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思维导图遇见作文:拓宽·梳理·聚焦

2022-02-25郭小丘

教育家 2022年7期
关键词:导图习作笔者

郭小丘

习作力是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就统编教材而言,习作过程不仅是每个单元习作要素的落实与内化,还是学生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如何让学生的习作变得轻松、有趣,逐渐提升其习作表达的核心素养?笔者尝试运用可视化的“思维导图”,优化学生的习作路径。

思维导图网状的“点—线”分支环环相扣、处处相连、层次分明,恰好与习作的中心主题、素材内容的构思布局,内在相通,相辅相成。二者的结合具有可行性:将思维导图引入教学过程,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系统提炼生活经验,将独特复杂的内心感受或体验,创造性地“画出来”,利于后续文章的撰写。

以笔者任教班级的学生习作为例,笔者发现学生存在选材不清、详略不明、立意不深等共性问题。针对以上学情,笔者在单元习作教学中深入研究、持续实践,借助思维导图,探索出“拓宽·梳理·聚焦”的指导策略。

导图搭支架,拓宽构思路径

学生在习作中选择素材时往往存在与主题匹配度不高、思路不清,以及表达同质化的问题。习作的起点是构思,包括开放性、创造性地思考文章的素材与结构。思维导图易于发散思维的特点,恰好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想象空间,拓宽其构思路径。同时,思维导图具有的直观性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将零散的思考进行统整,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变得具体。以导图为支架,在文章的构思階段有着两大作用:

一是开阔选材思路。思维导图有不同形式的逻辑框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围绕主题尽情联想,随后将自己联想到的素材进行统整与归类,将其补充至树状图或鱼骨图等不同类型的思维导图框架中,以适配习作主题。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学生们有时会因为一个点触发了思维的开关,继而生发了诸多思考,就能够由点到线,产生对主题的深度思考。

如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该单元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描写景物的变化。恰逢深秋,笔者要求学生撰文描写秋天里的景物。刚听到作文要求时,不少学生抓耳挠腮,大呼秋天里的景物已被单元文章写尽,再无内容可写。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是学生的思维被局限在单元课文中,加之日常生活中缺少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一时不知该从何处开始思考。笔者启发学生“跳”出单元文章,观察校园里的秋天,围绕某个选定的意象相互讨论,思考并记录下关于这个意象的不同角度,而后借助思维导图不断延伸,讨论各个角度的变化过程。逐渐地,学生们的选材思路不断扩展,不同学生关注到秋日里不同的景物变化,部分学生甚至产生了描写多个景物的意愿。

二是明晰构篇思路。学生将开放性的思维落于笔端,最终绘制出的、一目了然的图形就是他们自己的思考路径。需要强调的是,引导学生时,教师一定要学会放手。这与传统习作落笔前的打草稿、列提纲有所不同。思维导图绝不是列提纲的“新衣裳”,它尤其强调发散性思维,教师不要提出过多具体的要求,要任学生思绪飞扬。

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为例。本单元要求“漫画”老师,写一写心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笔者借力导图开放性的特点,让学生围绕中心主题展开联想。除了温柔的妈妈、辛勤的园丁这样的比喻,有学生联想到激情的演讲家,因为老师总是激情满怀地讲课;联想到看似毫无关联的苹果,因为老师开心时的笑容如苹果般灿烂;此外,还有一些学生想到朋友、歌唱家、文学家、批评家,等等。学生们尽情联想,随意记录关键字词或相关的表情符号,想着画着,画着想着,等学生回过神来,不知不觉已记录了丰富的素材,连他们自己都感到惊讶无比。

此时,再提笔写自己心中的老师,何愁千篇一律?

导图分层次,梳理文章内容

写作中,很多学生的表达缺少重点,且停留于表面。思维导图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将其应用于小学习作教学,作为学生整理纲目、梳理结构的工具,有利于学生将所闻所见、所想所思的内容有条理、有层次地表达出来,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小学生对事物描写不深入、不完整的原因之一是没有找到清晰的写作角度。教师借助思维导图拓宽了他们的写作思路之后,便能够很容易地引导他们梳理现有素材,从中发掘不同的角度,确定文章立意,接着帮助他们找到不同立意之下的典型素材。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基本确定自己文章的立意、体裁,以及大致的写作内容。

与此同时,要想围绕主题完成一篇佳作,文章的内容需要充实而生动。对于小学生而言,如果不能将某个题目的概念具体化,文章就会干瘪无趣。而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因为鼓励学生围绕“主题”自由联想,使他们更容易捕捉到那些之前未曾发现的细节,以及触动心灵的细微情愫,那些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与信息产生的联想也自然地成为文章丰满的“血肉”。

如以《草》为题绘制思维导图,学生们围绕“草”这个关键词向外发散,联想到草的颜色、与季节的关系、与人的关系、象征的品质、古今中外人们对草的颂扬等。由“精神品质”继续展开,想到顽强的生命力、百折不挠的精神等;由“季节”展开,春天里,与小草的关联事物有哪些?春雨,发芽,孩子们的玩耍。夏天与小草又有什么联系?……想象着,梳理着,学生们的画板上逐渐生成了一张张思维的网状图,学生的思路随着导图系统化,心中想要呈现的“草”已成形,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所想所画确定想要突出的主题,较好地完成习作。

通过思维导图的辅助,学生整合、筛选素材,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有章有法,层层深入,有效提高了选择行文角度、注重细节表达的能力,实现授人以渔的效果。

沿着导图脉络,聚焦中心主题

真情实感可谓是文章的灵魂与生命。《文心雕龙》中提道“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习作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情”,激发学生以“辞”抒发情感的欲望。围绕主题写就的饱含真实情感的文章,才更具有感染力。

正如前文所述,思维导图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诸多细微的情愫,它以脉络状的形式将素材分支,学生在对事件或情感的延展中,更容易挖掘到或感动、或欣喜、或伤悲的杂味真情。

如主题习作最熟悉的一个人——我的妈妈。学生们与妈妈朝夕相处,对妈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除了外貌,学生们提到最多的便是妈妈的“唠叨”。他们大多觉得妈妈的唠叨令人心烦,班级中一时“叫苦连天”。笔者向学生发问:“既然唠叨这么不受欢迎,妈妈为什么还要这样呢?”

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唠叨背后的感情,笔者引领学生用思维导图来理一理妈妈的日常生活。以“妈妈”为中心主题,主干分支是大多数学生提到的妈妈们的共性:唠叨、勤劳。学生们回忆着妈妈每天做的大小事,并用关键词画出思维导图。画着画着,很多学生渐渐感到惭愧。一些学生表示,没想到妈妈的一天竟如此忙碌,自己从没仔细想过妈妈做了哪些事。经过联想,他们发现妈妈每天如陀螺般为家里的每个人服务。买菜做饭、洗衣烫衣、打扫房间……看似琐碎的家务事中体现着妈妈对家人的无限关爱。当妈妈做过的事一桩桩、一件件涌上心头时,学生感受到了“唠叨”中蕴含着的温暖,对母爱的理解更深,心中的感动与爱意也早已溢于言表、一触即发。于是文章情感有了,主题深了,字里行间便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聚焦习作中心主题,顺着导图的脉络,整体回顾梳理出的素材,从中挖掘对于主题的情感与态度,让情感的泉水随文字缓缓流淌。

课堂教学的实践验证了思维导图的效用。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利用其直观性、结构性、开放性等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地联想、有逻辑地建构,能够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提高其写作能力和习作质量。必须强调的是,教师无须强求学生绘制出标准、美观的思维导图,否则,思维导图不仅不利于优化学生的写作,还会成为一种负累。

责任编辑:王梓霖

猜你喜欢

导图习作笔者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老师,别走……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第6章 一次函数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习作展示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