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畸形“饭圈”文化治理

2022-02-26孙心怡王志伟

广东青年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饭圈偶像榜样

孙心怡 王志伟

(1.爱默生学院 视觉媒体艺术系,美国马萨诸塞州 波士顿 02117;2.中国青年报社 社会调查中心,北京100020)

“饭圈”(Fans),也称“粉圈”或“粉丝圈”。而“饭圈”文化,是指粉丝圈的文化,也是一种追星文化。在我国,追星的人群大多为十几岁或二十几岁的青少年,所以“饭圈”文化也表现为一种青少年亚文化[1]。自2005年《超级女声》选秀以来,粉丝不再仅仅是追逐明星的客体,还逐渐成为制造明星的主体。近年来,受到国外“偶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资本与市场也开始引进和制造属于自己的“偶像”。然而,由于“偶像”完全是一种文化上的“舶来品”,并且客观上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因此其在中国的发展犹如“入侵物种”,迅速地占领了国内的文化市场,并且使得国内的商业娱乐生态岌岌可危。“偶像”到了中国文化市场就变成了“流量”。近些年来,随着选秀“倒奶”事件,流量“塌房”事件的频频出现,让不少人看清了越来越畸形的“流量饭圈”。2021年8月《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称畸形“饭圈”文化毒害青少年,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时候[2]。那么,畸形“饭圈”文化是如何吸引青少年的?青少年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种文化对青少年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厘清这些问题,对畸形“饭圈”文化进行治理,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偶像的诞生与维系:形象制造与圈层维持

讨论畸形“饭圈”,就不得不溯源一个相关的概念,即“偶像文化”。偶像原意是指一种为人所崇拜、供奉的雕像,后来引申为在人的心目中具有某种神秘力量的象征物。同时,也指一种信仰和理想等。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偶像”这个概念逐渐被固化为受追捧的艺术家、艺人等。而发端于日韩的“偶像”(来源于英文词语“idol”,也就是俚语“爱豆”)文化与中国原有的“偶像”概念不同,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娱乐商品经济文化。那么,“偶像”文化究竟是如何吸引青少年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从“偶像”文化的内涵以及与青少年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理性的分析。

(一)偶像替代榜样,是一系列社会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结果

所有的榜样学习都有偶像的因素,但是用流行艺人这种偶像来替代和演绎代表社会正能量的榜样,则是由一系列的社会因素共同造成的,其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真正的“偶像”究竟是什么,才能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以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第一,现在一般意义上的“偶像”,大多是日韩娱乐公司的“制成品”,是一种不同于歌手和演员的娱乐职业,他们几乎全部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其商业艺术形象并非由艺人本人做主,而基本上交由公司进行包装。很多偶像从青少年甚至儿童时期就开始接受训练。大部分偶像的唱歌、跳舞以及表演能力,并不足以支撑他们的巨大商业价值。他们能出名并赚钱,是因为娱乐公司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营销策略和包装。比如韩国正常标准化的偶像制作,拥有一套完善的流程。一般从小就教授他们唱歌和跳舞,包括训练他们说话的方式,对待粉丝的方式,在不同表演空间的不同表情管理及演绎方式,以及适应各种不同商业艺术概念的方式,等等。“偶像”的选拔制度严苛,训练标准很高。判断一个偶像的“业务水平”,是看他(她)能否适应、配合和满足公司概念上的包装。一个偶像团体的强弱,其实是对公司的概念包装,包括视觉艺术的服、化、道,以及MV、音乐,加上偶像的适应能力和表现力,包括唱歌、跳舞、表情管理、身材管理等,对所有这些因素进行的一个综合的判断。因此,在发源地韩国和日本的娱乐产业中,“偶像”处在最底层,都不能称之为艺人,他们对“偶像”的赞美更多是使用“匠人”一类的词语。

第二,“偶像”是贩卖“梦想”、依靠“偶像”梦想吸引青少年的一种职业。在日本“偶像”艺能界广为流传这样一句话:“偶像是贩卖梦想的职业。”这实际上表达了几层意思:(1)偶像其实只是一个拥有漂亮外表的普通人。“偶像”只是代替外貌不出众的粉丝站在舞台上表演,过着粉丝们梦想的舞台生活;(2)粉丝们尽最大的努力支持“偶像”。他们尽可能多地购买“偶像”的专辑和周边产品,通过一天24小时不断地重播,来让他的歌曲处在音乐排行榜的顶端。例如,韩国的偶像比赛是各大电视台的偶像音乐节目,每周排名第一的偶像将获得一周颁发一次的大奖。日本的偶像比赛则是一年一度的选举, 粉丝通过购买偶像的专辑来投票,最后通过召开年度演唱会的方式来公布最终排名。“让自己的偶像成为大赛的冠军”是粉丝们的最大动力。偶像获得的成功,弥补了这些粉丝在现实生活中暂时的平庸所带来的失落感。他们可以通过这些偶像来获得成就感、信心和力量,从而为自己的现实生活补充所谓的正能量。(3)“想象”是偶像粉丝得以维系的重要内因。比如,大多数女粉丝们会想象“偶像”是她们的男朋友,并使之成为自己的重要精神支撑。根据ANNEKE SMELIK的说法,“男性身体的色情化是当今视觉文化的深刻变化之一。”[3]男性偶像的创造主要是针对年轻女孩的,是为了满足她们潜在的性需求。男性粉丝也是一样的道理。在韩国和日本,偶像“禁止谈恋爱”,其亲密关系是偶像的最高机密,绝对不能公之于众。偶像可以在舞台上表演得很性感,但在镜头前必须避免谈论性,以保持他们在这方面“纯洁干净”的形象。

(二)偶像的粉丝是偶像制造的参与者

粉丝是那种被偶像娱乐,并从他们身上获得快乐和动力的人。事实上,粉丝并不只是坐在屏幕前观看的普通观众,在“粉”与“追”的过程中,他们更多的是在追求一种个人特色的表达。这种表达不仅仅只是为了想让别人赞美他们喜欢的作品和艺人,并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而更多的是希望自己的偶像被人看到。从本质上说,这其实是希望自己能吸引其他人的注意,使自己认可的东西被别人看到,自己的想法被别人重视。所以和一般的关注网上信息不同,在吸引和崇拜之外,“饭圈”粉丝实际上是通过更多的参与,获得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认同。这种认同对于处在成人世界中的青少年而言,首先是一种自我肯定的需要。而自我肯定和获得成人社会的肯定,是青春期发展的重要命题。同时,这种在偶像带领下的积极参与,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种种挑战,经历种种挫折,受到长辈成人社会权威打压的青少年来说,能够听从自己内心,发出属于自己的意见和声音,就是一种参与权利的实现。这不仅是青少年社会性成长的必须经历,而且对于处在重要发展期的青少年而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三)“饭圈”偶像文化的吸引力

“饭圈”偶像文化的吸引力,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面对复杂、矛盾的社会变迁时做出的一种狂热选择。青少年时期应该是学习、崇拜榜样的重要生长期。特别是青春期来临,青少年进入到形成良好的社会观念,养成规范的社会行为,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性情感的关键时期。除了学校系统的正规课堂传授和书本学习、阅读之外,周围的人和事都会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青少年自身的参与,对青少年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古代就认为,榜样的作用是示范、比照和修正。所谓“见贤思齐”(《论语·里仁》)“择其善而从之”(《论语·述而》)都是强调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为其树立正向的、积极的榜样的重要性,强调在学习榜样过程中内修自省的重要性。尽管作为一种社会和历史现象,不同时期、不同范畴、不同领域英雄榜样的具体形象有所不同,但从价值取向上看,榜样应该具有鲜明的共性。例如在道德和人格上,他们是先进人物的生动符号;在精神追求上,他们应该具有逾越个体利益的理想性特征;在行为模式上,他们应该代表最文明进步的思想观念和具体模式;在人的定位上,他们是社会上影响特定群体或者个人的重要旗帜性人物。榜样所体现的鲜明的价值精神和人格范式,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标杆。这些人物具有的独特的、生动的外在形象和英雄事迹,可以将相对抽象复杂、具有很强原则性的一些观念价值形象地表达出来,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特别是对进入青春期后到完全成熟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形成了巨大的影响。榜样形象的树立,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示范作用。对于个体特别是青少年,榜样具有突出的价值导向、精神激励和行为规范作用。而在社会中,英雄榜样是承载、广泛传播和引领践行正确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4]同时,无论是从这一阶段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心理生理特征来看,还是从榜样人物对青少年的吸引、影响和激励的过程来看,情感都是一种重要的因素。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一定的社会互动情景下,情感能够成为青少年认识、选择和效仿榜样的最强烈的动力和元素。这也似乎可以解释为何“偶像”能够牵动成千上万的青少年的心。因此,认真研究正常偶像“饭圈”文化的现象和本质,以整治并避免畸形“流量饭圈”文化对青少年的伤害,正是需要我们认真面对的课题。

二、畸形“饭圈”文化的形成和对青少年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人民大众展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广阔的文化娱乐空间。开放的社会环境,更是快速地把世界各国的文化样式传播到中国。而由男性主导的娱乐业现状难以满足百姓的多元化需求,特别是女性观众的多元化娱乐需求。“韩流”将最新的偶像理念和审美风格带到整个东亚娱乐市场,使整个东亚市场为之疯狂,其中也包括中国。但由于当时的中国市场完全没有“偶像”概念,也没有任何相关的娱乐工业支撑,这使得“偶像”来到中国后“变了味”。在资本不受限制地运作下,偶像成为中国娱乐文化的毒瘤——“流量”。由其粉丝组成的畸形“饭圈”,使得青少年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

第一,畸形“饭圈”文化在中国迅速火爆的原因,源于中国社会功利化社会价值的泛滥。中国市场经济30多年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为中国进入新时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与此同时,市场价值追求金钱、资本的物质化、功利化取向,严重地左右了中国的社会价值,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其功利价值观浸透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里,反映在教育观、人才观、儿童观、青少年观等方面,对人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行为形成了巨大的影响。青少年群体本身就面临着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艰巨过程,而获得基础的生存能力、实现社会价值是青少年发展的最核心诉求。青少年自我实现的个人价值追求,不仅会对青少年的社会评价造成巨大的影响,也会搅乱青少年自身的理想信念和人生目标。事实证明,重塑全社会正确价值理念的系统工程是复杂而艰巨的。因此,从这个视角看待畸形“饭圈”文化的形成和泛滥,社会普遍性价值观扭曲所导致的资本捆绑,是十分重要的成因。

第二,畸形“饭圈”文化在中国迅速火爆的原因,还在于中国资本对包括娱乐圈在内的各种领域的渗透。从事“偶像”职业的并不是艺术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几乎都不能进行创造性的艺术工作。“偶像”的产生只是资本运作的结果,因此“偶像”的价值大多体现在其商业竞争价值中。无论是日本还是韩国,“偶像”文化都是一种亚文化。他们有自己的商业竞争体系,有独立的圈子、运行体系和粉丝群体。在正常的“偶像”文化运行体系中,偶像只是被公司按照市场喜好和规则制作出来的产物。根据霍尔的说法,“大众文化是支持和反对强权文化的斗争的场所之一……它是同意和反对的竞技场。它在一定程度上是霸权崛起的地方,也是霸权得到保障的地方。”[5]霍尔用对文化“霸权”辩证的方法,来解释正常的粉丝和“偶像”(公司)之间的关系。公司会依据受众群体的喜好推出“偶像”组合,是受众群体的喜好决定了“偶像”的形象塑造。随着社会和现代艺术的发展,粉丝出于追随时尚、创造新颖而不断产生新的偏好。在这一过程中,偶像和公司的作品也会反过来影响粉丝的偏好。从始至终,公司会从粉丝那里获得更多的关于他们应该如何打造偶像的意见。粉丝就是市场,他(她)们才是偶像商业形象的决定者。在霍尔的理论分析中,将正常的粉丝和娱乐公司以及偶像的关系,理解描述为“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不可忽略的事实是,不管是男偶像还是女偶像,女性粉丝的人数和“忠诚”度,使她们在整个粉丝群体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在这类关系中,偶像或者流行艺人的商业形象审美的“新霸权”,无疑是由女性来主导的。偶像(公司)为了赚钱,会有意识地去强化这种霸权。这无疑和女权主义的崛起及不断强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很多人批评男偶像的“娘”现象,本质上就是出于不接受女性主义的审美,这和“偶像”的畸形与否无关。

畸形“偶像”——也就是“流量”的推出及运营,在中国并非是由粉丝、观众或者市场决定的。粉丝,也就是观众和市场的决定性地位早已被打破。观众在娱乐资本的裹挟下,无法决定自己喜欢什么、消费什么,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由于资本的过度渗透,在目前的中国市场中,是资本决定营销的对象,而不是由观众来选择。资本制造畸形、劣质的“偶像”,利用其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竞争力,抢占主流市场,挤占传统歌手、演员的生存空间,迫使观众观赏其拙劣的唱功和演技。

第三,畸形“饭圈”文化在中国迅速火爆的原因,是中国存在容易被利用的、巨大的青少年粉丝市场。畸形“饭圈”文化之盛行,背后隐藏的原因是“粉丝经济”带来的巨大利益。粉丝大多由青少年组成,中国人口众多,青少年的数量非常巨大。他们由于思想尚处在不成熟阶段,客观上最容易被利用。卡彭迪埃说:“现在‘粉丝经济’被视为赚钱的一种手段, 因为粉丝的同人作品可以卖给其他消费者,而且由同人作品而产生的讨论与流量,可以作为和广告商谈判的筹码……粉丝的创造力被利用了,成为一种免费的劳动力。”[6]卡彭迪埃所谈论的“粉丝经济”,背景是正常的粉丝文化。比如漫画、电影、歌手和演员的粉丝圈等,这在现代文化市场上是一种普遍现象。支撑卡彭迪埃叙述的背景是,粉丝和公司是互相利用的关系,并且双方得到的利益,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都可以达成对等。所以,理想状态下的“粉丝经济”本质上并非一种乱象,而是一种正常的商业现象。在符合市场规则和法律的条件下,资本可以利用粉丝为其谋取利益。而在娱乐文化市场相对不成熟的中国,资本操纵“饭圈”,使其畸变,让畸形的“饭圈”为资本效力,并使青少年的精神和行为都被操纵,沦为资本的“数据工人”。

第四,畸形“饭圈”文化在中国迅速火爆的原因,是在运作过程中,相关资本势力充分利用了青少年的一些本质特征和时代特点——如爱美、习惯感情用事、追逐新奇、容易被人影响等,去操纵他们,使他们变成“狂暴愤怒”的“网络军队”。开始时经纪公司会雇佣一些人创建粉丝团,并招募尽可能多的粉丝加入其中,然后运用各种手段,如“洗脑”和“练兵”等,打造“疯狂粉丝大军”。依据科瑞斯基的观点,“相机可以驾驭和改变日常物品、生物和环境,成为令人惊叹的优雅景象。”[7]摄像机能够把“普通”变成“美丽”,把“美丽”变成“惊艳”。摄像机的运营成本,远比训练一位“练习生”所需要的成本低很多。所以中国的某些想要通过“流量”“偶像”概念赚钱的资本,为了“赚快钱”,并不会把金钱和时间投入到正常偶像的前期训练——训练“练习生”身上,而是大量地投入到“摄像机”上。这也就是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资本想让我们看到的所谓“人设”。而且公司会通过安排访谈节目,让“流量”背诵写好的采访答案,以及通过拍摄短片、纪录片等手段,让粉丝相信其喜欢的“偶像”是道德模范,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他应该得到一切。在正常的商业娱乐体系中,“偶像”是资本生产的洋娃娃,并且是一种符合市场规则和道德的、符合出厂品质的洋娃娃。但“流量”并不是这样,他们是一种劣质的或低质的洋娃娃。但通过一层又一层的营销,资本试图让粉丝们相信,他们热衷的不是破布娃娃,而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类模范。被公司刻意塑造或捏造的网络“流量”的形象和行为,可以有效地为粉丝洗脑,让他们由衷地产生感触、共鸣和同理心。比如,国内的公司普遍会向粉丝传递“流量”过得十分艰难、需要粉丝来保护的假象,进而调动粉丝的同情、爱怜等情感,引发粉丝非理性的疯狂。资本控制粉丝还有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网络军事训练”。经纪公司聘请的粉丝头目会通过一些策略,使粉丝团结起来,最后把粉丝训练成一支“真正”的互联网军队。例如,粉丝团头目会说一些这样的话:“X说了哥哥的坏话,我们去喷他!”当粉丝头目通过话术和信息轰炸使粉丝相信X真的在恶意中伤时,粉头就会发出命令:现在进攻!粉丝们就会开始在网络上疯狂攻击,或是向平台“举报”“投诉”,以达到让X或者他说过的话在网络世界消失的目的。在这里,资本运营者是在运用一个能使组织更加团结的高效策略——制造一个敌人。被洗脑的粉丝对某人进行网络暴力,无疑会对其带来巨大的伤害。但同时,这些被恶意鼓动的行为,也大大伤害了因虚假信息而愤怒的青少年粉丝的精神世界。在资本的洗脑策略中,这种不加节制的攻击,被美化为一句畸形“粉丝圈”黑话——“反黑”,是“反对别人无端抹黑对我方泼黑脏水”的简称。在成功地把这些粉丝训练成真正的网络大军后,便开始指挥这些粉丝的日常性行为。如果“流量”在互联网上发布了微博等东西,公司就会自动给粉丝团分配任务——尽可能多地转发。这时,粉丝组织头目会命令:“快去转发!”粉丝们便开始一遍一遍地转发。一个庞大的粉丝组织甚至可以转发10万次。

前几年,某“流量”发行了单曲,粉丝头目竟要求青少年学生“能买一个就咬咬牙买三个”“学生一只口红钱就可以买5张专辑支持他”“你们要是现在不买,以后他糊了就都是你们的错”等。以此“道德绑架”和要挟青少年,强迫他们用父母的血汗钱全力支持“哥哥”。近年来,青少年偷窃父母多年的积蓄去购买流量产品,为其打榜的新闻层出不穷。公司指挥粉丝过度投入,目的是制造一种幻觉:你喜欢的偶像很受欢迎,没有负面评价,而且有很高的商业价值,赚很多钱。更可怕的是,这种人为制造的虚假繁荣还会真实地改变普通大众的看法。对于很多不了解“流量”的人来说,这些虚高的流量会使普通大众逐渐开始相信“流量”们很优秀、很有名,并且逐渐接受,愿意在公共媒体上看到他(她)。

三、青年“饭圈”亚文化的治理

目前,经过相关部门施以法治政策等方面的重拳,以及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畸形“饭圈”文化的影响力和危害性都有所降低。但作为一种与社会发展变迁紧密相连的亚文化,其对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危害,都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第一,要认识和研究青少年和青少年亚文化,理性地看待畸形“饭圈”文化粉丝。为什么青少年会沉溺于此?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整个社会对青少年发展缺乏深刻的认识,忽略了青少年一代强烈的自我发展需求、多元的价值选择,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抗拒。畸形“饭圈”文化正是以其情感、色相等新奇、刺激的元素,迎合了青少年的内心需求和表达需求。要有效地抵御畸形“饭圈”文化,就需要理性地认识青少年和青少年亚文化。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青年始终是一个区别于其他群体的、具有一定特殊性的代群。青年本质上具有的基础性、未来性和发展性,使得这一群体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毫无疑义,青年的发展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未来。同时,青春期是人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发展任务最繁重、对一生最具决定性意义的时期。正因为如此,决定了青年亚文化具有不同于社会其他亚文化的突出特点。青年亚文化是由青年共同分享的、独立的文化系统,它与社会主体文化具有趋同、矛盾甚至对抗等多种关系。随着社会的变迁,青年亚文化日趋活跃,愈加彰显其三个特别定位和特点,即:最具表达力和影响力的亚文化样式;最具矛盾性的文化类别;最具强烈参与诉求的亚文化类型。获得社会话语权是青年期成长发展的核心诉求,而青年亚文化正是青年自我表达、参与社会的重要形式。青年亚文化具有先进与激进、批判与反叛、生命力与破坏力共存的本质特征。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青年在共同发展的同时,也在努力保持其个性化和多元化。青年群体既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群体,也是最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势力诱惑的群体。

在畸形“饭圈”文化对青年的影响力和危害性上,一方面是青年面向未来,渴望参与、追求自我实现、勇于承担的先进性和激情;另一方面则是其充满了困惑与迷茫、 幼稚与反叛,甚至是巨大的破坏性。只有真实地了解,并设身处地地体会青年的这种发展性和矛盾性,才能真正地打开他们的心扉,才能对他们精神发育和文化价值的形成产生有效的影响。

第二,要重视青少年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帮助青少年汲取世界各国创新性文化元素的同时,不断增强其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吸纳。畸形“饭圈”文化可以被视为在社会变迁发展过程中,带有强烈商业色彩和消极意义的“逆行”文化。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将其视为携带众多现代元素,能够适应和迎合现代青少年某些文化特征的“过渡”文化。例如,在这里,青少年可以参与绝大多数的艺术活动。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各种艺术形式带来了新的与原有艺术本质完全不同的特征。无论是灯光四射的舞台,还是色彩斑斓的服装,抑或是音乐舞蹈本身,都成为一种可以向人展示,供人们消费的“商品”。参与其中,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满足,这实际上这也是人类各种艺术的源头和本然。不少人将自我完全融于其中的迪斯科舞蹈,视为人类艺术生活的一种回归;把更多的个人情绪放进表演中的舞蹈,冠名为“现代”舞,表现的是一种对娱乐和精神满足的新追求。作为社会上对新颖的、发展性事物最具热情群体的青少年,“饭圈”文化不仅使他们可以近距离地观赏心目中的偶像,而且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参与,与偶像进行互动。同时,文化的发展从来都是一种融合。任何一个民族都会面临现代文化和世界多民族文化的冲击,都需要在相互交流过程中,以本国本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借鉴、吸收、融合外来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当那些凭借着生产力发展优势,运用商业运作模式,并带有某些突出创新性元素的外来文化侵入时,最容易被吸引和裹挟的一定是青少年。青少年实际上是一个矛盾的社会代群,一方面他们注定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担负着不断发展创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担;另一方面,他们本质上的发展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又使其对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涵和表达方式具有天生的“抗拒”性。正如美国人类学家米德提出的的著名理论:人类存在三种文化传承模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当代青年文化属于后喻文化。这是一种青年文化发展方向,是前辈人向后辈青年学习的文化传递样式。不断地促进和完成文化融合,是青年这个社会代群必须承担的历史性使命,而文化融合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例如,接触是文化融合的前提,传播是文化融合的重要手段;撞击和筛选则是一种优选劣汰过程,这对于处在学习和成长中的青年群体而言,具有很强的挑战性;整合则既要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选取积极的先进的文化元素,经过调整,形成新的既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又能够构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新的文化体系。要帮助青少年一代担负起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实现与世界各国进步文化的积极融合,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文化教育。这一代青少年具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他们强调学习能力和包容、合作交流精神,强调自信与文化认同,同时强调身心健康、乐观向上等。纵观多项研究,无论哪种界定,都会涉及全球化思维、创新精神和文化坚守这三个关键要素。“做你自己,保留固有文化”一直是国际素养讨论的要点之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哲学基础其实就是三个字:人、和、礼。这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传统的精华。如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学等,无不体现着重视人,重视人与外部环境和谐共存的根本追求。这些基本精神是人类先进文化的核心追求,是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少年深植于心的精神根基,其对现代人的指引作用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优势。我们的教育和引领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既要警惕和杜绝各种形式的“高级黑”,也要警惕和杜绝各种各样的“低级红”。

第三,要加大力度,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方式,特别是在榜样引领教育中吸收偶像文化中的某些元素。(1)辨别榜样和偶像之间的异同,进行积极的有原则的借鉴。榜样学习和偶像崇拜具有很多共性,但是对于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影响而言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榜样,以及一些拟人化的卡通形象,都是鲜活的具体“人物”,身上都有让青少年佩服喜欢的地方。榜样是主流,是社会倡导,是用来让青少年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偶像则是青少年自我选择的,用来崇拜的对象。榜样带给青少年的是值得学习和效仿的具体行为、思想和情感;而青少年对于偶像则是疯狂地迷恋、盲目地崇拜,具体学什么、怎么学,是表面化的、模糊的。青少年并不能在各方面都效仿偶像,成为偶像那样的人更是可望而不可即。因此,要重视对偶像,包括青少年偶像崇拜情感元素的研究。在青少年的榜样教育引导中,要重视情感启迪的实施与运用,让青少年对榜样人物产生兴趣,并因信服而心生崇拜。(2)通过多种手段,包括必要的包装,把榜样的思想和行为具体化、形象化,将榜样人物正确的价值观和优良的个性品质人格化。榜样都具有共性,但每一个榜样也有着自己的时代、行业特征,以及独特的人格和个性。在青少年心目中,榜样和偶像都是一种多元存在。这就要求在进行榜样引领教育时,注意突出生活化和立体化。运用多种手段,细腻、生动地揭示英雄榜样的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让榜样在青少年身边立起来、活起来。同时,又要避免“高大全”。榜样的学习引领不能以成人社会的“我”为主,而是始终坚持从青少年出发。在引领过程中,选择、包装榜样人物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全过程始终坚守青少年的主体地位。要研究青少年的认知特点,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尊重他们的奇思妙想和不一样的选择。要把握英雄人物的精神实质,突出具体的人,讲好具体的故事,避免空洞、呆板的说教;要展示榜样的人格和个性魅力,学会营造、包装,避免一个面孔、一套赞语、千篇一律;要创新形式,推动青少年参与。让青少年走近榜样人物,在激发崇敬感的同时产生亲近感。重视形成“共情”,避免照本宣科,教条死板。(3)重视社会思想意识和文明建设,为青少年的榜样学习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依靠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行政体系和社会优势,为英雄榜样教育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形成强大的学习基础。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普及,强调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党政部署、全民动员、媒体广泛宣传等手段,普及英雄榜样人物的社会价值和精神实质,形成全民感悟榜样力量、践行榜样行为的良好社会风气。

总之,清除畸形“饭圈”文化,避免青少年沉沦于“流量”文化,是社会的一个重大命题,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这需要运用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重拳整顿娱乐行业的经济秩序。同时需要全面认真地分析畸形“饭圈”文化背后的复杂社会元素,多方出击,形成合力。

猜你喜欢

饭圈偶像榜样
古代也有“饭圈”——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饭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整治“饭圈”乱象
偶像报
在“饭圈”一路“打怪升级”
我的偶像
出卖偶像
偶像们都恋爱了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