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市场理论镜像及当代意义

2022-02-26谭培文张文雅

关键词:大纲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谭培文,张文雅

(1.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6)

马克思市场理论镜像究竟如何,一直在学术上分歧较多。国内外一直有一种误读,认为马克思没有市场理论。问题在于,马克思有无市场理论,不能参照苏联教科书体系来理解,其依据应是马克思恩格斯文献本身。《大纲》是研究《资本论》的第一个经济哲学大纲。《大纲》对市场理论的经济哲学研究,有力地驳斥了此类观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其直接理论来源是马克思的市场理论。《大纲》从经济哲学高度展示的市场理论镜像,对于我国深化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大纲》市场理论研究的学科性质问题

《大纲》的学科性质对于研究马克思的市场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问题是,《大纲》的学科性质究竟是哲学,还是经济学之类的科学?《大纲》既不是哲学家眼中的哲学著作,亦非经济学家视野下的经济学。首先,《大纲》是二者综合,无愧于一部经济哲学著作。《大纲》的市场概念是经济哲学概念,而非市场的经济现象直观。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大都认为是列宁最早提出了“市场经济”概念①(1)①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大纲》,1939-1941年第一次在莫斯科用德文原文出版,编者加的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1906年列宁在《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在经济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概念,并把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作为相对立的经济形式。针对小市民社会主义提出了平均使用土地的法案,他认为,只要还存在着货币权力,就不可能平均使用土地。他说:“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与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都无法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建立大规模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 ,一切土地、工厂、工具都归工人阶级所有,才可能消灭一切剥削。”(《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版,第124页。)市场是商品经济范畴,尽管市场经济不等于商品经济,而商品是市场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在发生学上,商品与市场是同一的。列宁认为,《资本论》仅仅关于资本主义国家总产品和个别产品的划分,“就比早先关于市场理论的一切争吵更有理论意义。”(《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显然,列宁所说的“市场理论”,是将马克思市场理论包含于其中的一般政治经济学之市场经济理论。换言之,本文所指的市场理论亦内含市场经济理论。卫兴华认为,西方学者较为广泛地使用“市场经济”一词和宣扬市场经济,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及以后的时期。(卫兴华:《究竟何人最先从经济制度涵义上使用“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概念?》,《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 年第6期。)这是对的。1920年米瑟斯出版了《社会主义》一书,在该书中他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对立起来。他说:“所谓‘计划经济’(Planwirtschaft)是社会主义的更为晚期的变种。”(路德维希·米瑟斯:《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学的分析》,王建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7页。)米瑟斯批判的不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而是苏联十月革命后的社会主义,还有德国和奥地利的战时社会主义。。《大纲》的确未见“市场经济”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用政治经济学阐述了他的市场理论。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是资本主义现代性发展的结果。而作为人类文明史的市场理论之市场概念,其含义不是直观的。“市”是人类文明史上比较早的概念,如《易·系辞》曰:“日中于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此系古人对“市”的感性直观。而《大纲》对市场概念的规定则是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人类文明史高度的市场理论包含了古代市场理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甚至还蕴含了当代作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市场经济理论等。其次,《大纲》对市场结构要素分析是经济哲学分析。《大纲》首先分析了市场的结构要素如货币、资本、劳动力、生产力等。马克思认为,对货币、资本、劳动力、生产力等是经济事实、经济过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研究,但又是一种哲学研究。这就是说,它既是从具体的经济事实出发到一般抽象的经济范畴,又是通过具体到抽象、再到理性具体的哲学研究。《大纲》继承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的哲学与科学二重学科性质传统。仅从传承看,《大纲》与《手稿》皆为科学与哲学研究,但在实质上它们已有重大差异。《手稿》时期,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唯物主义,尚缺乏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对社会基本结构、基本矛盾的科学分析。是以,《手稿》是经济科学的哲学研究,经济学只是哲学研究中一个经验事实,其学科性质是哲学的,而非经济的科学研究。而《大纲》则不同,它是马克思用最宝贵的黄金时代研究政治经济学取得的成果。历史唯物主义不再是假设,而是研究市场理论之科学方法论。《大纲》是哲学方法论的经济科学研究,其学科性质是经济学,而非哲学。哲学只是研究经济科学之方法论。基于这一重大转变,《大纲》理当可以作为《资本论》第一个手稿,它有别于《手稿》经济学的哲学研究。比如,在经济学家汤在新那里,仅将《大纲》视为“《<资本论>三大手稿》”[1]30,而《手稿》是“《资本论》创作前对经济学的研究”[1]1。汤在新将《手稿》不看作《资本论》的手稿,即便从经济学的科学研究立场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大纲》哲学方法的经济学研究之所以必要,它展现了马克思市场理论研究的三维镜像:

其一,展现了批判性与建构性相结合的二重学科研究镜像。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的批判与建构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聚焦的问题。有的不知《大纲》逻辑结构奥秘,甚至将其概括为一个字“乱”。此系误读。其内在原因是,只看到《大纲》的批判性,而忽视其建设性。石井仲男认为,批判(Critic)与Crisis(危机、岔道)出于同一个词源。按照词源的含义:“到了岔路儿、十字路口的时候,正确地选择道路,这正是批判的本质。”[2]批判的本质是正确选择道路。批判性与建构性的辩证统一,是《大纲》方法论的突出特征,《大纲》的逻辑结构即是证明。《大纲》中的“手稿前半部分”是对“巴师夏和凯里”的批判,而“导言”则可谓地道的建构。《大纲》是批判与建构的统一,前者可谓批判性的建构,后者即是建构性的批判。批判性建构是说批判巴师夏和凯里时,马克思阐述了自己对建构市场理论的见解,建构性批判是在论述经济学的市场理论应如何时,也有对错误观点的批判。批判性与建构性,二者相互对立,相互统一。在马克思那里,这是不言而喻的。如“导言”,其突出特色就是建构性的,而建构又以批判为问题意识来展开。斯密、李嘉图等的市场交换,从所谓自私的、孤立的个人(经济人)开始,这是错误的。马克思通过科学批判认为,一定社会性质现实个人的生产才是市场交换的第一个前提,生产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要素。生产与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是辩证的。现代经济学应该以生产为前提来建构,而不能从孤立的个人出发。

其二,展现了“一种社会”与人类文明进步相协调的二重学科研究镜像。《大纲》研究的主题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这就要求从这个社会的“经济事实”出发。同时,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3]8-9。但是,先验主义哲学家对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哲学与科学二重学科性质不能理解,甚至质疑说我们只看到“经济事实”,无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认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始终是社会科学的同义词”,那种缺乏具体的经济事实而对社会的先验历史哲学的议论毫无用处。列宁说:“马克思在这方面大大前进了一步:他抛弃了所有这些关于一般社会和一般进步的议论,而是对一种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一种进步(资本主义进步)作了科学的分析。”[3]13这就是说,离开经济事实的哲学研究是先验的,但缺乏哲学方法的经济事实研究不具有普遍意义。《手稿》和《资本论》研究的是现代资本主义交换关系,不是一般社会现象;是资本主义文明进步,而不是一般社会的文明进步。对现代资本主义研究,既要立足经济事实、经济关系的科学研究,又要从人类文明进步的总体上把握资本主义社会进步与局限。资本主义交换关系不等于人类文明进步全部关系。要揭示其交换关系的特殊形态、结构和规律,既不可像资本主义一些经济学家那样,局限于经济现象的狭隘分析,也不可将其抽象为先验的纯哲学人性问题。

其三,展现了现实社会与未来社会理想目标相统一的二重学科研究镜像。哲学研究只是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而不能代替科学研究本身。《大纲》立足点是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经济现象,如市场、商品、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货币、资本、劳动、生产力等,那么,如何准确把握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性质?科学的方法是将其与前资本主义社会和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比较鉴别,才能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性质总体的、历史的、具体的把握。这就要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去深刻地解剖和展现现代资本主义交换关系的具体结构和运行过程,方可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性质,揭示资本主义交换关系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而要揭示其进步性和局限性,那就离不开对不同社会形态的历史哲学分析。只有通过不同社会形态生产关系尤其是交换关系的历史哲学比较分析,我们才能认识到,资本主义以物的依赖关系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性,但相对于“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社会,资本主义以物的统治为基础的社会,必然被超越而成为历史的过去时。“共产主义‘消灭劳动’,即消灭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劳动回归为以直接生产本身为目的的对象化活动,劳动成为产生和创造美的源泉。”[4]

是以,《大纲》以批判性展示的问题意识,向世人昭示建构马克思主义市场理论是时代声音。科学研究是《大纲》的立足点,唯物主义历史观为“一种社会”的现实研究,为人类文明进步和未来社会理想目标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大纲》即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市场交换中,建构了马克思的市场理论;在研究“一种社会”市场交换时,探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内涵和取向;在研究现实社会的市场交换理论时,揭示了“自由人联合体”理想目标实现的经济条件和要求。

二、《大纲》来源于斯密以英国为典型样本的市场经济理论

英国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开启者。山口重克认为,马克思是以英国产业革命经济现实状况为研究样本,英国产业革命就是市场经济。所以,他说:“马克思是把‘资本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5]140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不是一回事,邓小平对此早有经典论述①(2)①邓小平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问题在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问题”批判中,是否建构了马克思的市场理论?马克思既然把英国“资本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问题”作为研究样本,基于《大纲》展现的三维镜像,那即是说,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性质的市场理论批判过程中,同时也建构了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马克思的经济学直接来源是斯密创立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斯密是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开创人。这已是学术界的共识。不过,斯密的著作亦未见市场经济概念。但是,无论以何种立足点来看《国富论》,斯密论述的就是市场经济。凭直观经验,市场是交换买卖的场所。而现代资本主义市场不同,它是交换价值交换的市场。该书作为最早研究市场经济的著作,它开篇就阐述了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可能性。

首先,斯密经济学产生的背景是英国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的来临。斯密考察的时代,是以市场交换价值交换为特征的英国工业社会。他认为,作为富国的英国与贫国,甚至还有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如法国、德国等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其价廉物美无法与英国比较。他说:“贫国在制造业上不能和富国竞争;至少在富国土壤气候位置适宜于这类制造业的场合,贫国不能与富国竞争。”[6]8这里的富国是指英国,贫国是指在财富繁荣不如英国的其他国家。这就是说,英国之所以成为富国或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是由于制造业为主的大工业发展,是来自劳动生产力的最大增进,是因为各个工厂成千上万人的分工与合作。

其次,斯密经济学考察的起点是市场交换。从起源来看,是分工导致了交换,分工使产品有了剩余或不同分工使交换成为了可能。斯密考察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交换为核心的各种分工。在这里,分工并非关键要素,而交换才是核心。斯密认为,不是分工导致交换,而是交换使相互协作之分工成为可能。交换是分工的原因,分工变成了交换的结果。他说,造成分工这一结果的是一种人类的倾向,“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6]12。交换何以是人类的倾向、习惯或习俗?如果说斯密的分析毫无根据,那无疑过于武断。斯密是有根据的,这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古代市场的区别。古代的交换是偶然的、个别的,市场甚至不具有市场的经济含义,市场不是市场经济意义的经济,当其时,除少数商人外,它还不足以成为一种经济活动意义的经济生活。如“古雅典集市既是市民集会的场所、又是向民众供应粮食的场地”[5]19。市民集会的场所,即是一种城邦公共政治生活。而资本主义市场就不同,市场交换则是人们的一种经济生活,甚至是须臾不可分离的经济生活。他说,在英国,“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一切人都成为商人,而社会本身,严格地说,也成为商业社会”[6]20。市场是商品经济范畴。这个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的商业社会,在当时即是市场经济的英国资本主义社会。

再次,斯密经济学考察的市场是现代交换价值交换关系的市场。货币市场是现代商品交换的总形态。货币市场遵循的法则就是价值法则,“这些法则决定所谓商品相对价值或交换价值”。在《国富论》开篇的第四章,斯密就阐明了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讨支配商品价值交换的原则:第一,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第二,构成真实价格的各部分,究竟是什么?第三,使商品市场价格,有时不能与其自然价格恰相一致的原因是什么[6]25?斯密对商品的价值分析,尤其是“劳动”(并非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分析,此为斯密留给了现代市场理论的真正遗产,也是贡献于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合理内核。马克思吸收斯密劳动的价值理论,创立了劳动价值论或剩余价值理论,从而超越了斯密市场交换价值交换的理论。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一个与以往任何社会不同的劳动力商品市场出现。劳动市场也是商品市场,但它又是一个不同于以往仅仅为了自己消费而相互交换的市场。这种市场出现,不是什么自然史的产物,而是随着15—16世纪封建生产关系崩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之结果。从最初的起源来看,劳动市场是资本市场形成的原因,而资本市场是劳动市场产生的结果,但在既成状态下,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资本价值增殖虽然是劳动力的劳动,但资本价值的有机构成是由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即工资总额的比例决定的。这就形成了可变资本市场与不变资本市场、流动资本市场与固定资本市场等。资本的价值增殖引起了每一个货币持有者的兴趣,这就孕育了银行投资市场和高利贷市场,即除了实体资本市场之外,还衍生了虚拟资本市场,如证券、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

三、《大纲》初步揭示了市场的内涵和实质

《大纲》是否存在马克思市场理论建构,是国内外长期被忽视的学术话题。《大纲》阐述了市场概念是什么、市场经济的结构要素、市场经济应如何等问题,批判了资本主义垄断的反市场的经济行为,厘清了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山口重克说,市场是指“卖方集团和买方集团聚集在一起,根据惯例或法律就物质上现有的或可能获得的物品进行交换的场所”[5]18。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这里的市场含义,只是资本主义现代经济体系中市场现象感性形式,不是市场概念的本质抽象,更不适合不同历史时期市场概念的经济理解。那么,市场究竟是什么?《大纲》开篇的第一章何以为“货币章”?因为马克思对货币的研究,就是对市场的抽象研究。马克思说:“市场,它最初在经济学上作为抽象的规定出现,采取总体的形态。首先是货币市场。”[7]239在马克思看来,现代市场的含义,不可按重商主义或重农主义那样从经验去理解,市场作为经济学的抽象规定,并非各种不同物物买卖的“市井”,作为总体的形态,首先是货币市场。货币作为资本赚取利润的手段,从而形成了资本市场。在资本市场,货币作为劳动力商品交换媒介,以至有了不同于古代的劳动力商品市场。资本市场犹如催化剂,催生了各种各样的生息资本市场,如银行借贷资本市场、有价证券市场。而借贷资本市场还派生出股票、证券等虚拟资本市场。马克思还特别提示:“市场的抽象范畴应该放在什么地方,以后将会知道。”[7]241这就是说,市场抽象范畴既是现代市场交换的产物,又蕴含了现代市场交换的特殊内涵。现代市场经济的市场是以货币具体形态为标志的交换价值的交换,而非物物买卖的场所。

政治经济学基本要素是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而生产是一切社会的出发点。不同的是,资本主义是一个“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和以这种交换价值的交换为基础的共同体”[8]163。生产关系即是其交换关系,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一切有交换而不以价值交换为目的社会之歧异。古代人从未超出当地的城市手工艺范围,大工业的首要前提,是把农村整个地纳入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的生产。物的使用价值对人来说没有交换也能实现,在人与物的直接关系中就能实现。而物的价值则只能在交换中才能实现,只能在一种社会过程中才能实现。资本主义把农村整个地纳入交换价值的生产就是这种过程的一个重要准备阶段。因为这种交换价值的生产,一方面为货币买到劳动提供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也能用货币从已经自由的工人那里换到活劳动本身。古代的市场作为经济范畴,皆属于生产使用价值进行交换的场所,而不是生产交换价值进行交换的场所。这就是简单商品形式的市场交换,亦简单形式市场经济范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形式发展为高级阶段的资本,市场的经济含义就具有了不同的性质。

是以,《大纲》以《货币章》开篇,首先是有益于从抽象意义来把握现代市场要素的含义。货币是用来交换的媒介,简单市场的一般含义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物物交换的场所。但是,货币市场是现代市场抽象的总体形态,现代市场完全改变了古代市场物之买卖交换自然形式,它是以交换价值的交换为方式和手段的虚实结合交换共同体。

有鉴于斯,《大纲》不仅对市场概念第一次作为市场经济的范畴进行了科学抽象,而且对以市场为感性具体的商品经济现象展开抽象的市场经济理论研究。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虽然生产关系在实质上是交换关系,但《大纲》与《资本论》研究的,并非一般交换关系,而是资本主义以交换价值交换为特征的市场交换关系,如以劳动力商品为主的资本市场、资本价值实现的交换价值的交换市场、剩余价值实现与分割市场、生产过剩的市场、世界市场等交换关系。按斯密,“经济人”追求的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最大化之实现场所是市场。市场交换成为斯密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和归宿。马克思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商品交换关系。所谓商品交换关系是指各个生产者之间通过市场发生的联系。从单个商品的循环来看,市场交换只是市场生产、分配、消费中的一个环节。因为“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这中间环节又是二重的,分配被规定为从社会出发的要素,交换被规定为从个人出发的要素”[8]13。其中,市场生产是前提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市场分配是生产再生产的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交换作为形式上的社会运动介于两者之间。市场交换关系不过是生产活动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通过物与物的商品交换关系的一种相互协作关系,是从事商品交换的商品所有者之间相互买卖交易、互通有无、实现资源社会配置的手段,也是斯密“经济人”各自追求利润最大化利益而博弈的战场。由此可见,第一种市场是一般意义的买卖双方交换的场所,此为古代以降一般意义的市场;第二种市场是指作为价格体系调剂资源配置机制、手段的市场,此系现代经济学中的市场;第三种市场则是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现代资本主义博弈之地,这是资本主义市场。在这种市场,“产品交换者实际关心的问题,首先是他用自己的产品能换取多少别人的产品,就是说,产品按什么样的比例交换。”[9]在市场交换中,产品按什么样的比例交换,才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关键。产品的使用价值无法比较,重要的是交换价值的交换。斯威齐认为,对交换关系的价值分析是马克思市场交换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这种关系构成了马克思市场交换理论的中心[10]。马克思通过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价值分析,把工资、利润、地租等各种经济范畴归结为劳动力价值与剩余价值,从而揭示了这种劳动力与资本物的市场交换后面隐藏的人与人的关系。

列宁认为,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相比,在于马克思揭示了市场交换的实质。他说:“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商品交换商品)的地方,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的关系。商品交换表现着各个生产者之间通过市场发生的联系。”[11]货币意味着这种联系密切,资本意味着这种联系进一步发展,雇佣劳动意味着资本家财富来源即剩余价值的产生。《大纲》认为,商品的拜物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现象。商品拜物教不是产生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来源于商品交换价值的交换。市场交换价值的交换,虽然“形成普遍的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但是,资本主义市场交换价值的交换实质是“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7]107。这即是《资本论》论述“商品拜物教”时所指的“人与人的关系颠倒为物与物的关系”。《大纲》与《资本论》的内容和实质,就是揭示这种物与物的关系究竟是如何可能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从而建构一个既没有人对人的依赖关系又摆脱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四、《大纲》对资本主义市场垄断行为的批判

对资本主义垄断理论研究,涉及列宁的较多。事实上,马克思在《大纲》中就开启了对资本主义垄断行为的批判。垄断是独霸、独占、吃独食之意。垄断成为一种经济行为,是资本主义市场自由竞争的必然产物。自由竞争一直被巴师夏、斯密、李嘉图、马歇尔等人当作实现资本主义经济和谐的规律。而事实相反,它造成了整个世界之不和谐。《大纲》一开头,马克思就说:“凯里是唯一的有创见的经济学家。”亨利·凯里是19世纪美国庸俗经济学代表人物,何以获得马克思如此高的评价?因为,在众多经济学家之中,唯有凯里不相信斯密等人的市场自由竞争倾向于“和谐”之理论,他从事实出发,对古典经济学说所谓的“和谐”论进行了批判,这种自由竞争的所谓“和谐”在美国并不存在。马克思说:“凯里用竭力追求工业垄断的英国对世界市场的破坏作用来解释。”[7]8这就是说,凯里之所以是“唯一的有创见的经济学家”,在于他不仅没有掩盖资本主义市场自由竞争造成的不和谐事实,且发现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不和谐之根源。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必然走向垄断,而垄断是破坏世界市场和谐的真正原因。垄断是资本主义的本性,即使在建国不久的美国,资本主义垄断本性一开始就暴露无遗。马克思认为,垄断是自由竞争的反面,“因为竞争从历史上看在一国内部表现为把行会强制、政府调节、国内关税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取消,在世界市场上表现为把闭关自守、禁止性关税或保护关税废除。”[12]但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发展的结果恰好相反,不是行会行业强制、政府调节、国内关税等被取消,而是各种各样行业、企业生产与销售同盟等垄断组织形式被滋生,如托拉斯(Trust)、卡特尔(Cartel)、辛迪加(Syndicat)、康采恩(Konzem)等。尤其在世界市场,自由竞争本应是闭关自守、禁止性关税或保护关税的废除,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结果是,当自由竞争有利于资本的膨胀、掠夺、侵略时,资本主义要求的是闭关自守、禁止性关税或保护关税的废除;而当自由竞争不利于资本主义资本的膨胀、掠夺、侵略时,资本主义奉行的是闭关自守或排外主义、禁止性关税或保护关税的贸易保护主义。

20世纪以后,垄断是资本主义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针对资本主义发展特征,列宁认为,资本主义蜕变为垄断的帝国主义。列宁说:“帝国主义是金融资本和垄断组织的时代,金融资本和垄断组织到处都带有统治的趋向而不是自由的趋向。”[13]金融垄断是帝国主义的突出特征。列宁对现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概括,同时引导了20世纪以降的我国学术研究,即主要聚焦于对资本主义金融垄断的批判。这是必要的。问题在于,忽视了《大纲》与《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在生产、消费、分配和交换领域全面垄断的批判。联系现代世界贸易纠纷,资本主义的垄断不仅突出表现为金融市场垄断,资本主义垄断更是全面垄断,尤其是工业垄断。《大纲》研究的本题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本主义在对生产、消费、分配和交换等环节的全面垄断中,又以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垄断为前提。如英国竭力追求工业垄断,是对工业制造生产市场的垄断,它破坏了商品价值生产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消费链。资本主义将市场经济提升为一种现代经济形态,这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但是,从人类文明史的经济哲学高度来看,资本主义市场垄断展现的,却是资本主义垄断对人类文明进步的破坏作用。

著名的历史学家布罗代尔,从文明史视角审视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认为,市场经济是具有广泛交换形式的一种体系。他说:“在日常物质生活的广阔基地之上,市场经济铺开了和保持了形形色色的交易网。资本主义一般就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繁荣起来。”[14]xvii他将物质文明、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看作是三个领域,物质文明中存在一个非经济底层,如不同地区民族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在这个底层上面“是典型的市场经济区域,成倍地增加市场之间的横向联系。供给、需求和价格之间通常有一种自动调节机制。最后,在这个平面的边缘或上面,是盛行巧取豪夺的所谓‘反市场’区域。资本主义的领域不折不扣地就在这里,今犹昔比,产业革命前或产业革命后都是这种情形。”[15]260市场经济是中层“自由竞争”,是供给、需求和价格之间的自动调节机制。而资本主义,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资本主义已经发展为帝国主义,它是市场经济中层之上“反市场”的“垄断领域”。资本主义交换文明,其实与“欺骗性和独占性”相关。布罗代尔说:“概括说来,有两种不同的交换,一种是普通的交换,带有竞争性,因为是公开的;另一种是高级的交换,带有欺骗性和独占性。两种交换的活动方式和经纪人各不相同。资本主义不属于第一种交换,而属于第二种。”[4]xxix显然,否定市场经济制度性质是错误的,但布罗代尔基于物质文明标准来厘清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之差别,不失为客观剖析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提供了一种历史哲学方法。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繁荣的基础和手段,资本主义并不等于市场经济。新自由主义仅仅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标准去确定市场经济地位的观点,是错误的。按布罗代尔,资本主义属于垄断的反市场层面,而不是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不是供给、需求和价格之间的自我调节系统。这对我们理解《大纲》关于资本主义垄断行为批判有启发意义。

五、《大纲》市场理论对开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启示

《大纲》从经济哲学高度论述的市场理论,对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为21世纪开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提供了新的启示。

1. 坚持从人类文明进步高度,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理论体系。如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理论体系,是我国走向未来的重大课题。马克思的市场理论镜像说明,从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来看,市场理论并非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专利,市场理论可以区分为古代物物交换的市场理论、现代资本主义交换价值交换的市场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基本制度的市场经济理论。2008年美国世界性的次贷金融危机以后,新自由主义已经死亡。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理论体系建构,西方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只能作为历史批判理论资源与借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过程生长的新的经济类型。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理论体系,必须站位于人类文明进步高度,以马克思市场理论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方法,厘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理论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理论界域;坚持以现代社会主义生产为本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典型样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市场概念进行抽象概括,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通过自由、公平、正义的交换价值的交换等中介环节,理性具体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系再现出来。

2.根据马克思的市场理论镜像,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实际进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6]市场经济是当代最有效率的经济。资本主义通过交换价值的交换,最终垄断了市场创造的效益与财富。马克思的市场理论镜像,批判与揭露资本主义兴起的秘密,在全球化条件下,将有助于我国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垄断本性,亦深化了对我国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其一,垄断是资本主义本性,垄断与资本主义发展相伴相随。尽管在经济上仍然是西强我弱,但绝不可将我国发展强大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所谓的“全盘西化”,无非是使中国再次论为资本主义殖民地。按资本主义垄断逻辑,当市场自由竞争有利于资本的膨胀、掠夺、侵略时,资本主义要求的是闭关自守、禁止性关税或保护关税的废除;而当市场自由竞争不利于资本主义资本的膨胀、掠夺、侵略时,资本主义奉行的是闭关自守或排外主义、禁止性关税或保护关税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变本加厉的办法损害他人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此为资本主义的竞争逻辑。因此,中国市场经济制度建设不可随资本主义的节奏起舞,必须深刻认清资本主义垄断的本性,自力更生、创新自己的工业体系、金融体系和关税体系,独立自主地建构新的市场自由交换体系与公平正义的自由竞争原则。其二,必须认清现代资本主义垄断的基本特征是金融垄断,而垄断的前提基础是工业生产或制造业的垄断。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来看,由于理论上对金融垄断研究较多,在实践上对资本主义金融垄断有了一些应对措施。问题在于金融垄断只是资本主义垄断特征,而忽视了资本主义对生产环节的垄断。资本主义垄断是以生产链、价值链、供应链为前提和基础的上游产业全面垄断。一旦资本主义控制了产业链的上游,就导致了下游所有产业链断裂而无法正常运行。是以,金融垄断虽然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突出特征,但不要忘记,马克思最早批判的是英国对制造业的垄断。英国之所以成为富国或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是由于制造业为主的大工业发展。打破资本主义垄断既要时刻预防资本主义在金融垄断上做足功课,同时要自主创新中国特色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制度体系,推进我国经济以国内为主的双循环。从资本主义兴起的规律来看,诺斯曾对英国、荷兰与西班牙等进行了比较。他认为:“西班牙帝国依赖于非西班牙的岁入并随之而盛衰。”[17]西班牙之所以后来衰败,就在于过分依赖外部的收入。一旦外部收入枯竭了,西班牙就逐渐走向衰败。其实,英国之所以由一个日不落的一流大国宝座上掉下来,何尝不是如此。这就是说,在全球化条件下,国外循环不可忽视,但不能成为唯一依赖或主要依赖。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不会重蹈资本主义对外侵略、掠夺、殖民的覆辙。而中国要成为一流经济大国,就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系,致力于建构一个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只有建构了一个以中国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市场经济制度全市场要素结构体系,才有可能以其为依托发展和推进国外经济大循环,形成一个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只有中国国内外大循环的市场经济制度全市场要素的体系结构建立巩固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才是可持续的,才可能真正成为可持续的世界一流经济体。

猜你喜欢

大纲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50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份“学习大纲”帮您梳理党的二十大报告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人民军队第一部政治工作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