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职业技能培训扩容提质筑牢经济社会发展人才之基
2022-02-25陈玉杰
陈玉杰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立足劳动力市场变化趋势
高位谋划
“十四五”时期,我国劳动力市场生态将发生重大变化。在劳动力供给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劳动力供给总量持续减少。
中国养老周刊预测,我国2022年可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33年左右进入超老龄化社会。在劳动力需求侧,新技术和产业革命“双刃剑效应”显现,大量普通劳动者面临工作岗位转换,新的职业类型、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不断涌现,人才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研究提出到2030年,多达2.2亿中国劳动者(占劳动力队伍的30%)可能因自动化技术的影响而变更职业。同时就业的灵活性增加,劳动关系出现新变化。
这些变化表明,我国劳动力要素将由增量投入为主转向以存量开发、结构优化和素质提升为重点。
《规划》强调深化劳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实施技能中国行动、进一步健全完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这是改善劳动力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挖掘劳动力资源潜力和创新创造活力,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
坚持就业导向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职业技能培训是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规划》强调适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根据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人才强国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培训效益,提升群众获得感。
《规划》提出加强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培养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加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建筑业以及现代农业等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推进乡村建设工匠等本土人才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工巧匠。实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技能人才智力支持,增强其内生发展能力。另外,为促进培训与就业的衔接、与产业的联动,《规划》明确要健全技术工人需求动态监测分析体系,完善急需紧缺技术工种目录编制发布制度;对接技能密集型产业,引导培训资源向市场急需、企业生产必须等环节集中。
创新政策举措
积极应对新问题新挑战
當今,我国经济和社会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信息和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互动方式、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
为了在数字化的工作环境中进行生产发展,劳动者需要强化数字技能。
信息技术也对传统培训方式产生较大冲击,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蓬勃发展。同时,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经济向各个行业领域渗透,产生了很多新业态,催生了很多新职业,也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对于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规划》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规划》明确提出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加强全面数字技能培训,推进培训资源库开发应用,支持职业技能线上培训平台建设。线上资源可以帮助弥合地理鸿沟,减轻由于缺乏高素质教师、缺乏培训机会或缺乏获取信息来源而造成的不平等,推动优质培训资源向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聚集,补齐培训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同时,为促进新业态新职业的规范发展,《规划》提出适应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发展,广泛开展数字化技能、媒体运营、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培训;围绕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加强新职业发布及国家职业标准编制工作,夯实培训基础。
深化关键领域改革
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规划》将深化改革贯穿于其中,聚焦职业技能培训领域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破解制约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开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引进、激励机制,推动技能人才培养基础能力建设和培养方式改革创新。
《规划》提出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机制,扶持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展产训结合城市和企业试点,促进产业发展、企业生产和培训有效衔接。标准是培训工作开展的基础和保障。《规划》要求建立健全职业培训工作多元化、多层次的标准框架体系,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化建设工程,规范职业技能培训教材与数字资源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同时,《规划》明确要探索建立技能学分,实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学历证书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推动高技能人才直接落户,提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另外,在加大对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力度的同时,《规划》提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培育、使用技能人才成效突出的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企业进行表彰,以调动相关部门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为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