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宏观防范对策
2022-02-24谌岚,陈恳
谌 岚,陈 恳
(1.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长沙 410208;2.悉尼大学,悉尼 2006)
所谓系统性风险大致可以界定为两类:一类是受经济剧烈冲击所引发的经济动荡与经济不可抗力大事件,如金融危机,可能造成金融体系局部乃至整体的不可逆损害;另一类是集中于系统性风险形成过程中的金融机构局部风险,它主要受外部性负面冲击影响下形成的金融机构内部的经济动荡,最终影响金融机构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稳定性。银行属于金融机构的重要主体,它是必然经历系统性风险的,甚至也会出现银行之间的系统性风险溢出问题,不容忽视。
一、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概述
(一)外部系统性风险
我国银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依然不可规避某些系统性风险侵扰。从银行机构角度看,系统性风险的爆发与诸多外部因素影响有关,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宏观经济发展影响了银行机构发展,且这种宏观经济是具有一定周期性的,所以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爆发也具有一定周期性。例如,在经济波动上行期中,银行会选择更多面向企业发放贷款,以期待获得更大收益,即实现银行业务的自主扩张,这一行为对于整个社会经济效益水平的良性增长都有好处。但如果在经济波动下行期,银行就必须思考如何减少利润亏损,为他们必须增加企业融资成本,此时如果某些企业无力偿还贷款就会导致银行中的不良贷款甚至坏账增加,严重时将会导致银行业出现金融动荡,系统性风险就是动荡的主要成因之一。
如果从宏观经济形势角度来看,过去10年我国经济增长态势变化相当显著,即便是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全球经济危机时,中国经济发展也未受到太大影响,反而顺利进入新经济常态发展时期,仅仅是在经济增速上有所放缓。当然,次贷危机对于中国金融机构的影响还是可见的,例如,社会上某些中小微企业出现了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增加、利润减少、还款能力下降等问题,这些都使得银行业务发生萎缩,进而影响到整个金融经济体系。所以说,从宏观审慎视角看来,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爆发概率还是相当之高,在过去10年中,例如,通货膨胀、房地产行业过度发展等都作为系统性风险的外部风险因素出现,切实影响了国内银行业的整体发展前景。
(二)内部系统性风险
内部系统性风险是爆发在银行内部的风险,它与银行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都有关系。结合银行中的多项专业指标如盈利水平、资产负债规模、不良贷款率、杠杆率等都是刺激银行内部风险产生的关键要素。从2013年开始,我国银行业在资产质量方面有所下降,其中不良贷款金额总额以及不良贷款率都逐渐走高,到2022年,国内银行不良贷款率已经达到2.18%,不良贷款总额超过3万亿元。如此一来,银行业内的整体资产质量略有下降,但整体质量依然处于可控范围内,明显存在部分风险正在持续累积中。当然,目前国内银行信贷占比GDP比重有所下降,这使得经济杠杆率增速提升。信贷规模快速攀升且资产价格有所增加。截至2022年,国内信贷占比GDP达到245.80%,在如此高杠杆率下,资产价格是呈现走高发展趋势的,信贷规模也因此而过分膨胀,所以近年来国内经济泡沫大量产生。这些经济泡沫对于银行业而言威胁极大,一旦泡沫破裂就会引发银行的内部系统性风险。[1]
二、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指标阈值之确定
在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来自银行内部也来自社会外部,为此需要判定其风险指标阈值,建立“均值+1倍标准差”的临界值,保证临界值=9.95%并做好计算工作,计算出指标阈值内容。现以2021年为例,国内银行业的整体GDP增长率为0.15030,通货膨胀率为0.04370,房地产贷款占比为0.85200,不良贷款率为0.01977,杠杆率为2.30608。结合这些指标阈值数据可以看出,某些指标阈值是处于安全范围的(<1),而有些指标阈值数值则已经超出阈值(>1),一旦超出阈值范围,系统性风险问题就有可能发生。我国银行业杠杆率过高,这就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系统性风险的爆发率明显攀升。就这一点来讲,还必须提及我国房地产行业,正是由于过去10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快速、过度发展导致杠杆率迅速提升,长此以往就爆发了银行业业务系统性风险。[2]
三、基于宏观角度的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管防范的必要性
(一)有效抑制系统性风险顺周期性问题
基于宏观角度所展开的系统性风险监管防范对于银行业发展至关重要,因为这一理念可以为银行有效抑制系统性风险的顺周期性问题。为此,有必要分析金融体系运作过程中所存在的客观规律内容,那就是基于顺周期性与实体经济变动特征建立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思考影响机制中可能存在的正向反馈性内容。对金融市场发展而言,市场必然会经历资产价格疯狂下跌的经济低迷期,此时更会出现市场参与者信息不对称、投资人无法确定所投资项目风险性等棘手问题。而因此就出现了上文所提到的中小微企业难以融资、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企业的发展萎靡必然带来社会经济形势的不同程度恶化。在此时,需要思考宏观经济对于银行业所带来的影响,分析金融机构中贷款违约率的顺周期性特征。
(二)有效杜绝“羊群效应”问题
如果从另一方面来讲,还需要规避由“羊群效应”所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因为单独的银行金融机构本身就具有脆弱性与不稳定性特征,如果信息不对称,市场参与者的从众行为就能形成明显的“羊群效应”。如果银行中产生了系统性风险,需要基于宏观监管角度较好应对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做出针对性调整,解决金融机构的难点问题,推动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的良好防控并从中找到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根源所在,制定更加高效更加精准的应对策略,相较于微观审慎监管,更加系统和高效。
四、基于宏观角度的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管防范之对策
(一)树立防范系统性风险监管理念
当前,银行业必须创新树立系统性风险监管防范理念,转移过往传统监管视线。以往国内银行监管部门多将目光集中于行业风险状况上,因此,单纯单一的微观审慎监管机制无法确保个体机构不发生任何重大风险问题。而如果将监管视角集中于自身行业缺乏对于整个金融业发展的深度了解层面上,则还必须考虑到实体经济对于金融业的影响,了解金融体系中的顺周期变化特性,剖析金融机构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程度增加系统下行风险要素。这些都说明银行并未建立相对完善的、科学合理的整体宏观审慎监管机制,在对银行的系统性风险防范上失之偏颇。为此,有必要结合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优势形成多重优势互补,确保在个体微观审慎监管基础上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保证将宏观经济作为具体研究对象,特别关注金融机构彼此之间、与市场之间、与实体经济之间所产生的相互影响,同时时刻关注可能出现的金融失衡问题。如此所建立的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才更加具有操作性与科学合理性,甚至能够建立一套风险预警体系。这一体系能够在风险爆发初期就形成识别机制,建立并实践应用风险隔离与监测方法,及时发现风险并及时应对。如此看来,这一技术手段也是具有针对性的,它在干预操作过程中也构建了多维度、全方位监管机制。在本文看来,银行业在破解系统性风险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必须建立一套功能相当完善的宏观监管工具体系,这一工具体系在分析系统性风险特性过程中表现出色,可基于不同监管工具、不同系统性风险内容分析相关问题,提出系统性风险行业内部传播与跨行业传播问题分析机制,真正做到有效扩大系统性风险的监管范围。如果在经济周期剧烈变动的特殊时期,则需要做好预测准备,确保经济顺周期特性有效优化,及时处理、应对经济周期变动状况,做好预测准备,强调约束信贷规模以及降杠杆率的重要价值。从整体而言,要在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理论支撑下强调定量分析,优化相关监管工作作用效果,同时评估其应用功能,保证金融体系监管工作实施到位。从某种程度来讲,还需要保证金融体系监管到位,结合我国国情确保银行业能够更好应对、防范系统性风险问题。
第二,要强调监管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开展“一行两会”的监管模式。在监管部门中,基于多样监管方式所展开的监管政策、理念都存在不同差异,要结合这些差异进行分析,了解不同方案所达到的不同效果,避免效果过度情况出现。为此,地方监管部门也应该考虑采用同一种政策工具,保证政策监管达到预期效果,建立监管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机制。在政策工具中,应该利用“政策抵销”或者“政策超调”来分析、完善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或平台。特别是要强调重大综合监管事项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做好监管信息共享工作,如此才能更好防范甚至化解银行业中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问题,有效促进银行业的宏观经济稳健运行发展。[3]
(二)不断强化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力度
强化针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力度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系统性风险在银行业众多风险中占据主导地位,银行容易受到系统性风险冲击影响而发生动荡甚至破产状况,甚至其对于整个金融机构体系的风险溢出影响也是相对较大的。在如此影响背景下,就需要明确一点普通商业银行风险溢出是明显高于股份制银行的,它容易导致银行陷入危机中难以自拔,这一重大影响对于系统性风险的化解也极为不利。为此,需要从根本本质层面上强化银行整体体系稳定建设进程,特别关注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监管,保证金融体系稳定运行。而在实际监管工作实施过程中,则需要制定合理划分规划体系,有效区分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对于非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所产生的影响,分析二者区别,不断完善识别机制内容,如此对于更好地划分重要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非常有利,也能增强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减缓风险的积累。在这里,地方监管部门应该按季度或者年度对银行业系统进行更新,分析系统性风险内容,给出金融机构名单,并从风险防范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对排序较高的银行进行特殊监管管理,避免风险危机发生。而对于某些排位较低的银行,则要适当减轻监管力度,实施针对性间歇性管理。当然,从整体看来还要完善中央以及地方的金融监管能力,结合信息共享与风险处置建立协作机制,有效严防区域性监管空白所导致的经济损失。[4]
(三)有针对性完善信用评级制度
银行业中信用评级制度最为关键,在为银行业完善信用评级制度的基础上,还应该建立要求相对严格的信息披露机制,有效促进银行业在当代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步伐。在目前,银行业与金融市场的关联关系愈发密切,所以商业银行业务也应该与资产市场、证券市场、国际金融市场密切关联起来,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分析资产价格变动所带来的影响,关注可能发生的系统性风险问题。如果银行业出现了系统性风险,就要分析资产价格上升、资产规模扩大所造成的挤兑现象。要在相对稳定的市场机制下思考系统性风险,了解系统性风险与信用风险之间的微妙关系。这就涉及市场参与者对于银行的信任,为此必须加速国内的信用评级制度建立,有效完善市场中资产证券化,建立相对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结合信息披露制度来保障股东、投资人的实际运作行为,包括银行中的企业资产状况。在及时预测并控制各种风险过程中,也要了解监管机构中银行所披露的相关财务数据,思考公共监督主体来保障银行监管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减少风险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完善相关审核制度,以建立良好事后处置体系。
根据市场持续性变动,保障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的有效协同,从而找到保障商业机密和信息披露的平衡点,以保障商业银行健康发展。[5]
综上所述,目前银行业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问题不可忽视。本文指出这些问题并思考了从宏观审慎角度提出对策建议,确保银行业有效规避、防范系统性风险。大体来讲就是要结合目前国内经济形势的持续性变动来保障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二者相互有效协同,为保障商业银行经济稳定健康有序发展找到平衡点,最大限度缓解系统性风险所带来的现实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