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多方资源进行衔接工作
2022-02-25左玉玲甘肃酒泉市肃州区银达学区
◇左玉玲(甘肃:酒泉市肃州区银达学区)
当前,在幼小衔接教育工作中还存在较多的矛盾与问题,如“超前化教育”“小学化教育”等,家长、教师、园所的教育观念都有待更新。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是幼儿园大班教育的重要目标,《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也针对幼小衔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基于此,幼儿园教师要做好多方面教育资源的整合,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让幼儿身心得到更好地成长。
一、幼小衔接概念
顾名思义,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幼小衔接”,就是指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教育的过渡期。该阶段是幼儿人生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如何让其快速适应全新的生活环境、学习模式,是家长、幼儿教师、小学教师的共同使命。幼儿园衔接工作做得好不好,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在园所教育中,教师要加强对幼儿思维、习惯、社交等技能的培养,帮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良好的心理建设,让其更快地适应未来的小学学习生活。
二、幼儿园科学有效衔接的策略
(一)关注幼儿心理,灵活调整教育内容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的心理想法尤为重要,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准备,也是教师的重点工作任务。教师在工作中,要观察不同幼儿在衔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灵活调整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向,保证衔接工作的有针对性,满足幼儿的内心需求,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面对一些心理适应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应立足幼儿的实际情况,关注幼儿的心理动态。如幼儿会出现“抗拒社交”的行为,教师就可选择绘本故事,用故事情节改善幼儿的活动问题;《我的名字克丽桑丝美美菊花》能强化幼儿的自信心,驱散幼儿心中的焦虑与不安,让其主动走出内心世界;《我好担心》讲述了小老鼠上学的第一天,通过接触与感知发现新环境并没有那么可怕。而对于好奇心较强的幼儿,教师可为其展示一些有趣的视频、照片,如课间丰富的活动,课上有趣的游戏,大型运动会,娱乐设施,等等。这些教育内容都能满足幼儿的内心需求,教育内容及方式更贴近幼儿的心理,衔接工作也会得到极佳的保障。
(二)创设衔接主题,做好入学心理准备
幼小衔接工作主要培养幼儿的心理素质,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强化幼儿的适应能力,让其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的小学生活,做好心理准备。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并非一日之功,教师应做到“衔接工作常态化”,针对大班幼儿能力创设衔接主题,从不同角度出发渗透工作内容,逐渐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寓教育与学习于游戏之中。
在领域学习中,教师可根据各个领域间的目标及要求展开活动的创设。语言领域以培养幼儿的语言素养为主,可创设“介绍我自己”活动,让幼儿学会自我介绍;讲解绘本故事《小阿力的大学校》,渗透有关小学校园的知识。在健康领域教学中,可创设课程“我长大了”活动,让幼儿在领域学习中感悟成长,强化其适应能力。在社会领域教学中,可创设课程“小学都有哪些规则?”让幼儿将小学校园与幼儿园活动进行对比,更充分地了解小学学习环境的不同,丰富幼儿的衔接认知。在艺术领域教学中,可创设音乐律动“一年级”,在律动中缓解幼儿的紧张情绪;还可开展“我心中的小学”美术活动,让幼儿利用绘画、黏土制作等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展现自己内心的小学世界。在科学领域教学中,则可创设“定闹钟”活动,让幼儿培养守时的良好品质,在未来的小学学习中不迟到。可见,将领域教学内容与小学氛围进行关联,能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取有关小学的信息,从而实现能力提升。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创设不同活动。在图书区,可对图书投放进行调整,选择有关幼小衔接的绘本故事,如《整理书包自己来》《小阿力的大学校》《我的名字克丽桑丝美美菊花》《小猪菲奥娜的重要一天》《迟到的理由》《这不是我的帽子》《我好担心》等。这些故事从不同角度出发,可让幼儿了解更多有关小学的知识。建构区域游戏时,教师可创设“小小学校”活动,让幼儿用积木搭建小学校园。在角色表演区中,可创设“我是小学生”活动,让幼儿扮演读小学的哥哥姐姐,在角色游戏中渗透衔接工作内容。
在一日生活中,教师可适当地调整幼儿的日常环节。如在领域课时中,教师可延长时间到30~35 分钟,培养幼儿的活动专注力,为其未来的小学学习做好准备;在休息环节中,尽可能让幼儿完成自己的工作,如自主更换衣物、接水、上厕所、收拾柜子、整理书包等,发展幼儿的自理意识,让其为未来的小学生活做好充足准备。
(三)家园携手同行,共促幼儿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衔接工作中家长的态度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衔接工作的实施与开展阶段,教师可同家庭共同制定教育计划,教师与家长携手同行,共促幼儿健康发展。
1.沟通教育方向
在当前的幼小衔接工作中,部分家长受错误教育观的驱使,常常使用“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要求幼儿教师讲授拼音、汉字、数学等知识。这种教育方式超出了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思维发展阶段,突然提高的学习压力反而会给幼儿造成不好的心理体验。基于此,在开展衔接工作时,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与家长沟通教育方向及目标,向其讲解幼儿园的教育方向,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
教师可利用开家长会的契机向家长介绍有关衔接工作的目标及方向。教师可围绕着《指南》《纲要》中的教育精神向家长进行讲解,并详细向其阐述“超前化教育”与“小学化教育”的弊端,以获得家长的认可,帮助其树立科学衔接观念。随后,教师要定期向家长介绍衔接工作的细节。如利用微信、短信、QQ、腾讯会议、钉钉等网络平台,及时向家长分享近一周或一个月的衔接方向与目标,并鼓励家长使用相同的教育方式在家中展开引导,确保园所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让幼儿身心得到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2.共制衔接计划
受幼儿个体、思维发展、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影响,在衔接工作中幼儿会出现不同的学习情况,在接受程度上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在家园合作的背景下,家长和教师要定期对幼儿的近况及活动情况展开沟通,双方共同分析幼儿的行为、表现、动因及内心世界,共同制定衔接教育计划,确保衔接工作更具针对性,让幼儿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师可采用家访的方式,了解幼儿在家中的状态。如开展不定期家访,走进幼儿家中询问家长有关衔接教育方面的问题,教师针对家长的反馈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让家园衔接更具针对性。此外,教师还可利用“电话访问”的模式,根据幼儿在园内的活动情况,使用电话、语音通话等渠道与家长沟通,针对幼儿身上发生的某些现象共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衔接计划。最后,家长在日常教育中遇到问题后,也可以第一时间与教师沟通、分析、交流,将幼儿置于衔接工作的中心,共同为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四)平缓衔接坡度,幼小合作双向衔接
幼小衔接并非幼儿园教师单方面的工作,小学教育在衔接环节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仅如此,《纲要》中也提到:“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当前的幼小衔接工作中,“学校课业负担过重”与“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为令人头疼的问题,如何科学合理地做好衔接工作,也是需要教师长期攻克的教育难题。基于现阶段衔接工作的实况,教师应适当地平缓“衔接坡度”,真正地站在幼儿的视角看待衔接环节,调动幼儿园与小学双方的力量,为衔接工作共同努力,践行正确的教育观,以此全面提高衔接教育工作质量。
第一,在幼儿园衔接工作中,幼儿教师要主动带领幼儿走进小学校园。幼儿生活经验有限,其对全新的学习环境具有又兴奋又恐惧的心理感受。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可利用双休、节假日等契机,与周围小学联系并商定好时间,带领幼儿走进小学校园,利用实际体验、亲身感知丰富幼儿的经验,同时也满足其对全新学习环境及生活环境的好奇心,在感知中强化幼儿的心理素质,提高衔接工作教育质量。
第二,在衔接工作中,小学教师也要走进幼儿园中。如在空余时间里,小学班主任教师可带领一年级的哥哥姐姐走进幼儿园大班,让他们与大班幼儿分享小学学习体验,并介绍幼儿园与小学环境的不同,丰富大班幼儿的认知。通过经验交流与谈论,缓和大班幼儿的紧张情绪,在“双向衔接”中丰富幼儿认知,强化幼儿的适应能力。
第三,在衔接工作中,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要加强沟通。大班幼儿成长速度飞快,教师之间要加强教育联系,更准确地把握幼儿的成长动态、年龄特点。此外,小学教师在课程活动的创设与安排上要及时调整,科学安排学习梯度,在教学中融入“游戏”的元素,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幼儿园和小学双方积极合作,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三、结语
总而言之,“灵活调整、心理建设、家园共育、双向衔接”四个策略,能有效融合幼儿园、小学、家庭、社区等多方教育资源,快速推动幼小衔接工作展开,让幼儿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幼儿园视角下的衔接工作,需要园所及教师落实相关教育文件精神与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尊重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阶段及内心世界,做好幼小衔接的常规工作,提高教育工作质量,让幼儿平稳渡过衔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