争压力下及疫情反复封校封城等举措下,心理压力倍增。此外,各种职业技能考试延迟和公务员招录工作延后,企业招聘岗位减少,严峻的就业形势让考研失败的学生坚定了“二战”的决心。这些外,在环境促使许多毕业生求职状态不积极,就业处于被动观望中,导致“慢就业”现象更为突出。其内在原因一方面是毕业生对自身所学专业定位不清晰,自我定位不准确,不敢主动寻求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是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和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恐惧,求职过程受挫,不愿主动面对现实,缺乏求职自信心。加之,毕业实习受到影响,毕业生未能参加毕业实习,缺少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桥梁,导致工作经历和经验欠缺,求职成功率降低。

(三)高校人才培养滞后市场变化,就业服务仍需加强

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业面对不可抗拒的环境变化难以做出改变,最终被市场淘汰。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能否通过及时转型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成为后疫情时代企业生存的关键所在。而高校所培育的专业化人才能否适应后疫情时代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也成为高校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过度注重学生的专业化能力培养,忽视了学生可迁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过于僵化,缺乏灵活性和机动性。使学生缺乏主动学习能力、应对变化的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这恰恰是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的核心能力。职业发展指导体系方面,高校虽然高度重视就业率,但却普遍缺乏系统就业指导。多数高校职业发展规划课均为选修课程,未制定严格的课程要求和专业考核,不能引起学生重视。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方面,各高校普遍缺乏专业就业指导教师,日常的就业指导基本由辅导员承担,但辅导员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培训,专业性上有待提升。就业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疫情发生前,各高校就业信息系统作为毕业生求职的辅助平台,系统功能普遍不够完善。但疫情后,高校就业信息系统成为就业工作的主要渠道,其功能虽在短时间内不断完善,但系统的适应效果及应用情况仍在磨合阶段。

二、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分析

(一)注重就业观引导,营造良好就业氛围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2]疫情期间,各地涌现出大批奋不顾身、英勇奉献的事迹,高校辅导员应抓住契机,通过挖掘抗击疫情事迹,为学生树立榜样力量,不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应加强新媒体平台传播。尤其是疫情期间,抓住网络主战场,结合社会实践,融入就业观引领,推动思想舆论浪潮。让学生坚定理想、奉献社会,将自身专长、择业期望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承担起青年一代的历史责任。一方面,高校应加大组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让更多学生深入其中,在实践中找感觉、找感悟,内化使命担当,把爱国主义情怀和艰苦奋斗精神转化为切实的报国行动。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举措,通过宣扬支援西部和基层就业创业等先进事例,鼓励学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点燃学生内在激情,做好价值引领,为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此外,可以通过家校合作,准确了解毕业生及家长就业心理,引导学生家长更新就业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合理规划就业目标,充分调动毕业生家庭对就业的积极性,间接促进毕业生就业。

(二)增强就业心理疏导,缓解就业焦虑情绪

在疫情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毕业生产生了更为严重的恐慌、焦虑情绪。因此,后疫情时代做好毕业生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一对一”的“云谈话”、“云交流”以及线上主题班会等活动方式,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心理,掌握毕业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做好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缓解其就业压力。其次,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合理渡过内心自卑、求职受挫以及慢就业等心理历程,让学生勇于接纳自身不足和外界变化,积极面对社会和现实,努力提高自我认同感,提升就业信心。最后,高校可以利用校友资源,运用校企合作等方式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努力为学生提供就业资源,从根本上缓解毕业生的就业焦虑情绪。

(三)重视就业政策导向,紧抓就业政策机遇

疫情爆发后,国家采取多重措施并出台一系列政策积极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如发起“24365国聘行动”,整合网络招聘资源,延长毕业生择业时间;启动“百日冲刺”行动,推出升学扩招、扩大毕业生参军入伍、充实基层专项计划等政策、放宽门槛实行先上岗再持证政策等。这一系列政策给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仍有许多毕业生不重视政策导向,不关注政策信息,意识不到政策机遇,导致求职意向盲目跟风,求职目标模糊不定。学校应及时准确了解各项政策,积极向毕业生宣传解读政策要点。辅导员作为中坚力量,要充分理解国家的政策导向,认真研读和分析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深入了解本专业对口的行业。要根据不同专业,甄别招聘岗位,精准推送招聘信息,实时跟进学生就业进度,及时了解学生就业困难,从而更有效地帮助指导学生就业。毕业生自身也应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社会和现实,充分借助疫情背景下就业政策,主动寻求机会,抓住机遇,实现尽早就业。

(四)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动态化市场需求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是高校没有培养出“产”、“销”对路的产品即优质人才。后疫情时代,机械化工作逐渐被数字化智能化取代,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高度融合,社会和职业的变迁要求毕业生具有斜杠式的多职业发展能力。所谓斜杠式青年,即拥有多种兴趣爱好和创意爱好的人,他们具有跨界整合能力、快速学习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3]概括的说就是一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应及时洞悉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学科和专业建设,通过多学科交叉和产学研结合等方式,进一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积极响应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政策,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4]此外,将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辐射到注重学生可迁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上,引导学生用新方式解决老问题,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创新能力。

(五)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疫情期间,线上招聘凭借无接触、灵活、高效、便捷的优势,成为企业招聘的主流方式。在后疫情时代,招聘工作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将成为企业招聘的趋势。这就要求毕业生除了具备匹配的就业能力外,还需掌握线上应聘的要点和技巧。高校应及时掌握线上招聘规律和线上面试特点,开发线上就业指导课程,加强线上求职技能培训。从招聘平台使用、岗位选择、简历制作、设备调试、视频技巧及后续沟通等各环节给予毕业生系统性建议和指导,为学生提供专业化应聘技巧与解决方案。同时,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毕业生风险意识,规避网络就业风险,谨防就业陷阱。

(六)做好信息化就业服务,健全职业发展指导体系

健全的就业信息系统是高校做好就业工作的基础保障。完善的职业发展指导体系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校办学能力的基础保障。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各高校就业信息平台虽已逐步完善招聘信息发布、线上就业辅导、职业生涯咨询、职业测评、互助交流、投递简历和动态跟踪等各项功能,但信息平台使用效率欠佳。高校应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台帐,做好就业档案管理,提供个性化服务,使系统更具实用性与针对性。职业发展指导体系方面,高校应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针对地开展主题活动,如学习经验交流会、学术讲座、职业生涯大赛等团学活动。此外,需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团队,组建生涯规划师、心理咨询师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库,为在校学生提供系统专业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知识水平、能力结构、个性特点、职业发展倾向以及发展潜能等,树立切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目标,引导学生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和社会需求,寻找合适岗位。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完成“稳就业”任务的基础,是促进社会稳中有进不断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当前困境,后疫情时代,社会应持续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加速恢复市场活力,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1]王竹立.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04):13-20.

[2]吴玲,林滨.“斜杠青年”:“多向分化潜能者”的本质与特性[J].思想理论教育,2018(06):99-105.

[3]中共教育部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重要思想大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光明日报,2017-09-08(002).

[4]文雅,赵佳雯.基于生涯建构理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649(10):79-83

2021年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深圳市弘金地体育集团有限公司就业实习基地项目”(项目编号 20220105839);2019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西省高校学生就业能力要素及提升途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B160)

(责任编辑:杨书元)

猜你喜欢

毕业生时代疫情
战疫情
伤心的毕业生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