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观层面的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旧教材对比分析——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为例

2022-02-26天水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刘雨昕王新民

亚太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太阳活动新教材知识点

天水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刘雨昕 王新民

教材分析方法可以划分为宏观分析法、微观分析法、主题分析法。微观分析法是对教材的局部分析,即通读整本教材并分析其在整个教材系统的地位和作用之后,对教材中的某一章或者某一节的内容进行深入研读展开分析。地理教材的微观分析主要从教材的内部联系、外部联系、能力层次以及教育作用进行分析。随着新课改推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不断修改,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部分内容要求始终存在,这也突出了其重要性和经典性。因此,本文主要从知识结构、内部联系、外部联系、能力构成、表述结构五个方面对200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以下简称“旧教材”)和2019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内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节进行了对比分析。

一、教材知识结构分析

一般来说,地理教材知识结构分析应明确教材内容的教学因子以及知识点。旧教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2个教学因子和7个知识点;新教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2个教学因子和8个知识点。

新教材在内容选取和各部分标题命名上更加注重逻辑性和科学性。新旧两版教材知识点总体一致,但新教材新增一个知识点—太阳风。教材不仅详细讲解了太阳风的概念,还在讲解“日冕物质抛射”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知识点时涉及有关太阳风的内容,体现了教材前后内容的关联性。新教材还将本节第一目标题改为“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语言表述更加严谨,教材结构更为清晰,帮助师生明确了本节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两个方面分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二、教材内部联系分析

教材内部联系分析是指在厘清教材知识结构之后,对各教学因子之间以及知识点的关系展开分析并绘制知识结构图,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知识点的讲解顺序,设计各知识点之间的承转环节。地理教学因子和知识点的关联形式主要有并列联系、主从联系、递进联系、层次联系、因果联系等,两版教材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如图1、图2所示。

图1 旧教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节知识点关系图

图2 新教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节知识点关系图

三、教材外部联系分析

(一)学科内联系

在新旧两版教材中,本节内容均处于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承接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中有关太阳系的知识。本节进一步介绍了太阳作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热量,同时也因其分布不均导致大气运动,为后续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奠定基础。此外,在水循环、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分析等相关知识中也会涉及本节知识点。例如,海水主要的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有关洋流的知识。

(二)学科间联系

地理学科极具交叉性特点,与多门学科知识皆有联系,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其他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其创新思维。本节内容中两版教材均用注释的形式解释了“生物量”的概念,体现了地理学与生态学的紧密联系。煤和石油的形成过程涉及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并且太阳活动对空间通信等方面产生影响,涉及信息工程的相关知识,从侧面体现了地理学与物理学、化学之间的关系。

(三)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要求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要回归生活,且从近年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其更愿意选择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文字材料。生活中存在许多太阳对地球产生影响的案例,例如人类利用太阳能供热系统为房间供暖、太阳活动会对人类通信导航产生干扰等,通过分析生活中不同案例,引导学生养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辩证思维。此外,在不可再生资源日益短缺的时代背景下,太阳能的利用符合我国《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加快新能源产业建设以及提倡清洁能源高效安全利用的相关要求,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能力构成分析

能力构成分析是指以地理课标为依据,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进行。新旧两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本节提出的内容要求有所不同,相较于旧课标,新课标增加了行为条件“运用资料”,要求学生能运用图文资料进行说明,对学生搜集、处理以及应用地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的组成成分及表面温度、太阳能量的来源,分析归纳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以培养学生地理阅读能力;可以利用“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图”了解太阳大气结构,增强读图能力;通过活动“分析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锻炼学生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从以上教材内容来看,新旧两版教材能力要求层次并无太大差别,但旧教材中编排了一个“活动”栏目,要求学生依据北半球大气上界辐射分布柱状图、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图以及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的景观图回答四个问题,推理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便于学生理解地面不同纬度获得热量的差异,对学生读图能力、分析及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要求。而新教材则删除了这一“活动”栏目,只留下北半球大气上界辐射分布柱状图、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图以及一道思考题“生物量与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有什么样的关系”,将旧教材中设计的四个“脚手架”式的问题删除,侧重于考查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的思维能力,对学生处理、运用已知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五、表述结构分析

地理教材包括课文、练习、图像三个表述系统,课文系统主要以文字形式呈现内容,练习系统以活动栏目培养学生能力,图像系统以图示传递信息。教材内容的不同呈现形式有助于教材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针对本节内容,旧教材中共有15段文字、4个作业栏目、13幅图像,新教材共有17段文字、4个作业栏目、14幅图像。

(一)课文系统

从教材课文系统来看,新教材文字讲解更为详细具体。新教材文字段落共17段,其中9段文字是拓展性段落,用于解释正文部分的关键词句。例如教材提及“太阳辐射直接被吸收、转化成热能”,便用单独一段文字列举“家庭太阳能供热系统”的例子,解释说明如何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并将其转化为热能。旧教材则笼统地用“太阳辐射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一句话讲解,没有深入解释和举例说明。

新教材课文内容更为丰富,表述更加清晰简洁,注重前后课文的内容联系。例如,教材提到“太阳活动现象较多,主要有太阳黑子、太阳耀斑、日珥、日冕物质抛射等,它们之间常有密切的联系”并用一段文字单独介绍耀斑,其中提到“长期的观测发现,大多数太阳耀斑和太阳黑子活动相关”。再如,新旧教材均提及“世界各国都重视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和预报”,但是在新教材中该句照应案例中提及的“建立空间天气预报体系帮助人类做好防护工作”,更加体现新教材的内在逻辑性。

(二)练习系统

练习系统作为教材课文文字系统的重要补充,在培养学生地理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新旧两版教材在这节内容中均有4个作业栏目,但新教材作业栏目类型更为多样化,呈现内容更为合理。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新增“问题导入”栏目,放在本节内容开篇,更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栏目内容也更密切贴合生活实际,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除此之外,新教材“案例”栏目的内容是“不同历史时期太阳活动的影响”,既与正文内容相呼应,又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除此之外,对比两版教材活动“分析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中的统计图表,新教材的统计范围更广且问题表述层层递进,能推动学生思考、找寻太阳黑子的活动规律。

(三)图像系统

两版教材均注重利用图像呈现教材内容,选用景观图、示意图和统计图表三种图像表现形式。采用色彩鲜明、现象清晰的景观图片,可以美化教材,也有助于知识直观化展现。利用统计图表,侧重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选用简洁清晰的示意图充分发挥以图释文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两版教材采用图像最具不同的是旧教材是以景观图为主、统计图表和示意图为辅,而新教材中三种图像类型占比均衡,且更加注重用生动形象的示意图代替枯燥无味的文字表述。例如,新教材选用了“太阳活动强烈时对地球的影响”示意图代替旧教材中整段文字叙述,表述形式更为直观,同时通过该示意图补充了旧版教材未提及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如损害输油管道等。

六、总结

(一)注重教材分析,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地理教师通过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分析,把握教材中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调整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通过能力构成分析深入思考教学因子中的能力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增补相关练习,辅助完成能力训练,并有针对性地考查学生的地理能力。通过教材的表述构成分析,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课文、练习、图像三种形式系统全面地展示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二)关注教材变化,优化组织教学素材

通过新旧教材对比分析,帮助教师适应从旧教材向新教材转变的过程,增强教师对新教材的认同感,以便教师能使用新教材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同时,这有助于教师妥善处理新旧教材的差异,选取合适的教学素材以及内容表现形式,依据学情分析整合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太阳活动新教材知识点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第24太阳活动周中国地区电离层闪烁统计特性研究
第23和24太阳活动周高纬地磁感应电流分布特性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关于G20 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