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青年工作研究回顾与展望
2022-02-26吴周阳
冯 兵 吴周阳
(四川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1]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始终坚持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起,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党都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始终把发挥青年作用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2]
青年工作作为党开展各项事业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一直以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已有研究尤其注重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例如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编著的《新中国青年工作编年纪事》、共青团中央青运史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年工作编年纪事》等,侧重事实记叙。另有学者从更深层次和理论高度进行阐述和总结,例如胡献忠的《新中国70年党的青年工作变迁逻辑》、田妍和张新的《新中国70年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基本经验》、毛俊的《建国70周年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历史演进》等,这类研究成果主要为期刊文章,专著较少。这类长时段的青年工作研究梳理出了一套逻辑体系,有利于我们整体把握青年工作的发展变化,但研究内容较为分散,思路和模式相对单一,对历史细节缺乏深入探讨。
有研究者开始关注特定时期党的青年工作,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宋璇涛的《跨世纪青年工作的理性思考》便是基于世纪之交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对青年工作展开的调查研究和思考;罗嘉文的《新世纪青年工作探索》、王锋业的《新世纪青年和青年工作》和张宝池的《新时期青年工作研究》,对21世纪以来党开展青年工作的主要内容、经验、要求和重要论述作了探讨。进入新时代,学界对党的青年工作的研究更加深入,覆盖面广泛,既有理论方面的探索,如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编著的《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理论研究与探索》,也有对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青年、如何开展青年工作实践的研究,例如倪邦文的《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论纲》、戴冰的《当代青年工作的价值导向研究》等。学界对党的历史上其他时期青年工作的研究成果主要形式为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如邱泉的《共青团早期青年教育工作研究(1927-1934)》、阎治才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青年工作的历史经验》、张炜琪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青年运动及其现实启示》、龙博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共青团青年工作研究》等,上述研究内容丰富,既有历史考察,也有现实回应。
国外学者关于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研究成果较少,研究视角、关注的问题不尽相同。例如:Ngai Ngan-pun的《Challenges to Current Youth Work in China: The Guangzhou Experience》回顾了改革开放后广州青年工作的最新发展,分析了青年服务面临的关键挑战[3];其另一题为《Youth Work in China: A Case Study》的文章,考察了广州市的一个青年服务中心,对有关青年发展和福利问题进行了研究[4];Sofia Graziani的《Youth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重构了抗日战争前夕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成立到解散的历史,展示了青年团在抗战初期是如何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互动的[5]。这些外文文献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党的青年工作的新视角和方法。
上述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研究提供了资料支撑和借鉴。但由于党的青年工作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学界已有研究或是整体把握,或是截取历史细节;有历史考察,也有当代探索;既有理论追溯,又有现实关照。繁复的研究成果使后来者难以清晰了解和认知党的青年工作具体情况。基于此,本文尝试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青年工作研究的状况进行回顾和梳理,并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代以来四个时期展开,以期在整理回顾的基础上,为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贡献力量。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青年工作研究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青年工作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青年革命动员工作研究,青年运动状况研究,党的重要领导人青年工作思想研究。
(一)青年革命动员工作研究
青年革命动员工作研究主要涵盖动员方式、成效、启示等问题。这一时期的青年革命动员主要通过宣传来展开。王若玢探讨了1922-1925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舆论宣传,指出其开了团组织系统开展舆论宣传的先河,吸引了大批优秀青年团员,在传播思想的同时,积极投身青年运动,为党团的发展注入了新鲜力量。[6]当时的宣传方式多以报刊为主,学界对以报刊为中心的宣传动员着墨甚多。杨菁和张钱奇考察了中共初期刊物《先驱》报对青年的宣传动员,报刊从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介绍国际革命实践、分析中国国情等方面入手,指导、动员了一大批青年学生投身革命实践[7];刘驰、乔丽雯以中共早期党报为切入点,探讨了《向导》周报对青年的宣传动员策略[8];丁若浩和王昕慧以《中国青年》杂志为例,分别研究了抗战时期青年爱国统一战线的建设和对青年的抗战动员。除了公开的宣传动员,中共还秘密争取最广大进步青年的支持。王富聪考察了抗战时期中共对华北沦陷城市青年学生的动员情况,发现中共通过运用社会关系网络秘密打入城市学校、开展秘密读书会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等方式,动员了许多青年学生参加抗战活动,并强调“对沦陷城市青年学生的动员是中共坚持在敌后抗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9]。这一时期青年革命动员的历史经验和启示,学界多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方面进行考察。赵海燕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青年革命动员工作对今天的青年工作仍有启示意义,诸如高度重视青年动员工作、加强青年的政治教育、构筑青年的发展空间、切实关注青年权益等[10];高静静考察了中共在山东解放区的青年动员状况,重点选取了城市青年、农村青年、青年妇女这几类典型的青年群体,梳理了中共分别展开的具有针对性的动员策略[11],这种对青年群体分类展开研究的方法,为我们后续深入开展青年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二)青年运动状况研究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就强调,“青年运动是共产主义运动中一部分重要的工作。”[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研究,深刻把握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规律”[13]。这一时期青年运动的研究成果表现在两个类型:一是以各类著作、地方性史料等为代表的专题梳理;二是以期刊文献、学位论文为主的分类研究。邵鹏文、郝英达的《中国学生运动简史(1919-1949年)》,系统介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下的学生运动[14];郭贵儒的《青年运动史话》,以近代历史上青年在大革命、抗日救亡、反内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活动为线索,展示了青年勇毅抗争的精神[15]。另有学者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行拆分,分阶段开展研究,例如雷正先、郑自来的《大革命时期的青年运动》,王连弟的《抗日战争时期国共青年运动风云录:中国共产党抗日青年统一战线方针与三民主义青年团》等,研究更具针对性。地方性史料主要是各省、市、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史志资料,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研究成果,如共青团山东省委研究室青运史组编写的《山东省青年革命运动简史》,记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山东青年展开的革命斗争[16],为具体研究某一地区党领导下的青年运动情况提供了丰富史料。期刊论文方面,学界主要从特定时期、地区的青年运动状况、具体的青年运动实践、历史启示等方面开展研究。杨名考察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国统区青年运动,指出“党的领导为中国青年运动如何在抗日救亡的浪潮中发展指明了方向”[17];黄飞梳理了1919-1949年党领导湖北青年运动的光辉历史,并总结了其特点、作用和历史经验[18]。这一时期的青年运动实践研究主要是“五卅运动”和“一二·九”运动,一是对运动始末进行梳理,二是以该运动为切入点,探索时空背景下的历史问题。方智梳理了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的过程[19],王刚对一二·九运动爆发的原因进行了考察[20];李蕉、熊成帅则以五卅运动为背景,探索了这一运动中早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青年工作[21];杨彬彬对一二·九运动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22]。
(三)党的重要领导人青年工作思想研究
学界多以毛泽东、恽代英、任弼时等人的论述为切入点,从领导人青年工作思想的主要内容、特点、意义价值等方面开展研究。荣鑫考察了土地革命战争前期毛泽东的青年工作思想,认为这一时期毛泽东在斗争实践中形成了诸如遵循青年的成长规律、做好青年群体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共青团组织的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思想,积累了丰富的青年工作经验[23]。由于毛泽东青年工作思想延续时间较长,新中国成立之后亦有涉及,学界对这一时期毛泽东青年工作思想的研究相对缺乏,更多侧重于长时段视野的考察。相对而言,对恽代英、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的研究较为集中。1923年,恽代英担任建设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工作,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创办并主编团中央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他的诸多青年思想均在其中得到体现。学界多以该杂志为切入点,梳理研究恽代英的青年工作思想。刘文晴基于对1923-1927年《中国青年》周刊的考察,研究了恽代英青年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青年的教育、对青年成长需求的引导、青年运动的开展等,并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探讨了恽代英青年思想的当代价值[24];何华则以《中国青年》杂志为例,梳理了恽代英青年观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特点和现实意义[25],较之宽泛的青年工作思想,青年观更具针对性。学界对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的考察,在关注基本内容和时代价值以外,重点研究了任弼时与青年团的建设、青年运动的开展等。汤涛考察了任弼时对青年团的教育训练工作[26];茅文婷以1924年9月-1928年3月间的青年团工作为例,分析了任弼时是如何践行“按实际情形而运用经验与理论”的[27];徐峻蔚探讨了任弼时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青年群众工作思维的特点和价值[28]。
总体观察,学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青年工作研究是基于革命斗争的大背景,重点关注青年的革命动员、青年运动的状况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研究视角、范式为其他历史阶段党的青年工作研究提供了思考和借鉴。但值得注意的是,对这一时期国民党青年工作状况、国共青年工作的对比研究付之阙如。如何走出单一的自我叙述,以他者视域考察党的青年工作,亦是以后研究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青年工作研究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青年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青年工作实践研究;以具体事件为切入点开展的研究;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青年工作实践研究
学界主要以具体地点、组织为中心,并以史观今,总结青年工作经验,或为当今青年工作实践寻找历史依据。陈鸿佳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郊区农村青年团的建设,为深入研究中共如何在大城市郊区农村建设青年团提供了参考[29];朱燕以区域社会史视角切入,辅以政治学、心理学、新闻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省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和实践状况[30];覃政力研究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市的青年工作,分别从青年学生、青年工人和工商青年三类展开梳理[31],对青年群体进行分类研究,为进一步细化党的青年工作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耿玥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下的上海市学生联合会的学生工作展开了研究,为当前党领导下的青年组织发展提供了借鉴[32];张鹏考察了1949-1956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川东地区乡村社会改造中的作用,指出青年团在这一过程中很好地扮演了党的得力助手和可靠后备军的角色[33];陈雷刚指出:“习近平关于青年培养的重要论述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青年培养思想及青年培养工作的历史实践一脉相承,两者有着清晰的历史逻辑关系”[34]。
(二)以具体事件为线索开展的研究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我们党胜利完成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第一大历史任务,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转变,这一时期党的青年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围绕民族复兴和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路线,发动广大青年投身到建设新中国的洪流中去[35]。学界对这一时期党的青年工作的研究多以具体事件为线索,如抗美援朝、“三反”“五反”运动、扫盲运动等。刘进伟以北京市的青年学生和工人为例,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共组织动员青年参军参干的情况,不仅为新中国国防建设储备了一批现代化人才,也推动了抗美援朝运动的深入开展[36];郑维伟探析了上海团组织广泛组织动员青年学生参与五反运动的策略与方式[37];宋佳俪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对上海失学失业知识青年的救济与安置工作[38];李翔、赵宛颖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从纵向、横向维度逐步实现对青年形象的再塑造,认为其彰显了不同时期的国家诉求和政治需要,促进了青年群体发展[39]。
(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40]。基于此,加强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极为重要。学界对这一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知识青年群体,尤其关注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程冰倩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从改造的背景、过程、评价、启示等方面展开论述[41];朱培丽从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方面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意识形态认同的构建逻辑[42];王传利指出,要正确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知识界思想改造运动,不能因为运动过程中出现过偏差,就否定其初衷和历史必然性[43]。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党的青年教育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问题也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孔国庆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它是如何在三大运动的实践中发生转变的[44];李世江考察了建国初期党的青年教育理论和实践,指出这一时期党的青年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展开的,对青年开展了形势任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文化、道德法制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全面推进了青年教育事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泛政治化倾向、方式简单粗糙等问题[45];李凯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具体实践[46];鲁双、袁奋光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47]。
学界关于这一时期党的青年工作研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地域范围上多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为中心,对其他地区的考察仍有待深入;时间段上多集中于新中国初期,对其他时间段的考察相对缺乏;研究主体多为青年知识分子,对青年工人、青年妇女等群体的关注有待加强。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青年工作研究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青年工作分为两个阶段:1978-1989年“着重扭转‘左’的错误思想影响,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989-2012年“这段时期以消除政治风波影响为工作前提,同时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8]。学界对这一时期党的青年工作的研究主要是从这两个时段展开,第一时段重点关注青年干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青年的时代特征、社会化等问题,第二时段集中关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对跨世纪及新世纪青年工作开展的思考等方面。
(一)第一时段
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指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善于发现、提拔以至大胆破格提拔中青年优秀干部,这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客观存在的迫切需要”[49]。对青年干部的培养和提拔是改革开放后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界主要从领导人培养青年干部思想、干部选拔制度等方面开展研究。张敏梳理了邓小平关于培养青年干部的思想[50];罗展鸿认为,邓小平对于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思想和要求,对今天的青年培养、干部队伍建设仍有重要意义[51];王瑜对1977-1987年间胡耀邦的干部选拔任用思想做了梳理,特别谈到将选拔任用中青年干部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建设“第三梯队”的思想,是对当时党中央要求实现干部年轻化、选拔任用中青年干部的高度总结和进一步升华[52];张俊花对邓小平关于干部年轻化的思想做了全面系统的梳理[53]。对青年的时代特征、社会化等问题的探索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有学者尝试从社会学的视角切入开展研究。关于青年的时代特征问题,中央团校青年工作教研室充分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写出了调查报告《当代青年的时代特征》,对这一代青年特征以及如何认识评价做出客观分析[54]。关于青年社会化问题的研究主要从青年社会化的特征、特殊性等方面开展。孔文忠从合群、动态、开放、自信、进取五个方面分析了青年社会化的特征[55];文献良从青年社会化的主体特征、定向特点、目的选择的特征等方面分析了青年社会化的特殊性,指出这对于把握当代青年的思想特色、因材施教具有重要作用[56]。
(二)第二时段
1989年3月23日,邓小平在会见乌干达总统时谈到,“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57]。进入九十年代后,党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环境剧烈变动的情况下,不断稳抓实干,重视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关于这一时期党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从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开展青年工作的不同主体应如何着手、如何对不同青年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方面切入。宋德福认为,要对青年进行生动的形势教育,对青年加强服务、加强咨询,要把中学团的工作和青年学生的思想工作作为重点,各级团组织也必须进行改革[58];陈淑云谈到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思维定式的突破和建立,形成新的、有效的工作格局和机制[59];李志鹏、唐明英以邓小平关于青年工作的论述为中心开展研究,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造成部分青年思想上的混乱,对党的领导产生怀疑甚至否定,对此,必须要始终立稳党在青年工作中的领导地位[60];甘霖、刘浪认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是共青团工作的生命线,共青团需要在内容的不断深化、基本原则的正确把握、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机制建设的加强等方面真正发挥生命线作用[61]。随着党的青年工作的深入开展,对青年群体分别开展针对性工作逐渐成为常态。学界多探讨党对青年学生、青年教师、青年职工、农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彭德术强调要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尤其要注意改变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方式,发挥青年学生的积极主动性[62];顾寅生、曲洪勤强调,做好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采取热情爱护、严格要求的正确方针[63];黄文林、陈旭光分析了90年代我国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矛盾特征,认为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继承和发扬40年来的历史经验,又要符合现时代的客观要求[64];崔杰分析了国有企业青年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例如工作内容较为空洞、工作方法陈旧、工作机制不够完善,认为未来的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朝着现代化、科学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坚持疏导的方针、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等[65]。
对跨世纪及新世纪青年工作开展的反思也是这一时期学界关注的重点。1998年团中央发布了《共青团工作跨世纪发展纲要》,提出“应对市场经济新环境的挑战,面向跨世纪的准备和憧憬,是这一时期我国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主导思想”[66]。为了更好理清跨世纪及新世纪青年工作的开展方向,各级团组织和学界组织召开了多场学术研讨会。例如:1999年5月,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在北京召开“五四运动与迈向新世纪青年工作学术研讨会”,探讨了跨世纪青年与青年工作的思路、方针、规律和发展方向等问题[67];1999年11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上海市委、共青团广东省委共同举办“沿海开放城市跨世纪青年工作发展战略研讨会”,讨论了新世纪青年工作应关注的热点,包括研究跨世纪青年问题首先要研究世界大势和中国国情、加强对工作对象的研究、青年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为青年服务的精神、团建工作急需创新、社区是共青团工作新时期发展的广阔领域等方面[68];2001年,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青年研究会组织举办了“面向新世纪的青年与青年工作”研讨会,会议强调调查研究是“成事之基,谋事之道”,“工作上水平,调研要先行”,团组织在开展青年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调查研究工作[69]。这些研讨会的召开集中探讨了跨世纪及新世纪青年工作的开展方向、路径方法及热点问题,为学界开展青年工作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总体而论,这一时期学界对党的青年工作研究,重视理论方面的梳理和探讨,缺少实践调查研究,运用社会学等方法介入青年工作的研究多有不足。此外,重点关注国内青年工作的开展状况,但缺乏国内外的交流合作和对比研究。
四、新时代以来党的青年工作研究
新时代以来,党的青年工作开展方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有针对性,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面向,学界对这一时期党的青年工作的研究,一方面更加注重青年工作的理论基础研究;另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用多学科视角聚焦具体问题。此外,更加关注对青年工作历史的梳理、经验的总结,以及对党的领导人青年工作思想的再探讨。
(一)青年工作理论研究
对青年工作的理论研究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追根溯源。贺敬垒探讨了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党青年工作观的探索轨迹,总结了他的青年工作观及思想原则和方法论[70];龚小丽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著作中对青年问题以及如何开展青年工作的论述,追溯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发展的理论渊源[71];朱孝兰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为研究重点,梳理和总结了其关于青年的主要思想认识[72];黄冰冰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观,同时回应现实,为运用马克思恩格斯青年观指导新时代青年工作提供了路径指导[73];易帅东指出:“青年研究的问题导向有效促进了青年和青年工作发展”[74]。以青年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探讨青年工作的深入展开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重点,尤其是运用多学科视角和方法对其进行探讨。程泽鑫、龙海平基于全国20省100村的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探讨了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问题和主要影响因素,指出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农村青年,怎样培养农村青年”这一根本问题,对农村青年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75];曾艳琴通过对广东省直单位开展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从实证角度对青年干部的成长发展问题进行了探究,从组织层面为推动青年干部的发展提供了路径支持[76];窦靓对“佛系青年”等青年亚文化现象的文化表征、发展趋势进行研判,在研究青年群体目前的思想动态基础上,提出了教育与引导青年拥有良好心态的培育路径[77];李洁从教育学角度指出,要给予青年在场和出场的平台与机会,真正以青年为本位,而不能将其视为问题群体加以教育引导[78]。
(二)党的青年工作历史梳理与经验总结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把党的青年工作放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或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长时段中进行考察,内容包括党的青年工作的发展变迁、演变逻辑、基本经验等。胡献忠回顾了百年来党开展青年工作的历史性成就和基本经验[79];谭亚莉、李亚楠指出党的百年青年观历经了革命型、建设型、改革型和复兴型四个阶段,并从历史、理论与实践三重维度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青年观的逻辑演进[80];费静燕指出群众工作是党百年青年工作的政治逻辑,做好群众工作是党对青年工作的本质要求,强调要推动党的青年群众工作体制机制转型发展和升级换代[81];田妍、张新总结了新中国70年来党的青年工作的基本经验,诸如党管青年是根本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环节、服务党的中心任务是根本要求、充分尊重青年主体地位是出发点与落脚点等[82]。将党的青年工作放置于长时段中进行考察,有利于宏观把握党的青年工作整体进程,对其生成逻辑、内在机理、经验启示的分析梳理,有利于实现党的青年工作科学化、体系化,为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更好开展提供历史镜鉴。
(三)党的领导人青年工作思想再探讨
对党的领导人青年工作思想的再探讨也是新时代以来学界着重研究的问题。刘丙元对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工作的方法论体系进行了研究[83];詹木生分析了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主要内容和科学价值[84];贾兆帅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入手,系统梳理了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思想的框架内容、生成基础、理论建构逻辑、理论特征、时代价值[85]。注重对党的领导人青年工作思想比较研究。陈璐比较了毛泽东、邓小平和习近平的青年教育观,指出三者在青年地位、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上有高度的一致性,但在时代背景和教育侧重点等方面又有所差异[86];黄德宝比较了毛泽东和习近平的青年观,认为关于青年干部教育培养、青年学习、青年体育健康等方面仍有一定的内容和空间可供探究。[87]
2017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针对青年发展的规划,是我国青年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学界对该规划进行了深入研究。姚建龙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解读与研究》对规划本身进行了专题解读和研究;刘俊彦和朱峰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与我国青年政策的完善》,围绕规划提出的十个青年首先发展的领域,从青年教育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对后中长期青年规划时代我国青年政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88];吴冬华运用社会学理论解读了青年发展规划的文体内容,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再解构,发现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要做到文体内容和逻辑体系的结构性分析,更要推动规划顶层设计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和战略性[89];张良驯通过对规划中青年工作思想的分析,总结了新时代以来党的青年工作的理论创新成果[90]。
总的来看,新时代以来学界对党的青年工作的研究聚焦实践性,重视对青年本身发展的研究探讨,将青年研究、青年工作研究放置于多学科的视野之下进行考察,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对党的青年工作历史、逻辑机理、经验等进行长时段的系统研究考察,有利于整体上把握党的青年工作发展变迁的全貌。但值得注意的是,海外青年工作研究仍有很大空间;同时,如何把青年研究与青年工作研究结合起来考察,也是未来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余 论
毛泽东强调:“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尤其是这样。”[91]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起,“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92],青年工作始终作被当做党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着力点。百年来,学界对党的青年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研究视角、方法多样,层次不一,尤其是新时代以来,对青年工作的研究更加深入,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取得丰硕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学界进一步深入探讨。
第一,国共青年工作对比研究。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均重视青年工作,但学界对国民党青年工作、国共两党青年工作开展情况的对比研究严重不足,主要关注共产党对国统区青年开展的相关工作,且大多放置在其他事件中进行考察,缺乏详尽的归纳和剖析。关于国共两党争夺青年的问题研究有所涉及。杨葵的《1945-1949:国共两党在国统区争夺青年问题研究》,对国共两党在国统区的青年工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着重分析国共两党青年工作政策制定和实践执行上的异同点,尤其对二者就青年问题展开的思想交锋和组织争夺进行比较[93]。总体而论,学界对国共两党青年工作的对比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第二,运用他者视域开展多方互动研究。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一文中谈到研究中共党史的方法——“古今中外法”,特别指出所谓“中外”不仅指中国和外国,实际上是“己方和彼方”[94],“彼方”就是所指的“他者”。学界对党的青年工作研究,一直以来多从主体视角出发,如何走出单一的自我叙述,运用“他者叙事”来理解和考察党的青年工作,有待研究者不断思考和探究。
第三,对青年群体主体的全面研究。学界对青年的研究,从整个群体切入,逐步深入到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考察,使党的青年工作的研究更具针对性。但研究多聚焦于青年学生、青年干部,对青年职工、青年妇女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后续研究应加强对其他类别青年的关注,以丰富和扩大青年工作的受众面。
第四,对港澳台海外青年工作的考察研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最广泛地团结港澳台海外同胞……特别是要深入做好港澳台和海外青年工作”[95]。对港澳台、海外青年的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一战线思想的重要内容,学界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以企业为依托的青年员工,主要以叙述为主,学术性有待加强。同时,关于海外青年工作的现状、改进策略、具体政策等问题需要学者深入思考。
第五,历史梳理要注意地域范围、时间层次的扩充。目前学界对党史上的青年工作研究,就内容而言是比较丰富的,无论是研究视角、媒介切入还是其他方面均有很大的进展。还需注意的是:在地域范围选择上,除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之外,还应将视野下沉,关注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在时间段的截取上,要关注除了典型时间段以外的其他时期以及不同时间段青年工作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