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浮针联合少腹逐瘀汤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

2022-02-25高以娟

中成药 2022年2期
关键词:浮针进针原发性

卢 洁, 林 萍, 张 荣, 高以娟

(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200)

原发性痛经是在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的周期性痉挛性疼痛[1],多见于青少年,发病率很高,国内女大学生发病率可达69.78%[2],严重影响生活质量[3],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药物主要有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钙离子通道阻断剂、避孕药、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等[4]。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独到优势,但单纯中药口服治疗周期长,年轻患者不易坚持;针刺治疗痛经的有效率达90%以上,并且无不良反应,其中浮针疗效更显著[5]。本研究探讨浮针联合少腹逐瘀汤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10月至2021年4月就诊于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中医妇科门诊的68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遵循保证受试者权益原则,按照《针灸临床研究规范》[6-7]制定研究计划,采用随机、单盲临床对照试验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研究严格遵守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原则,治疗方案经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伦理编号K-2019-026)。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 参照《中医妇科学》[8]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主症包括(1)经前或行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2)畏寒肢冷,次症包括(1)经色紫黯,夹瘀血块;(2)月经周期推后,月经量少;(3)面色青白;(4)带多、色白。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紧。

1.2.2 西医 参考文献[1]报道,(1)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下腹部疼痛病史;(2)临床表现,①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②疼痛大多从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可出现在月经前12 h,以月经第1天疼痛最为剧烈,持续2~3 d后腹痛缓解,以痉挛性疼痛多见;③痛经部位大多位于下腹部耻骨上,甚至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④可伴随恶心、呕吐、头晕、腹泻、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甚至晕厥;(3)妇科检查及B超均未发现异常。

1.3 纳入标准 (1)年龄15~35岁,月经周期规律[(28±7)d];(2)符合“1.2”项下诊断标准;(3)具有一定语言、文字接受能力;(4)本研究前半个月内未服用镇静药、止痛药、激素类药物;(5)自愿加入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经妇科检查、西医诊断、B超确诊为继发性痛经;(2)无法全程参与本研究;(3)年龄在15岁以下,35岁以上;(4)无法正常交流;(5)月经周期不规律;(6)触发点皮肤存在过敏、皮肤破溃或感染症状;(7)常有自发性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导致损伤后出血不止;(8)合并精神疾病或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或传染病;(9)合并糖尿病、恶性病、急性炎症、发热、精神病。

1.5 中止标准 (1)不能按研究方案坚持接受治疗;(2)发生不良事件;(3)出现了其他并发疾病或病情恶化。中止病例需分析中止原因及与本研究的关系,并记录中止时间。结果,对照组失访1例、退出1例,观察组失访1例,共脱失3例,脱失率4.41%,符合统计学要求(脱失率<15%)。

1.6 治疗手段

1.6.1 对照组 口服少腹逐瘀汤,该方以《医林改错》中的少腹逐瘀汤为基础进行加减,组方药材小茴香10 g、当归10 g、干姜9 g、川芎10 g、延胡索10 g、肉桂6 g、赤芍10 g、五灵脂10 g、炒蒲黄10 g、没药6 g,剂型为颗粒剂,由华润三九中药颗粒剂厂提供,于月经来潮前14 d开始服用,每天1剂(2小盒),早晚各1盒,100 mL开水冲服,以14 d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

1.6.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浮针,针刺腹部及大腿内收肌群浅筋膜层。

1.6.2.1 进针点定位及命名 根据进针点区域不同,将其命名为进针点1~6(图1),定位分别为①进针点1、2,双侧腹直肌上,平脐(约相当于天枢的位置);②进针点3、4,双侧髂前上棘沿连线分别向内平移约2 cm处(约相当于带脉的位置);③进针点5、6,双侧大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上4~6 cm处(约相当于阴包的位置)。

图1 针刺点位置及针刺方向

1.6.2.2 操作 使用浮针进针器进针,将针体全部刺入到皮下浅筋膜层,在皮下做左右各15°扇形平扫,频率约100次/min,每个进针点扫散时间约2 min,扫散同时配合运动再灌注。在6个进针点治疗过程中寻找针感反射最强点,进行留针固定,拔出浮针针芯,将塑料软套管留置于皮下,并用胶布固定与软套管连接的末端针座在皮肤上,6 h后将软套管拔出。操作过程要求无酸、麻、胀、痛等针感。

1.6.2.3 进针方向和再灌注活动 ①进针点1、2,刺入方向朝向耻骨联合,按压腹直肌,配合腹式呼吸训练;②进针点3、4,刺入方向朝向耻骨联合,约形成45°,扫散时嘱患者平卧,骨盆固定于床面;③进针点5、6,刺入方向向上朝向大腿根部,扫散时进行髋关节的内收抗阻训练,见图1~3。

注:黄色表示紧张、僵硬的腹直肌下段,为患肌;红点表示在患肌上方约5cm选取的进针点,进针后针尖朝向患肌。图2 患肌与进针点

图3 右手持针,进行扫散

1.6.2.4 治疗时间及疗程 于月经前7 d、月经来潮前3 d各施治1次,均留置软套管6 h,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1.7 指标检测

1.7.1 VAS评分 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月经前2 d患者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卡,根据自身疼痛感受选择合适的数字。

1.7.2 症状评分、痛经程度分级 按照国家卫生部药政局颁布的《中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0]设立,计算减分率,具体见表2~3。

表2 症状评分

表3 痛经程度分级标准

1.7.3 生活质量评分 治疗前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量表)[11]进行评价,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7.4 血清IL-6水平 治疗前及治疗后月经来潮48 h内,早晨采集患者空腹肘正中静脉血3~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

1.8 疗效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症状量表相关内容[10]进行评定,具体见表4,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表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2 结果

2.1 VAS评分 治疗后,2组VAS评分降低(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见表5。

表5 2组VAS评分比较(分,

2.2 症状评分 治疗后,2组症状评分降低(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见表6。

表6 2组症状评分比较(分,

2.3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后,2组生存质量、总的健康状况、生理领域、心理领域评分升高(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2组社会关系领域评分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环境领域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并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2.4 血清IL-6水平 治疗后,2组血清IL-6水平降低(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见表8。

2.5 安全性评价 治疗期间,2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针刺部位无出血、局部感染等事件反馈。

表7 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8 2组血清IL-6水平比较

2.6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9。

表9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原发性痛经是女性常见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甚至导致焦虑或恐惧,西医以对症治疗为主,可在短时间内缓解疼痛,但持久性欠佳。中医将原发性痛经归属于“经行腹痛”范畴,认为其病机是气血运行不畅、胞宫胞脉经血受阻,“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12]。

本研究采用少腹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将寒凝血瘀、瘀阻胞宫胞脉的病机作为出发点,予以化瘀散寒止痛,兼顾养血调经,最终达到经行血畅、腹痛缓解的目的,同时配合浮针,它是用一次性针具在患肌周围皮下浅筋膜进针并进行扫散灌注活动的针刺疗法,其疗效快捷,持续时间长,有效率高,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用中药。结果显示,针药联合可显著降低VAS评分、疼痛症状评分,表明浮针可有效缓解内脏(子宫)疼痛,其机理可能为降低筋膜中透明质酸粘滞性,恢复筋膜与周围组织之间的正常滑动,恢复正常的力学传导,准确地调节内脏筋膜张力,并激活壁神经节,从而顺利低调节子宫,使其恢复正常的律动,最终使原发性痛经得以缓解[13-15]。

目前,鲜有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生活质量、远期精神心理方面进行讨论。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后WHOQOL-BRFF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表明针药联合可改善患者生活起居、生理、精神心理、社会关系等相关因素,与王瑾等[16]报道的结果相似。

另外,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该因子主要是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合成及释放,可诱导急性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细胞毒性反应,使神经敏化,诱发痛经,并且导致骨骼肌疼痛和牵涉痛[17-18],而针药联合可能通过降低其水平来发挥疗效。

综上所述,浮针联合少腹逐瘀汤可降低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痛经程度及IL-6水平,改善围经期腹痛等相关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浮针进针原发性
AFP、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AFP、CEA、CA-199、CA-125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浮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在原发性甲亢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浮针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浮针疗法配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观察
外伤导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血巨核细胞体外扩散的相关性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