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贸易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路径

2022-02-24谢纬坤

北方经贸 2022年11期
关键词:外经贸国际贸易贸易

谢纬坤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州 511300)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与数字技术升级,传统产业向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加快,对外贸易也逐渐借助数字化手段打造新动能模式,形成数字贸易产业体系,其中,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数字贸易开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据商务部统计,2020年国内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约1.7万亿元,2021年约为2万亿元,近两年增长均超过15%,跨境电商发展势头强劲。在数字贸易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更多信息化、国际化的复合型外经贸人才来推动,为此,本文以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为切入点,深入研究该专业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具体的优化路径,为高校提升外经贸人才培养水平提供借鉴。

二、数字贸易的内涵与发展

(一)数字贸易的界定

2013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最早提出数字贸易的界定,即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国际开展音乐、游戏、视频、书籍等以数据为内容的交易与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数字贸易交易标的范围不断扩大,目前被社会普遍认可的界定为:“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传统商品与数字商品的高效率交换,进而带动消费互联网向工业互联网转化,为促进国内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等发挥积极作用。”可见,数字贸易的范畴已由数字商品扩大至传统贸易产业,是传统国际贸易与数字技术的高度融合。

(二)我国数字贸易的发展现状

数字贸易改变了国际市场的传统运作方式,推动着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塑造了新的国际贸易格局,有利于全球数字化朝着互利共赢的方向发展。据世界贸易组织预计,到2030年数字技术将促进国际服务贸易每年增长1.8%至2%,到2040年全球服务贸易份额将提高50%。顺应全球贸易日益数字化的趋势,数字贸易已经写入我国《“十四五”服务贸易发展规划》之中。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测算,2020年我国数字贸易规模约为1.5万亿元,数字贸易占整体服务贸易的比重从2019年的22.3%增长至2020年的25.6%,数字贸易对服务贸易的贡献率不断攀升。同时,在2021年商务部发布《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报告2020》显示,预计到2025年可数字化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将超过0.4万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约50%。

我国拥有较好的数字技术优势,平台经济生态丰富,发展数字贸易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然而,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数字贸易发展仍有不少差距。根据《2022年中国及全球数字贸易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美国、爱尔兰目前处在世界数字贸易的最前列,紧跟其后的是英国与德国,中国排在第五。据2021年5月清华大学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的调研显示,国内约七成以上的跨境电商企业认为缺乏高素质的外经贸人才是目前数字贸易发展最大的困境。因此,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并将其输向社会重任的高等院校,应进一步探索出外经贸人才的培养方路径,为数字贸易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

三、数字贸易背景下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普通高等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通过《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电子商务》等基础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经济状况、法律法规、贸易政策、贸易惯例等知识,同时学习一定的外语与计算机技能,使他们能够开展跨国商务经营、管理与研究工作,因此,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培养出符合数字贸易发展需求的人才。然而,目前国内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着不少问题,与数字贸易发展的人才需求难以匹配。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虽然许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根据教育部的《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但是这些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不清,出现同质化现象。一方面,目前数字贸易发展所需要的外经贸人才可分为高级管理、高级技术、一般技术、普通业务等层次,然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缺乏针对社会需求特点进行分层,几乎都是相似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使人才与社会需求对接缺少针对性,同时也会大量浪费高校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导致许多高校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力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二)人才培养与行业脱节

数字贸易属于新型的商业模式,对外经贸人才的要求更高,既要掌握国际贸易知识理论,又要具备熟悉运用电子商务的技能。然而,国内大多数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以传统模式为主,即通过《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金融》等核心专业课程让学生掌握围绕国际贸易活动的基本原理、业务内容与业务流程等知识,在这些课程中,明显缺乏与电子商务技能相关的课程学习。此外,部分高校跨境电子商务实践、实训条件尚不健全,无法更好地适应涉外企业实践教学的发展需要,导致高校对外经贸人才培养输出与数字贸易产业存在脱节问题。

(三)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现阶段,国内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普遍在内容与体系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首先,《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等专业课程仍以传统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与实务训练为主,并没有围绕数字贸易的创新模式进行课程内容的更新。其次,虽然部分高校的任课老师会向学生讲授关于数字贸易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许多课程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课程特色不明显,使得学生对数字贸易的核心内容仍处于浅层认知。最后,由于《电子商务概论》等部分与数字贸易联系较大的课程较为离散,无法形成有机的数字贸易课程群,使得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难以构成体系,出现知识点的空白。总之,课程设置得不合理,将不利于高校培养出高素质的外经贸人才。

(四)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由于数字贸易属于国际贸易的新兴领域,高校具有数字贸易相关背景的教师力量明显不足。在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中,大多数都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或者毕业之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由于这些教师极少有机会直接参与和观察到真实数字贸易产业的交易过程,他们对数字贸易的认识更多是通过间接的数据资料,以及自己的反思与总结,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理论教授为主,缺乏实践经验分享。尽管许多高校开设了国际贸易的实训课程,但教师的经验不足致使课程中模拟实训环节缺乏真实性,并且教师也无法给予实质的操作建议。

四、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明确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质量人才培养活动的逻辑起点,因此高校应当充分调动多方力量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加以优化与整合。高校可在《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基础上,结合涉外企业数字贸易的实践情况,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层次,全面凸显专业的特色与亮点,精准定向数字贸易培养目标。具体来讲,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培养掌握国际市场发展趋势、运行规则、经贸战略等前沿理论,并具备独立开展关于数字贸易实践与理论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科研型人才,此培养层次侧重于一些重点高等院校。第二层是培养熟悉国际贸易操作、政策、法规、惯例等,并拥有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技能,可管理与决策数字贸易实务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此培养层次主要由财经、外贸类院校开展。第三层是培养了解国际贸易单证、结算、报关等操作,主要从事涉外企业在数字贸易中外贸、物流等具体工作内容的应用型外贸人才,此培养层次主要由地方高等院校开展。

(二)深化产教融合

深化产教融合逐渐成为我国高校的重要任务,通过产教融合建立以产业为枢纽、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创新体系,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侧,对数字贸易背景下高校培养高素质外经贸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可与具有一定品牌信誉与合作意向的涉外企业加强合作,所培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可直接服务于数字贸易发展。数字贸易给校企合作带来了全新思维,高校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势可以提升实践教学效率。一方面,充分对接跨境电商运营的技能要求,将电子认证、信用体系、法律规章、数字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等数字贸易产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融入教学内容,由校企双方合作开发系统化数字教学资源,打造在线精品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依托国家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际贸易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等载体,对接跨境电商数据,建设成集实战教学、行业培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水平数字贸易实践教学基地。

(三)优化课程体系

基于目前跨境电商是数字贸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围绕跨境电商领域,加强对专业课程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优化。首先,在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群的基础上,应适当增设《跨境电子商务》《商务数据分析》《互联网营销》等与跨境电商有关的课程,以此作为满足数字贸易发展的教学补充。其次,针对数字贸易实践技能培训的课程,高校可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研发专门的外贸仿真系统,提升国际贸易理论知识与计算机实务操作的融合度,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后,为加强校企合作程度,高校可增设校企共建课堂,邀请涉外企业管理人员向学生分享数字贸易的实践经验。同时,高校可组织学生进入涉外企业,让学生获得校外实践学习的机会,以提升学生数字贸易所需要的实践技能。

(四)提升师资力量

面对数字贸易时代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应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建设,以推动教学内容与数字贸易的相融合,更好地服务于高素质外经贸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探索产业导师特设教学岗位。高校通过招募外贸企业内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企业骨干人才长期担任教学导师,将外贸企业管理与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在企业积累的成功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与高校本专业任课教师联手培养外经贸人才。另一方面,丰富教师自身知识框架。任课教师应主动学习数字贸易的前沿知识,积极开展相关的科研与教研工作,保证教师理论知识的新鲜度。此外,高校应建立教师假期实践制度,鼓励与引导教师利用节假日到有关涉外企业挂职锻炼,并增加青年教师培训深造的机会,积极培育“双师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逐步构建既掌握理论知识又熟悉业务操作的教师团队,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外经贸国际贸易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外经贸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临沂首家外经贸企业工会联合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