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当有职业自尊
2022-02-25吴非
吴非
教师的名誉来自职业自尊,如果丧失这一点,不可能被社会尊重。
2021年底,北京市朝阳区某小学班主任痛骂学生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班级迎新年朗诵会上,一位小女生在同学朗诵时不够礼貌,教师厉声训斥,并动员同学羞辱、鄙视她。从视频内容看,那不是“批评教育”,连环炮式地攻击一名儿童,近于精神虐待。面对一名七八岁的小学生,教师的语言粗鲁尖刻,完全不像受过基本的职业训练,缺乏职业道德,个人也毫无职业自尊可言。从那些攻击性语言的熟练程度看,该教师在课堂上的失态,有可能是经常性的。
估计大多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但极少有教师会这样缺乏爱心、缺乏耐心。学生的文明教养,需要通过教育完善提升。低龄儿童的文明习惯,可以通过引导和交流,慢慢培育。即使该生违反课堂纪律,教师的处理方式可以很多,至少可以给她一个解释的机会,启发她了解参与集体活动的基本要求,因势利导,和风细雨,那种“下马威”“杀鸡吓猴”之类的把戏,其实很粗鄙,根本不是“教育”。
每年都有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的恶性事件发生,有些甚至造成不幸的后果,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教师对侵害学生权益的事件缺乏反思。比如,有些教师抱怨处分重了,“老师只不过一时激愤打了学生”“他只打了学生一个耳光,不可能造成学生受伤的”“他打学生耳光还是去年的事”“那个学生的确违反了课堂纪律”,等等。这些,是教师该说的话吗?还有没有职业自尊?一些教师总是强调学生难管理,总是强调学生顽劣,总是要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为自己的粗暴行为开脱。正是因为这些错误的认识,让一些伤害学生的事件一再发生。
在班级管理或课堂教学中,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个别学生的顽劣,甚至超出学校教育权限,需要社会干预。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应当具备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像朝阳区这所小学课堂上发生的事,本是小事,如果教师有基本的职业素养,绝对不会煽动其他学生来孤立一名学生;适当的提醒与批评,事后加强教育,学生会有改变的。遇上这么一点偶发小事,教师便丧失理智,也必然丧失职业自尊。遇上这类事,往往会有教师辩解是偶发,教师平时如何爱学生云云,可是,教师只要在学生面前显示出粗俗或野蛮,甚至仅仅一次,在部分学生心里,就是抹不去的伤痕,会成为长久的记忆。童心,本是一页白纸,只要有一道粗暴的线条,即使用尽绚丽的色彩,也难以掩饰或淡化。
教师爱护职业名誉,具备基本的职业自尊,能避免很多冲突。教师的教育力量,往往在于他在课堂所“示”的“范”:什么是尊严,什么是良知,什么是教养,什么是礼貌,等等。教师应在儿童面前,有爱与微笑;在少年面前,真诚而坦白,不怒而威。捋袖子、比嗓門,那不是“教育”,粗鲁野蛮是对课堂、对学生的践踏,也是对自我人格的贬损。
当人们离开学校,把学校教的知识忘掉,剩下来的,就是“教育”。这是先哲说的话。那么教师们是不是该想一想,那种声嘶力竭、怒火万丈、揎拳捋袖的样子,有可能跟随学生走向遥远的未来。学生记住了教师的野蛮,而教师本人却一无所知!
人们会客观地看到教师尽职尽责的一面,那本是职业常态。许多教师,在处理学生违纪问题上,总是为学生着想,尽可能保护学生。宽大慈悲,宁可放过学生,也不“从严”“从重”,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学生”,是未成年人。更有一些有爱心的教师,一生温和慈祥,如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他们的职业态度会成为学生的生命记忆。
教师暴戾的性格不仅有损名誉,也不可能培育出学生的好性情,不可能孕育智慧。当一代人成年之时,他们会记住受教育过程中的精神创伤,会记住教师的形象。教师有职业自尊,在任何情况下爱护个人名誉,并不容易,但教师必须努力去做,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职业要求。也许教师们对自己的工作现状并不满意,那么,他们能不能认真地思考一下职业名誉,能不能努力一些,让学生对受过的教育留存美好的记忆?
责任编辑:王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