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范式转向和实践路径
2022-02-26陈森霖
陈森霖,袁 媛
(华侨大学 华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2021)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以下简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指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阶段化、层次化,形成不同学习阶段合理布局、科学分工、有效衔接、内涵式发展的思政课体系。一方面,我们亟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坚持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衔接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深刻理解“一体化”和“跨学段”是有机整体,注重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深度融合,全力挖掘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系统推进教材、教师、教法的改革创新。
一、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确保育人过程在各阶段各有所为、各尽其力、各有所获、各见其成的必然选择。
(一)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应对信息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变化而进行的课程改革,是完整的育人目标体系,顶层是教育目的、中层是学科育人目标、底层是课堂教学目标,即从对教材、教法的关注转向“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关注。一般而言,我们把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归结为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和理性精神等四个要素。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对什么是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以及什么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积极回应。一方面,我们要明确素养具有可创造性和可培育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目的要尽量保证素养始终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具备核心素养的框架性、统一性和稳定性,是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综合释义。与此同时,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依托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思想政治内容、性质和目标指向的整合。
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以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坚持和贯彻为前提。注重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始终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贯穿教学全过程,保持政治认同连续性、保障理性精神的同一性、传达法治精神的可靠性、扩展公共参与的积极性。
(二)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相互关系模式。青少年的成长分为若干相互衔接、各具特点的道德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目标指向就是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效果,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身心成长情况,找到适宜他们接受的叙述话语和活动方式。[2]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积极性和能动性的重要手段,是顺应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发展的需求,是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代沟问题、异质性矛盾的良好方略。
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安排教材、调整教法,形成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教学路径,符合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从学生层面来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能保证不同学段思政课的统一性和连贯性,避免教学方法衔接断层。从课程教学层面来看,国家就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体系作整体规划和分段设计,避免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开展有层次性、针对性、动态连续的教学,激发学生深度学习、深度理解。从学生和思想政治课互融关系来看,“教”与“学”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对矛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从而实现共赢发展,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理念。
(三)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整合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主要涉及概念、特点、分类等内容。但如何紧密结合社会变迁,重视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影响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3]从根本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课都是为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随着人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和教法也应因势而变、与时俱进。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是为了更好地整合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育人和教材育人。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整合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有两层含义。一是挖掘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通过对比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学生,理解同一主题和概念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自我思考的能力,更好地实现对思想政治内容或者某一概念的深入理解;二是筛选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自主筛选和自主整合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判断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范式转向
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区别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分离化教育,主要体现为课程教学向人文教育的转向、课程异质性主导向课程同质性主导的转向、课程教学向情感共鸣的转向。
(一)课程教学向人文教育的转向
出于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属性、内容以及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考虑,我们之前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进行分离化教育。我们在思想政治课的设置和发展模式方面也要因人、因事和因势进行创新,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现课程教学向人文教育范式转向。一方面,互联网时代,加速了知识的迭代速度,思想政治课不能仅停留于知识的讲授、课堂的讲授、学校的讲授等,更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价值体现以及身心健康等,彰显人文情怀;另一方面,碎片化的知识已经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时候更多的是咀嚼和被动接收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会慢慢失去对问题思考的动力和能力。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统筹思政课一体化就是要培养全面的人、思考的人和文化的人,把短暂、显性的教育发展成永恒、深层的教育。
(二)课程异质性主导向同质性主导的转向
从思想政治课的概念、特征、内容来看,它是异质性和同质性共存的特质。不过,不同教育形式下它们的主导方式不同,大中小学思政课分离化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过程是课程异质性主导向课程同质性主导的转向。一方面,不同学段的思想政治课具有明显的差异。中小学侧重的是理论的学习以及品德的教育。大学阶段则更加注重思想政治的认同、实践和融合发展。很明显,思想政治课在不同阶段所要完成的表达和内涵的传达是不同的,但是也有共同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守。在这个过程中更多体现的是课程异质性主导,兼具课程同质性的传达。另一方面,随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总体规划,制定长远、连续的教学计划,实现思想政治课在不同学段的融合发展。在推进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化,依托科学的学情分析。在一体化过程中,既体现了同质性和异质性的共存,但更多地体现同质性的追求以及对学生异质性的兼顾。
(三)课程教学向情感共鸣的转向
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思想”和“政治”的统一,通过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树立学生对教材、教学和教师的情感认同。首先,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积极创造人生价值;其次,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和情景教育的方法,将隐性和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切实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力,达到课程教学向情感共鸣的转向;最后,要达到情感共鸣就必须要有共情的条件,通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使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都产生影响。
三、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实践,在实践中体现其价值意蕴、核心素养以及范式转向。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也必须构建全过程整体统筹机制、多维度资源协同机制、全方位能力提升机制,[4]从教材、教师和教学三个维度进行重点突破。
(一)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材体系
目前,思想政治课在不同学段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都是相对分离制定的,没有形成系统规划。不仅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衔接性不足,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也存在内容重叠和衔接断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亟需统筹思想政治课课程教材体系,提高编写教材的政治站位、掌握各阶段学生的思想特点、科学设计教材体系,同时加强教材编写人员的队伍建设。[5]
首先,落实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需要整合创新思想政治课课程教材体系,确保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教材体系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同时,也要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年级情况和接受程度完善教材内容、设置对应课程。统筹思想政治课课程教材体系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更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教师和学校要及时反馈在教材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育部要根据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反馈意见及时对教材体系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和更新;其次,统筹思想政治课课程教材体系必须要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入课堂、入教材、入学校,成为人们的思想武器并武装自己。统筹思想政治课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也需要统一思想、坚持政治引领,并在各个学习阶段循序渐进制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学习目标。[6]因此,在这个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用爱国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领全局,坚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过程的正确性和目标性;最后,国家层面要进行整体布局,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制定科学的教学规划,既要统领全局做好顶层设计,又要加快推进基层落实的速度、强度和可靠度。此外,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统筹思想政治课课程教材体系相融合,更能突显教材中的人文关怀,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进程。
(二)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一支平等合作、教学衔接、功能互补的教师队伍。[7]思政课教师要以培养信仰和情怀为根本来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教学能力、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等素养。[8]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要有政治站位和政治信仰,做到深学、细照、笃行。“政治要强”是首要标准,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点,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从而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其次,教师队伍要把握好意识形态的功能指向及其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传播正向的意识形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教师队伍要致力于把井冈山精神、红岩精神、延安精神和长征精神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教师队伍要积极深化和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德育和智育提到同等的高度,更加注重对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再次,要坚决抵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中遇到的不端思想,警惕西方腐朽思想对意识形态工作以及教师队伍的侵蚀,警惕历史虚无主义,重视教师队伍风貌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培养,防止行为不端和思想不正;最后,要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处理好各方关系,加强多边合作。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过程也是统筹和整合教师队伍的过程,要充分利用和协调好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只有处理好多边合作关系,思政课一体化进程才能更加顺畅。
(三)巧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法
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巧用思想政治课教育方法。要处理好“掷地有声”和“润物无声”的关系。
1.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明确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目标指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出发,统筹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思想政治课的政治属性,坚持用民族共识、主流意识来引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协同发展。建立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学习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和点线面结合的课程体系,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大中小学各个学段的青少年思政课教育中。在小学思政课学习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在初中思政课学习阶段,主要引导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初步了解;在高中思政课学习阶段,主要引导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解;在大学思政课学习阶段,主要引导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领会,通过在大中小学各个学习阶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不断学习、理解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实现思政课全覆盖、全过程铸魂育人的教育目标。
2.要扩展思想政治课的形式和方法,通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等多维方式育人。通过深入调研,聚焦和把握大中小学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跟踪学生的成长,对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比较分析,了解他们之间存在的共性和差异化特点,并了解他们的诉求。逐级改变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增强各学段学生学习的适应性和实效性,[9]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尽量满足各个学段学生的需求,并做到有针对性、科学性、连续性和贯通性,让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低到高,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和合理梯度。要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教学方法,在小学思政课学习阶段,主要通过故事、漫画、图文等启迪学生、吸引学生和激励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在初中思政课学习阶段,主要通过知识灌输和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基本理论进行学习;在高中思政课学习阶段,可以适当开展教学实践,并通过情景教学、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在大学思政课学习阶段,除了课堂的理论教学,还可以通过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田野调查、参观走访、撰写报告等方式让学生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中深入学习和领会思想政治课相关概念和理念的由来、内涵和要义。丰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既能多角度开展价值观教育,又能具体化开展多元育人实践,提高学生的代入感,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的理解力、向心力和敏感度。
3.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课教育中,不仅能够更加吸引学生,赢得更多学生的课堂参与,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更有助于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实操性,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达到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应该打破学段壁垒,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教研交流研讨,加强大中小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共享,共建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推动大中小学生共同参加文化研学活动。通过第一课堂主渠道、第二课堂主阵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形成师生合力,引导学生认知、认同并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内涵,[10]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11]以润物无声、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方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场流程再造式的教学改革,更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战略工程。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既要落实思想政治科学核心素养,保证各学段思想政治课的“同向同行”,也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做好不同学段的“分级分类”。整合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通过全过程、全方位“立德”,实现全员“树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