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2022-02-26李吉桢
李吉桢,孔 伟
(天津城建大学 1.经济与管理学院;2.学工部,天津 300384)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对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要求高校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生命线[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国家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可靠保障,同时也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质量、教学特色、教学水平等方面的一项重要指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和合理化提供决策依据。特别是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新挑战。为此,需要全面分析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困难,探寻评价机制困境的深层次原因,以便进一步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工作。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现状
完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含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以及对培养方案实施状况的检查、评价、反馈等三个主要方面,其中评价环节在监控、调节和引导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由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共同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2]。
我国现代教育评价制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面的相关研究起步比较晚,但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相关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实践等方面不断发展进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在不断丰富内容、不断拓展范围,极大程度上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主要表现在:首先,基于我国国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已初步形成,在评价过程中,着重汲取国外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并认真总结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工作的实践经验,推动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其次,确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鉴定、激发与调节功能;最后,开展了以学生调查为基本评价依据,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搜集、分析和处理数据,初步形成交互性的互联网评价。目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充分利用计算机在收集与处理数据方面上的优势,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分配,逐步形成了各层次调查、多方式处理、多维度评价的实施机制。
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国家的支柱性人才,是民族未来发展的坚实根基和坚定力量,但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正在快速成长,因此,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虽然我国评价工作整体水平获得很大的提高,但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在评价目标、标准、方式等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现实困境,还未形成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评价体系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也不符合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现实困境及原因
总的来讲,当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还是适应的,但随着时代发展面临日益复杂的形势,评价机制不能与时俱进,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目标、标准、结构与方式等方面严重滞后,严重影响了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也难以适应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纵深发展。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现实困境
1.评价目标狭隘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目标属于顶层设计,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实施的保障,是合目的、合规律、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水平和层次。但从实际效果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目标还相对比较狭隘,考查的主要对象仍是静态的教育客体,着眼于目标的结果客体,而对于其他客体,明显重视不足或者有所忽略,例如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思想道德变动、社会心理变化等主观性测评内容上,缺乏应有的重视。
2.评价标准简单
教育评价作为一个价值判断过程,在评价实施中必须制定一些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对事实的属性加以判断[3]。因此,评价标准的制定应既需要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也要涉及微观层面的具体标准,要体现出灵活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仍相对简单,没有实现评价标准的灵活性与多样性、绝对性与相对性有机统一,并且对不同类型评价对象的评价标准相对一致,存在着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替整体的问题。
3.评价结构单调
改革的逐步深入促进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变革,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理念方法还是体制机制等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结构也应与时俱进、客观有效。但是,当前在实际运行的评价模式上,依然采取自上而下的两种评价方式:一种是评价方案由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另一种则是高校自行组织的评价结构,由教师或其他行政人员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这两种评价结构均是单向的终结性评价,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其他教育因素的作用,对于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等评价方式运用较少,不能充分发挥评价机制应具有的导向、发展功能,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缺乏有效性。
4.量化倾向严重
目前,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过于细分化,更多地反映硬性要求,没有或较少地体现评价的软要求,也不能及时反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变化,严重影响了评价的效果。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过于依赖量化手段,过于强调运用技术手段。在评价中,将一些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问题和现象加以量化处理,易于造成评价结果的僵化,忽视了对大学生主动性以及认知、情感、意志的评价。片面考量量化结果的价值判断,使得评价结果具有不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动态变化的倾向,因此也难以以此为依据做出有效的反馈。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产生问题的原因
纵观以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面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自身复杂性与特殊性有关,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客体分离、内外部失联、定性与定量评价失调有一定的联系。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快速化和深化改革之中,社会转型的巨大变革对人们的思想政治意识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4]。学生思想意识呈现出绝对与相对、内隐与外显、共性与个性、静止与动态等相并存的特点,这就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评价时确有困难。这种局面一方面决定了评价实施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另一方面也对评价的科学性、评价结构的合理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评价主客体分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在纵向上具有主客体双重性的特征。一方面,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进行的评价,侧重于管理取向,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反馈信息,从而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各组成要素的管理、调控和完善,是评价的宏观主体与中观客体;另一方面,是高校依据自己制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评价,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主要通过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照学生思想品德、政治倾向等动态变化进行针对性的测评,以实现对教学和施教内容的调整,是评价的中观主体与微观客体。
这种评价中主体和客体双重性的存在,必然要求主客体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制度,以便及时进行沟通与交流。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这种沟通机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沟通双方仅局限于单向的主客体。从宏观层面看,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之间的沟通难以深入;从微观层面来看,高校内部与学生之间评价后的沟通也没有形成一定的机制。因此,不能很好地实现将微观层面上的有效信息资源实时地转化为宏观层面上的指导性意见和政策文件,从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滞后性。
3.内外部评价机制不顺
在横向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构建外部评价机制,包括物质、制度和环境等基本保障机制的构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提供良好先决条件;内部评价主要由各高校内部设计实施,包括领导决策机制、指标体系机制、评价实施机制、评级反馈机制等。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中,应以内部评价为主导、外部评价为补充,共同构建开放互动的评价机制。但实际运行中,却会出现制度落实不全、数据不实、物质保障缺失等不良现象。从而致使部分高校在制定内部评价时,并不能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反而更多地迎合外部评价的要求,造成内外部评价机制衔接不够顺畅,不能满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长远需要。
4.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失衡
“思想政治教育的定性评价是指通过对考核对象的整体以及性质的分析综合,以把握该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社会效果的方法。定量评价主要是指通过对考核对象表现出来的一些量的关系的整理和分析,以把握该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社会效果的方法”[5]。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两种不同的评价模式,各有侧重。定性评价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等方面优势突出,但定性评价存在模糊性强、主观随意性大、可信度较低等缺点;定量评价则相对较为客观,尽管客观但同时也过于刻板,不能有效地衡量学生思想观念的不足。一般而言,定性评价必须建立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先通过对特定量的收集、整理和归纳,把握基本性质,然后再对现象定性分析、结合量化因素进行综合比较,最后再提升到更高阶段的定性评价。但是自2000年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更倾向采用定量评价,开始使用一些量表计分法、累积计分法等测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量化评估。虽然这些量化方式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展状况,但却忽视了学生思想状况中抽象观念的评估。因此,现有的评估机制并未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优化路径
上文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目的是对我国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进行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为今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工作制定参考依据,进而达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标。当然,任何评价机制的完善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型高校、其他教育评价机构以及专家学者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此,笔者结合前文所述,认为要建立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创新适应新形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改变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客体分离、内外部失联、定性与定量评价失调等不良现状,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去评价。例如组织成立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构,探索开发更加符合学生思想政治现状的测评工具,提升评价人员的综合测评能力,评价过程要随着评价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评价标准需要根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不断调整,评价方法也需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动态中不断地改进更新,评价内容要尽可能层次化、多样化、动态化等。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不能完全固定,需要不断依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动态的调整、改善评价机制,防止评价机制的固化僵化。
(二)提高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参与度
目前,专业的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出现和发展日益受到教育部门和公众的关注和重视[6]。利用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特点和优势,可以从专业角度更客观地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可操作性、方式的合理性以及内容的实时性与可接受性,除此以外,第三方评价机构可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影响以及不同教育载体的效果等外围指标上进行更详细评估。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不仅符合“管、办、评”分离的教育改革导向,实践中初步探索也证实了它的积极意义。
(三)创建立体开放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担负着培养新时期新一代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的众多重要文件和政策都有明确描述。同时,大学生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微观主体与微观客体,其思想的主观能动性和意识的方向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内容和方式是否符合当今大学生个体的身心水平。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要将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和人本价值摆在重要位置,既要在社会角度上充分考虑国家和民族的价值需求,又要满足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评价主体的建构上,要统筹主客体、衔接内外部,以开放的形式将多方评价主体进行统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体多元化。在评价方式的建构上,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妥善结合,采用多样化、立体开放的评价方式,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量化成绩,而且要注意对学生多方面隐形变化的描述。在评价标准的构建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面综合评价标准。
(四)引入现代化的评价技术手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革新,应用于评价评估的技术也越来越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要不断更新换代、与时俱进。利用现代化的评估技术可以实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态监督,例如网络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满意度的评价测评,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网上评价系统,通过建立网络数据库对信息进行采集、监控、处理和归纳,不仅可以实现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的有效结合,也能够实现评价的阳光操作,有效地降低了评价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除此之外,还要开发与此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相关因素及时跟踪并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