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育人促进医学生就业综合能力发展研究

2022-02-26

关键词:医学生育人教师

王 婧

(天津医科大学,天津 300050)

医学生作为明日医生,承担着建设国家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任务,同时也同其他青年学子一样担负着实现民族复兴和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历史使命。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社会整体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冲击了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和就业心态。因此,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调整学生就业心态,提升职业竞争力是医学类高校应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培育就业价值观,提倡打通实践育人协同平台,为学生提供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服务的机会,同时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提升综合素养与职业竞争力。

1 医学生就业价值观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健康生活也有了更高要求。医学毕业生数量逐年上升[1],随之也使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强,其发展趋势呈现群体性和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1.1 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

多数医学毕业生首选大城市环境优越、工作稳定的医疗卫生单位,希望能进入省市医院,很少愿意进入县级及以下医院,并对薪酬和待遇有较高期望。但他们忽略了目前严峻的就业竞争现状,在就业时过于理想化[2]。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对事业发展有目标、有追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们的就业价值取向与当前社会价值导向的不同步、不匹配。因此,出现了在大城市局部就业困难,而县区及乡镇、中西部等地人才难求的现象。

1.2 就业心态不积极,观望期较长

部分学生由于心理预期较高,为等待理想就业单位而暂缓就业,或产生拖延症,期待家长安排和学校推荐,转移就业压力。一方面,就业心态的不积极从侧面反映了国民经济水平的总体提高,在家庭的支持下,很多学生不需要在毕业后马上承担独立生活的经济压力,毕业生就业紧迫感不强;另一方面,观望期较长也体现了学生对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不断上升,因此即便择业失利,也不愿转投其他行业。

1.3 不重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由于医学生培养目标明确,绝大部分学生自入学就认定自己“肯定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因此并不重视职业生涯的规划。产生这一现象源于学生对医疗行业发展了解的盲目自信。部分医学生由于在医院进行了长期的实习与见习,自认为已“足够了解”医务工作现状。

1.4 就业观的群体性与差异化

群体性在于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观往往体现其背后家族的意志和取向。有的产生积极影响,如尊重学生个人意愿、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就业心态、合理纾解消极情绪;有的则夹杂父辈的期待,如希望学生毕业后留在身边、工作安稳,或忽略个人兴趣和意愿、传承祖辈志向。差异化则体现在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向多元化发展,就业考量趋向于个人追求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就业观的多元化发展态势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与包容性不断增强,但过于强调个人追求与自我价值,也反映出奉献精神的缺失和集体主义精神的薄弱。

2 高校实践育人模式反思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高校作为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平台,要引导学生客观认识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特色,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学生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3]因此,高校教师要牢牢把握社会实践这一思政教育有力抓手,反思实践活动教育存在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精心打造实践育人平台,提升思政教育工作成效。

2.1 模式化、重复性实践导致成效较低

部分实践活动在实施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模式化,雷声大、雨点小,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此外,重复性实践活动时有发生,学生“反复做同一件事”易产生消极情绪,并在群体中蔓延,也降低了实践育人成效。

2.2 各部门协调配合度不够

在“三全育人”实施背景下,尽管有关部门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实践育人模式的发展和创新等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和经验,但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亟待多部门协调配合[4],高校在这方面较薄弱。

2.3 教师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实践育人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其既没有固定的课本,又随时会有突发状况,所以教师要有足够强的心理素质,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并对学生进行引导。活动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实践中的其他人和物之间的互动性较多,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指导能力作为支撑。实践中,身教大于言传,育人贯穿于每个细节,这就需要教师时刻注重个人素养和品德表现,并对活动投入足够多的精力与热情。

3 实践育人模式对医学生职业发展的价值探索

3.1 责任感的养成——从“人人为我”到“我为人人”

当前高校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辅以消费文化和网络文化的传播,价值观与生活习惯较之以往大有不同。每年都有因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而陷入违法“校园贷”的学生;也有沉迷网络无法自控的学生。要改变这一现象,需合理引导学生回归真实生活,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师可带领医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开展广泛的医疗爱心服务,如义诊、医疗知识宣讲、常见药物使用科普等。在此过程中,可与义诊中的重点关注对象建立长期联系、定期回访并跟进患者的近期治疗情况,督促患者遵医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这一社会实践,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与患者之间不仅是“一面之缘”,而是长久的牵挂。对患者负责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职业习惯,要从源头杜绝不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敷衍了事的工作习惯,从而避免由此造成的不良医疗事故,以对每位患者负责。

3.2 共情能力的提高——从“生硬克制”到“润物无声”

医患纠纷是当下医疗界最尖锐的矛盾之一。大多数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就是医务人员和患者沟通不畅所致。尽管矛盾的产生是双方的,但仅就医务人员而言,由于工作压力较大、服务态度不好、对患者缺乏耐心,易使患者及家属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导致矛盾激化和升级,这与医务人员共情能力不足有直接关联。

为缓解以上矛盾,并为学生职业发展做好铺垫,可带领学生开展基于生活的社会实践,让他们有更直接的真实体验和心理感受,并真正领会“大医精诚”的内涵。学生通过探访敬老院和社区,到中小学开展医疗爱心服务活动,倡导健康生活观念,利用这种长期的实践活动切实了解大众的普遍医疗卫生观念,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以自身共情能力的提高唤醒内心的人文情怀,以“润物无声”的言行举止化解沟通中可能出现的矛盾。

3.3 对专业知识的巩固和反思——从书本到实践的循环上升模式

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分析疾病的发生机理,并在对患者的跟进采访中了解经过合理治疗、配合用药及注意饮食后的实际反馈,在此基础上再次分析发病机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广泛的临床学习不断巩固专业技能,以临床经验为基础找出自身不足,并主动加强薄弱环节,形成理论课堂与实践操作相辅相成的循环上升效果。

4 医学生实践育人模式的对策

4.1 发挥自我潜力,提倡“我的课堂我做主”

广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在系列实践活动的方案设计中引入学生自主设计[5],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内化参与活动的动力,激发兴趣,提高学生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的意识,并在独立社会活动中挖掘和发现自身潜能,给予实现个人能力的展现机会。同时可避免在学校一味听从教师指导的学习习惯。

4.2 广泛挖掘育人资源,丰富载体提升培育力

增强实践育人的生机和活力,提升感召力与吸引力,主要体现在实践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创新两方面。丰富思政实践内容除探访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外,高校可充分利用各自独特的教学资源。以医学类高校来说,生命意义展厅等蕴含丰富人文底蕴的场所具有良好的实践育人意义;校史馆等丰富的影视材料和翔实的文字记录可作为实践育人的特色教育资源。

创新实践形式包括:首先,要利用好网络新媒体的有力抓手,筑牢网络主阵地。互联网的日益深入使实践育人从线下向线上下相结合迅速发展,但也存在诸如育人观不全面、语言表述不准确、观点偏颇、传递消极情绪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以主题社会实践系列活动为牵引拓展育人领域。医学类高校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民情,充分发挥医学生的专业特长和优势,加强对贫困地区和社区居民的实践教育宣传。同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发展形势,树立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意识。

4.3 完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实践育人能力与水平

提升教师的实践育人能力主要有两点:一个是“质”;另一个是“量”。从“质”上说,实践育人教师要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提升个人综合能力与应变能力。医学类高校教师不仅是“经师”,更是培养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师”,要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同时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从医职业道德认知、人文关怀和医德精神的培育,把理想信念教育以“接地气”的方式融入实践教学。从“量”上说,因生多师少,且部分教师习惯了理论教学,一时难以开拓实践育人这一新领域。需对实践育人教师进行培训与整合,使其对实践育人有更全面和客观的认识,更熟悉实践育人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猜你喜欢

医学生育人教师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