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研究生辅导员专业化素养亟待提升
2022-02-26张茂林马玉婷
张茂林,马玉婷
(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作出重要指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研究生辅导员作为研究生教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具备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作风和专业精神,是否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先进思想观念、丰厚知识技能、科学工作方法、高尚职业道德、高度统一的专业化综合能力,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为此,我们聚焦研究生辅导员专业化素养提升这一核心问题,通过破解专业化素养提升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索有效策略,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迈上新台阶。
一、研究生辅导员专业化素养提升何以紧迫?
“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如果知识不够、眼界不宽、能力不强,就会耽误事”。[2]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临着新情况、新挑战,研究生教育要在变局中开新局,切实需要一批专业化素养较高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破解研究生思政工作的瓶颈难题,满足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需要,引领研究生群体真正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适应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3]高质量发展成为以经济事业发展为基础的各项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与新趋势,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内的教育事业亦是如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便是“卡脖子”的技术难题,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两次提及“卡脖子”问题,并明确要求“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4]而“卡脖子”技术难题的解决关键在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源头活水”,其中,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作用尤为突出。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发挥着难以替代的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1]因此,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研究生教育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必须坚持育人和育才有机统一这个基本规律,不仅提升研究生群体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他们坚定的政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科学的思想方法。研究生辅导员作为研究生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力量,是制约研究生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影响研究生教育能否顺利培养出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这支队伍的专业化素养直接影响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培养的研究生能否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知理论、懂实践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是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时代要求。
(二)遵循研究生教育独特规律的必然要求
研究生教育由于内在矛盾的特殊性而具有独特的规律,“研究生教育的特殊矛盾在于它不是本科后教育,而是以研究为主体的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为切实有效地发挥研究生教育的重大作用,就必须遵循研究生教育的特殊规律。研究生辅导员真正遵循研究生教育的独特规律,必须具备相对于本科生辅导员而言的独特素养,需要不断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培养目标高标准。研究生教育居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最顶端,研究生则居于全社会人才的金字塔塔尖。肩负“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双重使命的研究生教育所培养出来的高层次人才,既是引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领域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实现中国在国际社会牢牢掌握话语权的核心力量,尤其在中国实现由“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的历史新时期、科技创新成为国家发展关键驱动力的新时期,中国的发展亟需一大批高层次人才。这不仅仅给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给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没有过硬的专业化素养,研究生辅导员难以助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群体构成多元复杂。研究生类型多元,博士与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群体特征均存在差异;研究生成长发展经历多样,年龄结构跨度较大,在职与非在职、已婚与未婚等不同研究生的成长经历、学习动机、发展目标差异显著;研究生思维方式与思想方法不尽相同,由于经历了本科阶段的学习,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固有的看待问题的视角、分析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此同时,由于学业、就业、婚恋等方面的压力,研究生群体的思想状况更为复杂且易于波动。研究生群体的这些特殊性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使研究生教育环境更加复杂,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研究生辅导员必须直面新问题、探寻新思路、创造育人新成效。因此,研究生辅导员需具备更为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加多样的专业能力、更具特色的工作技巧,方能真正成为研究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学习生活方式散在多样。从研究生培养特点来看,其培养过程核心在“研”。基于这种定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占比更小,他们的主要精力集中于科研工作,在课题组、实验室进行科学实践和探索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研究生辅导员面临这样的教育实际,以往适用于本科生分年级、分班级教育的成功实践往往难以达到教育预期。这就要求研究生辅导员必须具备更先进的育人理念、更充分的育人本领、更突出的综合能力,才能够充分协调各方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不断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
(三)满足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从辅导员个体发展来看,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是辅导员个体发展的内在诉求”。[6]提升专业化素养便是研究生辅导员个体发展的题中之义。
研究生辅导员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的需要。研究生辅导员是研究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其自身专业化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因此,研究生辅导员需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如终身学习的能力、研究学习与业务工作协调发展的能力、研究新事物与新问题的能力等。
研究生辅导员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本质在于实现自我能力的不断更新与自我发展的不断超越,真正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而专业素养是制约研究生辅导员自我价值实现程度的关键。研究生辅导员通过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科学探索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依托过硬的专业素养引导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健康发展,使学生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进而使自身获得高度的职业满足感,将为研究生辅导员继续前进提供不竭动力。
研究生辅导员晋升发展的需要。目前,随着研究生辅导员队伍不断壮大、教育对象深刻变化、教育环境日趋复杂,党和国家对研究生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要求更高,研究生辅导员队伍考核评价的内容不断细化、标准不断严格、维度不断拓展,不仅确保研究生辅导员本职工作的保质保量,切实提升育人成效,更加激励研究生辅导员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更好实现晋升发展。因此,通过多维举措强化和提升研究生辅导员专业化素养,有利于其职级职称晋升,增强研究生辅导员岗位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研究生辅导员专业化素养提升何以举步维艰
“整体来看,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步入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轨道,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困难”。[7]找准研究生辅导员提升专业化素养的难题,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制约研究生辅导员专业化素养提升的关键瓶颈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未得到足够重视
关于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党和国家虽已通过颁布政策文件、出台条令条例等形式做出了明确规定,推动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但目前还未对研究生辅导员设立专门的职业能力规范要求以及行业标准。聚焦全国各类高校,可以发现各高校对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远低于本科生辅导员。以考核评价为例,当前大多数高校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本科生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但结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考评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通常是借鉴或直接套用本科生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难以精准反映研究生辅导员的独特价值和工作成效。存在这一现状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导师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的影响。大家认为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辅导员处于配合、协助地位,主观认为研究生辅导员工作易于开展,普遍存在研究生辅导员多岗兼职以及所带的研究生人数过多的情况,往往还涉及跨专业、跨年级带学生,严重影响研究生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探索创新,导致研究生辅导员在较大程度上存在角色定位不明确的问题。与此同时,在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过程中,部分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足、关心不够,对研究生辅导员工作未能给予足够的支持与理解,难以形成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育人合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使研究生辅导员工作有效开展遇到瓶颈,育人实效难以凸显。
(二)研究生辅导员队伍构成复杂且不够稳定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应当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8]但由于高校编制数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差异,研究生辅导员准入条件和标准较为模糊,制度化研究生辅导员引进机制尚未建立等多方原因,使得研究生辅导员的数量和结构不甚合理。目前,在大部分高校中,研究生专职辅导员的配备比例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各高校为了解决“有人干”的问题,往往采用“变通”方式组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常见做法包括公开招聘,让有一定工作经历的本科辅导员转岗,学院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青年教师及其他行政人员兼任,根据学校办学特色选聘教研型辅导员(担任3年左右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后,考核合格者转岗到教师系列)等。可以看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结构相较于本科生辅导员的组成更加复杂多样,稳定性和成熟度相对较差。公开招聘的新入职辅导员普遍存在年龄较小、实际工作经验不足、基本理论功底薄弱、业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因而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难以迅速胜任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由本科生辅导员转岗的研究生辅导员,虽然工作经验比较丰富,但由于研究生与本科生群体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群体特征、教育背景、成长规律都存在显著差异,不能直接简单套用本科生的工作模式进行教育管理,再加上研究生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培训未能及时跟进,他们的工作胜任力和教书育人效果仍待提升。学院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学院年轻教师兼职的研究生辅导员,由于受自身工作任务的影响,很难全身心地投入研究生教育管理之中,往往仅能实现常规业务的正常运转,难以做细做实思想解惑、学业引领、生涯规划、心理疏导等工作。同时,兼职辅导员一般担任辅导员的年限都不超过3年,导致研究生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影响了整体队伍质量,更难以总结工作经验、探明教育规律,制约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教研型辅导员等其他类型的研究生辅导员,更加期待聘期结束后的考核、转岗,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各自熟悉领域的科学研究之中,鲜有聚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展开研究,转岗后导致研究生辅导员队伍人员流失,队伍整体专业化素养很难得到提升。
(三)研究生辅导员个体发展动力有待加强
管理学认为,“员工个体的内在动力和能力是其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根本源泉”,[9]研究生辅导员专业化素养提升难以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自身发展的动机不足、动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研究生辅导员对工作职责认知不够清晰。研究生辅导员作为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和研究者,职责重大,工作繁杂,往往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模糊,工作职责不明,时常将工作的重心和精力都投入到研究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忽视了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显著的工作成效,个人价值彰显不足,容易在工作中产生挫败感,严重影响了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研究生辅导员发展前景不够明朗。当前,研究生辅导员岗位的发展路径较为单一,广阔的晋升平台还有待健全,导致研究生辅导员对是否把该岗位作为终身职业心存犹豫。虽然研究生辅导员同时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可以双线晋升,但在许多高校并不十分顺畅。一方面由于受学校岗位限制,辅导员的岗位晋升速度与繁杂的日常工作难以达成正比,加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研究生辅导员在年度人物评选、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等方面并不占优,竞争力相对缺乏。另一方面,研究生辅导员在本职工作领域内的研究探索深度不足,成长为业内专家的典型案例寥寥无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辅导员拼搏奋进的动力。
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合作时处于劣势,发展信心不足。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地位较高,在研究生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反观同样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辅导员,由于普遍年龄偏低,从事研究生辅导员工作时间不长,虽然研究生辅导员配置大多采取专业相近的方式,但其学术造诣、专业水平相对不足,无法与导师企及,难以在研究生中建立更大的影响力。因此,研究生辅导员在与导师合力育人过程中往往主导性不足、话语权不强、影响力不够。个别导师仍然存在“重科研,轻思政”的观念,辅导员的主责主业更加得不到导师的认可和重视,严重影响了研究生辅导员的职业获得感,影响了研究生辅导员发展信心。
三、研究生辅导员专业化素养提升何以实现
“面对社会转型发展对高校育人环境的挑战和冲击,面对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困惑与质疑,高校迫切需要培养一批在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学生管理领域具有较强专业实践和研究能力的行家里手,担当其他职业劳动者所不可替代的社会角色”。[7]提升研究生辅导员专业化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难以一蹴而就,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关键点位。
(一)选优配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
加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首要任务是明确标准、规范程序,切实把好“入口关”,选优配强研究生辅导员,让更多胜任辅导员工作的优秀人员加入其中。
科学确定遴选标准。结合实践操作,可从四个标准入手。首先是思想素质。我国最初设立辅导员时就定位于“政治辅导员”,因此,遴选研究生辅导员的第一标准是政治立场坚定,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和国家利益,在以往经历中不得有不当言行。其次是能力素质。研究生辅导员不仅要完成繁琐的日常工作,还要有效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心理困扰和生活困难,必须具备良好的能力素质,可以重点考察组织管理能力、学习适应能力、突发情况应变能力等。再次是知识结构。研究生辅导员承担着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等维度的工作任务,这就需要研究生辅导员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可以重点考察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最后是个人的性格特征。性格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有较大影响,由于研究生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更加需要外向、活泼、善于思考和总结的个性来完成相关任务,同时还需兼顾身心健康状况和心理承受能力等。
严格把关选聘程序。研究生辅导员选聘应坚持严格的选拔程序,必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与相关部门广泛参与相统一、公开招聘与组织推荐相统一。坚持党委统一领导与相关部门广泛参与相统一,就是坚持学校党委统筹研究生辅导员选聘工作,做到把方向、定政策、出思路;组织、人事、院系等相关部门广泛参与,负责研方案、制程序、抓实施,充分体现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和高校办学的民主集中制。坚持公开招聘与组织推荐相统一是做好研究生辅导员遴选的又一基本遵循。公开招聘是为了保证招聘的公平、公正。同时,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开招聘过程中需要坚持组织推荐,由候选人所在单位提出推荐意见,有利于更加全面考察候选人的综合情况。总之,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管理体制、研究生规模和特点不尽相同,各高校难以用完全一致的“标准化”程序选聘研究生辅导员,而要在坚持基本原则、基本条件基础上,灵活考核、科学选拔最适合的研究生辅导员。
(二)激发研究生辅导员内生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由的存在物”“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10]95“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11]514研究生辅导员专业素养提升,关键在自我,“只有主体意识的整体觉醒和觉悟,才能有意识地自我设定‘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成为执念追求的人生目标,才能够自觉地检视、反思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觉知自身情感态度的道德意义和人性取向,意志坚定地坚持或坚守自己内心的理想信念、志向抱负或梦想追求等”。[12]
构建专业职业化标准。相关部门和高校应结合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性,研制研究生辅导员工作手册、明确研究生辅导员工作职责,使工作成效易于展现、便于量化,有利于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成效得到及时认可,提升其自觉性和主动性。
强化职业获得感。应强化评优表彰遴选先进典型,积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着力构建高校、社会、研究生和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广泛参与的评价机制,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重点考察研究生辅导员落实立德树人的举措和成效、掌握和运用基本理论知识的情况、常规业务能力熟练程度、各利益方获得感,坚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日常工作评价与关键点位评价有机结合、常规业务评价与科学研究评价有机结合。对于考核评价优异的研究生辅导员,应及时予以表彰,并选树为先进典型予以宣传,提升研究生辅导员的职业获得感,引领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
健全发展路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积极“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要求,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8]职务、职称晋升时,更加注重考察研究生辅导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效和实际工作业绩,打破思想藩篱,真正做到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各地、各高校可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等情况,拓展研究生辅导员发展路径。比如,将师德师风良好、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研究生辅导员列为学校党政后备干部,以保障研究生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方式多样、渠道顺畅,真正激发研究生辅导员愿意从事、立志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动力,着力建设结构合理、有序发展、动态优化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
(三)打造研究生辅导员成长共同体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3]60研究生辅导员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客观的、紧密的、不可代替的联系,因彼此牵连与相互影响构成了职业上的共同体,将这一共同体打造为有利于研究生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共同体,将极大地提升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素养。
助力研究生辅导员树立共同成长的团队意识。引导研究生辅导员明晰自身本职工作非单打独斗、自身本职工作属于团体工作链上的重要一环、团体中的存在感是本职工作获得感的重要来源,逐步培育研究生辅导员共同成长的团体意识。研究生辅导员个体成长与团体的成长相辅相成,可通过理论辨析成长共同体的概念诠释、讲解个体与团队互相成就的案例、设置个体与团队互动的情境等方式帮助研究生辅导员树立共同成长的团队意识,营造业务互补、共同提升的良好团队氛围。
打造研究生辅导员共同成长的素质基础。坚持遵循规律、创新模式,通过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专项培训和常规培训相结合、导师引领与自我设计相结合,有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地对研究生辅导员进行培养培训,提高研究生辅导员素质和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此外,高校应为研究生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创造条件,通过系统培训、专题讲座、“一对一”指导等方式引导辅导员深刻理解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组建专家团队为辅导员提供科研训练,促进辅导员掌握研究方法;搭建科研平台、提供科研机会、组织项目申报、指导论文发表,提升研究生辅导员研究能力。最后,着力构建专项业务工作室。结合研究生辅导员自身特长和优势,围绕思想引领、学生党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核心业务,打造破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瓶颈问题的专项工作室、专项研究、专题讨论。在此基础上,建立定期交流分享机制,互通有无、共同成长,构建研究生辅导员“抱团取暖”“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