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德才并进:前提审思与概念澄清

2022-02-26马天娇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德才德性研究生

刘 志,马天娇

(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1]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明确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德才并育,使研究生能够德才并进,成为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可见,德才并进是研究生德才兼备的基本前提,更是研究生教育德才并育的重要抓手。但是,目前对于什么是研究生德才并进缺乏清晰的认知,这在根本上制约着德才并育的实践展开。列宁曾言:“如果要进行讨论,就必须把概念弄清楚”,[2]133学理分析必须基于概念辨识,弄清楚概念固有的特性与本质才能进行。故而本文特对研究生德才并进“是什么”的问题作以探析。

一、研究生德才并进的分析前提

说清何为研究生德才并进是本文的初衷与核心,但在此之前,亟需对研究生德才并进概念澄清是否必要、研究生德才并进是否可能等前提性问题作以探析。

(一)研究生德才并进澄清概念何以如此紧迫

研究生德才并进是落实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研究生德才并育的重要前提。然而,当前对研究生德才并进的认识无法满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和外部发展的现实需要,澄清研究生德才并进的概念迫在眉睫。

1.研究生德才并进的概念澄清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发展的应有之义。研究生德才并进概念的提出,是对德育基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随着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度重视,不断强调要“德才并育”,学界对研究生教育研究领域也呈现出高度关注的态势,对研究生人才培养如何实现德才并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一系列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进行了激烈探讨。而对于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概念却鲜有关注,即研究生的德与才是否能够并进这一根本性问题。这一问题的破解,不仅关乎研究生德才并育是否拥有立足的基础,也是研究生教育实现育德与育才相统一的重要前提。因此,研究生德才并进这一概念的澄清,既是德育基本理论探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研究生德才并进的概念澄清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国家战略要求和现实问题破解的迫切需要为分析研究生德与才并进何以紧迫、何以必要提供了有力证明。一方面,研究生德才并进是满足党和国家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迫切需要的基本前提。“德才兼备”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提出的重大战略要求,为研究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明确目标和路径遵循,即只有德才并进才能实现研究生的全面成长发展,这是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得以实现的前提。另一方面,研究生德才并进是破解研究生德不配位、德薄才疏等现实问题的源头所在。当前研究生“德不配位”“本领恐慌”等问题频频被媒体曝光并不断引发社会舆论热议,如湖南省某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全文抄袭的严重学术不端事件、知名大学研究生开发多个投资诈骗类APP参与境外“洗钱”活动等。可见,实现研究生德才并进是回应党和国家要求、破解现实难题的关键,而要想实现研究生德与才的并进,首先必须破解研究生德才并进“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澄清研究生德才并进的概念。

(二)研究生德才并进是否可能

研究生的德才并进确有可能是研究生德才并进概念澄清乃至德才并育的前提。对研究生“德”“才”各自发展过程的返观和关联比较,确证了德才并进的现实可能性。

1.研究生“德”“才”发展具有目的同一性。研究生“德”与“才”发展的现实目的都是使研究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目的皆为实现研究生个体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研究生“德”与“才”发展的现实目的上,研究生教育的初心就是要培养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的高层次人才,这也是研究生“德”与“才”发展的现实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实学”,[3]60这既要求研究生在“才”的发展上要下一番苦功夫,练好“内功”,在学习与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也要求其在“德”的发展上要不断锤炼自身品格,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在研究生“德”与“才”发展的根本目的上,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在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感召下,研究生“德”与“才”的发展就意味着要朝向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方向,也就使得研究生的“德”与“才”发展过程中发挥的功能及目标与方向一致,使研究生将处事的道理内化于心、将成才的本领掌握在手、将良好的道德外化于行,从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

2.研究生“德”“才”发展具有主体统一性。即研究生“德”与“才”变化发展的主体均为研究生本身。研究生“德”与“才”的发展过程,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过程,是使研究生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研究生是“德”与“才”发展的主体,因此,研究生“德”与“才”的发展具有主体一致性。在这一过程中,党和国家将是否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研究生,即“德”与“才”的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研究生因自身成长的需要接受教育,是“德”与“才”发展的主体,其原有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养和知识技能实际是教育中被改造的“客体”。作为“德”与“才”发展的主体,研究生在培养自身“德”与“才”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教育引导。进言之,教育过程实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以受教育者自身的思想或知识水平为“靶子”,运用新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打破其原有的平衡,建立新的编码体系的过程,他们共同的客体实际是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和行为。

3.研究生“德”“才”发展具有过程机制相似性。研究生“德”与“才”发展过程的相似性体现在方式和状态两个方面。在发展方式上,研究生的“德”与“才”都大致经历了知情意行四个阶段。在“德”的维度,研究生通过认识理解行为规范及其意义,在实践过程中满足道德需要、获得良好情感体验,然后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在“才”的维度,研究生才能的增长首先需要通过专业学术训练和教育引导,不断推进认识发展和知识积累,然后基于理性和情感判断决定是否接受新的知识,并将其整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形成自身认知系统的一部分。因此,二者在发展中都大致经历了“知情意行”的过程。在发展状态上,研究生“德”和“才”的成长在不同阶段水平具有不同的标准和特点,但在不同发展阶段都存在绝对运动和在此阶段的相对稳定。二者在每一阶段的发展过程都符合量变决定质变的规定,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突破某一阶段的程度和水平,达到新的相对稳定的高度,并在这一阶段继续进行积累,完成下一个发展过程。

二、研究生德才并进的本质规定

概念澄清的关键在于厘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研究生德才并进的概念澄清首先就需要说清楚研究生德才并进的内涵何在,也即其本质规定是什么。本质规定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研究生德才并进是一个复合词,对其本质规定的分析关键就是要准确把握“德才”和“并进”这两个核心要素的内涵,并结合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加以考察。

(一)何谓“德才”

中国传统文化对“德”“才”内涵的揭示深刻而丰富。“德”的本义字是“惪”,从字的结构看是从“彳”从“直”从“心”三部分,《说文解字注》中德是“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4]501意为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是一种心理活动。德字在使用中常被作“德性”和“德行”两种理解,这种习惯理解受儒家核心思想“仁”和“礼”的影响较大,儒家思想中“仁”是内在修养,指个人品德,“礼”是外在表现,指伦理规范。作“德行”理解时主要指外在的行为规范,多用于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以帮助统治者实现国家治理。作“德性”理解时主要指个人内在的品德、品质,是人的内在修养,是个人的行为与心态,更遵循德字之本意。所以,研究生之“德”在传统文化语境中是指“德性”。“才”的本意在《说文》中是指“草木之初也”,后引申为形容词词性的有才能,副词词性的刚刚、如果,以及名词词性的人才、才能等意。研究生的“才”是名词词性,所以这里指讨论“才”字用作名词时的七种含义。一是指才能,如“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5]102二是指人才,如“夫管子,天下之才也”;[6]183三是通“材”指本性、资质,如“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7]218四是指材料,如“五才之用,无或可废”;五是通“裁”指裁决、裁夺,如“今有城市之邑七十,愿拜纳之于王,惟王才之”;六是通“裁”指除去,如“故衣弊而革才,法弊而更制”;七是指姓氏,如“明代有才宽”。可见,研究生的“才”在传统文化语境中是指“才能”。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实践中也对“德”“才”内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党对“德”“才”内涵的认识与传统文化所揭示的“德性”“才能”相一致,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德”与“才”的外延进行扩展丰富。党对“德”“才”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从“又红又专”到“德才兼备”的发展过程,但两者精神实质相同。毛泽东提出:“知识分子要同时是红的,又是专的,要红,就是要下一个决心,彻底改造自己的资产阶级世界观”,[8]489-490“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政治是主要的……但是,专搞政治,不懂技术,不懂业务,也不行……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8]471邓小平认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又红又专,那个红是绝对不能丢的”,[9]290学校和学生首先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发挥红对专的促进作用,因为“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9]104可见,这个“红”是指政治上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品德修养,“专”是指业务上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江泽民提出:“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要注重德才兼备”,[10]60这里的“德”是指道德、品行和政治品质,“才”是指才能,即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习近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德”与“才”的外延,提出广大青年要修德,“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3]46要有“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3]可见,“德”包含了大德、公德、私德三个维度,“才”包含丰富的知识和过硬的本领。

综上可见,研究生德才并进中的“德”指德性,是研究生内在的道德品质,包含大德、公德和私德三个维度;“才”指才能,是研究生已经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本领。在此基础上,可以明确“德才并进”与“德才兼备”中的“德”“才”具有相同的涵义,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样,是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准确描述。

(二)何为“并进”

“并”指不同的事情同时进行,[11]94“进”指“向前移动”,[11]680并进也就是指不同的事物同时向前移动的过程。在研究生德才发展的场域中,由于德与才是相互支撑、相互作用的,所以,“并进”不仅指德才共同向前发展的过程,还暗含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内在关联,也就是德才的协同成长。故而,可以从协同理论入手窥探并进的内涵要素。“协同”是指各方相互配合或一方协助另一方做某事,[11]1449协同学将其定义为“系统中的子系统间通过非线性作用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效应,使系统形成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12]19“成长”指“向成熟的阶段发展”的过程。[11]166协同成长也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朝着某一共同目标,在相互协作中一起发展的双赢过程。并进与协同成长在研究生德才发展中内涵实质相同,也应包含三个核心要素。

1.并进以完成某项共同目标为方向。并进的各子系统均服务于某项共同的目标,并以此为方向指引完成各自发展,进而使系统具备一定功能。德与才作为构成主体综合素质的两个子系统,两者并进的共同目标就是提高主体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就研究生这一特定群体而言,其成长方向要以党和国家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为导向,以实现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向,也就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研究生德才并进是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共同目标为方向指引的。

2.并进以子系统间相互协作为方式。并进的各子系统间并非单独割裂、毫无关联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支撑、协调合作的。德与才如果单线、孤立地发展则无法实现主体综合、全面的成长,相互协作、同向共进是德才并进的基本前提。在研究生成长过程中,德与才互为助力,相互促进彼此的发展。比如,爱国主义知识的学习可以促进爱国主义思想、家国情怀等品德素养的提升,学术科研训练可以促进学术道德、学术旨趣等品德素养的提升,爱国情怀可以促进党史知识等的积累和补充等。可见,研究生的德与才以彼此促进的方式并进。

3.并进以各子系统一起发展为结果。并进的各子系统是在共同的方向指引下一起发展变化的,不存在一方发展,一方或其他几方不变甚至反向变化的情况。并进作为一种过程其主体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德与才的变化是一起朝向实现共同目标的方向,不断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发展,随着知识、才能等的不断积累,德与才节奏趋近、程度加深实现共同提升。虽然变化本身没有正负、好坏等性质限定,但由于研究生的德与才随着时间积累只能不断提升,不存在一方成长、一方倒退的情况,所以两者一起发展是具有正向性的。可见,研究生德才并进的结果就是研究生的德性与才能一起正向发展。

综上可见,研究生德才并进就是指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共同目标的指引下,研究生的德性与才能相互促进、一起正向发展的过程。

三、研究生德才并进的表现形态

研究生德才并进的概念澄清除了内涵揭示,还需要说清楚其外延何在,也即研究生德才并进的表现形态有哪些。表现形态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依据德才相互促进的并进方式,结合研究生德才发展的独特属性,发现研究生德才并进有三种表现形态。

(一)“德”领“才”进的方向导引型

在研究生成长过程中,“德”对“才”的增长起到方向引领和动力激发作用,引导才能以人民幸福和社会发展为方向,为才能增长提供内生动力。一方面表现在“德”为“才”提供发展方向的引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并始终把“德”放在首位,这是因为“德”对研究生“才”的发展具有方向引领的作用,能引导研究生始终坚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坚守自身学习和奋斗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3]作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研究生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指引下,能推动自身不断增长事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才能,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为解决中国“卡脖子”难题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特别是在世界格局全面改组、力量对比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研究生秉持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德性,使其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坚守初心,能避免研究生在面临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时迷失方向,时刻明确自己为何而学习和奋斗。另一方面表现在“德”为“才”的增长提供内生动力。研究生的“德”能唤醒研究生才能增长的自觉意识,推动自主自觉的认知和行动,有效地解决研究生专业学习中常见的学习动力不足、科研兴趣不强、学术道德模糊等具体问题,帮助研究生在学习研究中勇于探索,不断超越自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14]64德才兼备要以德为先,“德”决定着一个人的品行、操守、形象与威信,能够深化研究生对于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使命担当的思想认识。同时,研究生相较于本科生具有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德”的优先发展使研究生正确把握学习研究的动因、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坚定自己以才报国的决心,这会为才能增长提供内生动力,激发学习研究的主动意识和攻坚克难的决心,提升创新精神与创造力,促进研究生更加努力地投身于科研事业中。

(二)“才”促“德”起的意识唤醒型

研究生的才能为其“德”的发展提供支撑,能够激发唤醒“德”的发展,提升德性发展的自觉意识,打破自身思维上的束缚和视野上的局限,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一方面表现在“才”的增长推动思想认识提升。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开放性探究,在长期的学习探索中,会锻炼研究生养成积极钻研思考、坚持不懈探索、不畏困难的意志品质。为了形成创新性成果,研究生会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问题意识,努力发现值得研究的真问题、好问题,提升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研究生知识才能促进自身的思想认识的重要表现之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的力度,增加学生对错误思潮的敏感度和辨别力,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能厘清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另一方面表现在学术活动中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唤醒“德”的发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注意在研究生学术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研究生学术科研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同步提高,培养研究生不畏艰难的科学作风、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求新探异的创新意识、艰苦奋斗的创业品格、合作沟通的团队精神”。导师与研究生在实验室、课题组、讨论班及师门等场景中进行密切而深刻的学术研究活动,这其中包含了知识传授、实验调研指导、专业实习指导、论文写作指导与督促等具体的导学活动。在学术探讨的过程中,导师可以渗透并引导研究生树立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科研抱负与志趣、高度的学术诚信、勇于突破常规的创新精神、攻坚克难的信心与能力等。导师在对研究生学业进程指导和监督活动中可以更充分地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政治认同和职业伦理,应注重将对研究生的学业指导和监督与科学精神、创新理念和诚信意识的培育充分融合等等。

(三)“德”“才”同步的并驾齐驱型

研究生德与才并进的三种形态中,“德”“才”同步并驾齐驱发展是最理想的发展形态。“德”与“才”的发展水平相匹配,两者同步发展、同向同行,能够相互促进、相互转化,达到德才兼备的状态。一方面表现在德性和才能在增长过程中相互促进、同向同行。“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对于“德”与“才”的关系做出了透彻的解读。德性与才能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牵引促进的关系,德性是才能的统帅,脱离了德性引领的才能注定会陷入“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泥潭而行之不远。才能是德性的辅助,“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没有才能作为支撑,德性高尚也无济于事。在“德”“才”同步并驾齐驱的形态中,研究生的德性增长发挥“统帅”作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标准,为才能增长把好追求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方向标;而研究生的才能增长在社会主义方向指引下,学习有利于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知识技能,同时在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感悟与实践运用中进一步提高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奋斗终身的决心和意志,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实现研究生在社会主义方向下的德才并进。另一方面表现在研究生的德性与才能的发展程度达到同步发展、相互匹配的状态。研究生的德才同步发展是要实现德性和才能方向一致、程度相当、相互匹配,这是研究生德才并进要达成的理想目标。就研究生的德性和才能匹配的具体样态来看,研究生在拥有较为完备的专业知识、高超的学术研究能力的同时,也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立场以及以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核心的学术价值观、学术道德、科研精神等德性修养。而且研究生也因为自身所具有的较高的自主意识和批判理性的思维方式,自觉意识到自身成长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必须是德才发展程度匹配一致,不断推动实现德性与才能的同向共进。通过促进研究生德才并进,使其能够自觉坚持求真务实、尊重客观规律,恪守科学精神、大胆探索创造,淡泊个人名利、无私奉献才能,进而激发研究生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成为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猜你喜欢

德才德性研究生
画家 孙德才
孙德才·美术作品欣赏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躬耕教苑 德才双馨
吴德才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传统德性论的困境及其出路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