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感染的辅助性宿主因子研究进展
2022-02-24郭娇菡综述徐建青审校
郭娇菡(综述) 徐建青△(审校)
(1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上海 201508;2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上海 200032)
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于1947年首次从乌干达寨卡森林的恒河猴(Rhesus monkey)体内被分离出来,并于1952年首次发现于人体[1]。2007年西太平洋密克罗尼亚群岛发生了第一次ZIKV流行,随后2013年波利尼西亚也暴发了疫情,并迅速蔓延至巴西[2]。至2015年末,巴西的ZIKV感染人数达到约130万[3]。ZIKV是一种蚊媒病毒,后发现其也可通 过 母 婴[4]、性行为[5]和 临床输血[6]传 播。ZIKV感染对人神经系统有明显损伤,与胎儿头小畸 形[4]和 格 林-巴 利 综 合 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7]的发生相关。
ZIKV的生命周期内存在大量病毒与宿主因子的相互作用。与现有大多数靶向病毒结构的抗病毒药物相比,将辅助病毒感染的宿主因子作为抗病毒靶标,既拓宽了靶标可能性,也可避免出现耐药性。此外,鉴于不同病毒会利用共同的宿主因子,故宿主因子也是开发高效广谱抗病毒药物的潜在突破口。对ZIKV感染辅助性宿主因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进入宿主细胞、基因组复制和释放这3个过程,本文总结了辅助ZIKV进入、复制和释放的宿主因子,并对作用机制进行了简要阐述,旨在展现ZIKV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并探讨宿主因子作为广谱抗ZIKV靶标的潜力。
ZIKV的组成及生命周期ZIKV是有包膜的二十面体病毒,基因组为正向单链RNA,长约11 kb。ZIKV属于黄病毒属(Flavivirus),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WNV)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等具有类似的生命周期[8]。首先,病毒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进入宿主细胞,具体表现为:病毒表面蛋白与宿主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并形成内吞小泡,其酸性环境导致病毒蛋白构象改变,促使病毒包膜和宿主细胞膜发生融合,病毒RNA基因组随即进入宿主细胞。接着,病毒RNA在粗面内质网被翻译成一个多聚蛋白,经蛋白酶处理后形成10种病毒蛋白,包括3种结构蛋白——前体膜蛋白(pre-membrane protein,prM)、衣壳蛋白(capsid protein,C)和糖蛋白包膜蛋白(glycoprotein envelope protein,E),以 及7种 非 结 构 蛋 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随后非结构蛋白进行加工并参与病毒基因组复制,在内质网组装成未成熟的毒粒。毒粒从内质网出发,经高尔基体到达宿主细胞表面,此间E蛋白构象发生改变、prM蛋白被宿主来源的弗林蛋白酶切割得到成熟M蛋白,使毒粒成熟并获得感染能力,最终出芽释放出宿主细胞,进行下一次感染[8-10]。
宿主因子作为病毒受体或黏附因子辅助ZIKV进入宿主细胞ZIKV进入宿主细胞的内吞过程依赖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和黏附因子,有助于招募病毒毒粒,提高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效率。研究证明硫酸乙酰肝素等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可作为ZIKV的黏附因子[11]。此外,化学标记ZIKV表面E蛋白,并对其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进行追踪,发现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ar,NCAM1)是潜在的ZIKV受体[12]。多个研究报道,热 休 克 蛋 白Hsp70可 辅 助ZIKV进 入 细 胞[13]。此外,胆固醇也参与辅助ZIKV进入的过程,且ZIKV进入细胞后也会反过来诱导胆固醇表达上升[14],故降低胆固醇水平可能有助于抵御ZIKV感染。
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T-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TIM)家族及TYRO3/AXL/MER受体(TAM)酪氨酸激酶家族是两类研究较深入的ZIKV受体或黏附因子。人类TIM家族蛋白包括TIM-1、3和4,可直接识别黄病毒表面的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并与之结合,介导内吞作用。PS是一般表达于凋亡细胞表面的“eat me”信 号,可 触 发 免 疫 细 胞 吞 噬 效 应[15]。TAM家族蛋白中的TYRO3集中表达于中枢神经系统,AXL和MER则表达于各类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s)[16]。相较于TIM的直接识别,TAM则需要通过Gas6(growth-arrestspecific protein 6)或ProS(Protein S)作为“桥梁”与病毒表面PS连接,从而实现间接识别[17]。除了介导黄病毒进入宿主细胞以外,TAM可招募Ⅰ型干扰素受体,诱导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分子SOCS1/3的表达,导致细胞因子炎症和Toll样受体信号传递受阻,从而抑制宿主抗病毒免疫应答[18]。但TIM和TAM的功能具有多重性,如TAM的胞内信号转导功能对于维护血脑屏障完整性有重要作用,扰乱其功能可能反而加重黄病毒对宿主神经系统的侵袭,这一点在WNV感染小鼠模型中已有一定展现[19]。
甘露糖受体(mannose receptors,MRs)属于可溶性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s),可识别多种糖类,主要表达于巨噬细胞。MR可作为黏附分子,与DENV表面E蛋白结合,介导DENV感染[20]。DCSIGN即CD209,属于膜表面C型凝集素,在巨噬细胞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高表达。DC-SIGN及其同源物L-SIGN均可作为黏附分子,与ZIKV表面E蛋白结合,辅助ZIKV进入宿主细胞[21]。由于不同黄病毒表面蛋白的糖基化水平和位点不同,不同黄病毒利用的受体或黏附分子的类别和程度均不同。
对于许多ZIKV进入宿主阶段的相关宿主蛋白,仍不能确定其究竟是ZIKV真正的受体还是黏附因子。属于TAM家族的AXL蛋白可以辅助ZIKV进入宿主细胞,但在星形胶质细胞中敲除AXL编码基因,并不能阻止ZIKV进入宿主细胞这一环节[22]——这可能说明,AXL不是以上实验细胞真正的ZIKV进入受体,或者ZIKV的受体可能具有功能冗余性,这对于鉴别包括ZIKV在内的黄病毒的真正受体造成了阻碍,故确定宿主蛋白与病毒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十分重要。
宿主因子辅助ZIKV的RNA复制有多种宿主蛋白被证明参与了ZIKV基因组的复制过程。内质网作为最大的胞内细胞器,是黄病毒RNA复制、蛋白翻译和毒粒包装的场所[23],故许多内质网相关的宿主蛋白参与ZIKV的RNA复制过程。首先,内质网膜蛋白复合物(endoplasmic reticulum membrane protein complex,EMC)与ZIKV的RNA复制过程有关。哺乳动物共有10种EMC(EMC1~10),主要位于内质网[24],参与跨膜蛋白的合成和折叠[25],在酵母中也辅助脂质从内质网到线粒体的转运过程[26]。研究表明,EMC1~5在ZIKV和DENV的RNA复制早期具有重要作用,缺失EMC后被感染HeLa细 胞 内 的 病 毒RNA和E蛋 白 均 减 少[27]。此外,EMC可以促进ZIKV和DENV非结构蛋白NS4A和NS4B合成,同时作为分子伴侣修正蛋白错误折叠[28]。与ZIKV和DENV相对的,EMC虽然与WNV感染导致的宿主细胞死亡有关,但不参与RNA的胞内复制过程[29],说明EMC在黄病毒不同生命周期中的作用有差异。
Dynamin超家 族 成 员Atlastin(包 括ATL-1、2和3)也与ZIKV的RNA复制相关。ATL参与宿主细胞的内质网结构形成;ZIKV感染招募ATL,ATL-3通过与ZIKV非结构蛋白NS2A和NS2B相互作用,辅助RNA复制[30]。
在内质网合成的病毒蛋白须通过内质网质量控制(ER quality control,ERQC)系统的“筛查”,错误折叠蛋白则由此通过内质网相关降解(ERassociated degradation,ERAD)通路,泛素化标记后被蛋白酶体降解[31]。Hrd1复合体是一种泛素连接酶(ubiquitin ligase),参与ERAD通路。研究证明,抑制Hrd1复合体的重要组分grp94可有效阻断ZIKV和DENV的RNA复 制[32]。
除了内质网相关蛋白外,还存在多种宿主因子参与ZIKV的RNA复制。胎盘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P)通 过 和Hsp70蛋 白BIP协同作用,保护参与病毒RNA复制的非结构蛋白免受宿主细胞内的蛋白酶体降解,从而辅助ZIKV的RNA复制过程,最终促进ZIKV感染人类胎盘滋养层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造成胎儿神经系统受损和头小畸形,故抑制ALPP有阻碍ZIKV感染胎盘的潜力[33]。
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也可作为宿主因子辅助ZIKV的RNA复制。ZIKV感染人类肝来源细胞HepG2后,可诱导犬尿氨酸(kynurenine,Kyn)的产生,继而活化AHR。AHR可通过抑制Ⅰ型干扰素,并限制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promyelocytic leukemia protein,PML)所驱动的内源性免疫,辅助病毒RNA复制。AHR拮抗剂可有效限制病毒在体外培养细胞内的RNA复制,说明AHR具有作为抗ZIKV感染靶标的研究前景[34]。
此外,ATP依赖性分子伴侣复合物TRiC/CCT中的CCT2亚基,可与ZIKV非结构蛋白NS1相互作用,辅助病毒RNA复制[35]。总之,宿主因子促进ZIKV的RNA复制过程,可通过与多种ZIKV非结构蛋白相互作用来实现。
宿主因子辅助ZIKV毒粒释放与进入宿主细胞和RNA复制的过程相比,针对ZIKV释放离开宿主细胞的研究相对较少。ZIKV毒粒完成包装后,经出芽、转运和成熟,最终离开宿主细胞。ZIKV感染会激活宿主细胞内的Src家族激酶(Src-family kinase,SFK),其中Lyn激酶辅助成熟ZIKV毒粒包装进自噬体来源的囊泡(autophagosome-derived vesicles),从而逃避细胞内抗体的“侦察”[36]。ZIKV感染星形胶质细胞,导致细胞内的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EV)增多,有助于ZIKV释放;神经鞘磷脂酶抑制剂GW4869可有效减少胞外囊泡和ZIKV毒粒的数量[37]。此外,与ZIKV进入宿主细胞和RNA复制均相关的Hsp70,也可以辅助ZIKV从宿主细胞中释放[38]。
对同属黄病毒的DENV的释放过程有更多研究。胞泌复合体(the exocyst complex)成员EXO70不影响DENV的RNA复制和翻译过程,但辅助其新生毒粒的释放过程[39]。此外,泛素化蛋白酶体通路(ubiquitin proteasome pathway,UPP)也 参 与DENV出芽释放过程,且已经上市的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Bortezomib)可显著减轻DENV感染小鼠的症状[40]。鉴于DENV和ZIKV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似性,故以上DENV宿主因子是否可辅助ZIKV释放,具有一定探讨价值。
结语ZIKV已经导致了全球各地疫情频发,症状可由轻微的发热、肌痛到神经系统异常和自身免疫病。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已经上市的、针对ZIKV的疫苗或抗病毒药物。本文对辅助ZIKV生命周期中3个部分(内吞进入、基因组复制和毒粒出芽释放)的宿主因子进行汇总(表1),并阐述其作用机制(图1)。
表1 辅助寨卡病毒进入、基因组复制和毒粒释放的宿主因子Tab 1 Host factors facilitating the entry,genome replication and virion egress of Zika virus
相对于毒粒出芽释放,现在对ZIKV宿主因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病毒内吞进入细胞和基因组复制。靶向这两步骤的宿主因子可避免新毒粒的产生,保障抗病毒的有效性。Hsp70等宿主因子参与促进多种黄病毒生命周期中的多个阶段,值得深入探讨;有研究证明细胞骨架[41]等重要细胞组分辅助ZIKV感染,但对其干扰所造成的副作用却不可承受。最后,阻遏宿主因子在体内的表达是否也会展现出和体外实验相同的ZIKV抑制效果,以及是否会涉及其他通路而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也是其能否作为抗病毒药物靶标的基础,还有待研究验证。
作者贡献声明郭娇菡综述构思、撰写和修改,图表绘制。徐建青综述构思与修改。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