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工院校劳动教育新路径探索与实践

2022-02-25杨景光杜淼张虹

职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新路径志愿服务劳动教育

杨景光 杜淼 张虹

摘 要: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探索和实践的课题。为探索技工院校劳动教育新路径,本文以北京电子信息技师学院与属地相关部门合作的“精神文明共建”项目为例,从搭建校社共育平台、建立宣讲引导站台、引入理实培训讲台、步入社会实践舞台四个方面展开讨论,为拓宽劳动教育形式提供更多思路。

关键词:劳动教育 新路径 “精神文明共建” 志愿服务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可见,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探索和实践的课题。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正式印发。同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加强技工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就加强技工院校劳动教育给出指导意见。

一、技工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技工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技工院校培养的技能人才在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方面的表现要突出。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具备较高的劳动品德,在工作中保持较高的热情和爱岗敬业奉献的精神,同时还要提高专业技能素养,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岗位工作。

开展劳动教育,要做到积极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有所了解并在思想上产生认同感,培养学生具有劳动精神以及逐渐形成劳动习惯,把理论和技能学习与劳动实践有机结合,帮助学生磨炼艰苦奋斗和精益求精的良好品质,使其成长为具有创造性劳动精神、热爱劳动、勤于劳动的高技能人才。

本文重点探讨如何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以学生乐见、效果显著的方式开展校内外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这是固化技工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建立学校与社会各方资源共享的平台,健全工作机制,有效整合资源,发挥各方优势,形成较为稳定的服务性劳动合作模式,引导、鼓励学生深入社区、公共场所,开展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劳动实践。以真做、真干、真实践的方式,对学生开展切实能够服务社会以及让学生真正成长进步的劳动教育,从而培养他们勤于劳动、热爱劳动、自愿奉献、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渗透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强调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生活学习,组织引导广大学生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二、开展“精神文明共建”項目创新劳动教育路径

学校育人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把育人大课堂搬进社会,让学生能够自我丰富和完善人生;把社会资源带进校园,发挥协同育人、共建共育的教育理念。要深入推进育人方式,不断丰富学生内心世界,尽可能保证职业教育迸发出更大的生机活力,为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奠定坚实基础。

北京电子信息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开展以“精神文明共建”项目为抓手之一的劳动教育,不断加强学院与属地相关部门的合作,探索一种校社劳动共育新路径,组织开展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校内校外劳动活动,以提升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取得劳动教育的效果,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劳动的价值,以高质量、长效化的志愿活动来服务社会。

(一)搭建校社共育平台,培育劳动教育土壤

针对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和公交站台排队候车等实际问题,学院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走访,与属地公交文明引导大队负责人和引导员了解沟通,最后一致认为,在学校附近的公交站台设立志愿服务文明引导岗,志愿服务文明引导岗由公共文明引导员和学校学生志愿者共同负责,积极规范文明乘车秩序,充分保障公交站台候车乘客的安全,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意识教育。

2018年3月,学院与通州区精神文明办公室多次沟通,与公交中队多次协调,从实际出发,以服务社会、培育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了“精神文明共建”合作关系,为后续开展切实可行的校社共建劳动教育搭建了有利平台。

(二)建立宣讲引导站台,促进劳动意识入脑入心

邀请引导员、宣讲团走进学院,共同开展“厉行节约·垃圾分类·文明践行”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帮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养成主动分类、自觉投放、正确引导身边人的行为习惯;号召“光盘行动”,倡导全体学生珍惜粮食,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全体学生积极行动起来,认识到任何平凡的劳动都是创造,从而更加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

加强宣传引导,是学院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横幅、宣传画、微信公众号、广播、橱窗、短视频等载体宣传劳动精神,使劳动精神内化于学生之心;邀请劳动模范、典型榜样走进校园,讲述劳模故事,向榜样学习,使劳动精神外化于学生之行。

(三)引入理实培训讲台,加强岗位技能专业培训,提升劳动与服务技能

为培养学生劳动观念,体会“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学院邀请通州区文明引导中队资深文明引导员走进校园,开展了“携手共建文明站台新时代,志愿服务共育学子展未来”专项培训活动。

在培训中,学生明白了“行行有标准、隔行如隔山”,学习了从引车入站到送车出站的旗语动作及文明引导语言,掌握了更为专业的文明引导语言和引导方式,提升了站台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同时,深刻了解到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在各自工作岗位上要追求卓越就必须付出努力,从内心深处感谢劳动者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并表示会更加尊重和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四)步入社会实践舞台,长期服务,历练成长

学院组织学生来到公交车站台,开展文明引导工作。2018年3月至今,先后开发共建文明站台3处,开展共建活动80次,参与共建的引导员累计达到316人次,学生志愿者参与共建超过400余人次,输送学生平安上车和当地居民乘客超过10余万人次。

每一次共建当中,学生志愿者们热情、细心、周到的志愿服务得到了在场同学和当地市民的高度赞扬与肯定,“精神文明共建”项目被师生们赞誉为“惠民工程”。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发扬劳动精神,体会劳动带来的幸福感,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加深了理解和体会,深刻感受到“劳动最光荣”的内涵。

三、发挥新路径育人的辐射作用

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与应用,学院“精神文明共建”项目不断推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实现了劳动教育目标的同时,还发挥了良好的辐射作用。

辐射作用一:壮大了学院的志愿者队伍。几年来,学院志愿者协会在学院有了很大的影响力,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关注。同时,也有很多学生认可这种服务行为的公益性和服务性,认为志愿服务工作十分有意义,很光荣、很务实也很伟大,从而纷纷加入其中,壮大了志愿服务队伍,也增强了学院志愿服务能力。

辐射作用二:圆满完成了多项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学院学生志愿者除了完成公交车站文明引导工作,每年3月份在全院集中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6·26国际禁毒日期间开展“健康人生,绿色无毒”禁毒宣传活动,积极参与学院组织的各项技能比赛的服务引导工作外,还积极参与社区敬老院“爱老敬老”慰问活动、参加北京展览馆城市科学节、北京世园会、“冰雪项目健身指导员进基层”等志愿服务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期间积极投入到社区战疫工作中。志愿者们以热情友好的工作态度、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规范专业的服务水准,圆满完成各项志愿服务任务,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充分展现了青年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

辐射作用三:树立了学校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在劳动教育共建项目的大力推进以及学生志愿者、共建单位引导员的不懈努力下,几年来,学校周边的公交车站的文明环境有了很大改善,规范了各路公交车的停车位置、站台候车乘客的排队秩序,杜绝了候车人群的吸烟、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营造了一个和谐、文明、规范的公共交通站台。学生志愿者们认真的服务、耐心的讲解,得到了社会公众的一致肯定,为学院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精神文明共建”项目对学生的影响

学院把公共文明引导作为载体,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共建,为共建双方的教育宣传、社会实践搭建良好的育人平台。在过去的三年中,文明引导员经常带着自己感人的故事走进学校,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带动文明引导之风。学生在志愿服务的实践活动中,增强了劳动意识,真正锻炼了自己能力和素质,培养了奉献精神,提升了意志力和社会责任感。

学院开展“精神文明共建”项目劳动教育,引入文明引导员的榜样故事、岗位技能、奉献精神,拓展劳动教育的途径,使劳动观念、劳动意识通过多种形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学生,是一次收效良好、较为成功的探索和实践。

劳动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担负起时代的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积极引导学生在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中绽放青春光芒,让劳动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当中绽放光彩。学院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为抓手,不断创新劳动教育的载体及途径,促进劳动教育成效,评估劳动教育成果,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北京电子信息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新路径志愿服务劳动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