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苗族鼓舞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为中心*

2022-02-24夏晨晨

关键词:吉首湘西苗族

夏晨晨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传统文化、精神价值和生活智慧的标志所在,其赋予了各民族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苗族鼓舞是湘西地区独有的民族民间体育和艺术表现形式,作为我国民族体育与艺术的历史见证和宝贵遗产,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湘西苗族鼓舞经过长期发展,已具备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随着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加快,苗族鼓舞面临转型发展的问题,其继承、保护及发展均面临一系列挑战.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断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取得了许多进展,但目前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和活化传承研究仍不够深入.基于此,笔者以湘西苗族鼓舞为考察对象,介绍其传承和发展现状,深入分析湘西苗族鼓舞在活化传承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在新时代背景下湘西苗族鼓舞如何实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以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益参考.

1 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及分类

1.1 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

苗族鼓舞作为湘西地区独有的民族民间体育和艺术表现形式,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记忆.据《永绥厅志》[1]记载,苗族鼓舞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姿态优美.从动作上看,苗族鼓舞中有反映勤耕细作的农事舞,如犁田、耙田、插秧、打谷等;有表现社区活动的舞蹈,如伐木、锯料、扯炉、打铁等;有反映家庭劳动的舞蹈,如推磨、纺纱、织布等;还有模拟人或动物活动的舞蹈,如美女梳头、水牛擦背、猴儿打鼓等.

1.2 湘西苗族鼓舞的动作特点及分类

基于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湘西苗族鼓舞的表现形式以传统鼓、花鼓、武术鼓、猴儿鼓为主.传统鼓舞动作以日常生产生活中常用动作为主,贴近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如犁田、插秧、割谷、打谷、纺纱、砍树等,动作内容复杂、形式繁琐,打鼓时间较长,典型的传统鼓舞有丰收鼓、劳动鼓等.传统鼓舞流行地主要在凤凰、花垣、吉首、古丈等地,发展至今,凤凰打鼓仍然以传统鼓为主.花鼓,更准确地说应称为现代鼓,花鼓的动作是将传统鼓中日常生产生活等基本动作与现代生活中体育、舞蹈常用的基础动作进行融合,融合后的花鼓深受人们喜爱,导致学花鼓的群体越来越多,花鼓中苗鼓神韵最具代表性.花鼓流传区域以吉首、花垣、古丈、保靖为主.值得一提的是,古丈区域流传的花鼓在动作表现形式上如出一辙,鼓的形态以四面鼓为主,俗称“四方鼓”.武术鼓是在武术动作和苗鼓动作的基础上共同融合编排出来的,因而武术鼓既有武术的刚劲,又有鼓舞的节奏.八合鼓[2]作为第一套完整的武术鼓,是由保靖县葫芦米塔村的洪富强老师把八合拳的动作与苗鼓的动作结合创编而来.伴着刚柔相济的音律跳动,鼓手们于勾拉手、推拉掌、弓马步、腾转身中身走龙蛇,尽显苗族人民敢爱敢恨、热情奔放之态.武术鼓主要在保靖县的葫芦、吕洞山、水田等地流传.除了八合鼓,武术鼓还包括撼山鼓、八卦鼓、湘黔鼓等.猴儿鼓在凌纯声等[3]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中曾有记载:“苗人鼓舞,汉人名之谓打猴儿鼓.”猴儿鼓主要是指鼓手们吸取猴子纵跳灵活的特点,结合武术中的点、打、拍、敲等手法,模仿猴子敏捷、机灵、好动的特点做出各种动作,如猴儿出洞、窥望、奔跑、爬树、寻桃、摘桃、吃桃等等.猴儿鼓讲究神形兼备,生动逼真,妙趣横生.猴儿鼓主要在凤凰、永绥流传.

2 湘西苗族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与发展现状

2006年5月,苗族鼓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展至今,苗族鼓舞已建立起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保护名录.由于苗族鼓舞在湘西苗族地区的影响力较大,各种技术资料较全,文化传承较好,目前已纳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试点.

2.1 湘西苗族鼓舞非遗传承人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苗族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湘西苗族鼓舞现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1人、州级传承人11人、县级传承人不完全统计有20余人.传承人主要分布在吉首、保靖、凤凰、花垣、古丈区域.其中吉首有州级传承人5人;凤凰有州级传承人2人;花垣有州级传承人1人;古丈有省级传承人1人、州级传承人1人;保靖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州级传承人2人.目前湘西五地均有苗族鼓舞非遗传承人,传承情况良好.吉首德夯把苗族鼓舞融入民俗旅游中,使苗族鼓舞得到更好地传播,多次参与全国、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保靖葫芦把鼓打到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凤凰、花垣等地可以借鉴其他地区苗族鼓舞的开展经验,取其精华并结合当地特色,将苗族鼓舞文化更好地开展、传承下去.苗族鼓舞虽然是苗族的文化,但是在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今天,鼓舞不仅仅是苗族的文化,更是各个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在苗族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彭英生、彭博等为土家族人,说明文化没有疆界,不分民族.

2.2 湘西苗族鼓舞与民间文体活动

湘西苗族鼓舞作为湘西苗族地区所独有的艺术,在湘西苗族节日中是必不可少的.每年春节期间在吉首举行的春节游行活动有很多节目,苗族鼓舞也是其中一项节目,走在街头可以看见人们穿着华丽的苗族衣裙,兴高采烈地打着迎宾鼓,欢笑鼓等.百狮会是苗族一项盛大的年俗活动,以吉首矮寨镇为中心,每到大年初三,附近寨子的人会聚集到矮寨,观看舞狮子、跳鼓、苗族武术等表演.据《永绥厅志·苗峒》记载,鼓舞在民国时期已演变为两种形式,分别是古代歌舞式和民间体育式,两种形式并存,但民间体育式的活动面更广,参加的人更普遍.在苗家的传统节日到来时,如“跳年会”“四月八”“六月六”“赶秋”等,当地会非常热闹,人们歌唱起来,狮子舞起来,鼓打起来,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把自己的才艺展示出来.此外,苗族鼓舞流行的乡镇一般在春节、丰收、婚嫁等重大活动时也会采取打鼓的方式庆祝,鼓舞者们兴高采烈,鼓乐相迎,以鼓乐抒发情感.

湘西苗族鼓舞不仅观赏性强,健身性也很强.现在人们的业余时间不局限于参与广场舞、爬山等活动,也开始学习起了苗族鼓舞.在经开区苗鼓广场、乾州世纪广场、团结广场、峒河老年宫等很多地方都能看见打鼓人,有的人在学鼓,有的人在教鼓,还有的人在打边,动作优美整齐,振奋的鼓声吸引着众多人的观赏,有的人看到喜欢的鼓舞还会及时向教鼓舞的老师请教.

2.3 湘西苗族鼓舞与民族地区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中开展苗族鼓舞的形式有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训练队训练活动.将苗族鼓舞融入体育课中,现代体育的开展,加之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而且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许多有趣的传统文化知识.苗族鼓舞课外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为了让喜爱苗族鼓舞的学生在课后有更多时间去练习.学校开展训练队是为了让学生深入地学习苗族鼓舞,并能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出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目前苗族鼓舞在湘西苗族地区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开展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矮寨小学、矮寨中学将苗族鼓舞融入体育课程;乾城小学、矮寨小学、董马库小学把苗族鼓舞的动作改编为广播体操——苗鼓操,成为学校的课间操;湘西职院、湘西州民族中学、吉首市民族中学开设了苗族鼓舞选修课程;吉首大学开展的苗族鼓舞课程有两类,分别是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是针对体育学院的学生所开展的,而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学校全体学生开展的.在苗族鼓舞的教学方面,学校大多选择单人鼓舞或集体鼓舞的教学模式.从实地考察和访谈得知,部分学生十分喜爱苗族鼓舞,他们不满足于在学校学到的苗族鼓舞知识与舞蹈,甚至自费进入苗鼓传习所等地进行深入学习.在近几年的鼓文化节中,很多鼓手都是学校在校生,利用节假日时间展现、传播民族文化.

2.4 湘西苗族鼓舞与民俗文化旅游

在旅游发展火热的趋势下,要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民族特色,开展旅游活动无疑是很好的展示平台.苗族鼓舞是体育与艺术的结合,通过叙事性的呈现,赋予了苗族鼓舞独有的特点,通过鼓舞的一系列动作的表达,把游客们带入了苗族人们日常生产劳动的场景.与现在“沉浸式”旅游的方式完美贴合,再加上湘西地区优美的自然景观,可以让旅游者更好享受其中.目前,湘西地区很多的旅游景点都有苗族鼓舞的表演,如吉首的德夯苗寨、古丈的默戎苗寨、凤凰的山江苗寨等地.旅游者不仅能够观看表演还能亲身体验,由苗鼓传承人教授技艺,使旅游者深入了解苗鼓文化.长沙、张家界地区一些大型文艺综合表演中也有苗鼓的表演.吉首国际鼓文化节已是湖南省三大文化旅游节庆品牌之一,每年国际鼓文化节的开展都会吸引众多全国各地的人来到湘西,这不仅给湘西带来旅游经济的增长,也让更多人见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4].由此可见,湘西苗族鼓舞在湘西旅游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5 湘西苗族鼓舞与对外文化交流

对外交流活动的开展可以把苗族鼓舞带到更大的舞台进行展示,也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苗族独特的传统文化.苗族鼓舞最早的对外交流是在1953年,凤凰落潮井乡报木树村的麻官送、麻顺达两人在1953年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中南区代表团)”时就把湘西苗族鼓舞打到北京了,还见到了毛主席,这两位老人是最早把湘西苗鼓打出湘西的鼓手;最早把苗族鼓舞带到国外,让国外的人认识苗族鼓舞的是古丈县的龙彩莲,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波兰举行,她展现的单人鼓舞,深受好评.石顺民老师连续参加过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获得鼓舞金奖.吉首的龙菊兰在1998年出访新加坡,当她穿着华丽的苗族服装在舞台上一亮相,瞬间就成了舞台上最美丽的风景.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保靖葫芦鼓队一行30人,给世博会带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年来,湘西相关单位对苗族鼓舞的传承越来越重视,在众多乡镇组建了苗鼓队,去北京、上海、深圳、陕西等地进行交流表演.吉首德夯鼓队多次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2019年9月,德夯鼓队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项目中获得了金奖,湘西又一次对外展现了湘西苗族独有的鼓舞.

3 湘西苗族鼓舞活化传承的影响因素

3.1 传承人老龄化情况严重,传承面临断代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传承人保护制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湘西苗族鼓舞拥有较好的原生性和完整性,但长期生活在湘西的居民在传统文化自觉方面的积极性不高.苗族鼓舞的教学主要采用语言表述和身体展示的方法来进行传授,当前虽然各级传承人都有,在人员配置方面合理,但是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相比,苗族鼓舞传承人的年龄偏高,老龄化问题严重,在后续的传承发展中,传承人是突出的问题.

3.2 传承机制缺乏,保护措施乏力

苗族鼓舞的保护要加以重视,虽有政策给予保护,但仍未得到充分落实.首先,在教学人员方面,当前苗族鼓舞的教学老师大多是业余老师,专业指导老师比较缺乏,使学习者只能学习到一些基本功,无法进一步深入学习,久而久之,学习者感觉枯燥无味就可能中断学习.其次,在鼓的方面,鼓的制作非常讲究,做工精良,因而鼓的制作成本较高,售卖价格比较昂贵,许多学生难以承担该学习成本,使得很多学生会选择其他活动替代苗族鼓舞学习.最后,在场地方面,鼓的声音非常洪亮,在室内打鼓会影响到周围居民的学习和生活,要是改在室外打鼓,则需要有空旷的地方.广场虽然空旷,但广场上常常开展不同活动,如广场舞和鼓舞同时进行,就容易相互之间产生干扰.由此可见,在人、物、场地方面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制约着苗族鼓舞的发展.

3.3 现代娱乐大潮冲击,传统文化丢失

长期以来,对于传统文化的漠视和否定,使人们失去许多宝贵的文化资源.随着全球多元化进程的加速,全球资源共享时代的到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正逐渐被其他新兴事物替代,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现代娱乐文化活动中.多元文化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对年轻人来说,在业余时间的选择越来越多,美剧、韩剧的来袭,综艺节目的火热,使更多人选择上网,看电视.现代人大多喜欢简单明了的娱乐活动,而苗族鼓舞有一定的繁琐和复杂的地方,表演方面也有约束,使得大部分人只喜欢观看而不去学习.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少之又少,且社会公众认为传统的娱乐活动形式单一,没有现代娱乐好看好玩,因而不会过多关注苗族鼓舞,导致苗族鼓舞渐渐被人淡忘.

4 湘西苗族鼓舞活化传承与发展对策

4.1 重视苗族鼓舞传承人的培育

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作为身体活动的苗族鼓舞是依托人本身而存在,对于其传承,人的传承尤为重要.当前苗族鼓舞已在吉首大学、湘西职院、州民族中学、吉首市民族中学、矮寨小学等大中小学中以体育课、选修课和大课间等形式开展,这为年轻一代广泛传承苗族鼓舞提供了教育资源.特别是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将苗族鼓舞非遗传承人归入职业教育体系中,着重建设苗族鼓舞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培养具有传承能力和文化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4.2 打造苗族鼓舞“两创”示范区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当前苗族鼓舞活化传承的关键环节.创造性转化主要是围绕时代精神激活苗族鼓舞优秀文化的生命力,特别是在传承苗族鼓舞优秀文化、保留民族区域特色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与现代化联系紧密的新元素,使之与现代社会相融合,重新走进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同时,苗族鼓舞的创新性发展应具有大国担当,在立足本国与面向世界两个层面上把握时代问题,在解决好自身发展问题的同时,也关注人类体育发展问题.积极打造苗族鼓舞“两创”示范区,促进苗族鼓舞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苗族鼓舞立足于湘西,面向于世界,苗族鼓舞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全人类共享的体育文明成果.

4.3 坚持多元协调的活态传承发展

苗族鼓舞是湘西地区独有的民族民间体育和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地域原生性,呈现了湘西苗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和生存智慧,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记忆.苗族鼓舞在春节、赶秋节、百狮会等民族民间文体活动中已是必不可少的活动环节,在德夯苗寨、山江苗寨、默戎镇等旅游景点的民俗文化旅游中都有开展苗族鼓舞的民俗表演和研学活动,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湖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对外文化交流中更是大放异彩.未来苗族鼓舞的活化传承需要依据自身独特性和差异性,有机融合商业元素和文化元素,合理促进传承主体、保护主体与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发展,以实现苗族鼓舞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吉首湘西苗族
吉首大学美术学院作品精选
湘粤专家学者相聚吉首研讨声乐套曲《四季如歌》
吉首美术馆
欢乐湘西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