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基础》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路径研究
——以红色盲盒为例
2022-02-24沈忱
沈忱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201620)
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特色。它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当今教育发展的形势下,艺术设计教育工作更要发挥专业优势,聚焦专业特色,开展课程改革,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一、 《设计学基础》课程融合红色基因,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1]2016年5月,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指出:“依托文化文物单位馆藏文化资源,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是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2]
红色文创产品作为传承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载体,是红色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手段,将红色文化基因灌注于实物中,有助于人们更直观地感受红色文化的内在精神。开展红色文创产品设计,也是高校视觉艺术作品中融入先进理念的实际行动。
高等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课程思政是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对提升当代青年学生文化自信,促使现今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铸就高尚的道德品格,培养青年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靠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020年5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也强调:“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3]笔者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将设计学类专业课程知识与红色文化教育有机结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发挥设计学专业特色,积极响应课程思政的要求,引导学生创作红色文创作品,向红色文化丰碑致敬,以此激励青年一代,加强大学生党性教育,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革命精神,向建党百年献礼是设计学类专业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是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当代科学技术与数字艺术的深度融合为主导思想,充分依托设计学的方法与理念,旨在培养多媒体展演空间设计、沉浸式娱乐设计、数字互动竞技等相关应用领域的具备良好艺术与人文修养,熟练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的多学科综合应用能力等核心能力,能够从事创意设计与制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
作为艺术与科技专业的专业主干类课程,《设计学基础》课程通过讲解艺术设计方法、形式语言与设计符号,采用理论讲授结合设计项目课题训练的方式,使学生基本掌握设计学的原理及概念,具备系统完整的设计理念,同时引导学生开展设计课题实践,培养学生基于特定创作领域和主题的创作能力。同时,课程也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作品创作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在创作中注入体现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探索依托上海红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结合《设计学基础》课程开展课程思政。通过优化课程设计,让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发挥好课堂主渠道;通过创意赋能,将红色文化与潮流文化碰撞出妙趣横生的创意。
二、融入红色基因的《设计学基础》课程思政的实践创新路径
红色文化在先验层面表现为红色文化基因,在经验层面则表现为红色文化资源,它们是红色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物质文化资源承载与阐发了精神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精神文化资源也依托与活化了物质文化资源,它们是有机融合、相得益彰的整体。[4]
笔者注重树立正确的《设计学基础》课程的价值观导向,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挖掘《设计学基础》课程的隐性教育因素,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将思政元素融入《设计学基础》,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三个层次完善《设计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实现《设计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能力目标与思政目标的有机统一。做到聚焦专业特色,融汇思政元素,淬炼初心使命,聚焦立德树人,完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红色盲盒设计实践,创作出年轻化的红色文创作品,用红色盲盒这一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作为宣传红色文化的物质媒介和途径,让红色文化精神走进当代大学生的内心。
《设计学基础》课程的知识目标是通过价值引领、系统的理论引导和一系列的各种类型的设计课题练习,让学生基本掌握设计学的基础理论和设计造型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视觉感受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提高设计造型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加强学生对结构的分析、对空间形态的认识、对物质质感的表现,提升人文与审美的修养。《设计学基础》课程的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从具象的对象中,提炼造型基本要素、凝练和抽象出图形和符号、分析设计元素和设计语法的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对设计具备独立客观的批判性的判断和评估的设计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基于特定的创作主题,基于时代符号和创新精神,进行视觉化作品塑造的创作能力。建立教赛融合机制,探索赛教融合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设计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设计学基础》课程的思政目标是发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增加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在发现美的基础上创造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基于对《设计学基础》三大目标体系的充分认知,笔者在课程思政与红色基因的融合实践创新方面,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了深度探索:一是聚焦专业特色,融汇思政元素,淬炼初心使命,聚焦立德树人,完善课程教学目标,内化以赛促学,构建多层立体教学模式。二是寻访红色资源,缔造第二课堂,充分结合潮流文化,创新传播形式,设计红色盲盒,弘扬文化自信。进而筛选时代文化精神,灌注地域红色文化,凝练红色符号,传承红色基因。在整体教学环节的设计中,融入建立积极向上人生观的意识,融入继承传统文化和重拾责任的理念,融入工匠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审视自己创作传播的价值观,在创作中注入文化元素和红色基因,做好新时代的文化活化者和传播者,在巩固设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构建多层立体教学,优化课程教学设计,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多层递进式立体教学模式,围绕教学的创新理念和思路,将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入《设计学基础》教学创新实践,将课程的传统线下课堂与线上教学平台结合,架构结合传统线下课堂与线上教学平台各自特点与优势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合理规划线上线下教学的学时和内容,弥补传统线下授课的不足,展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探索。
在打造多层递进式立体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首先整理设计资源、筛选设计主题,对红色文创产品设计定位,将文创产品设计课题实践、设计比赛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将课程思政目标逐一分解到课堂的思政目标,以设计之力助红色基因的传承与传播。其次以设计实践项目拓展教学内容,通过课程专业知识技能的讲解,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设计学基础》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让学生经历从设计兴趣的激发,到理解专业知识之后的设计调研与探索,再到逐步开展设计实践,拓展设计应用,构建己方设计知识体系这样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并实施线上和线下综合的过程性考核评价。
(二)聚焦立德树人,设计红色盲盒,弘扬文化自信
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寻访地域红色资源,缔造第二课堂,对于《设计学基础》课程思政与红色基因的融合实践创新是十分重要的。《设计学基础》课程思政与红色基因的融合实践创新路径,除了聚焦专业特色、融汇思政元素、灌注地域红色文化、融入红色盲盒设计、结合红色文化品牌、创新文化传播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实践创新路径。
红色文化始终代表着各个时代的先进思想与观念,是一种与时偕行、革故鼎新,具有革新性、先进性、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4]。为了将红色文化带进课程,让红色文化资源在《设计学基础》的课程内容中有机渗透,笔者带领同学们实地参观了上海这座 “初心之城”的多处红色地标,让同学们在强烈的视觉效应和心灵震撼中学习党史,感受红色氛围,寻找设计题材。
在参观中共四大纪念馆的过程中,同学们被“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成就”的两个“第一次”所深深吸引:“第一次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指出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天然同盟者。”“第一次将党的基本组织由‘组’改为‘支部’,规定‘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个支部’。”[5]“原来党组织的‘细胞’是在这里完型的!”“我们熟悉的‘工农联盟’原来就是从中共四大提起的。”“我在书上看到的《工农联盟》主题雕塑原来是在这里呀。”同学们兴致盎然,叽叽喳喳议论开来。有了这样的感性认知后,笔者提醒同学们,一百年前,很大一部分革命志士都是00后,现当代大学生群体也主要由00后组成,你们能不能给百年前的同龄人设计几件作品?能否用当代00后喜爱的盲盒来诠释100年前革命志士的壮志豪情和党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红色盲盒这一年轻人群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作为宣传红色文化的物质媒介和途径,为《设计学基础》课程注入红色基因?
用红色盲盒这一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作为宣传红色文化的物质媒介和途径,大家认为这个主意很不错,但是,有些同学感到困惑。他们委婉地表示,自己对游戏、武侠、魔幻的内容更加熟悉和感兴趣,而间隔百年的历史,则年代太久远,也太陌生了,不知道该从何入手。笔者引导同学们,同为00后,百年前的先烈们思考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前途,正因为无数位革命烈士的牺牲,才换来了国泰民安的今天。正因如此,现今的青年们才需要创新形式,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盲盒形式传递久远的历史。革命先烈是这段历史长河里的英雄,他们将永久被人们缅怀和歌颂。
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热情,笔者引导同学们先从调研分析市场上主流的盲盒品牌开始,对热卖的盲盒IP形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在设计调研的过程中,和同学们一起总结了盲盒的设计要素。盲盒IP形象设计中的情感注入是最不容忽视的。传递情感的盲盒,当然也可以传递爱国爱党情怀。在《设计学基础》的课堂上,笔者又与同学们接着探讨了红色盲盒的设计语言。同学们一致认同,红色文化的核心是红色基因,这也是红色盲盒的核心设计要素。而挖掘红色文化基因,就需要从“人、事、物、场、境”等多维度多层次地了解红色文化,再进行归纳、分析和提炼。带着提炼红色文化因子,凝练红色文化符号的问题,寻找设计元素、设计语言、设计图式的思考,笔者和同学们多次开启了寻找红色盲盒造型元素的旅程。
在研读党史的过程中,当同学们了解到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瞿秋白同志英勇就义时,那么从容不迫;当了解到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妇女运动的先驱向警予同志,与革命伴侣蔡和森同志留法回国后毅然决然地投身革命,被捕时即使遭受严刑逼供,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在走向刑场的路上,坚持沿途向广大群众进行演讲,直到嘴被塞进石沙,又被皮带缚住双颊,嘴角流出血沫……同学们被先烈们为国捐躯的侠义精神感动。大家认为,我们应该表现这种革命时期的侠义精神。于是,我们在设计《“工农联盟”红色盲盒》(图1—图6)时,以向警予烈士为造型参考的“女学生”造型的嘴巴,应该是紧抿的,眼神是视死如归的;而“知识分子”的造型,则参考了儒雅的瞿秋白烈士的外型气质。
图1 《“工农联盟”红色盲盒》
图2 《“工农联盟”红色盲盒》:工人形象
图3 《“工农联盟”红色盲盒》:农民形象
图4 《“工农联盟”红色盲盒》:军人形象
图5 《“工农联盟”红色盲盒》:知识分子形象
图6 《“工农联盟”红色盲盒》:学生形象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快地寻找到革命时期的一些红色具象性符号和意象性符号,并将其转化为红色盲盒造型形态的设计符号和构成要素,除了寻访纪念馆,笔者还与同学们开展了诗选研读、革命历史画赏析、革命题材电影观摩等活动。当读到鲁迅先生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时,我们终于确定了“军人”造型应有的横眉怒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神态。“农民”造型参考了革命老区陕北地区的农民形象。他们手中紧握着的镰刀和“希望”的田野中长出的麦穗,呼应了党徽上的镰刀图案和国徽上的麦穗图案。“工人”造型参考了锻造钢铁的工人形象,手持着的劳动工具锤头既代表了力量,也呼应了党徽上的锤头图案。
这套包含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学生五个形象的《“工农联盟”红色盲盒》,塑造了“工农联盟”所指代的不同阶级众志成城抗击侵略的群像,获得了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的肯定和鼓励。另外,经过网络评选和现场答辩,《“工农联盟”红色盲盒》,在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青年报社、中信银行上海分行主办的首届长三角青年文创设计大赛暨“建党百年 青春创想”2021年红色文创大赛中,获得了“文创创意设计类”一等奖。在创作红色盲盒的过程中,同学们加深了对红色革命历史、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解,对比现在的生活,同学们对于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在受到教育的同时,也提升了红色基因可视化设计的能力。
在设计 “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个支部”红色盲盒时,同学们又犯了难。这条党章规定有些抽象,该怎么创作设计呢?面对同学们提出的这点疑惑,笔者意识到,这是一个让同学们运用叙事性设计和情境化设计的方法,开展红色盲盒创作的良好设计案例,于是进一步做了引导。笔者利用课外时间,陪同学校及学院领导一起与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进行了多次联系,在经得馆长同意后,指导学生创作了中共四大纪念馆与国内高校联名推出的第一套“三人党支部” 限定纪念盲盒。在开展这套红色盲盒设计的过程中,除了紧扣红色文化基因,凝炼红色文化符号,挖掘红色文化独特的内涵外,还通过叙事性设计和情境化设计的方法,以营造情境的方式,丰富了红色盲盒所包含的情感内涵,以期引导受众理解它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并产生共鸣。
《“中共四大纪念馆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三人党支部”限定纪念盲盒》(图7)中的三人形象,分别代表了男教师、女教师和学生,展现了老师们在上课,学生在听课的场景,隐藏款盲盒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校园宠物之一的蛋黄猫,增强了趣味性。这套红色盲盒,既符合高校文化背景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特色,又契合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三人党支部”概念的定义。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顶天立地”的基础上,融入当代潮流文化,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结合起来,表达出了对上海红色记忆的敬意,也体现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师生的使命意识。
图7 《“中共四大纪念馆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三人党支部” 限定纪念盲盒》
2021年7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与中共四大纪念馆签订《红色资源党史学习教育共建协议》,旨在进一步深化合作,发挥中共四大纪念馆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指导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构建红色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将红色文化蕴含的政治教育、品德示范和价值塑造功能内化为课程内容,推动红色文化与设计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6],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载体的形式,传承凝心聚力的红色基因。在签约仪式上,中共四大纪念馆的馆长还为师生们颁发了该套盲盒的收藏证书。看到课内课外耗时几个月完成的红色盲盒广受欢迎和肯定,同学们感慨说道:“没想到通过专业课程实践创作,既学习了设计知识,提升了设计能力,创作出了盲盒作品,还能学到这么多的红色文化,让大家意识到肩负的历史使命与职责,这专业课程的收获太丰富啦!”
(三)结合红色文化品牌,创新文化传播形式
红色文化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每个时期,都以不同的精神内涵,鼓舞着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在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现今中国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基础上,以新时代为导向的时代精神也推动着红色文化在形式和内涵上的更新[7]。当具有革新性、先进性、动态性、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与时下流行的潮流文化碰撞,诞生出红色盲盒,以更有创意、更加生动活泼、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新青年的生活,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独特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及情感亦通过这种新青年喜欢的大众式、情感式、交互式的宣讲体系映射到了年轻人喜爱的潮流玩具盲盒中,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让党的理论宣传更加具有引导力、说服力、亲和力,让青年们“看得到”“愿意看”“看得进”,进而宣传、推广、传承红色文化。
课程思政与红色基因融合,并有机渗透到课程的设计作品创作中,需要引导同学们开展大量的党史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市松江区委宣传部的创新理论宣讲品牌“松江三人行”吸引了笔者的注意。笔者申报并主持了 2021年松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扶持资助项目“‘松江三人行’红色盲盒走基层”,设计了《“松江三人行”红色盲盒》(图8),并在落实推进过程中将“松江三人行”理论宣讲走基层、“松江三人行”红色盲盒走基层、上海市志愿服务项目这几个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希望以这种红色潮玩结合红色品牌理论宣讲,助力红色文化传播推广的形式,吸引更多的同学们加入到红色文化的宣传中来。
图8 《“松江三人行”红色盲盒》
2021年9月29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大一的新生们迎来了“松江三人行”理论宣讲暨红色盲盒进校园活动,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新生入学教育思政课。同时,高年级的同学们以上海志愿者的身份,也参与了这场活动的筹备和执行,践行了红色文化传播,让思政元素课内课外同频共振。“松江三人行”走进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党的红色理论宣讲不仅可听可看,还以时下流行的盲盒潮流玩具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变得生动可感。活动现场进行了抽奖互动,部分学生幸运地获得了首批“松江三人行”红色盲盒实物。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红色文化”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石,发展和传播红色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作用。以红色基因为主题,结合红色文化品牌,借助设计手法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创意转化,赋能红色IP,传承红色基因,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淬炼初心使命,是新时代普及和传承红色基因的创新路径。
通过《设计学基础》课程实践的形式,将红色基因注入《设计学基础》课程,让同学们参与到红色文化品牌的宣传中来,促进了爱国主义和红色基因的传播,这种形式的课程生动活泼,同学们也兴趣盎然,和以往的教学相比,更能培养学生们的主动学习、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意思维,提高创造力和专业水平,并让同学们意识到肩负的初心使命与职责,使得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成为新时代青年们的精神财富,在专业能力和政治素养提升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很多学生都反馈这样的教学灵活高效,既学习了党史,又能将爱国爱党情怀转化为自己的作品,去感染更多的年轻人。
艺术设计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永恒不变的。将红色基因与《设计学基础》课程思政相融合,能够积极引领大学生走近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当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指导学生结合潮流文化,创作凝聚时代精神的红色盲盒,帮助学生通过实践创作不断提升艺术设计专业能力,同时也让新时代的青年通过红色盲盒更好地感受到革命历史与精神内涵,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让爱国奉献成为人生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