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群体特征及其培育

2022-02-26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责任感育人责任

胡 航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培养提升“0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号召“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则将“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作为建设高质量育人体系的重要目标举措之一。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作为生长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或较高速发展时期的“00后”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在社会责任感上也呈现出知情意信行等方面的群体特征。基于“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群体特征及发展瓶颈,依托三全育人体系提升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责任信念、责任行动,是党和国家赋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一、“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群体特征

立德树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一方面,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的不断深入,立德树人成效持续凸显,“00后”大学生普遍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尤其体现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其积极担当、主动作为的青年抗疫行动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肯定。另一方面,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在中国和平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0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因之出现新的群体特征。根据德育工作和心理学视域中的“知情意信行”理论,“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呈现出“两化三性”的群体特征,即“低龄化”“网络化”“发展性”“动态性”“内隐性”等五大特点。

(一)社会责任认知呈现低龄化特点,任务型与依赖型超过自主型

社会责任感是主体关于社会责任的思维形态和意识结构,包括责任认知、责任意志和责任行为,而责任认知是基础。[1]由于他们较多成长于“421”或“422”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良好,在家庭中接受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较为不足,“0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呈现出低龄化特点,对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责任感的认识存在弱位、缺位甚至错位现象。不少学生在固有认知中将结束学业、进入社会或者经济独立等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起点,习惯性地将建设“小家”、报效“大家”的责任转递给印象中的“大人”,有时需要借助外界刺激或任务型驱动才会对应尽的社会责任有所意识,对于社会责任的自主认识较为缺失。从亚文化视域下的青年流行语来看,“00后”大学生较多喜欢以“宝宝”“孩纸”自称,惯用“小哥哥”“小姐姐”称呼对方,对“萌萌哒”“么么哒”“呵呵哒”等萌系语言尤为喜爱,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00后”大学生的低龄化特点,而这一特点也较多地影响着他们的社会责任认知。

(二)社会责任情感呈现发展性特点,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正向演变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在种花家”。生长在和平发展的国家与年代,“00后”大学生对于祖国、社会、人民等普遍具有浓烈感情,对社会责任的情感态度,也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对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舆情等的深入了解和体认,而呈现出正向发展的良好态势。值得注意的是,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在全国上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环境中,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情感已然成为提高归属感、赢得尊重、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重要基础,是“00后”大学生的普遍需求。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召唤下,“0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感也普遍与时俱进、与日俱增。尤其是近几年我国教育事业愈益明确和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工作中心,持续完善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综合培养,在促进“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情感正向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社会责任意志呈现动态性特点,受个人情绪和外在事件影响较大

以色列心理学家索尔·库格尔马斯认为,情绪健康主要包括7大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增强责任感”。青年处于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苦恼,尤其在社会高速发展变化的今天,“00后”大学生较为容易陷入“情绪负重”的状态,而这也导致其社会责任感受到削弱、社会责任意志呈现出动态性特点。除了受个人情绪影响,“0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志普遍受外在事件影响较大,这与其处于“拔节孕穗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开关”尚未完全形成有一定关系。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00后”大学生群体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战疫行动,其社会责任感较之平常有了极大的进步和提升。在我国率先取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阶段性胜利、防疫进入常态化的今天,如何巩固并继续提升“0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其形成更加坚定的社会责任意志,是摆在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等各方育人主体面前的现实问题。

(四)社会责任信念呈现内隐性特点,对于责任信仰的外显强化有待加强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在对社会责任感具有过硬的认知、情感、意志基础后,加之以充分的履责行动,进而形成坚强的社会责任信念甚至信仰,是培养提升“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关键目标之一。

个性化的价值追求是“00后”大学生群体身上最显著的特点。[2]当前,不少“00后”大学生认为社会责任信念信仰是自己的事情,没必要“亮身份”“树标杆”“做表率”,以避免在群体中被“标签化”或者误解,其社会责任信念具有一定的内隐性特点。伯明翰学派是青年亚文化研究中颇负盛名的学派,他们认为“风格”是亚文化的第二皮肤。当下,丧文化、佛系文化等青年亚文化思潮盛行,其中也折射出“00后”大学生追求“风格”、标新立异的群体特征。另外,在历史虚无主义、价值相对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下,近几年社会上对于主流文化的解构时有发生,一些“00后”大学生对于榜样、楷模、英雄、正面典型等的看法也因之出现误区,部分青年学生较为担心社会责任信念信仰的外显会使其成为过度关注和解读的对象。不想、不能、不善于以适当的方式讲责任、谈使命、亮担当,是“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信念较为普遍的现象。

(五)社会责任行动呈现网络化特点,线下履责行为存在进步空间

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下,网络对人们的影响无处不在。相关研究表明,19-27岁的青年群体是网络舆情的主要发声力量,而这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普遍所处的年龄段,反映出他们在网络生活中的蓬勃活跃。“00后”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娱乐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深受互联网新媒体的影响,被人们公认为“数媒土著”。[3]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00后”大学生一出生就生活在信息时代,习惯于“读屏生活”,普遍乐于且善于在网络空间开展社会活动,这一现状也推动其社会责任行动呈现出网络化特点。以网络化的形式开展社会责任行动,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有时能够产生较为良好的履责效果;但另一方面,如果过度受网络影响,忽视了线下履责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也将导致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履践不够全面和深入,影响社会责任感的深入发展。当前,学校、社会、家庭、政府等相关育人主体对“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行动的评价考核体系尚不完善,并没有从线上线下多个层面规范其责任行动的方式、内容、频次、标准等,这也促使了“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行动网络化的自发发展。

二、高校培育“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实梗阻

按照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的观点,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最好的教育应该是“在做中学”。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教学论更是深入人心。对于社会责任感这样一种从属于社会道德心理范畴的重要思想道德素质,高校在聚焦培养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对“知行合一”德育原则的贯彻落实,在理论教育、实践指导、评价导向等方面统筹发力,协同促进大学生实现社会责任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动的整体提升。对标“知行合一”“学用结合”等教育理论,当前高校在培养“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影响立德树人成效从实然到应然的跨越提升。

(一)针对性课程不够丰富,社会责任感的理论阐释存在不足

培养提升“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应该充分用好课堂教学这个育人主渠道、主阵地。在现有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关于社会责任感的课堂教学还存在“供给不足”“营养不良”等现象,主要表现在“专业化课程建设力度不足”以及“相关性课程资源比较紧缺”两大特点。在高校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联系较为紧密的是《思想道德与法治》。除了思政理论课,各高校关于社会责任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方面普遍存在进步空间,较少设置专门课程进行具有思想性、知识性、价值性、针对性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与此同时,部分教师由于育德意识欠缺,在日常教学中未能真正守好关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段渠”,这也加剧了高校围绕社会责任感发挥的理论阐释作用不尽人意。对于部分“心理断乳期”较长、依赖性较强且阅历不广的“00后”大学生而言,课程教学在培养社会责任感方面的育人作用缺失,是影响其知责守责、明责履责的重要因素。

(二)实践性指导不够深入,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引领有待加强

实践是青年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重要路径,对于培养、彰显、检验和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尤为重要。但聚焦到关于“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育人工作,部分高校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突破解决。

第一,从指导内容上看,信息传递往往多于价值引领。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育人难在育心,难在价值引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育德本领不到位等原因,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学生加强社会责任教育的过程中,对于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价值养成的目标达成存在一定差距,“授业不传道、解惑不育人”成为急需突破的瓶颈问题。第二,从指导方式上看,灌输说理往往多于言传身教。身为“Z世代”的“00后”大学生思辨能力强、理性思维发达,更善于在自主观察、探索、体验、思考的过程中形成思想观念和主观认知,对于榜样教育、示范教育、启发教育的需求更为强烈。在当前高校关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路径中,灌输教育法仍占较大比重、言传身教在指导方式上较为欠缺。第三,从指导力度上看,短时指导往往多于全程陪伴。以项目制形式开展社会责任感培育活动在当前各高校已成常态,项目指导教师往往以“智囊团”和“裁判员”的身份出现在相关育人环节,仅在学生遇到疑问时加以帮扶引导,在全过程育人方面发挥的作用仍有进步空间。

(三)过程性评价不够全面,社会责任感的导向反馈亟需完善

解决好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举措,对于推动高校社会责任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将“立flag”“小目标”等挂在口头的“00后”大学生,他们期待得到外界关于自身行动的反馈和评价,并以此作为调整下一步举措的重要依据。由于评价反馈机制有待完善,当前部分高校关于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培养环节尚没有形成“闭环”,呈现出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指标“片面化”、评价过程“短暂化”、评价结果“低效化”等问题。当前,关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协同育人工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高校评价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工作任务较多地由思政教育工作者承担,家庭、社会、政府部门等在相关方面发挥的评价作用较为有限。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评价指标过于单一和片面,未充分形成关于社会责任认知、情感、意志、信仰、行动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过程则多伴随社会责任培养项目的发起和终止,不能贯穿学生成长成才的全环节。关于社会责任感的评价结果本应该作为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考核标准、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评估标准,且应该应用到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但事实上往往出现“低效化”的情况,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运用。

三、高校培育“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路径

自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导立德树人工作内涵式发展,已经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尤其对于全国高校推进“三全育人”工作走深、走实具有重要意义。以“三全育人”体系赋能“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工作,可以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需求的基础上,集合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育人力量,打通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持续引领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实现从“自在状态”到“自觉状态”再到“自为状态”的螺旋上升。具体而言,可以从“知情意信行”五个方面形成关于“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策略,全面实现“三全育人”工作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工作的同频共振、互促共进。

(一)正“知”:以课程思政为依托,融合社会责任感的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

作为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的重要教育载体,课程思政对于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确保各门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课程思政对于解决课程教学关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相关缺失问题,也具有“先手棋”的特殊意义。除了要加强关于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专门化课程建设,高校还应该在高质量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从育人主体、教育内容、教学考核等各方面协同发力,全面发挥课程育人对培养提升“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促进作用,充分帮助青年学子明确个人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教师在建设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理论阐释、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方式,以“00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法引领其作为社会公民的时代责任,并以学用结合为目标指导了解并践行相关履职尽责的方法路径,进而协同解决好“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最先一公里”问题,助力其实现对于责任、担当、初心、使命的应知、应觉。

(二)重“情”:以家校合作为路径,融合社会责任感的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

古语有云“天下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也是培养提升“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可或缺的重要路径。高校尤其要重视加强与家庭的育人协作,以家校合作为路径,共同为培养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夯实土壤、延展路径。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家长工作的过程中,应聚焦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的现实表现、存在问题、引领路径等与家长深入交流,明确相关培养责任和具体举措。以常态化、日常性的班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为育人载体,高校应充分引导“00后”大学生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美育等多方面着力,参与承担家庭建设的相关责任,明确并践行作为家庭一份子的应有担当。同时,将家庭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观察反馈应用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引领青年学子爱小家、爱大家、爱国家,加强承担社会责任的道德情感教育。

(三)强“意”:以动态评价为载体,融合社会责任感的理性教育和意志教育

以信息化手段建立关于社会责任感的动态评价系统,是完善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评估记录与反馈考核的有效方式,也是“00后”大学生所善于使用的学习载体。信息化动态评价系统应详细记录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层面参与的责任教育活动以及责任履践表现,高校应配备相关教育工作者对其社会责任感及表现进行动态评价,及时、准确地给出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可行性的发展建议,将动态评价系统作为加强师生交流、实现教学相长的重要载体。每学期末,除了学业表现成绩单,高校应依托学生工作部门、教学事务部门等,通过信息化动态评价系统出具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成绩单,其中应包含学生每学期参与责任教育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内容、影响及教师评价等,该成绩单也应作为学生奖评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信息化动态评价系统实现了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评估考核专业化”和“专业评估全程化”,并为师生聚焦责任教育加强双向交流提供有效路径,对于坚定“0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笃“信”:以朋辈互育为氛围,融合社会责任感的榜样教育和信念教育

早在汉朝的太学,“次第相传”便成为一种广为流行的教育模式,主要是指朋辈中的高业生教授低业生。作为一种心理教育模式和教育管理形式,“朋辈教育”近年来也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对于“00后”大学生而言,朋辈教育在培养提升其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发挥着氛围熏陶、榜样示范、行动启发等多种作用,可以促进形成善于讲责任、亮信仰、讲担当的教育氛围。高校应该加强对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学生的培养和选树工作,以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贯通的方式宣传其在履职尽责方面的先进表现,一方面正向激励典型同学争当表率、发挥作用,持续提升自身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应对历史虚无主义、价值相对主义等对榜样人物形象的消解,在“00后”大学生群体中,甚至社会范围内弘扬担当时代责任的正面典型,有效营造关于履职尽责的“比学赶帮超”良好氛围。以朋辈教育为载体,加强关于社会责任感的言传身教,是帮助“00后”大学生养成社会责任信念信仰的重要路径。

(五)力“行”:以知行合一为原则,融合社会责任感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现实的感性活动。西汉《说苑·政理》有言“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对于被称作“互联网原住民”的“00后”大学生,加强实践教育是培养提升其社会责任感的必要环节,也是检验评估的重要手段。高校在加强对“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养成工作时,应充分坚持知行合一原则、学用统一理念、线上线下融合方法、校内校外贯通路径,尤其要重视引导青年学生发挥学科优势和青春力量,将专业所学应用到履践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中,对标解决国家战略需求、社会发展需要以及人民“急难愁盼”问题,以专业服务社会的实际作为,实现青春梦与中国梦的同频共振。同时,要充分引导“00后”大学生兼顾线上和线下、网络与现实,以充足、到位、有效的线下履责行动涵育、彰显和提升社会责任感,以责任担当让青春之花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提升“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对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特殊意义,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均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国民教育的重点任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高校在培养提升“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上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尊重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推动“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创新发展为载体,在课程思政、家校合作、信息系统、朋辈教育、实践育人等五大方面走深走实、见行见效,为学生在“知情意信行”等多个维度涵育和发展社会责任感提供平台、保驾护航。值得一提的是,培养和提升“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高校要充分发挥作为“育人资源的联结者”的重要作用,以“开门办思政”为理念和方法,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提升“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丰富和优化路径,同时,引领青年学生在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持续奋斗的过程中彰显并增强社会责任感。

猜你喜欢

责任感育人责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期望嘱托责任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