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级理论下的带教方案对检验科实习生带教质量的影响
2022-02-25邱学军
邱学军
检验科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是医院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科室之一,承担着包括住院患者、门诊患者、各类体检以及科研的各种人体和动物标本的检测工作,具有实践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由于检验科所提供的检验数据结果在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等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不断提高检验科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严格控制检验科工作质量,使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越来越高具有重要意义[1]。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学生向医务人员角色转换的过渡阶段,如何在有限的临床实习过程中充分调动检验科实习生的学习积极性,合理安排检验科实习内容,提升学生的实习效果,是临床检验科教学工作者亟需思考的重要问题。分级理论强调根据个体实际情况的不同将个体分为不同级别和层次进行管理。已有研究证实[2],将分级理论应用于临床管理和护理工作中,可以提升临床管理和护理工作质量。尽管目前分级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但是将分级理论应用于临床实习带教中的研究还较少。鉴于此,本文选取2018 年9 月—2020 年9 月我院检验科实习生82 名作为观察对象,探讨了基于分级理论下的带教方案对检验科实习生带教质量的影响,旨在为提高检验科实习生带教质量提供参考。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筛选2018 年9 月—2020 年9 月我院检验科实习生82 名作为观察对象,将其按照实习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n=41,2018 年9 月—2019 年8 月实习)和观察组(n=41,2019 年9 月—2020 年9 月实习)。对照组男17 例、女24 例,年龄21~25 岁,平均(23.02±1.83)岁,本科、专科实习生各为23 例、18 例;观察组男16 例、女25 例,年龄20~25 岁,平均(23.21±1.69)岁,本科、专科实习生各为22 例、19 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纳入标准:(1)全日制大专、本科医学检验实习生;(2)理解、沟通能力正常;(3)实习生知情同意,自愿加入本研究。
排除标准:(1)存在基础精神疾病史;(2)不能配合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带教方案,即将检验科实习生随机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随机安排一位专业带教老师,带教老师根据检验科实习大纲要求对实习生进行统一带教。
1.2.2 观察组
实施基于分级理论下的带教方案:(1)带教老师分级。由检验科科长对带教老师进行分级理论相关知识的统一培训,同时根据检验科带教老师不同学历水平、临床工作年限、带教水平等对带教老师实行专人专岗负责制,并根据临床需要、工作类别等分为临床基础组、临床生化组、临床免疫组、临床微生物组和急诊检验组等若干个专业小组;(2)检验科实习生分级。带教老师通过考试、交流等方式,了解检验科实习生的教育层次、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等基本情况,以及实习生在校学习情况,对检验科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等。针对不同实际情况的学生,带教老师制定出不同的带教方案;(3)带教方案的实施。带教老师根据检验科实习生的不同教育层次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如对于大中专实习生应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式,待学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后,再进行实践操作,教学要求则以掌握“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为主,并能进行简单的案例分析;而对于本科实习生,一般情况下应在实践操作中穿插理论教学,要求本科生不仅能熟练地完成日常检测工作,还需能够对检验结果进行解释和联系临床实际情况。带教老师根据检验科各专业小组工作内容的不同,按照检验科实习大纲,制定不同专业小组的实习流程,要求实习生能够掌握各个专业小组的工作精髓。如临床生化组实习流程一般为:介绍生化检验常规项目及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生化检验标本的接收及处理、检验室的生物安全教育、常见仪器的检测原理、操作和保养维护,检验室质量控制原则、检验结果审核、复检条件和结果报告打印等。此外,带教老师为不同层次实习生布置不同的课前问题。在带教过程中,根据实习生学习能力采取不同的授课速度,引导学生积极提问并及时解答学生问题。
1.3 观察指标
(1)理论考试成绩。包括医学基础常识、医学检验知识和医疗相关法规三项内容,每项内容总分均为25 分,分数越高,理论考试成绩越好;(2)实践操作考核成绩。包括临床基础检验、临床生化检验、临床免疫检验、临床微生物检验和急诊检验五项内容,各项内容总分均为100 分,分数越高,实践操作考核成绩越好;(3)带教老师教学能力评价。采用带教老师教学能力量表进行评价[3],分为教学基本素质、教学内容/技能、教学风格/方法、教学态度4 个维度,共26个条目,每个维度得分转换为百分制标准分,分数越高,教学能力越强;(4)临床实践教学满意度。自制临床实践教学满意度问卷,分数范围为0~100 分,≥90分为非常满意,70~89 分为满意,70 分以下为不满意,教学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实习前两组理论考试各项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习后观察组理论考试各项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理论考试成绩比较(分,)
表1 理论考试成绩比较(分,)
2.2 实践操作考核成绩比较
实习前两组实践操作考核各项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习后观察组实践操作考核各项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实践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分,)
表2 实践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分,)
表2(续)
2.3 带教老师教学能力评价比较
观察组实习生对带教老师教学能力评价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教学能力评价比较(分,)
表3 教学能力评价比较(分,)
2.4 临床实践教学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临床实践教学满意度97.56%高于对照组的8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临床实践教学满意度比较[例(%)]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深入,医学检验在临床疾病诊疗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工作者的重视,这就要求检验科工作者能够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4]。而临床实习作为学校教育的深化、补充和应用,无疑是培养一名合格医学检验人才的关键阶段[5]。因此,如何做好检验科实习生的临床带教工作是目前检验科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现阶段,针对检验科实习生的带教方法较多。张薇薇[6]认为,基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来控制检验科临床带教质量,可以显著提高检验科教学效果。王美英等[7-9]则在检验科临床带教中分别采用了问题式教学法、任务式教学法和参与式教学法,提示这些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利于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鉴于目前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李得春等[10-12]还发现,利于微信、网络平台教学,可以实现知识点直观、系统化、学习与交流便捷,极大地提高临床带教成效。尽管目前关于检验科实习生带教的方法较多,但是由于检验科实习生教育层次、学习能力等均有所不同,因此仍需探索一种能够遵循实习生个体化原则、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临床带教方法。
分级理论强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个体基本情况的不同将个体分为不同的层次并采取不同的措施。舒亚君等[13]研究表明,基于分级理论的责任制整体带教方案,能够有效提高护生综合护理能力及岗位胜任力。严立等[14]则研究指出,分层次教学方法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人员学习的需求,利于检验科培训效果的提高。而姚姝等[15-17]还研究认为,基于分级理论对临床工作者进行分级管理,有利于提高临床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由此可见,分级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但是目前将分级理论应用于检验科实习生临床带教的相关研究还十分缺乏。本次研究发现,实习后观察组理论考试各项成绩、实践操作考核各项成绩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谢小芳等[18]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基于分级理论下的带教方案可以提高检验科实习生带教效果,考虑是因为在基于分级理论下的带教方案中,带教老师根据检验科实习生的教育层次、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等基本情况的不同,制定出了不同的临床带教方案,并根据不同专业小组的工作内容为实习生制定了不同的实习流程,这样就能够因材施教,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学习需求,从而提高临床带教效果。另外本次研究还发现,观察组实习生对带教老师教学能力评价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基于分级理论下的带教方案还可以提升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考虑是因为在实施临床带教前,我们对带教老师进行了分级理论相关知识的统一培训,确保带教老师能够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而对授课方式、带教内容等进行调整,并且根据检验科带教老师各项基本情况的不同对带教老师进行了分级和分组,使各级检验人员工作职责更加明确,从而提高了检验科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利于带教老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而实施分级带教方案后,实习学生不会因为基础差而跟不上,这样就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实习,从而不断增加学习信心和积极性,提高对临床实习教学的满意度。因此本次研究还发现,观察组临床实践教学满意度97.56%高于对照组的8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基于分级理论下的带教方案可以提高检验科实习生带教效果,提升临床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利于实习学生对临床教学满意度的提高,值得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