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混龄自主游戏的组织与开展
2022-02-24徐蕾
【摘要】混龄自主游戏指幼儿在游戏中与不同年龄的同伴互相协作、交流沟通、共同游戏。这一游戏形式能够培养幼儿的能力,促进每个幼儿健康成长和发展。文章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幼儿混龄自主游戏的组织与开展。
【关键词】幼儿;混龄;自主游戏
作者简介:徐蕾(1985—),女,江苏省扬中市第二幼儿园。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游戏来源于生活。”在主题活动“有趣的豆宝宝”中,江苏省扬中市第二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有关“黄豆”的子主题活动。幼儿们提问:“我们在幼儿园喝的豆浆是怎么做出来的呢?”针对幼儿的疑问,师幼共同搜集豆浆机、石磨等材料,共同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磨豆浆”。幼儿们对古法制作豆浆颇感兴趣,在区域游戏中初步了解了制作豆浆的传统方法,获得认知和技能的综合发展。
一、案例分析
(一)案例:“我们磨的豆浆怎么像水一样?”
1.案例观察
观察时间:2021年11月15日(10:00—10:30)
观察对象:幼儿A(男7岁)、幼儿B(男7岁)、幼儿C(女6岁)
制作材料:石磨、刷子、黄豆、水(见上图)
活动实录:幼儿A、幼儿B、幼儿C来到科学区准备磨豆浆,这是新材料投放后幼儿们第一次参与游戏。幼儿B把黄豆放入石磨上的洞中,对幼儿A说:“快转,快转。”幼儿A一只手抓住石磨的手柄,使出了很大的力气,但是石磨旋转得很慢。幼儿B见状也抓住手柄,两个人一起旋转石磨,石磨旋转的速度变快了。然而转动了八九圈,只有碎豆渣出来,没有豆浆流出来。
幼儿A:“你的力气太小了,所以磨不出豆浆。”
幼儿B:“黄豆太硬了才磨不出来的。”
幼儿A:“再转快点。”
两个幼儿都抓住手柄旋转,石磨转了10多圈,还是没有豆浆流出来。
幼儿C说:“这里有水,是不是要加水?”大家一致同意。于是幼儿C朝洞口倒了些水。幼儿A和幼儿B继续转动石磨,开始有水从石槽中流出了。幼儿C又不停地加水,还是只有水和豆渣滓流出来。
幼儿A拿起杯子问笔者:“老师,为什么我们磨的豆浆不像我们喝的豆浆那样浓啊?”
笔者拿起黄豆对他们说:“你们摸摸,这些黄豆是什么样的?”
幼儿A:“硬硬的。”
笔者说:“如果让黄豆变得软一点是不是可以磨出豆浆呢?”
幼儿B:“怎么把黄豆变软呢?”
幼儿A:“家里的饭是用水煮的,米本来也是硬的,用水煮了就软了,我们用水泡一泡。”
这时候,他们高高兴兴地去泡黄豆了。大约过了五分钟,他们开心地和笔者说:“老师老师,黄豆变大一点了,应该可以磨豆浆了吧。”笔者鼓励他们进行尝试。
石磨里有很多碎豆渣,幼儿A提议先把石磨清理干净。幼儿A用刷子刷石槽,幼儿C找来废旧笔筒接住碎渣。幼儿B想要打开石磨看看,可是石磨太重了,于是他提议:“我们一起把它打开,用力!”两人合力将石磨打开了,里面有好多碎豆渣。
将石磨清理干净后,幼儿们用泡了一会儿的黄豆继续磨豆浆。幼儿A和幼儿B一起使劲旋转石磨,幼儿C用瓶子接豆浆,石槽里流出更多的豆渣,瓶子里的豆浆还是淡淡的。
幼儿们拿起瓶子看了又看,说:“怎么还是像水一样?”
2.教师分析
(1)根据游戏主题创设互动性的区域活动,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区域活动“磨豆浆”迎合了幼儿的兴趣,是主题教学活动的延伸。教师根据主题的开展、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及时更新环境和材料,所提供的生活中不常见的石磨大大激发了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真正体现了区域游戏的互动性。
(2)尊重幼儿,支持、鼓励幼儿与同伴、教师交往
游戏中,幼儿们共同合作,分工明确。幼儿A和幼儿B年龄较大,在游戏中始终发挥主导作用,不停地忙碌着,在幼儿B一个人力气不够时,幼儿A主动加入帮忙。而幼儿C年龄较小,则更多地在旁边观察两人的操作,并提供适宜的帮助(如用杯子接流下来的豆渣)。在磨不出豆浆时,幼儿C看到桌面上的水,提出加水的建议,也为游戏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清理石磨时,幼儿B让幼儿C帮忙一起扶好石磨,幼儿A则用刷子清理石磨。幼儿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的多元互动中获取更多的生活经验。
(3)教师深入参与和指导游戏,建立平等的师幼互动关系
一是适宜性,即教师在不干涉幼儿活动的前提下,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案例中,教师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游戏情况、游戏积极性及交往能力,适时参与幼儿的活动,与幼儿共同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二是启发性,即教师通过启发式讲解或提问来促进幼儿积极思考,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案例中幼儿两次尝试失败向教师求助时,教师没有直接告知其方法,而是和幼儿一起观察思考,提出新的猜想,以问题引导幼儿向正确的方向继续探索,从而使幼儿获得自主学习经验及成就感。三是及时性,即教师认真倾听、观察、判断幼儿的游戏情况,在幼儿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帮助,不断激发幼儿的探究积极性。
在区域小结时,教师和幼儿一起探讨磨不出豆浆的原因。混龄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不同,在交流中,他们通过分享来扩展经验,从而使幼儿个体的经验变成幼儿共同的经验。教师通过观察及时调整、添加游戏材料供幼儿探索,如没泡过水的黄豆、浸了水的黄豆、泡发好的黄豆,让幼儿尝试用不同材料探索不同的结果,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和举一反三能力。
(二)案例:“浓浓的豆浆出来啦”
1.案例观察
观察时间:2021年11月16日(10:00—10:30)
观察对象:幼儿A(男7歲)、幼儿B(男7岁)、幼儿C(女6岁)、幼儿D(男6岁)
環境与材料:根据幼儿昨天的游戏情况,笔者在活动区域投放了没泡过水的黄豆、浸了水的黄豆和泡发好的黄豆,让幼儿尝试用不同材料探索不同的结果;投放豆浆制作过程的图例,方便幼儿参考、对比自己的操作方法是否正确,并在区域游戏前介绍了投放情况(见下图)。
活动实录:幼儿A迫不及待地来到石磨前,并邀请昨天共同参与游戏的幼儿B和幼儿C加入,幼儿D也参与了游戏。幼儿A看着不同瓶子里的黄豆,摸摸捏捏,选择了泡发好的软软的黄豆,倒在石磨洞里,和幼儿B一起逆时针旋转石磨。
转了五六圈后,有白花花的豆浆开始沿着石磨壁缓缓流淌下来,幼儿D大声地说:“出来了,豆浆出来了。”幼儿A对他说:“快刷到杯子里啊。”幼儿D拿起刷子刷豆浆,幼儿C拿起杯子接豆浆。
幼儿B和幼儿A旋转得更快了,不一会儿石槽里都是白花花的豆浆。这时幼儿A拿起小刷子,把豆浆刷到杯子里,对幼儿B说:“你接着转。”并让幼儿C加水。幼儿C倒了一点水到洞里,然后拿起杯子接豆浆。
幼儿A和幼儿B一起旋转石磨,这一次他们顺时针转石磨,方向和刚才不一样,旋转了很多圈都不见有豆浆流出来,幼儿C喊起来:“反啦,转反啦。”
但是,幼儿A和幼儿B还是按顺时针的方向转了四圈,豆浆还是没出来。这时幼儿A停了下来,试图往反方向用力。幼儿B调整了姿势,用另一只手和幼儿A一起逆时针旋转用力,豆浆又流出来了。幼儿C拿起装水的大杯子和笔筒仔细看了看,最后拿起小杯子接豆浆。
2.教师分析
(1)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案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通过观察不断为幼儿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和环境。而幼儿作为探究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区域小结分享交流自己的游戏经验,自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
(2)教师与材料的互动。教师投放的磨豆浆操作步骤图对幼儿的游戏有隐性指导的作用;投放不同状态的黄豆,为幼儿的探索活动提供支持和引导,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愿望。
3.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本次游戏加入了新的小伙伴,年龄较大的幼儿A像个小首领一样,给同伴分工,指挥同龄的幼儿B和自己一起转石磨,还时不时吩咐弟弟妹妹加水,指挥年龄小的幼儿D用刷子刷豆浆,让幼儿C用茶杯接豆浆。小龄幼儿在观察大龄幼儿操作时发现问题(石墨转反了),也为游戏活动的正常运行提出正确的建议。幼儿们在合作游戏的过程中相互沟通、协调、分享、交流,发展了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
4.幼儿与材料的互动
因为有了前一天的游戏经验,幼儿在选择材料时,直接选取了已泡发好的黄豆,所以很快就磨出了豆浆。幼儿C对装水杯子和笔筒进行观察和比较,在游戏中获取了经验。幼儿主动与材料互动,调动了积极性,体验了发现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发现石磨的旋转方向错误也是影响探索结果的原因之一,虽然幼儿发现了这一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对石磨旋转的方向不太明确,没有解决问题;磨豆浆时,幼儿想加水时就加水,对加水的时机并没有进行探索。
在幼儿游戏时,如何记录幼儿的探究过程,引导幼儿把所观察、探索到的经验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促使幼儿更细致地观察和思考,帮助幼儿建构知识体系与积累生活经验,为教师提供分析依据,亟须教师做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二、案例整体评价
案例中,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入手,观察和记录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能够为幼儿创设具有趣味性、教育性、探索性、操作性、创造性的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游戏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通过亲身操作、观察和实验,认识物体的特征和物体之间的关系,解释事物现象,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一)教师放手,幼儿主动探索
案例中,不同年龄的幼儿对“磨豆浆”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笔者放手让幼儿主动探索、发现,让他们在“直接观察、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并获得经验。笔者作为幼儿学习的观察者、陪伴者、引导者和支持者,在游戏过程中及时关注幼儿的表现,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再做出适宜的反应和隐性指导。
在幼儿提出问题后,笔者通过启发式提问来促进幼儿积极思考,进一步探索,这样基于幼儿问题情境、切合幼儿需要的引导达到了良好的指导效果。教师充分尊重和信任幼儿,有利于唤醒幼儿的主体意识,让他们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游戏活动,从而获得发展。
(二)共同讨论,幼儿分享经验
每次游戏结束后,教师都会组织幼儿展开讨论。首先,让幼儿介绍“今天玩了什么?”(观察幼儿的表达是否完整),“在游戏中碰到了什么困难?是如何解决的?”(引导幼儿分享成功经验)。最后,教师帮助幼儿总结在游戏中掌握的技能,提醒幼儿多体验不同的区域活动,从而获得均衡的发展。
区域点评环节中,同伴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一方面可以将自己的游戏经验分享给同伴,另一方面,幼儿讲述自己办法的过程也是经验分享的过程,有利于营造一个“社会学习”环境。
(三)混龄游戏,促进互动交往
混龄游戏中,大龄幼儿表现出超强的领导力,不断调整策略指导小龄幼儿,同时小龄幼儿在活动中的发现对游戏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他们学会了协商、谦让、合作等重要的社交品质和技能,游戏能力也逐渐增强。
总而言之,混龄自主游戏的开展使幼儿的活动空间、创造空间和教师的教育空间都得到了充分发展。教师通过区域游戏环境的创设、活动材料的投放,让幼儿充分体验到了自主游戏的乐趣和合作交往的快乐。教师根据不同幼儿的年龄和特点,设置不同层次的游戏目标,通过分年龄、分难度和分层次的方法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这对幼儿的发展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刘文婷,谷忠玉.科学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问题的探析[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4(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