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2022-02-26宋金霞李明刚李冬霞周文霞岳伟
宋金霞,李明刚,李冬霞,周文霞,岳伟
德州市陵城区糜镇卫生院,山东德州 253509
目前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均集中于大医院,未完全发挥基层医疗机构作用。因此,为更好地处理基层医疗、健康、卫生等问题,我国开始革新医疗体系,引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通过持续完善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医防融合,落实分级诊疗,补短板、强弱项,可有效满足区域群众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还可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进而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使其成为群众健康的守门人,增强群众对改革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的基石。
1 当前家庭签约医生签约能力现状及要求
当前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承担着防治传染病、接种疫苗、门诊、健康指导及妇幼等医疗职责,日常工作中身兼数职,但薪酬与其职责不匹配,且培训、晋升机会较小,因此基层医疗人员工作积极性较低。此外,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大背景下,各种慢性病发病风险均显著提升,加上人民群众对健康重视度提升,突出了家庭护理、家庭医疗服务、家庭康复指导等医疗需求,因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运而生[1]。此外,不同慢性疾病患者对家庭医生服务需求不同,这就要求家庭医生在日常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服务能力、质量及技术水平。
2 基层医疗问题及家庭医生签约医生发展问题
2.1 人才储备不足
基层医疗服务中存在人才储备不足问题,尤其全科医生较少,全科医生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慢性病管理和康复、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近几年全科医生队伍虽逐年扩大,但仍存在水平不高、总量不足、岗位吸引力不强、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无法满足现代人群就医需求,尤其农村医疗人才更为欠缺,致基层医疗服务压力增加。
2.2 签约服务质量不高。
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居民提供的签约服务针对性不强,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签约服务不足,部分地区在推进签约服务过程中重数量而不重质量,“被签约”“签而不约”现象时有发生,居民获得感不强。
2.3 医疗队伍稳定性差且服务体系不健全
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中,高学历人才或执业医师较少,甚至存在卫校毕业生或乡村医生。基层医疗机构环境简陋、工资低、晋升空间小,因此难以留住医学毕业生,导致基层医疗机构人才流动大。部分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支持性政策还不到位,家庭医生团队的激励机制不足,激励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基层医疗服务在医生培养、制度落实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且基层群众对医疗服务认知不足、基层医师数量有限等,均限制了基层医疗服务发展。由于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不健全,部分慢性疾病患者未接受综合、持续、个体化医疗服务,加上基层医师缺少进修、学习机会,自身技术水平有限,导致慢性疾病控制不佳,增加患者致残、致死率[2]。
2.4 现有医学培训制度与基层需求脱轨
当前我国医务人员培训均为二级或二级以上医院学术会议,针对基层实际服务需求开展的医学会议或医学培训相对较少,导致基层服务人员缺乏系统性学习。因此基层医院难以处理部分疑难病症,导致基层医务人员参与医学培训仅为积累学分,并不能用于日常工作中[3]。
2.5 签约服务的宣传力度不够,与居民的较高预期存在差距
家庭医师签约模式中,医师主动上门服务,与传统到院就诊模式不同,方便了居民就医。但基层医生尚存在“医不扣门”传统思想,且部分居民思想观念仍停滞在生病了才去医院的老旧观念中,对签约医师信任度、接受度不足。
3 基层医疗机构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化策略
3.1 重视基层医疗服务人才储备
各级政府需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制订培训计划,以拓宽基层医师视野、提升基层医师技能,进而提升总体水平[4]。采取专项培训、病例讨论、专科讲座等多方式提升基层医师技能。此外,还需充分运用互联网资源,积极创建医师交流学习平台,鼓励基层医务人员利用零散时间学习,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整体水平。与此同时,基层医疗机构要持续发展壮大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增加人员培养数量,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引入高学历、高技术水平人才,重视人才储备。健全和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制订人才引进规划和优惠政策,完善薪酬制度和提高薪酬待遇,以广阔的视野招贤纳士,通过打通县乡两级编制、县聘乡用、乡聘村用、定向培养、多点执业等方式,增加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供给;另外以创新医院文化建设来凝聚人、鼓舞人、激励人,打造好的平台,吸引人、留住人。
3.2 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
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推进医防融合慢病管理服务新模式,建立“三高共管、三级协同、医防融合”的一体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基层首诊、转诊制度,创建医共体及区域性医疗联合体,患者可直接转至当地二、三级医院治疗,在二、三级医院享受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医疗政策。以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慢病健康管理为突破口,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为中心,通过医防融合,实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对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整体管理,最终实现用医疗保障公卫,用公卫促医疗的全部融合,形成医疗和公共卫生互促互进的工作机制。
3.3 家庭医师签约服务纳入医保及地方财政保障
家庭医师签约服务纳入医保范围,同时完善医保报销明细,保障签约居民就诊能够享受医保政策,减少医疗费用占比。同时积极协调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争取地方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推进基层绩效工资改革和基层补偿机制改革,确保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后勤保障及签约工作的持续性。
3.4 壮大家庭签约医生队伍
拓宽全科医生招聘渠道,壮大家庭签约医生队伍。可采取定向培养、聘请退休医生、特训转岗及提升学历等多方案增加基层家庭签约医生人数、提升家庭签约服务整体质量[5]。此外,还需完善家庭签约医师工资补偿机制,以提升家庭签约医生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加强服务团队的融合,组建由全科医生、公卫医生、社区护士等参与的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各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可以共享二、三级医院的专科医师、中医师、药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资源。以“全科为主、全专结合”,建设特色专科服务区,打造“专科门诊﹢全专联合门诊”[6]。
3.5 为贫困人口提供建档签约服务
基层医疗机构需结合当地扶贫政策,为贫困慢病居民提供建档签约服务。在取得贫困居民同意后,对低收入人口进行建档,并为每户确定首诊责任医生,全面覆盖低收入人口签约服务,为其提供全程、连续性医疗服务[7]。此外,当地政府还需积极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使居民充分认识家庭医生,同时提供每年一次免费体检服务,督促民众定期体检,结合体检结果,由家庭医生上门访视,为签约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3.6 改善绩效考核管理
将基本医疗、基本公卫、慢病管理纳入考核内容,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医务人员收入由医共体自主分配,以岗位为基础,以绩效为核心,充分尊重团队长、家庭医生、各科室主任的用工、人事和分配权,以“三级管理、交叉考核、自主分配”模式为基准,打破单位、层级和身份区别,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得的内部分配机制[8]。
3.7 加强“互联网+”签约服务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下,运用手机APP或互联网技术在线签约,并提供预约就诊、健康咨询、查询检查报告及家庭医生后期随访等工作,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效率[9]。此外,还可利用微信、短信等平台为签约居民提供健康管理、营养管理等基础医疗服务,拉近医患关系,提升签约居民满意度,建立医共体内区域性健康平台,实现互联、互通:①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诊疗信息的互通和互享,由此保证患者诊疗信息的区域连续性,实现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横向全面融合,为实现居民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奠定良好基础[10]。②基于网络或手机等方式,使签约居民能够享受到远程门诊,确保医防融合管理团队服务不会受到时空、时间限制,促进公共卫生信息和医疗信息之间的有机融合[11-12]。这样既能对基础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内容加以丰富,又能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效率与质量。
4 结语
通过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的开展,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转变医疗服务模式,逐步实现整体的“三个转变”:从坐等医疗向上门服务转变;从医疗、预防各自为政向医防紧密融合转变;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积极推进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服务,建立“三高共管、三级协同、医防融合”的一体化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促使基层医疗机构合理配置并整合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资源,让医疗逐渐渗透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形成“未病早防治、小病就近看、大病专家看、慢病有管理、转诊帮对接”的防治体系,着力建机制、构体系、强基层、补短板、提能力,有力有序地推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让群众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对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整体管理,实现用医疗保障公卫,用公卫促医疗的全部融合,形成医疗和公共卫生互促互进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构建分级诊疗的就医新格局,加强和大力提升人民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依从性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