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期刊的政治站位和学术追求笔谈

2022-02-26张耀铭,仲伟民,王建平

广东青年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成绩差距目标

主持人 周晓燕(原《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主编,《广东青年研究》主编):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强调“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回信字字珠玑、情真意切,是继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之后,面向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界发出的又一次重要指示,背后是对学术中国建设与理论创新发展的高瞻远瞩。恰逢《广东青年研究》创刊两周年之际,我们邀请学术界、期刊界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再次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深刻内涵,就青年学术期刊在新时代如何高质量发展,如何在未来的学术期刊之林中发挥更大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广东省团校书记谭杰认为:通过交流,深切感受到与会专家对青年研究学术阵地发展的期望之情,对青年一代成长的关爱之义,对《广东青年研究》发展把脉切入之准,将努力吸取大家的真知灼见。一本期刊的成长,离不开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媒体的传播。一本优秀的期刊,要政治站位高、把握方向准、板块安排专业、联系现实紧密。就这个问题,2021年12月30日出版的《中国青年报》,以“寒冬里的一场青年研究学术盛宴”为题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深度报道,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每一次交流研讨,目的都是为了推动青年学术期刊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发现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作者,扩大青年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同时还有一些学术批评意见,陆士桢教授提出:办好学术期刊,需要提高政治站位,拓展大视野;需要以加强青年研究,推动青年学科建设为己任;需要在内容上重视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同时高度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还需要继承中国青年运动的传统,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广东青年研究》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发挥好东南地区青年学术期刊应有的标杆作用,向“青年研究南方新高地”的目标稳步迈进。

一、青年期刊的高质量与新发展

张耀铭(《新华文摘》原总编辑、编审) :青年学术期刊的成绩、差距、目标

青年学术期刊的发展要靠各家青年期刊的共同努力,《广东青年研究》就是其中一支,创刊两年来,我们看到了它的发展势头,在此通过分析成绩,找准差距,寻求对策。我讲三个关键词:成绩、差距、目标。

第一,“成绩”有目共睹。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封面、版式设计,清新淡雅,赏心悦目。第二方面是栏目设置合理,“特稿”“前沿观察”“中国共产党与青年”“共青团改革与建设”“国家治理与青年发展”“志愿服务与创新”“粤港澳与青年”等,体现了自己的特色。第三方面是“主持人”制度基本形成,陆士桢、马中红、苏颂兴、谭建光等顾问、编委和学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能够根据重大事件、重要节点主动策划专题和选题。五是《论慈善应急能力建设中的青年参与》获中宣部第五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能在全国数百家期刊(许多是大刊名刊)的博弈中胜出,应该为《广东青年研究》点赞。之所以取得这些成绩,首先是因为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其次是聘请了专家型主编,再次是编委与编辑团队的辛勤付出。

第二,差距依然明显。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刊物的差距依然明显。具体表现在:一是创新文章、名家文章少;二是缺少高被引的文章,影响因子低;三是学术活动、学术会议少,影响力不够;从整个青年期刊来看,学术期刊建设后劲不足、竞争力较弱。

第三,确定目标。行百步者半九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包括《广东青年研究》等在内的青年学术期刊要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目标是通过未来几年的不懈努力,进入新的更高层面。为此,要坚持问题导向的研究范式,致力于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答社会之问,发时代先声,扶植学术新人,不断推出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一本优秀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是一所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学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要将其建设成为一本优秀学术期刊,学校要给予人、财、物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加强期刊编辑部建设,培养后继人才,使其能够行稳致远。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合理的审稿机制,一般期刊的审稿是三审制,三审完成了就可以交给编辑加工润色。要加强政治把关,最后政治把关由学校党委负责完成,主要把握政治大方向和意识形态问题。另外有些学术文章比较复杂,如果深层次的我们把握不了,可以送外审,请外审专家来把关。

二是要抓内容质量。说到底,我们的期刊还是要“内容为王”,就是说要抓期刊的内容,内容如何抓?(1)作抓者。我觉得我们的作者队伍是比较内卷化的,仔细去看各青年刊物,好多作者都在频频亮相,不是在这家就是在那家,话题设置也有同质化的问题,所以我说恐怕我们要打破圈层化,要跨界。重要的是和学者们建立很好的沟通,把他们变成我们的作者,或者是将来变成我们的特约栏目主持人。(2)抓选题。我们要主动策划一些选题,现在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也有这样的作者队伍,但是这方面还得加强,要有问题意识。(3)抓讨论。我们期刊刊登的讨论还比较少,比如我们要发现笔谈专题、综述文章等,这可能会使我们这类爬坡阶段的刊物引起更多的关注及引用。(4)抓传播。传播谈三条。第一条要抓立体传播,在抓好纸质刊物的同时,要和中国知网建立很好的联系,我们每期的刊物出来后,文章都要及时上传中国知网、供读者查询。第二条要主动给二次文献推荐,比如及时主动给四大文摘推荐。第三条要抓微信版。微信版推送文章影响力强大。目前青年研究刊物的微信还需要加强。比如说插图要更符合读者的审美需求;再比如,推送的时间不太讲究等,要努力把微信公众号做好。总之要扩大刊物的影响力。

仲伟民(《清华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青年学术期刊在摸索中砥砺前行

借着这个机会,我表达三层意思。

第一,目前中国学术期刊整体竞争异常激烈,一方面学术期刊为了学术评价,文章越登越少;另一方面,市场需求越来越多,形成了供需矛盾,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非常复杂,因为现在的学术期刊在学术评价的影响甚至妥协之下,我们不得不做出很多的努力。这对我们青年期刊来讲可能难度更大,因为目前青年研究的学术期刊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难点是青年学研究又是在社会学大学科之下,应该是二级学科。因为整个的社会学在学术评价体系当中,它有一定的比例。比如三大核心期刊在选刊的时候,社会学就有一个固定的比例,那么作为二级学科的青年学研究,能够进入目录体系的可能更少,所以难度非常的大。一个客观的原因是关于青年学研究,从全国来看,我认为,青年学研究整体水平可能还不是太高,这一点也制约了我们青年学术期刊整体的学术水平;还有就是我们社会的关注度可能还不是太够,这也是我们青年学术期刊办刊比较困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当然学术期刊办刊困难是针对所有学术期刊的。在这样大的背景之下,我们怎样办好各自的学术期刊,实际上就要看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各自的办刊条件以及所付出的努力。《广东青年研究》最近一两年应该说进步非常快,学术水平整体上有了一个大的提高,突出表现在能关注重大的国家政策方面的一些问题,期刊和我们国家是互动的,是跟着国家的脉搏一起跳动的。

第二,我们期刊能够关注目前学术界重大的学术问题,几乎所有非常重要的与社会学和青年学研究有关的学术问题我们都关注到了,而且有一批非常好的文章。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几乎每一期都有名家,我们这个领域里面最好的学者几乎都在我们期刊上见过,这一点非常不容易。比如风笑天、张良驯、陆士桢等知名教授在这本期刊发文,扩大了该刊的学术影响和知名度。

第三,我希望《广东青年研究》能够持之以恒。目前是一个稳定期,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发展。在这种情况之下,不能急于求成。因为学术需要积累,学术期刊也需要积累。如果我们踏踏实实地做2-5年,那么我们一定能够做好。在目前已经取得非常好成效的基础之上,再努力、再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希望全国文科高校学报研究会要关注青年学术期刊的优质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全国学术期刊的一支生力军。

王建平(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广东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总编辑):利用好地缘优势,发挥青年期刊的作用

1.期刊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广东青年研究》作为在广东这个属地的一本学术刊物,她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也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广东团省委池志雄书记在创刊号的发刊词上就提到了这个期刊所要承担的责任。广东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青年人特别多,在广东的青年人占了全国的1/10的比例,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最早的区域,最前沿的地区,也对广大的青年人有着非常特别的吸引力,也有青年人共同遇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的政府、社会去解决,更需要学者们进行学术研究、去寻找解决的方案。改刊之后的《广东青年研究》所发表的一些有关青年问题的文章或者专题,在这个方面发挥了特有的重大作用,栏目所关注的一些问题,都很有意义。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助力政府社会对青年问题的思考都非常有帮助。

2.期刊办刊的几个影响因素

《广东青年研究》是一本比较特殊的期刊,首先她关注的是青年问题,这是她的一个特殊性,另外,它又是一本学报,学报在学术期刊界也有其特殊性。学报的办刊与发展,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第一个因素就是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是否支持对学报的发展有非常关键的影响。第二个因素是主编的学术视野、学术资源,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广东青年研究》聘请的是一位优秀的主编,经验非常丰富,学术视野广阔,学术资源丰厚,同时,广东省团校举办这类会议,将期刊界学术界的各方大咖都聚在一起,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下一步继续办好《广东青年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第三个因素是广大编辑同仁的通力合作。《广东青年研究》编辑部一向很有活力,团结和奋进有目共睹。第四个因素是需要学术界期刊界同仁的认可认同和大力支持。今天会议所见,得到了学术界期刊界很多专家的支持,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持和保障条件。具备了这几个因素,包括《广东青年研究》在内的类似期刊未来一定有很好的前景。

3.办好青年期刊的思考建议

作为研究青年问题的杂志,实际上是一种专业类的期刊,要关注青年群体,关注青年和青少年的问题,这和综合类期刊不同。第一,青年期刊关注青年问题,对青年问题开展研究,这本身是我们杂志的宗旨。而且更要考虑到我们杂志的阅读对象,阅读对象他更是青年群体。编辑考虑怎么能把文章刊发出来,刊物考虑怎么提高影响因子转载率等等之类,但是读者是否愿意去阅读呢?需要我们去思考,所以就要从选题上更加关注青年群体切身需要的一些问题,能够解决他所面临的困境和困惑的问题,这是青年的“真问题”。另外,要考虑期刊的文风,文章要想让青年人去阅读,传统的这种纯学术的文风,有些文章太学术的话就可能变成青年人眼中的“八股文”,所以我们在文风上应更加注意怎么去适合青年人的表达?在我看来,有些青年期刊在研究方法上不是特别规范,有些杂志过度地强调宣传性,这些可能也是我们下一步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张 莉(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青少年导刊》副编审,博士):有追求的学术阵地要引领青年研究的方向

《广东青年研究》一年多来的办刊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优势议题不断扩展,编刊视野更加宽广。在改刊前所刊发文章的优势议题相对集中在志愿服务、基层共青团建设、社会工作等方面。改刊后的《广东青年研究》所刊发文章的优势议题不仅涉及志愿服务、基层共青团建设、社会工作等,还扩展到青年亚文化、青年社会心态、大学生思政等,编刊视野更加宽广。第二,主题宣传力度大。主题宣传以专题形式呈现,每一期基本都有,如2021年第1期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等。第三,将青年社会热点进行学术转化的速度快。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而《广东青年研究》在第3期(2021年7月)就组织策划了 “国家生育政策与青年生育意愿研究” 专题,推出这组专题在当时具有引领性。可以说,该刊在复印报刊刊料的转载率有大幅度提升。

下面就未来选题提几点建议:

第一,应该更关注青少年基础理论研究。最近几年在期刊文章中,“青年学”的提法没以前多了,坚持“青年学”提法的学者主要是来自共青团系统的学者,而更多的学者将青年研究视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随着越来越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涉足并致力于青年研究领域,青少年基础理论在缓慢向前推进和发展,只不过有一些碎片化、散点化,脉络体系尚欠清晰,是附属于更大的学科视角的。青年研究最大的特点是现实性,突出表现在实证研究方面,关注青年现实问题和思想动态等,如果我们还想在学术界取得更大的话语权,就还需要在青少年基础理论方面再加一把力,拓宽拓深,并将其体系化,使我们的学术话语得到学术界更多人的认同。这对青少年学术研究有没有发展后劲很重要。

第二,更加重视历史维度,深挖历史、汲取传统资源,以原创理论讲好中国青年故事。最近几年,青年研究领域的文章更加注意对党史、团史及近代以来青年运动的梳理和经验总结,可以说对历史维度的重视较之以往有了明显提高,但还处于陈列史实的阶段,对我国传统资源的深挖和提炼还有欠缺。我们在分析青年现实问题时,会援引西方学者的理论观点,还会通过中国的实证研究,看西方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这是好现象,但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理论,要注意本土适用性。还需要深挖和提炼我国自身的传统资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来讲好中国青年的故事。比如青年概念的历史存在问题。青年概念一直被认为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具有现代意义的青年概念是与工业生产联系在一起的,而有一位学者对中国古代典籍文献中有关“青年”“少年”的论述进行了梳理,从中可以体现出中国古代国家和青年之间的关系,这是很有意义的一种尝试。

第三,作者团队应该双向破圈 ,避免内卷化。这一点是我在编《青少年导刊》时非常深的一个体会。现在学科越来越细化,每个学科或者研究领域的学者圈其实都不大,而青年研究领域的学者圈(作者圈)就会更小。在这个领域的知名学者,在各家青少年专刊的出现频率更高。我们的研究成果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如果我们青年研究领域的学者仅局限于青少年专刊的小圈子里,其实也是一种内卷,有增长无发展。我们需要双向破圈,需要不断挖掘新作者,特别是共青团系统外的作者;而我们的青年研究作者群体,可以与一些关注青年研究的综合刊物加强联系,从而使我们的研究被更多的同仁看到,扩展我们的学术话语权。今天的研讨会,邀请来的专家学者覆盖的单位和学科就非常广泛,这也说明,我们的破圈之路正在进行中。

陆士桢(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办好青年学术期刊,推动青年发展和青年研究

办好青年刊物,首先需要提高政治站位,拓展大视野。第一,青年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命题。当代青年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强国一代”,是中国当代发展史上的重要代群,他们肩负重任,需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第二,青年发展关乎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建设,关乎世界大变局中中国的位置与作为。源于社会,源于时代的当代青年的种种“另类”“崩溃”“自愈”,凸显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尖锐的危机,凸显了随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快速发展,在个体和社会生存中精神诉求日益的普遍和显性。涉及文化、历史、宗教、民族、道德、价值等深层次的矛盾冲突,不仅引发世界范畴内的骚乱,而且给每个青年带来了异乎寻常的艰辛,并直接影响到这一代人的担当与使命。站在这个角度看青年刊物的使命,责任重大。

办好青年刊物,需要以加强青年研究、推动青年学科建设为己任。青年的本质是基础性、未来性和发展性,其中发展性,不仅源于“青年”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青年自身、青年运动、青年问题等越来越成为社会重大影响因素,如果说在物质生产、文化建设等领域,青年势必是先锋的话,青年问题和因此而带来的青年群体性的社会运动也必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突出元素。对于青年的研究,涉及多种学科,各个学科从各自的学科概念、理论视角、研究范式来诠释青年和青年现象,而且多学科的深层次融合已经成为趋势。一般来说、青年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从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视角出发,聚焦于青年、青年组织、青年与社会、青年问题等等;而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政治专业,近年来随着世界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政治学研究介入青年问题的范畴越来越广泛,深度也越来越凸显。从本质性和发展性的视角看,青年研究涉及的理论丰富而具有极强的发展性,早期对青年文化研究的芝加哥学派,研究的是青年问题,他的理论视角是文化生态学;实际上青年研究领域之大、内容之深,实在是值得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视和深耕。目前,青年研究在整个综合研究当中并没有占有重要的位置,相当多的青年研究刊物尚未得到学术界的青睐。推动青年研究,努力建构独具中国特色的青年及青年工作理论体系,是所有有志向、有责任感的青年刊物不可推卸的历史性的、也是时代性的责任。

办好青年刊物,需要在内容上重视理论层次的逐渐深入,同时高度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青年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有新问题出现、需要不断深入探索的学科。因此,青年学科的建构面临着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要搭建创新独具中国特色的青年和青年工作的理论体系;二是要总结提升归纳有本土化特征的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的实务模式。在理论体系建构中,要重视独有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方法论、历史纲要等方面的建设;而在实践模式建构中,要特别重视按照结构主义的基础理论,搭建起包括伦理价值、运行模式和保障体系三方面主体的,具有突出本土化特征的实践体系。围绕理论和实践两个大体系,有组织有计划的拓展来稿途径和范畴,善于发现新的稿源:要拓展作者队伍,重视传统研究队伍的新研究问题、新研究方向,同时着力培养青年队伍,从中发现对中国对青年研究有兴趣的人才,为其搭建参与的平台,推动其成为新的青年研究的力量。

办好青年刊物,还需要继承中国青年运动的传统,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需要时刻研究分析青年现象、青年需求、青年问题的动态走向,把握青年发展的命脉,坚定不移服务青年;需要立足时代,纵观青年发展史、青年运动史,寻找规律;需要和青年交朋友,真正走进青年的生活、工作学习,成为货真价实的青年之友。2022年是中国共青团建团100周年,我们需要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总结凝练共青团自成立以来跟随党奋斗的历史经验,梳理团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活动,在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上围绕青年群体与青年工作发展等重大话题,形成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向百年中国共产党致敬,向百年中国青年运动致敬。

黄志坚(中国青少年中心教授):如何向高质量学术期刊目标迈进?

《广东青年研究》创刊刚一年多,显示出办刊的四大功力:第一,办刊宗旨正确严谨,有很好的学术领导力。从已出版的5期刊物看,刊物的栏目设置、文稿选用都谨守办刊宗旨。如“中国共产党与青年”“国家治理与青年发展”“共青团改革与建设”“前沿观察”等栏目,都体现了服务党的大局与服务青年和青年工作的良好结合。第二,高质量的精品文稿期期迭出,有很好的学术组织力。每期的文稿都有质量保证,尤其是高质量的精品期期都有。如:2020年第1期的《中国之治与中国青年》《论慈善应急能力建设中的青年参与》等。第三,作者群跨越省界和学科界,有很好的人才凝聚力。刊物的名称虽然具有地方性,但是作者却来自省内外,多学科的知名作者云集,充分显示刊物编辑部尤其是主编同社会各界联系广泛,人脉关系好,有引入知名作者高质量新作的能力。第四,开始向高质量学术期刊行列迈进,已初显学术的社会影响力。2020年第1期刊发的石国亮论文《论慈善应急能力建设中的青年参与》入选中央宣传部主办、中国期刊协会承办的第5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广东青年研究》创刊才一年多,就能得此奖项,产生如此大的社会影响,实属难得,也是全国青字号学术期刊的光荣。面对已有的成就,《广东青年研究》今后如何发展? 根据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2021年6月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我的建议是要在以下四个字上下功夫。

专:《意见》非常重视学术期刊的专业化,并称今后不再审批综合性学术期刊。《广东青年研究》的创刊正是向专业化转化,完全符合《意见》的要求。今后就是要继续坚守青年和青年工作这个学术领域,防止他移。有些来稿虽然质量不错但与青年和青年工作没有关联,只能割爱。精:就是要讲究学术质量,要有质量保证措施。有的学术期刊采用的“专家匿名评审”就是一个好办法。有的栏目如果没有合乎质量的文章,宁可空缺,宁缺毋滥。精,就是要讲究学术规范。精,就是要讲究学术伦理和诚信建设,力戒功利浮躁,杜绝学术成果造假和学术经历造假的腐败之风蔓延。对什么“第一”“有史以来研究某某的第一人”等自我评价和作者简介,要谨慎对待,要进行核实,注意抵制和纠正学术不端的苗头与行为。特:《广东青年研究》不但要有学术期刊中青字号的“特”,还需要有青字号学术期刊中本刊的 “特”。《广东青年研究》的特色在哪里?以什么见长?这是今后需要着力突破的。新:就是文贵有新发现、新透析、新见解,还要能不断发现和推出新作者。池志雄同志在《发刊词》中提出:“建设青年研究的南方新高地”,这个“新”,当然是要重视创新,鼓励创新,引导创新。优先采用有新意的文章,鼓励作者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做有新意的研究课题,引导作者多从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处著文立说,少说空话和套话,不要太多“嚼别人嚼过的馍”。

石国亮(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推动新时代青年类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考

我就如何推动青年类期刊高质量资政育人谈一些想法。

第一,讲政治,这是青年类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前提。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这一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百年历史经验的第一条。办好青年类期刊,就要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绝不能一味地强调学术性,而忽略或淡化政治性的根本要求。在期刊管理中,政治意识形态出现了问题,那是绝对不允许的。不论是一本厚重的学术期刊,还是一本通俗类的读物,都必须始终把坚持正确的方向摆在第一位,坚持意识形态底线和红线原则,符合党中央关于意识形态的一系列要求。

事实上,讲政治和讲学术,是内在统一的。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强调:“必须旗帜鲜明讲清楚: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1)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291页。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例,青少年学生时期是人的一生中非常美好的时期,也是人的一生中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选择的人生道路,往往会对自己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2)柳 青:《创业史》(第1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页。青少年处在成长和发展之中,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还必须认识到,长期以来各种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他们下功夫最大的一个领域就是争夺我们的青少年。”这就表明,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新时代,坚持用科学理论教育引导青少年,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作为青年类期刊,如何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的阐释并以此教育引导好青年,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学问。

第二,重学术,这是青年类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青年研究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互联网时代,当下青年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等各方面都处在快速变化之中。对于这些表面的现象,我们应运用不同学科的前沿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以求把握本质,进而提出有分量有价值的建议。每一个国家的青年,有每一个国家青年的特点。研究新时代中国青年,我们需要借鉴国外青年研究的有益经验,不能照搬照抄,不能用国外的那一套来套我们的青年。我们要立足中华大地,坚持从我国国情和青年实际出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研究真问题上多下苦功夫,多搞“集成”和“总装”,多搞“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正确解读中国青年和回答中国青年问题,提炼标识性学术概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青年研究学术话语体系,实现我国青年研究学科体系从建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其实研究的目的也是如此。作为青年类期刊,有工作指导刊、学术刊和通俗刊等。不同类型的刊物,承担的主要功能不同。就学术性青年类期刊而言,它主要的功能是资政和育人两个方面。我们强调“重学术”,不仅是指研究中的学术含量,而且是要把它转化成资政和育人的成果。可以考虑将期刊中有影响的论文的主要观点,摘编成内参等形式,通过一定的渠道把它报送到有关上级部门,供决策时参考。同时,办刊机构还可以组建青年研究的智库,组织力量进行集体攻关,形成连续的有分量的专题研究成果。这些重要成果,可以定期在青年类期刊上发布,同时向上级部门报送。

第三,抓改革,这是青年类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革开放40多年的成功经验表明,改革创新是第一动力。青年类期刊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青年群体,青年的最大特点是最少保守、思想活跃。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青年是社会的风向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面貌已经发生历史性变革。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他感叹道:“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这不仅是一时之运,还有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现在这一代年轻人,也在变化之中,他们的心态、思想也在改变。”因此,作为主要服务于青年群体的期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办刊思想,答时代之问,应青年之声。办刊的思路、战略、体制机制和条件保障等各方面,都必须服务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坚持改革创新的战略定力,从搭建好青年类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入手,具备条件时向集成化方向发展,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推动青年类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

总之,“协同效应”就是协同中的每一个子系统都要围绕整个系统共同行动,从而形成新的整体。我们这里所说的协同效应,不只是对某一本青年类期刊来说的,更是对青年类期刊群来说的。因此,我们首先必须加强青年类期刊群发展的整体规划。形成协同效应首先要做好规划,打破青年研究内卷化和同质化的问题,形成不同期刊各自的鲜明特色。在此基础上,把协同效应作为整体规划追求的价值目标。可以考虑通过制度化的安排,搭建青年类期刊群的交流合作平台。要充分认识到青年研究是一门整体性研究青年的科学,涉及众多的学科。要积极走出“青年研究”圈,到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去,主动与不同学科对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周建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处理好“三种关系”,推动青年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我表达三层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处理好“三种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刊物发展的长远与当下的关系。从我国现行的学科目录来说,青年研究还不是一个学科,它是众多学术同仁对于青年文化、青年问题、青年现象等问题所关心并形成的一个研究领域。《广东青年研究》作为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阵地和发表园地,有专家提到,“北有《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南有《广东青年研究》”,这是对《广东青年研究》的期许和肯定。《广东青年研究》要有团结和凝聚众多学人并努力打造学术共同体的雄心,这是办刊的长远目标,因此要有久久为功的胸怀和定力。与此同时,《广东青年研究》作为一个新改名的学术期刊,首先要能够生存下来,提高刊登论文的转载率、引用率和影响力,并朝着名栏、名刊的目标迈进。

第二,要处理好稿件的质量与数量的关系。稿件是期刊的基础。好的学术论文是一个学术期刊的核心和关键,但质量往往建立在一定数量的基础之上。因此,《广东青年研究》除了要想尽办法邀名家、约优稿以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广泛吸引稿源,特别是争取校内作者和校外优秀青年学者的稿源;(2)要鼓励和团结青年研究的学者特别是校外优秀青年学者,建议将优秀论文评选与学术研讨会结合在一起举办,学术研讨会的主要研讨主题就是《广东青年研究》的重点选题,优秀论文评选也要向青年学者倾斜;(3)为广辟稿源渠道,还要做好学术交流,“请进来、走出去”,编辑部可以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合作举办学术讲座,与学者们建立广泛的学术联系。

第三,要处理好刊物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道是“内容为王”,期刊当然要坚持内容为重、质量优先的原则,要在栏目设置上科学论证,我认为可设置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港澳台青年文化认同等主题。在形式上,也要注重创新。我所说的刊物的形式,主要是指刊物的装帧印刷、版式设计、内容编排及宣传推广等。众所周知,一个高校的学术期刊如果办得好,往往比学校的名声还要大。比如《广西民族大学学报》,除了坚持“内容为王”以外,还特别注重刊物形式的创新,比如每期推出主打栏目和封面学者,并配发其学术历程、学术访谈等。青年期刊应在设计、编排、印制等外在形式上进一步突显年轻态、科技化、时尚感和新颖性。

邓希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培养黏性,建设作者群

各位专家都对青年学术期刊提出了很多有建树的想法,在此我提两点建议:

第一,《中国青年研究》在很多稿源里边是怎样提供给团中央书记处的呢?就是把好的稿子加以浓缩,以青年内参的形式呈送团中央书记处,有多篇还被团中央书记处批示了,也就直接为团中央书记处提供了决策需求。《广东青年研究》也可以把比如“躺平”“三孩生育”等方面的观点以内参的形式,报送上一级决策部门,供他们了解信息,这也为我们《广东青年研究》编辑部直接服务团省委的决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第二,关于作者群建设的建议。现在绝大多数期刊对于稿件是很少回复的,尤其是对于稿件提出修改建议,也是对作者的尊重。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期刊的感情。所以我觉得我们能不能在这方面下大功夫,就是大部分稿件,尤其是对于那些青年学者的稿件,即使不用也提出回复意见,等他们到更高一个阶段,再约他们写稿子,就比较容易。

很多期刊,对作者培养了黏性,培养了对刊物的感情,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把好稿子交给你。建议编辑部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对作者来稿给予及时回复,甚至给作者提出针对性的修改建议,这有利于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有利于青年学者的成长发展。我在看稿子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青年学者的稿子质量无法达到发表的水平,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到底原因何在?所以编辑部有这个责任和义务,也能够通过这个路径更好地提升青年学者对于我们刊物的认同和情感,有利于我们整个刊物的对将来的长远建设,有稳定的作者的队伍是有好处的。

曾燕波(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关于期刊定位和特色的思考

关于期刊的定位。我理解的青年学术期刊有两个很重要的特点:一是非工作性。是指不专门做青年工作或共青团工作介绍,不是工作总结性的。但是可以涉及这方面的选题,要以学术视角进行青年工作或共青团工作研究,做这样题材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学术性,一本学术性期刊也不要大量发这方面的文章。二是非政论性。政论教育类的文章是指非学术性研究,我们的读者群是学者和青年工作者,青年学术期刊不用进行政论,也不用直接教育青年,这是学术期刊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要进行学术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把文章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特别是在做实证性研究的时候,不但要发现问题,要了解青年的势态,要接地气,更要加深对于青年问题和现状的理论分析,要有自己的研究范式,以科学的方法深入青年的生存与发展的实践中,得出前瞻性、深刻反映青年问题的科研成果,从而可以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案。青年学术性期刊无论是发表论文还是发表研究报告,都要研究青年生存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研究“真问题”,有现实性和理论性,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这也是我们办青年研究刊物的宗旨和意义。

关于地方特色。广东在港澳台青年研究方面应该有自己的优势,把这个栏目做好,要利用好地域资源和历史特色,这是我们有别于其他地方杂志的特点和优势。同时,《广东青年研究》虽然有广东,但不要囿于地方特点,这是一本全国性的杂志,要把视野放得更宽。在全国青年研究杂志同质性比较突出的当下,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打出拳头产品,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全国学术期刊中具有自己的影响力,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于期刊的作者群。如果从比较健康的、长远考虑期刊发展的角度来看,期刊应该建立自己的作者队伍。培养忠实于本刊的一批作者,有时可以从作者跨入青年研究队伍起进行培养,加深与作者的联系。当前,我们在约业内专家稿子的同时,可以对青年作者进行引导,特别着力于对副教授层面的青年研究人才进行培养或加强联系,这不仅有利于期刊自身发展,也有利于全国青年研究的队伍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二、青年研究的新视野和新思路

朱 剑(《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编审):青年研究要积极融入各高校和各学科领域中去

我对广东青年研究改版以来所取得的工作成绩,我感到非常的欣慰。由此我想谈四个问题。

第一,未来两三年应该是我们刊物发展的最关键的时期,一个刊物已经开始起步了,那么怎样保持我们的良好发展势头,关键是取决于未来的两三年,而未来我们可能会面临诸多困难,认识到面临的困难,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做出选择。为什么会有困难?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1)改版效应会开始减退。一般说来一个期刊改版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调动一切资源支持改版,所以刊物在改版的头一两年内都会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是也正是因为改版集中了我们所有的资源,使得有些资源难以重复使用。面对一个不可避免的改版效应减退期,那么我们怎么样平稳地度过这种改版效应,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2)面临评价机构的评价。我们说最公正的或者说最权威的评价应该来自学术共同体,但是在我们现行的期刊体制里,或者说我们的科研体制里,在评价中间起关键作用的还是评价机构,评价机构的数据是客观评价。有一点我们要关注到的就是评价总是滞后的,尤其是影响因子评价,这个也是C扩和核心期刊的评价。对于C刊来说,影响因子或者是引文数据是它唯一的数据,也是它最主要的数据,而引文数据的滞后性是由它的特点决定的,影响因子一般要滞后三年,今年发表的所有文章,我们要等三年,才能看到他们发布的评价数据,其实都是根据我们刊物以前的情况来做评价,所以三年滞后期也是我们要面临的困难。

第二,我们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困难时期。虽然我们的改版做出了很好的成绩,可是在评价机构反映不出来,我们的校领导尤其要了解这一点。因为如果不了解的话,就会出现第三个困难方面,就是各方面会失去耐心,就是说我投入了这么多,怎么数据还没有变化?一方面学校的领导要有足够的耐心;另一方面编辑部也要对我们的受众做出适当的解释。

刊物的定位问题。其实定位问题,一个刊物是学术期刊,还是工作指导类的期刊,还是青年的一般阅读期刊,这个问题不取决于编辑部,而取决于主办方的意志。编委在一个刊物运作过程中的作用,它对于刊物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广东青年研究》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编委会,我们的编委能继续投入到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去。编辑部的努力对一个刊物来说,它的重要性跟编委会是一样的,甚至可能比编委的作用更加直接。因此要加强编辑部的建设,只有编辑部齐心协力,才有可能把一个刊物办好。

第三,在这两三年里我们应该重点做的工作。(1)要做好编辑部的建设,要稳定编辑队伍,加强编辑能力的提升。编辑部的力量要进一步加强。加强编辑部的工作,一方面我们要提升编辑的能力,要给编辑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及跟学者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把专家引进来的工作,我们走出去,还要把专家引进来,让更多的专家参与编辑部的工作,只有这样才可能把编辑工作做好。(2)要克服青年研究刊物“内卷化”的趋势。青年研究刊物的“内卷化”现象是存在的。在高校学者队伍中很少有人关注青年研究的刊物,除了一些做特定研究的人以外,几乎没有人关注。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解决,那么怎么解决?

我觉得不急于把青年研究学科化,学科化后实际上就是划定边界。如果现在这种青年研究状况把它划定边界的话,那么只有进一步内卷化,我们要拓展研究边界,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地积极地融入各相关学科研究中去。尤其跟一些重点高校的前沿一线研究者建立稳固的关系,就不会出现稿源荒这种窘境。

第四,要做最好的传播。除了做好纸质刊物以外,还要关注二次文献的转载、一些数据库、微信公众号等。除了这些以外,还要有选择的传播,其实做精准传播才是最好的传播。有选择的传播,我们要在一些学者的圈子里传播我们的刊物,让我们的刊物真正打入学术界,打入到前沿的学者中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刊物成为至少是国内学术界研究青年问题的公共学术平台。

姚 申(《国际比较文学》主编、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积极倡导青年研究建设性的学术批评,拓展国际视野

我想谈一谈青年研究未来的发展,以《广东青年研究》为例,我有三点建议。

第一,办成一本厚重的学术期刊,要进一步打造《广东青年研究》的主打栏目和重点栏目的厚重感。厚度不仅体现在所刊发的个别文章上,也体现在栏目的设置上,体现在栏目的影响力上,体现在栏目所刊发的学术文章的总量。纵览《广东青年研究》2021年已经出版的4期所开设的栏目,包括“前沿观察”“中国共产党与青年”“共青团改革与建设”“国家治理与青年发展”“志愿者服务与创新”等常设栏目,总体感觉都很不错,但哪个是我们的重点栏目?好像尚不清晰。我的意见是按照青年期刊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就有必要明确刊物的重点栏目、打造好刊物的特色栏目,没有特色栏目、重点栏目乃至主打栏目,就形不成品牌,就不会有效地吸引读者。作为重点栏目,应该是可依托其发挥和产生特定影响,确立最能体现自身特色的品牌。要处理好栏目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重点栏目、主打与非重点栏目间的关系问题。要确保主打栏目的质量,就有必要正确处理为与不为的关系,切忌平均使力,我们要把有限的财力、有限的资源用到刀刃处,处理好特色栏目、重点栏目、主打栏目和一般栏目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实行不同栏目的目标管理,形成良性竞争与激励机制,激活办刊主体的持续活力,同时还能够通过栏目的监视积累经验,带动其他栏目的建设,最终推动青年研究更上新台阶。

第二,办成一本新类型的刊物,要积极倡导青年研究建设性的学术批评。《广东青年研究》立足广东深处改革开放最前沿,研究分析、引领南方青年,团省委要求我们建设“青年研究的南方新高地”,我们要办出南方青年研究的新类型,这个着力点可以抓学术批评问题。学术批评本来应该是一种正常的学术性,在国际学术界,能在学术上提出批评的,往往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证明。反观内地学术界,包括青年问题研究,还缺乏对学术观点公开客观的批评。广东青年研究具有独特的地位,应该在引导和营造正常的批评生态环境和批评文化方面有所作为。学术批评乃至学术争论是推动学术进步的基本动力之一。一个学术观点的提出,从批评角度多方位进行探究加以验证,有利于学术论点的最终确立。《广东青年研究》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和策划批评与反批评的工程,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可以设立定期的批评与争鸣的专栏,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刊物的自身影响力,还有助于提升我们国家的人文生态文化环境。

第三,办成一本具有开放视野的刊物,要拓展青年研究的国际视野。我们现在已经有“粤港澳与青年”这个非常有特色的栏目,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呈现开放视野。今年联合国发布了2030年青年战略,为国际青年的发展勾勒出系统和清晰的蓝图。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国际青年问题研究关注不足,客观公正地展现各个国家青年发展的成就,共享国际青年发展经验,关注世界青年发展和青年研究的未来前景,把握青年研究的全球化转向及未来的趋势,重视国际青年问题的理论研究,对我国青年研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拓展各国青年研究的宏观世界和应用领域。这方面我们可以加强,形成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反映。另外,还可以组织翻译国外青年研究最新成果,甚至约请国际青年研究的专家给我们撰写文章。

刘学东(中国知网总编辑):重点选题要聚焦深化改革

第一,《广东青年研究》是一本全国性的刊物,但要体现广东的办刊精神、办刊风格。重点选题、栏目设置,不宜太泛、面面俱到,仅有港澳台、大湾区是不够的,重点要突出、特色要彰显、优势要用好。

第二,重点选题和栏目设置要聚焦“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广东是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新时代,25-35岁的青年一定是改革开放的主力军,而广东仍然是全国关注和学习的对象,是青年人追求学习的典范。全国青年都希望看到、学到广东是怎么干的,广东青年是怎么干的,广东所探索和实践的改革创新理论体系、实践脉络是什么。如果还要说影响力的话,反映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与青年责任、使命、价值观、创业观的文章,全国的青年研究一定会引用。目前从知网中的《青少年研究》电子期刊来看,有些文章学理性较弱,上述的内容也不够多,无法形成青年学术研究的平台。朱剑教授一贯倡导“学术共同体”思想,《广东青年研究》要注重构建“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与“青年价值观”的“学术共同体”。

第三,选题要面向问题。据知网统计,涉及青年研究的有20多个学科,排在最前的是高等教育、中国共产党。但青年研究要突出青年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比如就业创业、青年工作的重点问题,比如在强国建设中的价值观、文化观。2022年的重点选题列入“就业创业”和“高质量发展”,但对青年仍然应当突出“以创新实现二次创业”。所以,2021年的重点选题“创新驱动战略与青年能力培养”,应当在2022年的重点选题中保留,选题名称可以调整。这个问题体现在理论上、学术上,就是青年的价值观、文化观研究。据知网近年来引用最高的的话题:“青年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数据统计,下载最多的是“新媒体、表情包、青年亚文化”等现实和热点问题。

第四,创新创业要突出“十四五”和2030远景规划,创新性产业发展、创新性经济模式与25-35岁青年的前途、理想、价值观。创新创业问题要明确突出,特别要提出自己的话题,比如大学生创业利弊、青年人创业范式、乡村振兴与青年返乡。

第五,青年是网络生活与工作的绝对主力,“互联网与青少年发展”栏目,应聚焦网络生态、云宇宙、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创业模式等。

总之,重点选题要聚焦深化改革,要提出《广东青年研究》自己的话题,否则就形成不了有特色的学术体系。没有问题、不提出话题,就没有话语权。

何云峰(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总编辑):做青年问题研究的拓荒者

如何做好青年类的刊物,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现在有很多有利条件。《广东青年研究》作为一本新刊,发展潜力大,编辑部经验非常丰富,还有这么大的一个学术群体作支撑,包括作者群、读者群,以及其他支持队伍,应该是比较有利的。它既然是学术期刊,那就要给学者看,做青年问题研究,对青年问题研究有兴趣的读者也会阅读我们的期刊。如关心青年的最新动向,我们的定位要准确,既然是学术期刊,它面对的是学者,从这个角度看,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研究状况,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

学术期刊实际上也有类别的问题,决定把它归入政治类的学术期刊,目前看还是一个纯学术的期刊,纯学术的期刊也是有区别的,就学术类期刊里面的学术本身它也是有区别的。如果是纯学术的,我觉得办成一个交叉学科的学术期刊比较好。它尽管属于青年类专业期刊,但是应该用交叉学科来研究青年这个群体。既然是交叉学科这样一个定位,就可以组织多方面的专家来研究,而不仅仅把作者局限在青年学的研究者范围内。因为青年这个群体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比如青年的价值观问题、青年的生活观问题、青年的爱情观问题、青年的社会发展问题、青年的政治发展问题等。这些问题实际上各个学科可以研究,比如经济学可以研究,社会学可以研究,社会工作可以研究,教育学心理学都可以研究,历史学的也可以研究。如此,作者实际上不仅仅是搞青年研究的群体了,而是把青年放在一个个大的对象里面去,它应该是多学科、广泛的、交叉学科都可以研究的。比如“青年”概念的研究,按照心理学划分,按照年龄来划分,这个杂志就定位在研究18岁以上的青年,因为我们涉及的人群是青年群体,这就是年龄的概念,其他有关的所有现象及相关问题,我们都进行研究。当然我们也可以采用其他的一些方式,要把学术期刊办好,是不是还可以用作者来定位,作者全部是青年,就是青年研究青年,广东青年研究的特点很清楚,我们所有的青年人都是年轻作者,或者18岁-50岁之间,他也可能有另外一种定位方法,所以学术期刊也有不同的定位。

现在的青年研究没有深入到青年里面去,《广东青年研究》现在特色比较清楚,青年研究怎么样深入到里面去,像风笑天教授的那篇文章,研究得比较好,因为他有实证资料的支持,把问题展现给读者。国家三孩生育政策刚一出台,风教授就带领他的团队把握住时机,巧妙地将二孩的实证研究运用到三孩生育的研究上,并制定了相应的引导措施,使这一专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的研究才会使青年的发展更健康。还有一些社会现象包括躺平问题、摸鱼等问题,为什么青年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好好地去研究。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从八九十年代开始,青年的一些新潮流就是向广东移民,期刊是否能在青年人群的研究方面,真正地站在全国的青年研究的第一线,站在前沿,也可以反映出广东的水平。所以应该把它定位在青年研究的顶端这样一个层次上去努力。至于评价体系,我觉得它尽管有评价的作用,有吸引作者的作用,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是要着力于研究问题,因为好好地去研究问题,自然还是会吸引不少读者和作者的,要真正把问题深入进去,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空谈对青年人怎么重要,那就没有深入,那种现象层面、口号层面的内容太多的话,容易疏远作者。很多学者希望能够深入到青年这样一个群体里面,同时也希望把香港、澳门甚至台湾这些关于青年问题的研究学者吸引过来,达到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我们目前可能还不能完全做到,但是我们怎么样把青年问题引向深入,应当要起到引领作用。

关于研究方法的问题,怎么样来倡导研究方法的多样性?除了理论的抽象和思辨以外,我们要更多地鼓励大家用实证的方法深入到青年群体。看到刊物每一期都有一些实证研究,我觉得非常好。我们的研究方法可以规范化,我倒觉得可以用一些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青年这个群体有很多问题是这种研究,我们能不能够盯住几个主要的问题,理清几个主要的问题,然后把它深入地长期关注下去,保持相对的稳定。关于栏目的稳定性问题,栏目设计好后,要尽量地逐渐稳定下来,能够跟同类期刊有一个不同的定位,有不同的特色,“我有你无”才是最好的状态。稿件以后不需要编辑去约稿,他会自然把稿子投过来,不管是年轻作者还是有名的作者,只要走到那一步才是最好的。

风笑天(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学术期刊的本质与青年研究水平

很高兴参加这次讨论会。在此我简要地谈几个问题。

第一,本质。《 广东青年研究》作为一本刊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刊物,它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广东青年研究》它最大特征就是一本学术刊物,这是它的本质。它不能是机关的工作刊物,也不能是新闻报道和反映舆论的刊物,甚至也不能是智库一类的刊物。也就是说,学术刊物是它的本质。因此,我们要提高刊物的影响力,就要提高它的学术影响力。

第二,主题。作为期刊的主题,每一期也好,整个办刊的主题也好,它的对象很清楚:青年研究。它涉及的学科很多,比如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人口学、法学等。青年只是一个对象。青年现象也好,青年问题也好,都可以借助这些学科进行研究。那么就面临着一个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现实的问题,包括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张莉博士说,她感觉在青年研究中,基础理论方面有所欠缺。因为现实的青年现象特别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容易被关注。但是作为一本学术刊物,或者说从学术研究角度来说,基础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学科的东西更多地体现在这种基础研究的专业性深度。我们需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或者说学科和现实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读者。从我自己作为一个年轻的研究生时开始,甚至还没有读研究生的时候开始,我就是《青年研究》杂志的读者。他们创刊60年的会议请我去发言,当时回忆起我的第一篇文章就是1982年发表在《 青年研究》上的。从那时起,我在《青年研究》上发表的文章最多。几十年来,我的感受是,编刊的人要多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而读者的层次是各不相同的。现在不都是专家们在看这些刊物,其实更多的是年轻人在关注青年、研究青年。所以我们也要适当地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一下这些年轻的读者和作者。读者里面有的在高校、科研单位,也有的在共青团、团校这样的实际工作部门,刊物都应兼顾到,刊物要考虑到这些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

第四,选稿。我想从自己写稿子这个角度来谈。我每次做研究,都要看别人的文章。但有些文章我愿意看,有些却不愿意看。这里我从一个读者或者研究者的角度,就选稿给编辑部提个建议:文章要言之有物。不管你是理论研究也好,还是经验性研究也罢,不要说空话、套话。当然研究的水平会有差别,但应该能够感觉到他确实是在关注一个现象,在研究一个问题,也就是说能读得下去。有些文章一看标题读者就不想往下读了。因此,要通过选题让读者看得下去,看得明白。其实我觉得这个也有点难。很多学术研究的东西要说得非常清楚明白,的确是要花很大的功夫。

苏颂兴(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青年研究工作和使命

第一,编辑力量的重要性。一本优秀的期刊,没有一个强大的编辑部是不行的。那么,怎样来构建一个强大的编辑部呢?《 青年研究》办得不错,他们创办的时候,我正在北京工作,天天跟他们在一起,他们的工作情况我都看到了。当时编辑部除了谢老师以外,还有几位都是搞青年研究的。他们把青年研究作为自己的主业来对待,承担起了编辑的责任。有这么一支团队来承担杂志的创刊和编辑工作,大家想想看这个力量有多强。他们不仅有经验研究的基础,而且他们有自己的工作规律。每一期杂志出版之前他们都有充分的时间来酝酿和讨论,每一期都召开一个研讨会,定下来后各个编辑分头去落实。这给我的印象是非常深的。一个强大的编辑部,他们除了编辑杂志以外,讨论这些重大的选题在杂志上发表,而且通过重大的选题研究来影响学科的发展,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正因为他们有这样一个使命感,才会有1985年在庐山召开的青年研究讨论会。这个讨论会实际上并不是一个青年研究学者的专门的讨论会,而是主要以青年编辑为主的一个研讨会,是从研究的角度探讨青年学科的发展。

第二,杂志的办刊定位和方向。这本杂志定位于青年研究,我认为这个杂志现在与未来发展的生命力就是青年研究。它和中国社科院当时办的《 青年研究》杂志所承担的学科发展使命不同,是有一定差距的。那么差距就在于要聚焦我们的研究对象,我们要研究的是青年,那将是我们杂志的一个基本定位。当然如果我们杂志在发展过程中,也能够起到推动学科发展的作用,那将是更加理想的一件事情。要达到杂志的这个目标地位,我想应以青年研究为主,同时不能离开现在出现的重大事件。何云峰主编讲到了一些新锐的选题。比如“躺平”“内卷”“摸鱼”等。每一波的经验现象,我们杂志都要及时地跟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定位是青年研究,而不是定位在学科发展的重要依据。事实上把这些经验现象研究深、研究透,既对现实的工作有推动、有借鉴、有指导,对学科发展也同样有益处。

黄勇(中国青年报高级记者):“出圈”传播,聚焦青年前沿问题

我想作为一个媒体人,从学术传播的角度提一个建议。更彻底地传播应该是“出圈”,也就是说要突破。目前我们仅仅把学术成果只在学术圈内进行传播,我希望大家可以更开放一些。因为只有真正地“出圈”的学术成果, 才有可能引发更大的社会反响。但是我想这不仅只是为了追求社会反响本身,而是为了让我们的学术成果能够更好地对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产生作用和影响。

这种不断“出圈”传播的结果,可以通过我们对更多的社会前沿问题的关注,使得我们的研究可以更多地聚焦社会多元现象。如同刚才有位专家所言,实际上我们的所谓学术研究就是对更多的社会热点的研究。我觉得不光是热点,因为光说热点容易给人感觉是在追腥逐臭,实际上这是对前沿问题的关照。有些前沿问题是静态的,是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它是否已经变成了冷点?

我们追求传播的“出圈”,最终可能形成一个很好的效果,能够使我们更多地聚焦社会前沿问题,特别是青年前沿问题。那么,目前的问题里面到底有哪些是“痛点”?我把这个问题先保留下来,之后再给大家做相应的表达。

马中红(苏州大学新媒体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加快出版频次、优化传播质量

我从一个作者和编委的角度,谈三点建议。

第一,要加快出刊的频率。我们说现在是一个加速的社会,青年现象、青年问题层出不穷,热点问题研究基本上是需要加强的。我们作为一本新刊物 ,在这一年就抢到了很好的主题。比如三孩政策,这组文章出来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所以我觉得抢先关注了这样的专题,对提升刊物的影响力是非常有帮助的。目前我们是季刊,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学校是否可以加大对刊物的投入。对未来的发展至少是要做一个规划,可否朝着双月刊这个方向去努力,这样可以加快出刊频次。从某种程度上它也会影响出刊的速度,影响文章的传播率。

第二,拓宽作者队伍。要关注我们的刊物是否能够“出圈”。目前我们有一些资深的专家, 他们是刊物的主要核心作者队伍。一方面,刊物要不断地有新鲜血液来补充,在我们的作者队伍中间流淌,使刊物更多地向青年学者和博士生开放。这样,青年学者才可能在刊物发稿。编辑部有非常好的资源,应该更多地向二次推荐转载,然后获奖,包括向智库推荐。这样的一些转化,它可能会记录在各种考评的指标中。另一方面,也要拓展海外作者,把海外的一些年轻学者拓展进来,纳入我们的作者队伍中来。可以做一些译稿,或者编译国外某一方面的研究。比如我是做青年文化研究的,我自己也要每两周去编译国外最好、最新的关于青年文化研究的一些稿子,我们只是引他的摘要做一个介绍。像海外最新的比较重要的一些学术研究,是否可以通过译稿这种方式来做一个专题,建成一个固定的栏目。这方面的内容,引用率会比较高。

第三,要对高质量的文章加强传播。尽量做到刊网同步,电子版可以优先出版。微信公众号的助推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在有影响力的文章,大多是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出去的,学术的引用可能还在其次。等到知网上出来之后,大家再去引用可能还要缓一步。关于公众号推文,(1)推文要定时,每周推文,这样有利于巩固读者群,加强读者黏性。(2)论文比较长的话,建议加一个“编者按”。并且将论文重新编排题目,以适合于公众号发布,它不一定是原来论文的标题。它可能是刚刚发出来的论文,可能是优先在公众号上推送,也可能是几年前发过的论文。至于后者,它重新在微公众号上推出来的时候,其实是在回应当下的某一些热点问题的。原先的文章它不一定是直接来回应当下热点问题的,但是通过编者按,就恰恰可以建立起热点问题和学术论文之间的勾连。(3)在推文的时候告诉我们怎么规范性地引用。文章推送出来后,从你的公众号里面看到这篇文章,他人要引用。你要告诉他引用的规范是什么,怎样来引用我的这篇文章。比如说像知网等就起到了一个相互补充协议的协作作用。

刘苍劲(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用创新思维办好青年学术期刊

对于继续办好杂志的思路,建议突出以下“六个性”:一是突出学术性。学术性是学术杂志的生命力所在。有很多学校本身不出名,但往往因为它的学术性杂志出名,成了学校的特色;二是突出前沿性。就是突出我们社会问题的研究、突出青年问题研究的前沿性。比方说我们今年发表过的“躺平”等专题,它其实就是前沿性的。通过这样的认识,用理论和学术把它讲清楚,其实这就是我们《广东青年研究》的最好定位。我认为这个现在做得非常好;三是突出应用性。要对青年的热点问题。如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的交流融合问题,新媒体之下对青年的行为影响等这些问题进行应用性的学术回答;四是突出普及性。主要表现在青年真正地可以阅读,青年学者真正的可以在这个方面发表文章,或者有希望发表文章,这样就体现了一定的普及性;五是突出原创性、数据性和创新性。比方说我们团委的领导等觉得通过这本杂志对青年的有关数据和现状能够有所认识、有所参考。我认为这是杂志应该起到的作用;六是突出社会性。社会性也包括了政治性。对社会问题的学术性关注,就是对社会性的最好回答。

关于《广东青年研究》的定位,建议是对青年热点问题的学术回答和学术研究,包括青年职业生涯的研究、青年就业研究、青年考研研究、青年婚恋研究、青年生育研究、青年成才成长规律性研究、青年心理健康研究等。对这些青年热点问题用学术给它做正本清源的回答,并进行研究和指导,应该是我们杂志的生命力所在。

我们的目的是把刊物办好,目标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学校、服务于青年。我们的刊物办好了,有了社会的美誉度、学术的知名度、青年的适应度和领导层面的关注,那么我们这个杂志自然就比核心期刊的地位更加重要。最后我希望,广东省团校应该以这个杂志为契机,把它办好,办出特色,办成我们广东省青年、团组织、青年学者都喜欢的、看得懂的而且有影响力的一个好杂志,实际上就带动了我们广东青年政治学院的办学质量、社会美誉度的总体提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

谭建光(广东省团校、广东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双区建设与青年发展

目前,广东省面临最大的机遇,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两区建设”,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先行示范区建设。这对于新一代青年的发展,影响将是非常大的。其实,“双区建设”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因此,建议刊物设立“双区建设与青年发展”专栏,将有关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扩大在全国乃至国际的影响力。

第一,“双区建设”中的青年发展定位研究。国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推进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都是中央的重大部署。青年在其中的发展定位,既是参与和推动发展的先锋力量、创新力量、活跃力量,也是“双区”发展的获得者和受益者。但是,鉴于目前的政治形势和防疫形势,单纯地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研究。可以将“双区建设”的青年发展定位一起进行研究,相应地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定位,如果时机成熟也可以设置“双区建设”的栏目,这样就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特别是在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中,坚持党的领导,做好团的引导,推动青年发展的正确定位和实现目标,是切实可行的,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发展定位提供参考与借鉴。

第二,“双区建设”中的青年作用发挥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与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中的青年作用发挥,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但总体来说共同性更多一些。特别是联系60年前毛泽东同志为广东省中山县新平乡青年突击队写下的“四最青年”按语;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四有青年”期望以及习近平同志对青年发展的回信和讲话精神,都可以为研究“双区建设”中的青年特点与作用提供支点。要研究探讨青年如何在“双区建设”中发挥好积极作用。

第三,“双区建设”中的青年创新创业研究。不论是深圳、广州,还是佛山、东莞等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是青年创新创业的热土,并且与香港、澳门青年的创新创业形成了互动互补的关系。改革开放初期,是香港、澳门的青年带着创业理念前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投资办厂,这既推动了内地的经济发展,也淘到自己的“第一桶金”“第二桶金”。如今则是双向互动,既有香港、澳门青年继续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展投资发展和技术合作,也有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面向港澳地区发展产业、推动创新。近年来的这种新趋势、新机制,遇到的新困难、新问题,以及解决的方式和途径,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第四,“双区建设”中的青年志愿服务研究。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这里也有港澳青年的功劳。40年前,港澳青年回乡探亲带来的义工、“社工”新理念,对于广州、深圳、佛山等创新“学雷锋、做好事”方式,发展新时期的志愿服务具有启发作用。时至今日,深圳成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城市,也包括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志愿服务发展经验不断提升、不断完善,提供给全国各地区,包括港澳地区进行学习借鉴。为此,专题研究“双区建设”中志愿服务的“双向传播、双向推进、双向融合”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即深圳等珠江三角洲地区继续通过香港、澳门学习海外的志愿服务创新经验;同时,也将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经验传播出去。特别是在党的宗旨引领下志愿服务的发展,中华文化熏陶下志愿服务的发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发展等新特征、新元素,可以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向世界展示,丰富中国的形象。

张龙(丽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发现青年研究的机会窗口

结合多年来的青年工作和研究经历,笔者认为好的青年研究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顶天——读懂总书记对青年的深切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和牵挂着青年问题,“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是做好青年研究工作的基本遵循与根本要求。一方面,在精神里悟。原原本本地吃透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讲话精神,这是寻找青年研究选题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在选题里找。仔细研究课题与期刊的选题重点。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发布了“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公告”,其中的选题指南以及之后的立项课题往往被当作是贯彻党中央精神的风向标。把脉和厘清其中的规律和精华,不失为青年研究学者的机会窗口,在里面,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门类均有所涉及。青年研究期刊每年均会发布年度重点选题,可以令研究人员清晰地认识到年度的研究方向,让青年研究工作事半功倍。通过原原本本地直接学和清清楚楚地间接学这两条路径,可以有效地把握好总书记关心的青年问题的机会窗口,确立好青年研究的方向。

第二,立地——着眼解决现实存在的青年问题。习近平强调,要“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如何在“顶天”之下做好“立地”的研究?一方面,要追踪理论前沿。前沿的理论研究不仅提供了理论视角的支持,同时也提供了认识现实世界视角的支持。特别是跨学科、跨领域的青年研究更需要前沿理论的支持。这样,认识与追踪具有新时代特色的青年现实问题才更有支撑;另一方面,要扎根现实社会。理论来源于现实,只有真正地反映社会现实、青年实际,经得起推敲,能够说服“老乡”的“真问题”,才是青年研究需要的好的问题。我们应该崇尚朴素、真实的青年研究问题,避谈艰涩和过度包装的研究问题,真正使青年研究做到让青年喜闻乐见,并在理论上有所推进和贡献。

第三,“四梁八柱”——思想、语言、数据、方法。进行“顶天”又“立地”的研究,需要思想、语言、数据、方法等“四梁八柱”的支撑。首先,思想。一篇论文的思想直接关乎到学者的思考和解读“顶天立地”观点的逻辑,是一项研究的核心。思想正不正以及由此表达出来的问题真不真、观点新不新、逻辑顺不顺等问题,是顶不顶得了天、立不立得了地的核心。其次,语言。语言是思想的文字表达,是做好学术语言和生活语言特别是反映青年特点的网络语言等的结合工作,完整、深刻而又不拖泥带水地表达好、传达好青年研究的思想,让研究成果不仅能够面向学术界,拓展理论深度,也能够转化为青年更容易接受的新媒体内容的关键所在。再次,数据。数据是验证思想的佐证材料,开展青年研究必须有真实、普适、典型的数据。如何获取数据也是困扰青年研究学者的一块心病。除了第一手调研外,由相关学术机构开展调研获取的数据,经年累月积累起来的庞大的面板数据,如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中国社会综合调查等数据库,都包含了全国青年大样本的面板数据,是开展青年研究的有力武器。最后,是方法。方法是为思想服务的,只有采用合适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思想、语言、数据、方法的“四梁八柱”缺一不可,组建更加多元化、多层次、老中青结合的互补性研究团队也尤为重要,这也是克服青年学者视野局限、单一学者方法局限等研究局限的机会窗口。

吴鲁平( 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思想政治教研部主任,教授):

《广东青年研究》改刊后质量提升很快,这里我主要讲关于选题的“三个新”。第一是新政策。刚才有的专家讲了三孩政策一出来我们杂志就有研究,最近关于“双减”政策出来以后,它的政策效果怎么样,我觉得明年这个问题可以做重点研究。第二是新群体。实际上就是关于新兴的青年群体。最近我和廉思老师申报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明年重点做新兴群体的利益诉求、政治形象和社会整合方面的研究,我觉得这些都是需要特别关注的。第三就是要研究一些带有新趋势性的问题。我觉得尤其是除了关于价值观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变迁之外,青年的政治性发展也很重要。比如说在政治态度、政治心理或者说政治参与方面进行比较,近10年或者是更往前看,它的总的新趋势是怎么样的,我觉得这是个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话题。这种动态的趋势研究总的来说是非常少的。

赵联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关于具体的办刊方向以及下一步要做的事情的思考,我想讲“两个原则、三个方 面”。“两个原则”:第一个是要坚守学术底色;第二是《广东青年研究》刚好是在华南地区创办的,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希望刊物在未来总体的原则上能够延续改革开放的传统。“三个方面”实际上是分别从编者、作者和读者这三个角度来讲的。关于编者,前面有专家提到了栏目的问题,我很赞同,希望《广东青年研究》今后能够有2-3个有特色、有重点的栏目来实现差异化竞争,因为毕竟现在有将近20多种青年类刊物,也就是青年研究领域的刊物。关于作者,考虑到国内考核的现实,期刊发表在当下是一个特定的意涵。完全靠编辑部或者靠编委会去找一些已经成名的学者撰写稿件,如果能够坚持,当然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也要考虑到这种坚持本身的难度,以及坚持不了应该怎么办。我觉得抓两头可能是一个思路。一个就是抓已经成名的学者,他不太受发表的制约,他不是很急需发表文章来评职称。另外一个是抓年轻的学者。他们一方面有评职称的压力,并且暂时来讲发表的渠道也相对有限,这是客观的现实。那么他们写的稿件,也有可能是很好的。我们通过抓两头来保证刊物的稿源。关于读者,我们的刊物定位严肃高雅,但也要建立起和读者之间的联系。前面有专家提到我们的读者主要是学术界,这肯定是对的,但是同时现在的传播也很重要。所谓的里子要抓,面子也要抓。编辑可能抓的是里子,面子就像有的专家说过的,就是传播。张耀铭主编说,咱们要立体化地传播,然后通过各种形式,包括微信公众号或者是一些线上的研讨,或者是针对某一篇文章进行一个热点的讨论。这就要围绕刊发工作做更多的策划和宣传。

柴宝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规划与评估处处长,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刊物要以质量求生存,其学术定位非常关键,学术质量是第一位的。我们通常说,无问题无以做研究,无方法无以治学问,无规范无以成文章,无基础无以为源头,无框架无以显逻辑,无长度无以上层次,无精细无以提水平。以特色求发展,就必须找准竞争者,测好定位线。要在同类期刊中寻求特色,就要围绕青年问题与国家治理的前沿,或者围绕在新时代国家治理中的青年问题与青年观念展开选题。

其他几位年轻作者也表达了对青年学术期刊的看法。

何玲( 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杂志坚持学术性的目标是不变的。我们要坚持用学术来解读青年政策和青年热点问题,注重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解读。同时要突出地方的特色、广东的特色。这个应该是一个突出的亮点,这样,大家都会以广东的经验来作为一种青年研究的方式。还应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网络这种传播方式很好,可以把整个学术界的共同力量动员起来。在网络传播中,可以几篇文章组合叠加起来,然后一起释放他的学术影响力。

李芬( 武汉行政学院理论中心讲师、博士):

在整个文稿来往互动的过程中,编辑团队从上到下,以及由内到外所散发出来的都是匠心精神。从主编到责任编辑,都反复帮忙雕琢文章,形成很好的互动,这也是一个培养作者团队的过程。同时,《广东青年研究》在用学术讲政治方面坚持得比较好,既刊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相结合的研究文章,也刊发遵循习总书记“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要求的实证研究的文章,很好地做到了时事热点和学术以及意识形态的融合,这也是刊物的一种特色优势。最后,希望青年学术期刊多举办这样的交流活动,使我们的年轻学者在交流中有所提高。

金伟琼( 温州医科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兼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作为作者,《广东青年研究》对文章进行反复的修改,以质量作为录用的标准,真正帮助我们提升了学术水平。我觉得自己在杂志的关心关怀下更快成长。恳请这类学术期刊能够照顾到更多的年轻学者,给更多的年轻学者一个成长的平台。

猜你喜欢

成绩差距目标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论如何提高高中化学成绩
剖析累进评分法对体育成绩评定的必要性及其应用
影响高中体育特长生成绩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电子商务通识课程考试成绩多维度分析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