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刍论
2022-02-25王雪梅
王雪梅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担负着为学生语文学习打基础、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树立学生正确阅读观的责任。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文本为依托,对语文知识进行讲解,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培养。文章对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论述,以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有效性;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2)09-0076-04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高度结合的学科,其丰富的内涵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任务。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属于个性化行为,能够使读者真情流露,让读者主动接受熏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巩固学生字词等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阅读任务。本文论述阅读能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究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阅读能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学生不仅要注重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还要注重对课外知识的理解与积累,因此要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语言的发展、审美能力的形成都与它有关。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就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唐代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戏剧家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图书,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作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由此可见,阅读极为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长久发展意义深远。
1.阅读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生年龄小,正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这一阶段扩大阅读范围,能增长学生的见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形成个性品格,促进学生自主发展。阅读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文学素养,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得学生排斥阅读,性格比较孤僻、忧郁。学生有自己的个性,需要教师予以尊重,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适当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给予学生充分发展个性品格的机会。
2.阅读能够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
阅读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关键阶段,教材内容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因此开展课外阅读十分重要。教师要坚持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原则,教授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课外阅读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能力,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小学生学业压力小,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知识。在这一关键阶段,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帮助学生找到好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懂得灵活变通,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3.阅读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开发
小学生处于智力开发的关键期,扩大阅读范围,能够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具备更加灵活的思维,掌握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可以轻松地予以解决。6岁~12岁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应积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收集和吸取知识,适当增加阅读量。教师要把握住这一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关键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挖掘学生的聪明才智。
4.阅读能够促进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
好的书籍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阅读好的书籍能够促进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学生阅读一定量的现代文学和经典名著,能够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提升文学素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还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学生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二、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然而,部分教师缺乏对教材的研读,加之学生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阅读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1.教学方法不够完善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完善,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会招收很多年轻教师。这些年轻教师虽然学历较高,但缺乏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教学水平有限。有些教师只注重打造生动有趣的课堂,专心致志地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因素,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往往会忽略教学内容的传授,这不利于夯实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使得许多重要的知识“蜻蜓点水”般掠过。部分有经验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直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上述问题的存在,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夠到位,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不够明确。二是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难以适应教学需要。三是部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没有关注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年龄特点,仍旧复制原有的经验,脱离学生的实际。
2.问题设计缺乏阶梯性和启发性
所谓问题式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因此,课堂问题设计尤为关键,直接影响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了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好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然而,在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设计的问题缺乏阶梯性和启发性,不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部分教师虽然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但不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提问的技巧性,不能激发学生表达欲望。部分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显,缺乏相应的深度,使得学生在文本中就能找到答案,缺乏思考和判断。同时,这种问题缺乏趣味性,难以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热情。阅读需要静下心来,这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设计的问题不合理,不仅难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3.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为了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然而,在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得学生在阅读中迷失方向,无法准确地把握阅读的重点和难点。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部分教师总是采用夸奖的形式让学生坚持自己的个性,无论学生怎么阅读,只要按时完成阅读任务,就进行表扬。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过于放手会使学生误认为自己的阅读方法完全正确,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4.学生缺乏阅读意识
调查研究表明,部分学生缺乏阅读意识,没有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部分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阅读不如背诵考试内容来得实在。学生缺乏阅读意识,投入阅读的时间较少,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低下。
三、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完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年轻的语文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为了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可以经常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了解教学现状,积极完善课堂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还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年轻的语文教师在不断丰富自身教学经验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课堂教学容量,突出课堂教学重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李时珍》一文时,教师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学习课文的重点词语,了解《本草纲目》的相关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要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要正确辨认汉语拼音,熟练掌握生字词。在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对文章进行分析,了解《本草纲目》的编写过程,以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学习李时珍刻苦钻研的精神。此外,教师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课文内容。
2.设计阶梯性和启发性问题,提高学生课堂专注度
课堂问题设计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专注度,影响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读课文,设计具有阶梯性和启发性问题,以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文时,教师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学会生字新词;把握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三次试验的过程及揭示的秘密;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系列阶梯性和启发性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利用问题进行课堂导入:同学们,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出示雷达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在导入新课后,教师可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如,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与蝙蝠有什么联系吗?问题的提出,能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阅读共享活动,增强学生之間的沟通与交流
相比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会更为顺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经常开展阅读共享活动,以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比如,可开展小组阅读共享活动,让学生讨论和交流各自的阅读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分享阅读体会和感受。
例如,在教学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时,教师可开展阅读分享活动,将班级学生分成6个小组,安排这6个小组分别阅读《亡羊补牢》《永远的败兔》《黔驴技穷》《戴瓮帽的傻子》《前车之鉴》《狐假虎威》等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在活动中,教师可先让学生独立阅读,然后在小组内进行分享,交流阅读体会和感受。比如,《前车之鉴》的故事讲述的是西汉时期,洛阳人贾谊从小就有天才儿童的美誉,汉文帝听说他很有才学,请他进京担任博士,问他治理国家的方法。贾谊主张要以秦朝灭亡作为镜子,时刻提醒自己施行仁政,让老百姓休养生息,重视农业生产,才能使国家强大。故事告诉人们在做决策时,可以借鉴先前的经验,先前的失败,可以作为以后的教训。在小组内分享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班级进行分享。阅读分享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还能让学生分享各自的阅读体会以及阅读技巧。在分享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的寓言故事,增加阅读量。因此,开展阅读共享活动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途径。
4.合理引入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受到广大教师的推崇和喜欢,成为教学的得力助手。学生年龄比较小,思考问题还不够全面,理解能力較弱。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较为著名的一首。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品德修养。为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水调歌头》歌曲,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为学习古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取、语文素养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的现状及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语文教学应致力于教学模式的创新,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学习欲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语文阅读教学担负着为学生语文学习打基础、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树立学生正确阅读观的责任。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就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任海宁,马岩.把握语文要素,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以语文S版与统编本教材比对研究为例[J].语文建设,2019(16).
[2]陈小玲.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7(08).
[3]王兴.如何提升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语文教学通讯,2014(04).
[4]余虹.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的有效性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0(04).
[5]麻生杰吉.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青海教育,2020(05).
[6]施玉琴.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9(14).
[7]黄远香.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探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8(09).
[8]敖艳梅.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内蒙古教育,2016(04).
[9]陈郑琰.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10]章珊珊.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11]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12]谢卓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02).
Discuss on the Strategy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Wang Xuemei
(Heping Street Primary School, Liangzhou District, Wuwei City, Gansu Province, Wuwei 733000, China)
Abstract: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bears the responsibility of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Chinese learning, cultivating students' reading habits and establishing students' correct reading view. Reading teaching has always been the top priority of Chinese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rely on text in teaching, explain Chinese knowledg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so as to innovate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methods, stimulate students' reading interest, mobilize students' reading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improve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teaching quality, and improve students' Chinese core competence.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teaching strategies; effectiveness; teaching efficiency; teaching quality; core compet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