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文言文本的有效阅读策略
2022-02-24袁占飞
袁占飞
摘要: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本。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普遍会存在语段含义难以理解;文本内涵难以感悟等问题。因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立足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差异,具体探究文言字词的含义,提高文本翻译的准确性;其次,要为学生广泛拓展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寻找到合适的角度理解文本内涵;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有感情的诵读,体会文言文本语言的精炼性与典雅性。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文言文;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2-
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复兴,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学生通过进行文言文的学习,一方面,能够积累丰富的文言字词,提升语言素养;另一方面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学习,培养深厚的人文情怀。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价值,将文言文的文本特征与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紧密结合,展开字词学习、文化探究、有感情的诵读等活动,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深度。下面,笔者就具体谈一谈小学高年级文言文本的有效阅读策略。
一、细致学习字词,提高理解的准确性
文言文与其他文本相比,在语言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学生只有对文言字词的含义进行具体的认识,才能够对文本内容形成准确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籍,对文本中的重要字词含义进行细致的查阅,并对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以此提高阅读效。
例如,在阅读《两小儿辩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致查阅文言字词,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比如,对于“一儿以日初出远”一句,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句子中的以和现代汉语中的以是相同的含义吗?”学生通过查阅《古汉语词典》能够认识到“以”在文言文中有“认为”的含义。从而能够理解本句话表述的是一名孩童对于太阳所持的观点。又比如,在阅读“孰为汝多知乎?”一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重点对“孰”“汝”等字的含义进行探究。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两个字都是人称代词,分别为“谁”和“你”。从而对本句含义形成准确理解。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产生的疑惑对相关的字词含义进行探究,进一步提高文本理解的全面性。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破除语言障碍,对文言文本形成准确的理解,提高学习的信心。
二、广泛拓展文化,提高理解的深刻性
理解文言文的思想主旨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广泛拓展与文本内容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阅读,以此寻找到恰当的视角,对文本中人物的行为和相关现象做出评述,帮助学生获得深刻的思想感悟,充分发挥文言文本的教育意义,塑造学生的精神品质。
例如,在学习《学弈》时,教师可以广泛拓展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刻性。首先,教师可以从文本內容理解的层面进行传统文化拓展。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中人物学习的其是指哪种棋呢?”学生能够对围棋和象棋等棋类游戏进行联想。之后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探究,从而了解到文本中的棋指的是围棋。并能够通过对文本写作年代的认识,体会到围棋历史的久远性,产生出强烈的文化自信。其次,教师可以从思想内涵的感悟层面进行传统文化拓展。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还有哪些古代故事能体现这样的道理呢?”学生能够对与专心致志、艰苦拼搏等有关的古代故事进行广泛的探究。并能够认识到匡衡凿壁借光、李白铁杵磨成针等故事也体现出了本文的思想内涵。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对文言文本形成深刻的理解,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展开诵读活动,提高理解的生动性
文言文具有短小精悍,语言典雅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有感情的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之美,对学生的精神品质进行深入的熏陶,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文本的思想情感,获得丰富的学习乐趣。
例如,在阅读《伯牙绝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诵读活动,提高理解的生动性。首先,学生能够发现本文的内容与音乐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出古筝弹奏的音乐,营造出浓厚的古典气息。之后,一些学生可以使用悠扬厚重的语气对“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等文段进行诵读,并体会到“善哉乎”“巍巍乎”等短语所具有的强烈节奏感。一些学生可以想象出高山流水的畅快情景,对“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等文段进行诵读,体会音乐艺术与诵读相结合的丰富趣味。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能够展开有感情的诵读,从更为独特的视角对文言文形成生动的理解,强化文言文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小学高年级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字词理解、文化拓展、诵读活动等方面展开教学,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对文本知识与内涵形成深入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知识修养,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李佳慧. 小学文言文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林琪琪. 人文性视角下的小学文言文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