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2022-02-24李丹鸿
李丹鸿
摘 要: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学,教师要更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要设计综合活动,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要开展创客活动,提升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要加强道德教育,增强学生信息社会责任。从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以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为目标,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学,要从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以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为目标,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更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通过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展开信息技术知识的探索与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信息意识。例如,在教学《信息时代的文字处理》一课时,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具有吸引力的、合适的问题和任务,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完成任务去发现,去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首先,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设疑:是不是现代社会才有文字处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回答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地加入到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来。接着,教师可以布置小组学习任务:谈谈日常生活中哪些方面应用到文字处理技术?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分组回答问题,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教师提出拓展学习任务:如何根据需要选用文字处理软件?教师要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肯定别人的优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围绕着课堂任务,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讨论交流、反思等探索性活动,深刻理解课程中相应的概念、原理,形成良好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二、设计综合活动,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情,为学生设置相应的综合活动,学生可以综合应用多种途径全面搜集资料,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形式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任务。例如,在教学《表格数据处理》这一章节时,教师要合理设计好本章节的综合活动:采集数据做研究。教师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选好组长,分组讨论确定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采集研究数据,通过电子表格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图表,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编辑研究报告;最后把课题的全部材料及活动照片装订成册,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并对综合活动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学生在综合活动中,不仅对信息技术知识产生感性认知,而且自身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及理解能力等综合素质都能够得到有效地培养,开展综合活动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思维,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三、开展创客活动,提升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并开展好创客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有机融合知行合一的数字化理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务实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基本的实践技能。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校园创客活动的视频,向学生展示科技创新比赛的作品,机器人竞赛的成品机器人和各类调试工具等,让学生在有趣地“玩耍”中激发创新的兴趣,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寻找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原材料,通过“做中学”的方式,尽可能地让学生享受创新的乐趣。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习Scratch等程序语言,让学生自主的设计各类控制程序,协助学生连接传感器、电路板、体感设备等外部设备,通过学生自己编写的指令来控制各种设备的运行,提升学生数字化思维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开展创客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放松的氛围,提供创作设备和技术支持,通过开设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尽情地创作。创客活动融合了信息技术知识,以创新分享、实践探究为理念,让学生在开展创客活动中利用自己的创造力不断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四、加强道德教育,增强学生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习惯。做好信息安全的自我保护,不随意安装运行没有安全驗证的软件,不登录打开来历不明的网站和邮件,并且通过安装杀毒软件和备份数据等方法,有效地防范计算机病毒、恶意代码、网络黑客等侵害。要教育学生遵守好信息技术的法律法规。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必须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要防范网络诈骗和拒绝网络上反动的、不健康的信息,也要注意保护好知识产权和遵守好信息交流的道德规范。要教育学生全面认识和理智对待信息技术。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要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能力,不要沉溺于脱离现实的虚幻网络世界,更不要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破坏他人的系统安全。通过加强信息技术的道德教育,引导学生遵守信息技术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增强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确定好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课程目标,通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开展综合活动和创客活动,加强道德伦理教育等途径,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M]. 2017版
[2] 沈澄.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
[3] 周子春.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如何落实信息技术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