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中国实践及方法论启示*
2022-02-26陈怡帆
陈怡帆 张 智,2
(1.重庆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74;2.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卡夫丁峡谷”典故来源于公元前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卡夫丁峡谷击败并羞辱了罗马军队,后来“卡夫丁峡谷”成为了“耻辱之谷”的代名词,表示在发展时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马克思所说的“卡夫丁峡谷”主要包括二层含义,一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所引起的经济危机及其灾难,二是指导致经济危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某些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对东方社会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批判俄国民粹派的错误思想,探究东方社会能否成功跨越“卡夫丁峡谷”进行发展的问题,或如何缩短、减轻社会主义“分娩的痛苦”的问题,这就为东方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指引。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时至今日仍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一、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提出背景
马克思十分关注东方社会的现实境遇,对东方社会如何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晚年形成了著名的东方社会理论。跨夸“卡夫丁峡谷”思想是其重要内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集中表现在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回信及其草稿、《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之中。这些资料中可以明确找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如何发展的观点,特别是俄国利用自身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设想和条件。
马克思将研究目光转向俄国,不是一时兴起。1872年,马克思《资本论》在俄国出版,引发了一场争辩,争论的核心是马克思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以及资本积累规律等内容。其中,最典型的两大派别是自由派和民粹派。自由派认为马克思所阐述的资本起源和发展观点恰恰能够证明俄国发展资本主义是非常合理的,并且也是不可避免必须要经历的阶段;而民粹派则坚持认为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罪恶根源的揭示反映了资本主义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缺陷和弊端,因此俄国完全可以凭借其特殊的村社制度作为优势,跨越“卡夫丁峡谷”而直接发展社会主义。为了解除困惑,1881年2月16日,俄国早期社会主义运动女活动家维拉•伊万诺夫娜•查苏利奇写信给马克思,谈论俄国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前途,并特别强调期望马克思能就俄国公社制度发表态度。马克思非常重视此次来信,为了给其回信,先后四易其稿。在3月初的初稿中,马克思对于俄国能否利用自身特殊的农村公社制度作为跨越发展的跳板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给予了有条件的肯定。
(二)核心要义
在马克思的构想中,俄国存在着可能越过资本主义进行发展的独特条件。印度受到西方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完全沦为附属品和猎获物,中国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瓜分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而俄国处境与之都不同,其自身资本主义发展也不像西欧那样迅速,在此环境下,俄国自身原有的农村公社内部的“私有制因素战胜集体制因素”,“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业公社’保存到今天的欧洲唯一的国家”。[1]基于对俄国独特优势的分析,马克思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俄国跨越资本主义的可能性。
首先,从国内环境来看,俄国自身特殊的农村公社制度既留有公有制的因素,同时又有私人发展的空间,这种二重性为跨越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公有制以及公有制所造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使公社基础稳固,同时,房屋的私有、耕地的小块耕种和产品的私人占有又使个人获得发展。”[2]俄国在这种公有因素和私有因素的双重性矛盾下,必然会爆发各种社会关系的冲突,从而成为“跨越式发展”的契机。其次,从国际环境来看,“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业公社’保存到今天的欧洲唯一的国家。它不像东印度那样,是外国征服者的猎获物。同时,它也不是脱离现代世界独立生存的”。[3]在这种情况下,俄国完全可以借助世界环境所带来的机遇,乘借资本主义发展的东风,利用其积极成果,不必自杀就能开始获得新的生命。最后,从现实可能上看,马克思认为,未来爆发的社会主义革命主要是俄国和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同时这两方面的革命一定要相互配合补充。针对这个观点,马克思做了两个预测:一种是俄国革命后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使得俄国的公有制因素能够发展壮大,走向最终的共产主义;另外一种是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成果,引发西方无产阶级纷纷革命,东西方的社会革命相互补充,东方将取代西方成为世界革命的中心,从而加速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的胜利。
二、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中国实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确保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落地中国之后,也在与实际结合发展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智慧光芒,指引着中国革命与建设。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转折,到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一直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精髓。
(一)中国社会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初步实践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直在思考如何学习俄国实现成功跨越、中国社会如何发展等问题,其实践和认识的过程也相当曲折。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等人提出“两次革命论”,他们认为中国社会跳过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这种观点是乌托邦式的幻想,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此后又有王明提出“不间断革命论”。正是由于这些观点的误导使得中国革命一直徘徊不前。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中国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随着中国革命的不断推进,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结合日益紧密,这才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4]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分析研究中国革命的情况,思考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同时吸取列宁的重要思想,这才形成正确的认识。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5]对于中国革命的未来,他强调“中国革命的终极的前途,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6]这就使得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对中国的指导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能够真正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途径和方式问题。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胜利。毛泽东同志还指出,中国想要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就成功实现了从研究思想到具体行动策略的转变,将对东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研究成果化为具体中国行动的实践步骤,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二)中国社会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探索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下,学习借鉴前人优秀成果,联系中国实际,总结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这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又一次创造性发展,为解决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初步的方案。这一理论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特殊阶段的划分,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划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中国要进行社会建设和发展,必须对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有正确的认识,这是首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第一次论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一理论批判了长期以来片面地将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的构想强加于指导现实实践的错误观点,也科学地纠正了与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不符合的模棱两可的观念。邓小平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义、为什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如何建立、改革开放等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许多思想和观点,这些理论都是对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发展道路设想的丰富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因此,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建设的实践强调了一个事实:东方社会尤其是落后国家在跨越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建立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理论是我们今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
(三)中国社会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创新飞跃
中国发展取得辉煌成就,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是我们党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的结果。这既是对于曲折发展摸索道路的正视和肯定,同时也是对过往正确经验的深刻总结,更重要的是展开了未来发展新的征程。这也代表着中国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实践进入了新一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7]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发生了新变化,社会基本矛盾有了新的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做出了全新的判断。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他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等一系列重要论断,这是我党在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正确认识基础上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又一重要飞跃。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新发展理念,倡导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推动中国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新发展理念对于调整中国发展格局、激发发展动力、提高中国竞争力、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8]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在新时代,我们不仅要发展自己,还要通过自己的发展传播社会主义,扩大社会主义的影响力,从“一国”到“多国”不断加强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要想实现“强国”目标,必须实现生产力整体水平的飞跃。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其实也包含这层含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必须充分吸收利用现有一切积极成果促进发展,使得经济基础符合上层建筑,并且为上层建筑保驾护航,这是东方道路的特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表明,我们要以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方法论启示
伟大的科学思想之所以意义重大,绝不单纯是因为思想本身的内容,其结合时代特征所赋予实践的方法论价值,才是永恒的精神财富。马克思提出的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是马克思目光转向东方国家得出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构成了马克思晚年东方社会理论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发展了这一思想。直到现在经过百年时间的考验,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仍然指导着我们党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依然具有宝贵的方法论启示。
(一)必须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历史上的任何社会形态,它的产生和消亡都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暂时性是它们的一大特征,究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社会的发展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要进行不断地发展,并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最终诱发上层建筑的改变。这是一个客观过程,不会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完全消除商品生产和价值形态,完全消除私有财产和资本生产方式。对于落后的国家来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必须对自己国家的情况有清楚的认知,思考如何在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建立成熟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处理好这两者之间在理论上的关系。后发展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为了完成通常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完成的商品化、工业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必须经历一个非常特殊的发展阶段,即资本主义的替代阶段和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做准备的阶段”。[9]这个阶段即马克思认为的物的依赖关系阶段,也是人类社会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是应该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而独立存在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必须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来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实现建立完善、成熟的社会主义的进程。
(二)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人类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必须用全球化的眼光和开放性的思维去看问题和思考问题。马克思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不同区域的社会要素也是如此,彼此联系制约。因此,需求的加大会导致市场的扩大,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是必然的趋势。马克思在研究俄国农村公社制度时曾提出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就用到公社中来。恩格斯随后也指出,落后国家要想发展,必须进行开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先进的生产力、精良的机器设备和较为成功的管理经验,这些都可以学习借鉴,将发达国家的积极成就内化吸收。闭关锁国只会落后挨打,更不可能实现社会跨越发展。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进行对外交往,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的。因此,我们要坚决反对“地域封闭型共产主义”,建立“开放性社会主义”。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国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决定,即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决定使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成为过去,创造性地迈入了充满活力的、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使得经济从此腾飞,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制胜法宝,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0]
(三)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意义历久弥新。我们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当作模板和教条来机械地使用,必须将它融入国家实际,实现本土化民族化,让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1]这句话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发展是必然的,各个国家对于理论的实际运用不能是完全一样的,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国情和时代特征,推动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使得理论能够真正落地。这也恰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认识。马克思晚年通过对落后东方社会的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构想,随之俄国利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和建设,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列宁主义。列宁率领无产阶级发动十月革命,向全世界证明“一国胜利论”的成功运用。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社会建设,结果是积极的。这些无疑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理论走向现实的必然。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列宁不能将革命原理与俄国的实际条件相结合,那么十月革命的成功就永远不可能。如果中国共产党不将列宁城市革命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那么中国革命就不可能取得胜利。因此,中国和俄国的革命方法是不同的,但原理是一样的,因而结果也是积极的。即使站在今天的时代来看问题,我们也更加赞同马克思、恩格斯为后人留下的方法论的重要性。历史经验和实践事实表明,中国在全世界面前举起了最成功发展社会主义的大旗,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代表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