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二十四节气幼儿食育课程信息化的实践研究

2022-02-26福建省福鼎市桐山中心幼儿园卓娟娟

亚太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食育节气信息化

福建省福鼎市桐山中心幼儿园 卓娟娟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席卷全球,引发了人们对现有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的思考。2016年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国家各部门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幼儿阶段的首要任务,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克服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帮助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和习惯,将对幼儿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2020年,我园立项的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家园营养卡:幼儿食育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及“游戏化学习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也顺利结题。由此,本课题在这两项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有机整合和纵向挖掘,寻找不足,并加入新的元素—传统节气和信息化实施,进行有效的探索和研究。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信息技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重要任务,我国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加速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普及。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的深度整合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在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气食育课程,旨在帮助幼儿了解二十四节气的食俗文化,提升幼儿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认识,并能根据节气特点调整日常的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行为。

(三)核心概念界定

幼儿食育:“食育”就是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幼儿食育就是在幼儿阶段对这一时期孩子进行的符合其特点的食育教育。

食育课程:食育课程是指开设食育的课程,通过系列综合实践主题教育让孩子了解食物的来源、构成、营养,并且将其延展到五大领域等方面的培养上。

二十四节气:主要是指中国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长期农业耕作过程中“感时应物”,根据太阳周年运动所形成的关于时令、气候相关知识的知识体系。

信息化实施:信息化实施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过程。信息化构成要素主要有: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产业、信息管理、信息政策、信息标准、信息应用、信息人才等。

二、当前食育课程研究现状及问题

(一)我园食育课程开展现状及问题

我园从2017年开始关注幼儿食育课程,确定课题“家园营养卡:幼儿食育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2020年8月顺利结题。但专家认为我园课题还存在一些不足,建议可以进行深入探究和挖掘。建议如下。

1.加强对食育教育的整体思考。食育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任务,应汇聚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力量,充分挖掘、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与一些基地建立合作关系,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孩子走进田间地头,参与观察、劳动、体验,近距离“探寻食材秘密、破译健康密码”。

2.构建“智慧校园”平台。在后续研究中,继续探寻食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让“食育”活动的开展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3.食育课程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深入挖掘和探索食育与家乡传统饮食文化融合的途径和方法,使其更富地方特色,更贴近幼儿生活,更加符合幼儿的已有经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4.加强孩子文明餐桌礼仪的培养。

(二)我园教育信息化实施现状及问题

目前,教育信息化发展飞快,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幼儿园教育信息化转型面临困难。我园办园八年,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技术素养问题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信息技术素养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差异。大部分幼儿园教师都能较好地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但一些幼儿教师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往往简单地认为在教学中使用电子设备、多媒体技术就是教育信息化的运用,忽视了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难以发挥信息技术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最佳效果。

2.数字技术接入问题

从现阶段的统计情况来看,我园网络多媒体教室设备滞后,因此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加大在计算机以及网络多媒体教室方面的投入力度,进而有效解决信息化转型过程中的数字技术接入问题。

3.数字技术使用问题

现阶段幼儿园内部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不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校管理层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等都难以达到相应的要求。虽然学校内部信息化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结合能力掌握不足,只停留在下载网络资料的层面上,进而难以创造出更好的教学资源与教学途径,因此也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相关实践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二十四节气地方特色习俗和食俗现状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民众长期积累下的一套时间知识体系,反映季节、气温、物候的变化,讲求人与自然在时序中的和谐统一。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农事活动,它还是介绍物种生长过程的一种理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根据问卷调查,现在的大部分家长对二十四节气是熟悉的,但对每个节气对应的饮食、物候变化及农耕活动不是很了解,更不用说孩子了。特别是一些地方传统的饮食习惯和文化慢慢被忽视和遗失,让我们觉得更有必要开展这项课题研究。

三、二十四节气幼儿食育课程研究目标和内容

根据我园实际,探索适合幼儿、教师、家庭共同发展的目标。立足二十四节气理论下的饮食习惯,梳理二十四节气与人们饮食的相关规律,挖掘适合幼儿学习和操作的资源。

(一)确立食育课程目标

(1)帮助幼儿获得食物本身及与食物相关食育的知识经验。(2)通过积累较为丰富的食操经验,让幼儿掌握一定的饮食劳作技能。(3)帮助幼儿习得餐具使用、尊重长辈等餐桌礼仪,传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4)让幼儿学会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学习。(5)教师探索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教学活动。

(二)食育课程内容

幼儿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特点,每个节气围绕食知、食礼、食操、食趣四个维度开展各项活动。下面以“白露”节气为例进行说明。

1.食知。食知顾名思义就是对食物知识的了解。幼儿对食物的认识主要包括对食材和食品的认识、种植采摘和处理食品等方面内容。

2.食礼。食礼主要包括文明用餐和餐后收拾。即掌握餐具使用、自助进餐、尊重长辈和餐后收拾等进餐礼仪,从中习得和传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和餐桌文明。如从正确坐姿、安静进餐、光盘行动等基本餐桌礼仪开始开展教育活动。

3.食操。食操即通过初步掌握食物的种植、生长、采摘和制作的过程,并参与部分或全部活动过程,获得食操经验。教师在区域活动区提供多种相关材料供幼儿进行操作。(区域活动:白露果蔬拓印及果蔬造型小人。投放材料:玉米、紫甘蓝、萝卜等)如白露节气孩子们通过种植园的挖红薯活动,了解其生长环境、特点以及品尝自己煮的红薯。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样、充满感官刺激的各种活动和手工制作,鼓励幼儿参与食物制作的全过程,让幼儿团结协作,共同完成食品制作及共同游戏,提高幼儿的生活技能和动手能力,促进幼儿肢体的发育。

4.食趣。食趣即幼儿在游戏化教学环境中,体验学习和制作美食的快乐。首先,幼儿制作美食的过程就是享受乐趣的过程;其次,通过游戏化教学体验活动,让幼儿充满乐趣。游戏使孩子兴趣浓厚,既巩固知识,又培养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亲子竞赛游戏让孩子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亲子默契度和合作能力。

四、课程信息化的实践研究

本课题将从幼儿学习的视角和课程实施需要的角度出发,挖掘在教育中运用的信息资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网络等,优化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幼儿了解二十四节气的食俗文化,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行为。

(一)教学活动信息化实践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互动媒体技术,如白板5、storyline等,发挥互动媒体技术具有直观性、生动性、交互性强、游戏化的优势,改变传统教学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幼儿在多样化、游戏化的活动过程中轻松愉快地学习。

1.活动前的信息化实践

首先,教师通过制定好的研讨方案,让幼儿在区域活动或与家长共同通过平板或电脑进行课前搜索,填写调查表,为课程的实施做好前期准备。其次,通过每个节气的美食营养播报,让家长和孩子了解地方传统饮食礼仪、社交礼仪等,以及各种时令节日庆祝丰收、播种的仪式,知道相关知识、地方习俗、食俗、礼仪等,为将要开展的主题活动做好铺垫。

2.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信息化实践

由于教师的能力水平有限,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常用的工具仅有白板、希沃授课助手和课件等。探索和发展信息化教学手段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信息化教育时代的需要,因此这是我们研究的弱项,也是继续研究的重点。如,白露节气认识红薯,通过希沃白板,让幼儿更形象直观地进行学习,增强幼儿学习兴趣;通过希沃授课助手同步视频等,让幼儿体验在创作中玩、在创作中学的乐趣;运用易课堂学生传屏,将作品传送至移动终端,评价并肯定幼儿的创作想法。如何让信息化手段呈现得更真实、更有意境,这是我们需要继续学习和探索的。

(二)区域活动信息化实践

学前教育阶段,对于如何有效地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信息化学习,所了解的情况是比较匮乏的。我们尝试把平板、智能学习机投放到区域中,发挥移动终端技术具有个性化、自主化的优势,为幼儿提供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条件,帮助幼儿丰富相关的知识经验,为之后的教育教学活动打好基础。

(三)家园联系信息化实践

在家庭食育方面,利用智慧树、班级优化大师等互动平台,发挥信息化手段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等优势,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搭建多种信息化沟通渠道,加强家园沟通。有利于教师了解幼儿在家的饮食文化、饮食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向家长宣传营养健康理念和信息,帮助家长树立健康食育理念,为幼儿提供科学均衡膳食,提升幼儿的身体素质,进一步加强家园共育的效果。

五、二十四节气食育课程信息化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年来,我园通过对二十四节气食育课程信息化实践研究的开展,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一,通过学习,幼儿已经获得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并开展了一次知识竞赛活动和两次以食品为主题的品鉴活动,效果较好。第二,通过实践,幼儿有了较为丰富的食操经验和劳动技能,大大增强了幼儿的自理能力和动作发展。第三,幼儿学会了正确使用餐具,通过开展孝廉文化活动,了解到幼儿在尊重长辈等餐桌礼仪上有了很大的进步。第四,幼儿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学习,为幼儿未来的自主学习提供基础。通过智慧存储平台、智汇投票评选小程序进行线上收集资料和参与投票,最后评选出最牛年夜饭8名、人气年夜饭12名。第五,通过探索实践研究,虽然教师在信息化手段的使用形式上还有待进步,但是提高了许多新老教师使用信息化手段的整体频率和水平,也培养了年轻教师探索信息化2.0时代教育的先进理念,促进教育发展。

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信息化技术运用方面,重节气食育课程,轻信息化实施,对于信息化手段和方式的研究较弱,教师信息化实施手段还是比较单一。我园将在后续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业务能力的培训。第二,食育四个维度课程实施方面,食趣维度的方向有点偏离。对二十四节气幼儿食育课程内容有了较丰富的知识储备,食礼和食操也能较好地融合,而在食趣方面教师们一味借助艺术手段呈现节气的趣味性,而忽略了食趣的载体在于“食”。我园将加强研讨,均衡四个维度内容的科学性。第三,结合地方传统特色方面,节气食育偏向全国共性,不够突显地方特色。课程立足充分挖掘本土节气食育课程,但是课程本土气息不够浓厚。

猜你喜欢

食育节气信息化
我是“食育”小画家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3—6岁幼儿家庭食育开展建议
“食育”也需进校园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