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传统绢本工笔人物画的摹与临
——以《捣练图》为例

2022-02-24张琳鲁迅美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2期
关键词:线条绘画笔者

张琳(鲁迅美术学院)

本文从笔者临摹唐张萱《捣练图》宋摹本时遇到的问题展开,浅谈笔者通过回顾初摹《捣练图》时的不当之处,在理解摹与临的过程中,让笔者切身体会到临摹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我们不仅要在临摹过程中解决技法问题,还要将这一过程中的感悟融入创作中,并灵活运用。

一、传统工笔画中摹与临的含义与其重要性

谢赫《古画品录》中提到临摹的学习方法为“传移模写”,即对基本功的学习。艺术学习中,临摹——写生——创作,临摹是第一步,又会反复出现,贯穿在艺术步骤中;是学习前人技法、了解画作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的媒介;是文化的传承。人在不同阶段对一幅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对待每一次临摹都会有不同的目的与目标,应逐步做到摹其形、临其意、承其法,不仅要在临摹过程中解决技法问题,还要将这一过程中的感悟融入创作中。在工笔画中,临摹的两个基本学习部分——线条与颜色,对应摹与临两个行为。

临摹按照行为顺序来说应称之为“摹临”。“莫”指黄昏、昏暗。“手”与“莫”联合起来表示“在昏暗中照葫芦画瓢”,在昏暗光线下,只能看出事物外形,看不清细节,指描画事物的轮廓。特指用薄纸蒙在原字或原画上写或画。“临”始见于西周金文,其古字似一人俯首下视一堆物品。本义表示俯视。又引申为监视,或王侯对在下百姓的统治。后“看”的意思弱化,侧重为“面对着”。表示对着书画范本学习,照着字画模仿,对细节刻画(如图1)。

图1 摹的字体演变

在绘画中“摹”侧重于画面布局与用线,是对形的掌握,是宏观的、表象的东西。但“摹”并不单指线条、布局,即使将一幅画的要素画完整,但刻画死板没有体现深层意蕴,也只能称之为“摹”,即不具神韵、只停留在表象的摹本,就是“摹其形”。“临”侧重于对画面气韵与用色的掌握,是微观的,还有更深层次的对于主观情感意向的表达,达到这些要素的摹本,可算是“临其意”。以形写神,先有形,后细化,即先“摹”后“临”(如图2)。

图2 临的字体演变

二、初摹《捣练图》

笔者在临摹唐张萱绢本工笔仕女画《捣练图》的宋摹本时,对于临摹的过程与目的的理解比较片面。后不断查找资料,经过反复的染色和洗色,对传移模写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发现当代人临摹古画的效果以及书籍资料的质量参差不齐,可能产生错误引导。有的注重技法,过于概念,没有针对其临摹画作;有的对技法的解析不准确,过于片面。还有些关于原画的图片资料过于粗糙、变色,影响对画面的观察。我们要筛掉糟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有足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标准,学习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权威书籍,还要加入主观思考。

以线造型是传统中国画的特色,中国的线条艺术从“结绳记事”发展到“十八描”,中国画的“线”是表现物象形与神的重要载体。笔统率墨,色辅助线,颜色可以加强线的体块感、韵律感和鲜活感,前提是要立住骨架,把握好线在画面中的视觉地位。

在墨和色的晕染顺序和方法上,写意画更偏向于强烈的情感抒发,更加动感,恣意潇洒;工笔画则更理性、含蓄。《捣练图》的色彩变化有序,各色巧妙周旋,相互照应。画面以白色为主,贯穿始终;冷调的绿色开头蓝色收尾;暖调的红色黄色多处点缀,形成了两端安静中间活跃的势态,并加强画面的节奏感。刚开始笔者追求视觉效果上的一致,只摹其表象,忽略了不同色的性质差别,上了石色,又染水色;或钻到某一块,不重整体,色相上脱节。画面中段的绿色地毯是画面中面积最大的一个色块,笔者先薄染了几遍花青,之后追求速度,调色稍浓了些,底子没打好又过早地加了石绿,颜色与原画有偏差,再想用水色调整就将石色冲花了,画面越画越错。

笔者按照从图书馆借到的书中的线稿透下来,等到染色仔细对照原画时,才发现很多花纹形状不对;有些应随衣褶变化的花纹也与原画不一致,也没有充分展现出衣服的垂感与流畅。临摹前应先充分地观察与了解画作,临摹古画时,我们通常面对的是一张要素完整的画面,这时就需要对画进行解构,重彩与写意画的材料性质与绘画技法的区别导致画面很难直观找到“一笔墨”的连贯性,这更求我们在临摹前认真读画,对于每一层解构,剖析画面来了解绘画步骤,对所用绘画材料——笔、墨、纸、砚准确认识,例如笔的含水性、墨和颜料的性质、绢与纸的洇水性、砚台的下墨、发墨的速度。

在临其意时,也应该整体把控,全画面一起推进,不要钻到某一块画面去。初临前,笔者觉得这是一件简单快速的事情,但随着步骤的推进越来越发现各要素间的相互关联。这次临摹过程,只能称为“摹其形”,是浅层次的,只是被动地追求视觉上的一致,画面没有灵动性,缺乏内涵与主观情感,达不到“临其意”的阶段。

如今回想起来,没有读画先临摹作品本身也是一件有利于之后加深对于这幅作品理解的事情。在不了解其内涵的情况下临摹,就不会被既定因素影响,能直观地接收到画面对于不同个体传输的信号,作为直观感受融入初次临摹中。这样临摹出来的画面,可以作为在了解画作之后自我审视、重新临摹这一作品的依据,是把那种容易被遗忘、覆盖的初印象留下来,包括布局、用线、用色、染色、人物动态神态、画面神韵等一切元素,都可以与增加了其内涵认知程度之后,再临摹的作品对比,以发现自我不足,会加入新的临摹目的与目标、如此反复。例如,笔者在没有深入了解画作的基础上,借鉴《捣练图》技法解析的书籍,高度依赖该书见解,在认知提升的过程中,渐渐发现此书的片面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同一画作会有不同层面的理解,也是在提醒我们要有阶段性的反思与自我梳理。

三、《捣练图》绘画背景及其巧思

唐朝时期不仅向他国传播文化,西方各民族文化传也入古代中国,并融入文化之中,画草图、线条、染色等西方绘画理念融入中原,不同于“汉民族画派开山鼻祖”的吴道子,张萱传承了阎立本受西域影响的画法,线条工细遒劲;在衣纹花样上使唐代减少了神话题材的图式,而转向了以自然花卉的植物纹为主要样式,例如波斯的连珠纹、印度佛教忍冬、莲花纹影响的宝相花纹、源于古巴比伦的火腿纹即佩斯利纹样。

《捣练图》中共十二人,几乎人人身上都有三、四种纹样,却能做到繁而不杂,精致勾勒,但又不会抢夺视线,这就展现了这种细劲线条的好处。花纹跟随人物线条结构走势,形成浓淡虚实关系,线与色相辅相承,需要精细墨线勾勒的图案大都与衣服本身颜色相同或者用相近色系填涂,线占比小的花纹色彩与衣物底身反差较大形成鲜明对比,多用分染,上色技法更多变。骨法用笔,虚入虚出,线条流畅,多有近似平行且长的组线,却不显杂乱,墨线的粗细恰到好处,再细,人物形象就立不起来;再粗,就会抢夺颜色,削弱人物柔和感与衣物的轻顺感。

唐代绢本工笔人物画形成体系,与绘画载体的优化也不无关联。“古画至唐初皆生绢,至吴生、周、韩斡,后来皆以热汤半熟,入粉捶如银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笔。”绢同宣纸一样也有生熟之分,生绢经漂煮脱胶后成为熟绢,未经染色的熟绢又称为“练”,也恰是《捣练图》中的“练”。“练,烂也,煮使委烂也。”说的就是生绢制熟的工艺过程(如图3)。

图3 《捣练图》(宋徽宗摹本)唐 张萱 长卷 绢本设色37*145.3cm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捣练图》是经典的长卷形式,多场景融合,它是不同视角的结合,没有点透视,而是飘忽不定的、线性的视角,应以卧游的状态去看画,是心理上的空间组合。随着临摹的深入,笔者深感画面最引人入胜的是各种细节处理,画家多处运用人与物的遮挡关系、人物肢体语言及视线的延伸展现了画面的分段与连贯。为了画面的整体构图,画家调整了正常捣练——烧炭——熨烫——络线——缝制的制练工艺顺序,变成了捣练——络线——缝制——烧炭——熨烫。不同于仇英的《宫蚕图》有大型的建筑作为背景,按时间顺序刻画了众多的工艺分组。捣练只是其中一部分,画面单个人物占比小,人物安排上限制少,没有调换工艺顺序的必要;《捣练图》中背景留白,以人为主,排满画面,更需要画家细心经营位置。改换工艺顺序前,画面重心在右,两组站着的仕女排列整齐、高度一致、分布均匀,画面出现断层,仿佛要将左侧坐姿的两人挤出画面,左侧缝制仕女的手恰向画面外延伸,有未画完之感。调整顺序后画面高低错落,人物分布成块,视线连贯,两组站立人物利用高度及动势拢住画面两端,将观者视线拉回画面内部。

四、对摹与临的个人体会与感悟

当代中国画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以及人们穿着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物画更多地融入了素描感,造型能力上无疑与古代相比有了很大进步,但也让相当一部分人忽略了古代人物画线条的概括与流畅,局部的立体与整幅画的平面。素描稿起久了容易让勾出来的形象变得僵硬,过于考究严谨,写意性减弱。当代人物画相对古画来说,细长的充满韵律感的线条少了,细碎的穿插变多了;单个线条的表现力增强了,但它在整体中存在感却变小了;那种随意慵懒传神的感觉减弱了,耐人寻味、引人琢磨的吸引力减少了。

当代绘画材料、手段变得多样,临摹可以不仅仅局限在摹其形和临其古意上,也可以在原画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因素进行创意。凡事都有两面性,材料的多元使画面有了更多的可能,但也是削弱了人们对于古法的钻研与继承。从笔者借鉴的白描稿中的偏差,可以侧面看出当代部分人临摹的粗心与不精,及其在教学中产生的消极影响。书中亦包含了作者对《捣练图》色彩的解读,而笔者在绘画时,有些处于无意识地复刻他人观点的状态,观察不够仔细,造成画面粉气重、不灵动。告诫我们不能盲目依赖出版书籍、图片资料等。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但前提是我们要有足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标准,有区分优劣的能力。

同一张画不论是工笔还是写意,既是由人描绘就多少带有个人主观情感,中国画是将画者的心灵状态融入一笔一画中的,而因绘画时代、材质不同、作画者的理解与把控力不同,临摹同一张画,不同人会传达出不同画面感。

辽宁省博物馆在2018 年末曾举办“传移模写——中国古代经典绘画摹本展”,选取宋、明原作与当代画家摹本进行对照展出。让人们直观感受到原作魅力,也充分展现了各位画家的绘画审美及对画作的独到见解。不同画家技法上有各自主观情感与意向的表达,临摹的目的与目标也有差异,细节的处理不尽相同。

宋摹本历经千年风雨洗礼,绢的质地及画面各种元素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时间让它产生了别样的美感,那么,究竟是着重展现原作原貌,墨线更实,色彩更加鲜艳浓厚,不作旧;还是更贴近宋摹本现在的状态,墨线偏虚,画出氧化剥落的效果,颜色偏清淡斑驳。朝着哪个目标学习就需要选择了,但共通点是要把握不同摹本的优点,分析画面背后的东西,去其糟粕。

临摹是最直接的学习过程,要摹其形、临其意、承其法。不同阶段临摹都能得到不同认识,不能浅显的学习,把握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对以后的创作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要经过有思考的主动临摹而不是被动描摹;要体会画家的心境,体会画中气韵;理清思路、发现问题,有意识地解决问题总结心得,把古人的精华进行消化理解,达到得心应手,灵活运用,融入创作中。

猜你喜欢

线条绘画笔者
老师,别走……
线条之美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精致线条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
烧脑的线条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