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课程是如何“炼”成的
2022-02-24刘增辉
刘增辉
在大变革面前,需要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寻找资源制作的底层逻辑,从而明确前进的方向。
关键词 数字化资源 学习资源 资源制作
课程制作
在数字时代,数字化资源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与数字化资源已经密不可分。那么,优秀的资源比如数字化课程是如何诞生的呢?日前,本刊探访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了解资源制作的全过程。
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办公地址在北京复兴门,这是一个很少参加奖项评选的单位。但在众多资源制作机构中,资源中心无疑是佼佼者,很多国家级项目都出自这里。比如颇受大众欢迎的“中华经典诵读”“童语同音”,就是资源中心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托精心制作并实施培训的。成立至今,资源中心已制作网络课程2000多门,五分钟课程54000门以上,通识课程100门,还开发了AR/VR/MR等虚拟仿真课程,可以说,其业务涉及所有的主流媒体类型。
资源制作的底层逻辑
在资源中心的开放式办公室中,一眼望去,一大批年轻人在埋头工作,空气中弥散着起起落落的敲击键盘声。这是一支知识储备、专业能力和职场素养都很过硬的制作团队。他们的专业出身不同,有的学教育技术、平面设计,还有的学数学、化学;他们的来源不同,除了国内院校毕业生外,还有从美国、日本、韩国、西班牙等国留学归来的“海归”硕士。
高素质的团队是制作优秀数字课程的保证,但团队的努力方向也很重要:方向对了,越努力越成功;方向错了,越努力离成功越远。
资源中心主任单从凯研究员是学者型掌门人,在20多年前互联网兴起之时,他就认为数字化将改变学习生态,数字化将融入到各种类型的学习中并成为核心要素,事实证明了他当年的判断。
那么,当今的学习和以前相比有哪些变化呢?他认为有三个方面。第一,学习环境变化了。过去的学习环境是物理的教室、学校,今天的学习环境往往是数字化、虚拟式的。第二,资源概念拓展了。过去谈到资源,是指纸质教材、教师等,现在还包括网络课程、慕课课程、五分钟课程等。以前讲“半部论语治天下”,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学习资源不够。第三,教与学的模式改变了。过去,教师的教学步调往往以占多数的中间生为准,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这很难照顾到每个人。现在,数字化资源的介入,使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培养成为可能。
“社会正处于快速变化期,教育同样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但身处其中的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单从凯表示,在大变革面前,需要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寻找资源制作的底层逻辑,从而明确前进的方向。
他谈到了与学习有关的三个“金字塔”。就知识金字塔而言,应该追求最高层次的智慧,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不是背诵程序化的内容;就学习金字塔而言,要追求主动学习的最佳方式,让学生即学即用或即学即教。就能力金字塔而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在互联网时代尤为重要。
他说:“当今时代,我们面临着从书本知识传播到互联网传播、从局部传播到全球化传播的转换,面临着从阶段性学习到终身学习的转换。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个转换期,深入探究未来的学习方式。”
瞄准课程设计最高水平
资源中心制作的数字化课程很多,课程总监徐嘉翊以通识课程为例,介绍了课程制作的过程。
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也就是具有长远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基于这种培养目标,通识类课程的建设从一开始就要求一个“通”字。这个“通”不是通才的“通”,而是贯通的“通”,也就是要求学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融通,遇到问题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所以我们在进行通识类课程建设的时候,最关键的设计要点就在于如何通过多元化的内容设计,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掌握跨学科思考和沟通的思维方式,这和学科类课程有很大不同。” 徐嘉翊说。
为站在世界前沿,资源中心启动了对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在内的全球300多所高校的课程调研。调研发现,國外优秀高校开设的通识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拓展学习的内容准备非常充分,几乎可达核心知识内容的1.2—1.5倍。也就是说,比起核心知识内容,其通识教育准备给学生的拓展资源反而更多,而且涉及领域也非常广泛,这也就印证了通识教育的真正本质。
在调研分析基础上,资源中心在进行通识课程的设计时,特别设计了3条不同的学习线路。第一条是学习主线,是这门课程的核心知识内容。第二条是学习辅线,是针对核心知识内容的进一步辅助解读。因为通识类教育涉及的门类非常广,学生大多是非专业人员,增设辅助资源是为了将核心内容中相对重要但不易理解的部分,拿出来做进一步的解释分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第三条是拓展线,是核心知识内容以外延伸的学习内容。在进行资源配置的时候,基本做到了二、三条辅助线的资源内容达到核心学习主线的1.2—1.5倍。
在拓展学习的资源选择上,资源中心尽可能筛选出全球范围内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呈现给学生,希望学生在这里看到广阔的世界,拥有跨学科思考的能力。所以,打开资源中心的通识课程,就会发现非常多元化的内容和类型,可以看到TED的演讲、BBC的纪录片、NHK的访谈、可汗学院、智能机器人、3D博物馆甚至交互游戏等等。
徐嘉翊介绍,在教学中,大多数老师都比较关注核心知识点讲解,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更多的拓展学习资源。“我们的做法,既对培养学生跨学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又大大节约了授课教师的备课成本,让他们能够把更多时间放在核心学习内容的准备上。”
为保证通识课程质量,资源中心的7个团队分工协作,从学科专家、教学设计、美术设计、课程制作到文字编辑、质量检测以及技术运维,每一个团队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执行标准和设计要求。确保课程的质量和品质,让学生拥有“第二双眼睛”,是团队所达成的共识和努力目标。
为媒体应用注入人文关怀
在通识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国内的很多通识课程并不太受学生欢迎,被普遍认为很枯燥、没意思。资源中心调查发现,其原因在于一些通识课程的很多内容是文字阅读,和看书没什么区别。于是,资源中心进行创新设计,将枯燥冗长的文字信息进行可视化处理,尽可能帮助学生减轻阅读负荷,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懂,让他们以更轻松的心态进入课程,完成学习,而这也是资源中心的通识课程和其他通识课程的一个很大不同。
事实上,资源中心一直注重将人文关怀注入媒体应用,要求媒体应用不能凭感觉,而要尊重认知科学和学习科学的规律。第一,遵循双通道的原则,充分调动视觉和听觉两种功能。第二,遵循认知负荷的原理,人的认知是有限的,超过负荷就达不到学习效果。第三,遵循主动建构原则,学生将学习的内容一定要基于他已经学过的内容来组织。
围绕数字化学习资源制作与应用,针对网络课程、在线课程、多媒体课件和微课程开发,资源中心还举办了一系列培训,帮助一线教师了解数字化学习的先进理念、国内外优秀的资源开发工具和技术,提升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同时,通过与一线教师的广泛交流,弥补了资源中心与一线学生接触较少的短板,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提高资源制作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目前,资源中心已累计举办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培训班246期,直接培训5.5万余人。
从资源到平台到服务,走过近20年历程的资源中心正在迈向新高度。单从凯表示,“数字化学习手段使全民终身学习成为可能,也将极大地提高人类的智慧水平。在数字化浪潮中,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是沧海一粟,未来还有很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
责任编辑:夏英 邮箱:chinadisedu@zxxx.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