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血陕北汉子

2022-02-23

延安文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勃勃榆林陕北

牛 放

从一望无垠的内蒙古草原,一进入陕北,便是沟沟壑壑的黄土高原,黄土的褶皱如同大地脸上的皱纹,让这块土地变得十分沧桑而厚重。毫无疑问,这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我们瞬间就会想到刘志丹、谢子长,这些离我们最近的英雄是当之无愧的铁血陕北汉子,他们的鲜血染红了陕北的泥土。然而,我现在要说的不是他们,而是历史更遥远的另一群陕北男人。

统万城,李继迁寨,或者府谷,哪一块黄土不是陕北男人的灵魂?如果一定要立一块石碑来刻写陕北血性男儿的名字,没有哪一块石头能够承受得住他们的英雄气概。这是一群宏大的雕塑,高高矗立于中国历史的扉页上。他们绝不是插图,黄河可以作证。

陕北榆林,在中国的地理版图和族群分布的区位上,是孕育英雄的摇篮。

从这里跨上战马,杀向战场的英雄,他们都是充满雄性和血性的陕北汉子。而穿过榆林的浩浩黄河,便是造就这些英雄的血液。

从地图上看,长城自定边——靖边——横山——榆林——神木——府谷一字长蛇横亘在陕西北境,这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屏障,也是游牧民族奔袭、劫掠农耕民族的边境线。冷兵器时代,从秦朝与义渠用兵开始,这里就不是一个消停的地方。在这条边境线上不知发生了多少流血冲突,发生了多少劫掠奔袭之后才建起了长城、烽燧,才修筑了一座又一座榆林的城池,榆林也就毫无悬念地成为了中国历史的边疆。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发展历史都很重要,而榆林的城墙并不能阻隔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这里交融混血和发展。这绵延不断的长城,足以说明这里民族矛盾的尖锐,民族冲突的激烈。陕北榆林就像一座大擂台,无数民族的英雄在这里比武亮剑,留下了一座座巨大的纪念碑,书写了陕北汉子的冲天雄性和民族历史的丰功伟绩,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英雄史诗而永传后世。

赫连勃勃及其统万城是第一座丰碑。

统万城是世界迄今为止唯一一座保存下来的匈奴王都,赫连勃勃则是这座王都的主人。

公元381年,赫连勃勃出生于朔方郡朔方县(今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是匈奴左贤王刘卫辰与前秦公主苻氏之子。他既是正宗的匈奴人,也是地道的陕北汉子。

前秦分裂时,赫连勃勃的父亲刘卫辰拥有朔方之地和军队三万八千之众。北魏前来攻打,刘卫辰命令他的儿子刘力俟提抵抗,被魏军打败。北魏军队乘胜渡过黄河,俘获并杀死刘卫辰。赫连勃勃此时只有十岁,死里逃生的他投奔叱干部。墙倒众人推,叱干首领叱干他斗伏准备将他送给北魏。叱干他斗伏哥哥的儿子叱干阿利戍守大洛川,听说后飞速前往劝阻说:“即使容不下他,也应该由他投奔别处。现在抓起来把他送给北魏,不是仁者所为。”叱干他斗伏因惧怕北魏而没有听从。于是,叱干阿利暗中派出勇士在路上把赫连勃勃劫走,将他送到后秦的高平公没奕于那里。没奕于见他气宇轩昂,周身透射出英雄气慨,便把女儿嫁给了他。没奕于是后秦皇帝姚兴的下属,有一次后秦皇帝姚兴见到赫连勃勃,非常惊奇他英俊潇洒的英雄气象,深表敬重,任命他为骁骑将军,加任奉车都尉。从此,赫连勃勃经常参与军事与国政的大事,后秦皇帝对他的亲宠和厚遇超过功臣和老臣。后来姚兴又任命赫连勃勃为安远将军,封阳川侯,让他帮助没奕于镇守高平,把三城、朔方的杂夷以及刘卫辰的部众三万余人分给他。义熙二年(公元406年),姚兴任命赫连勃勃为持节、安北将军、五原公,镇守朔方,并把三交五部鲜卑以及杂族共二万多部落配给他。

羽翼渐丰的赫连勃勃开始渐露锋芒,当时柔然可汗向姚兴进献良马8000 匹,渡过黄河到达大城时,赫连勃勃劫走全部马匹,然后召集手下三万多人假装去高平川(今宁夏固原附近)游猎,袭击并杀死他的岳父没奕于,兼并了没奕于的军队。义熙三年(公元407年),拥兵自重的赫连勃勃羽翼丰满,决定叛秦。他自立为天王、大单于,建立大夏国,改元“龙升”。赫连勃勃认为匈奴是夏启的后代,所以他将国号确立为“大夏”。他赦免境内罪犯,设置和任用百官。任命长兄赫连右地代为丞相、代公,次兄赫连力俟为大将军、魏公,弟弟赫连阿利罗引为征南将军、司隶校尉。救命恩人叱干阿利为御史大夫、梁公。其他部下依次授任官职:若门为尚书令,叱以鞑为征西将军、尚书左仆射,乙斗为征北将军、尚书右仆射。至此,赫连勃勃已经完成了建立独霸一方的地方割据政权。接下来他将拓展版图,称霸中原。

首先,赫连勃勃讨伐鲜卑薛干等三部,打败三部,近二万人投降。接着讨伐后秦三城以北的各处边防驻军,杀死后秦将领杨丕、姚石生等。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赫连勃勃并非莽汉,他对自己的宗族、姓氏十分看重。为厘清族源血根,以包装一代帝王的王命天授,他重提匈奴是大禹后裔的说法,做好前期宣传。“朕之皇祖,自北迁幽、朔,姓该姒氏,音殊中国,故从母氏为刘。子而从母之姓,非礼也。古人氏族无常,或以因生为氏,或以王父之名。朕将以义易之。帝王者,系天为之,是为徽赫,实与天连,今改姓曰赫连氏,庶协皇天之意,永享无疆大庆。系天之尊,不可令支庶同之,其非正统,皆以铁伐为氏,庶朕宗族子孙刚锐如铁,皆堪伐人。”从此刘勃勃正式变更为赫连勃勃。

赫连勃勃率兵征战四方。攻打南凉,大破秃发傉檀;攻打后秦,歼灭王奚,降伏王买德等人;攻打东晋,歼灭东晋名将蒯恩、傅弘之、朱龄石、朱超石等人,尽占关中之地。

东晋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八月,刘裕攻下长安,后秦灭亡。十二月,刘裕留下十岁的次子刘义真镇守长安自己返回东晋。赫连勃勃见时机来临,便任命儿子赫连璝为都督前锋诸军事,兼领抚军大将军,率领二万骑兵南攻长安。前将军赫连昌屯兵潼关。任命王买德为抚军右长史,往南截断青泥的道路。赫连勃勃率领大军接着出发。关中的郡县全都向赫连勃勃投降。刘义真统摄乏力,赫连勃勃轻易便攻占了长安。

虽然南征北战四海为家,但热爱陕北是赫连勃勃不变的情感。攻下长安并进而打败东晋军的赫连勃勃再次回到长安后,群臣劝其定都长安。赫连勃勃却说:“朕难道不知道长安是历朝古都,有着山河环绕的稳固?但是荆、吴偏远,势必不能成为大患。东边北魏和我们有共同的边境,离北都城才数百里。如果定都长安,北都城恐怕会有守不住的忧患。朕在统万,他们不敢渡过黄河,你们没有看到这一点!”赫连勃勃的这番话虽然是从战略角度谈论他不把都城定在长安(今西安),客观上却是舍不得陕北,舍不得他的统万城。其实,陕北汉子虽然十分剽悍,勇猛,可故土难离的家乡情结却柔软得像个多情温柔的女人。赫连勃勃最终将大夏国的首都确定为陕北的统万城(今榆林靖边境内)。于是,赫连勃勃就在长安设南台,任命赫连璝兼领大将军、雍州牧、录南台尚书事。

赫连勃勃回到统万城,因为宫殿基本建成,他便在境内实行赦免,改年号为真兴。统万城分为四门,东门为招魏门,西门服凉门,南门朝宋门,北门平朔门。在都城南部刻石立碑记载赫连勃勃的功德,尊追高祖父刘训兜为元皇帝,曾祖父刘虎为景皇帝,祖父刘务桓为宣皇帝,父亲刘卫辰为桓皇帝、庙号太祖,母亲苻氏为桓文皇后。

元嘉二年(公元425年),年轻的陕北汉子赫连勃勃在统万城永安殿去世,终年45 岁,谥号武烈皇帝。赫连勃勃去世后,太子赫连昌继位。赫连勃勃以武力威震华夏,他之后,匈奴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销声匿迹,从而他也被戏称为中国最后的匈奴。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北魏攻取统万城。次年,赫连昌被擒,赫连昌之弟赫连定在平凉僭称帝号。元嘉八年(公元431年),大夏国被北魏所灭。大夏国,自赫连勃勃立国到赫连定被擒,前后一共存在了25年。

威名赫赫的大夏国都城统万城,是赫连勃勃的救命恩人设计并督造的,是保存相对完整的坚固废墟,至今依然屹立在陕北的榆林靖边。

义熙九年(公元413年),立国不久的赫连勃勃任用自己的救命恩人叱干阿利兼领将作大匠,就是建造首都统万城的总负责人。叱干阿利征集岭北十万胡汉劳工,在朔方水北、黑水之南(榆林靖边)修筑都城统万城。统万城的名字是赫连勃勃命名的,他说“朕正要统一天下,统治万邦,可以用统万作名称。”叱干阿利在建筑方面很有天赋,工程质量要求也特别严格,这或许就是赫连勃勃对他特别信任和放心的原因。史书记载,叱干阿利常用弓箭射铠甲,以检验弓箭和铠甲的质量优劣。铠甲穿,杀甲匠;铠甲完好,杀弓匠。在修筑统万城城墙工程上,他的验收方式同样也很特别,用大锥刺城墙,如果锥子插入一寸,就杀修筑的工匠,并把尸体筑入城墙中。他使用的筑墙方法也与众不同,史称“蒸土为城”。考古学家曾多次对统万城遗址城墙的土质进行化验测试鉴定,得出的结论是:土质40%以上为碳酸钙,石英与黏土各占20%。也就是说用生石灰加水挤压砂土使之密度加强,再加上人力夯筑,这样修筑的土质城墙坚硬到刀斧不能伤,而色彩呈现白色。生石灰加水变成熟石灰的过程会释放大量热气,热气升腾的现象蔚为壮观,所以被传为“蒸土筑城”。由此我们便可见统万城工程质量之一斑,难怪统万城虽然不是石头和钢筋混泥土建造,却能长时间抵御敌军攻击和岁月风沙的破坏,这对于古人来说,绝对算得上是建筑奇迹。

统万城也叫白城子,白城子是当地人后来叫的,城墙的白色就是石灰、白黏土和糯米水搅拌的色彩。匈奴人向来崇尚白色,跟秦国人崇尚黑色差不多,他们的哈达、帐篷、奶酪都是白色,甚至所骑马匹也以白色为尊。《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重大祭祀或歃血盟誓时,须杀一匹白马,以显示庄严和恭敬。公元前200年,匈奴单于围攻汉高祖时发精兵40 万,所见西方尽为清一色白马。所以,赫连勃勃所建首都统万城的白色,是专此选取,一是表达匈奴民族之元素标识,强调民族性;二是显示大夏国统一天下、君临万邦的大国气象和威仪。这样一座白晃晃的王城,如果放在鳞鳞大厦的大城市里,或者群山环绕的山谷中,统万城的王气和霸气也是不能显现的,但统万城是建在视野辽阔的大漠上,突然于平坦辽阔的草原拔地而起,以巨大的绿色为背景,天蓝地绿的中间矗立着浩大的白色城垣,那是一种何等傲然于世的王霸气派!这就是最后的匈奴王城——统万城。

陕北汉子的第二位当属党项羌人李继迁。

党项羌是从黄河上游走来的民族,他们自游牧的童年时代就在青海和四川(今松潘、若尔盖、红原)黄河岸边游牧,然后再向甘肃南部、陕西北部、宁夏沿黄河迁徙,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发展壮大。他们沿着黄河从上游走到中游,从清水走到黄水,从游牧走到农耕,他们从来就没有离开过黄河,是黄河抚养和孕育了他们,是黄河成就了他们的辉煌与忧伤。他们创造了与中原完全不同的另一种黄河文明,他们是中华这条母亲河上的另一个优秀儿女。而陕北榆林地区,是党项羌人成熟和走向辉煌的摇篮。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祖孙三代是这个民族的佼佼者,都是充满雄性和血性的陕北汉子。

党项从黄河上游的若尔盖、松潘、玛曲、迭部等地内徙后,因为与其它民族长期杂居,深受汉族文明和其他民族的影响,其社会经济与文化都有了很大发展,已经从原始的游牧部落形态进入了以家庭经济为单位的封建化社会形态。他们迁居陕、甘、宁一带后,经过十几代300 多年的苦心经营,终于形成了具有浓郁封建特色的地方政权,为西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公元963年(北宋建隆四年),李继迁出生于银州(今陕北米脂),陕北的山川健壮了他的体魄,无定河水孕育了他的智慧,他“擅骑射,饶智数”而闻名乡里。公元975年(北宋开宝八年),李继迁的族叔定难军节度使李光睿因爱其才,授予年仅12 岁的李继迁为管内都知蕃落使。

北宋王朝经过太祖、太宗两朝的努力,中央集权巩固,并进一步推行削弱各藩镇势力的举措,当这一矛头指向党项夏州政权后,宋、夏矛盾迅速激化。

公元982年,宋太宗赵光义强令李继迁的族叔李继捧入朝并收回其所辖“五州”。李继迁是银州防御使李光俨的儿子,此时已20 岁,留居银州(今陕西榆林米脂县)。李继迁得知这一消息后,与谋士张甫商定走避漠北,再徐图发展。宋朝使臣到达之后,李继迁与亲信张甫披麻戴孝,假称乳母亡故外出下葬,实则将兵器藏于丧车与棺材内,出城之后率领家族数十人逃到距离夏州150 公里的党项族聚居区地斤泽,联结党项豪族,抗宋自立。当时党项豪族因为李继迁势单力薄,不愿与他一起起事。李继迁将远祖拓跋思忠的画像悬挂出来,众人看到画像,泣涕跪拜,于是党项各部纷纷归附李继迁。同年12月,李继迁攻打夏州(今陕西靖边县),自此走上了与宋朝分庭抗礼的道路。

李继迁百折不挠,虽屡遭挫败,却越挫越勇,这也是陕北汉子锲而不舍、坚定不移的秉性。

公元983年5月,李继迁从柞岭率领部众侵袭宋军,两军战于葭芦川(今佳县西北),李继迁大败,丢盔弃甲逃走。9月,田钦祚、袁继忠屯兵三岔,控制了通往夏州的要害,李继迁率领大军在后面围困雄武军千余人,袁继忠命龙卫指挥荆嗣前去救援,两军展开厮杀,李继迁损失人马七百余。12月,李继迁纠合西戎部众,合兵二万人攻打宥州,宋巡检使李询率所部蕃汉兵马将李继迁击退。

公元984年,李继迁率大军袭扰王庭镇守的众蕃部聚居地夏州西北,俘掳人口数以万计。9月,宋朝夏州知事尹宪与都巡检曹光实得知李继迁的宿营地后趁夜偷袭,李继迁与其弟趁乱逃走,宋军抓获李继迁的母亲与妻子。李继迁失败之后,担心宋军追击,于是转徙无常。

西北民众因为李氏素有名望,于是因怜悯而开始接济他们。李继迁对当地豪族说:“我们李氏一族世代统治这里,如今落到如此地步,你们还不忘我先人的恩泽,那么能和我一起恢复先祖的业绩吗?”众人都表示愿意追随。他们与李继迁一起驻扎在黄羊平招徕蕃众,于是兵势复振。羌人豪族野利等部族皆将女儿献给李继迁为妻子……

李继迁多次与宋军作战都是失败,他在失败中意识到要与强大的宋王朝抗衡,必须联合宋的劲敌辽朝为靠山,于是他制定了“联辽抗宋”策略。李继迁遣使与辽朝结盟,依附辽朝以图抗宋。辽朝也视北宋为劲敌,正需要有第三方势力牵制北宋,因而辽朝立即表态支持,并封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都督夏州诸军事,又将辽国的义成公主嫁给李继迁。李继迁在辽朝的援助下,不断袭扰宋地,使北宋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牵制了宋朝的大量兵力,为辽朝机动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宋真宗即位后,迫于辽、夏的军事压力,只得妥协。遂“从其所请”,授李继迁“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等职,辖“五州”之地。至此,李继迁统领的党项拓跋部再次形成了以夏州为中心的割据政权。

李继迁目光远大,又有雄才大略,人生目标十分明确,他不会因获得这样的些微利益而满足。他深刻地认识到若不建立党项人自己的政权,整个民族依然逃不出任人宰割的命运。

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李继迁率兵3 万,一举攻克灵州(今宁夏吴忠),杀宋将裴济,改灵州为西平府,将统治中心由夏州(今陕北靖边)迁至灵州。他仿效宋朝东都洛阳的规模和形制,大兴土木,广营殿宇。他在充分巩固这一根基后,继续向河西用兵,攻吐蕃、回鹘,向河西走廊纵深推进。河西素来为北宋重地,辽圣宗为了削弱北宋在河西的控制力,授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五州观察使,特进检校太师,都督夏州诸军事。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辽圣宗统和四年),辽以义成公主嫁继迁,册为夏国王。李继迁拥有了宋朝沿边七镇之地,真正成为一方霸主。

北宋初,凉州吐蕃众多部落皆受六谷蕃部大首领潘罗支统领,公元1001年潘罗支被宋真宗提升为盐州(今陕西榆林定边)防御使兼灵州西面都巡检使。公元1003年,北宋朝廷授潘罗支为朔方军节度使、灵州西面都巡检使之职。李继迁攻打宋朝西凉府,潘罗支向李继迁诈降,暗中调集六谷诸部伏击夏军。李继迁中计,中流矢身负重伤逃回西平府。次年1月,也就是公元1004年1月,又一位年轻的陕北汉子李继迁箭伤发作而亡,年仅42 岁。

李继迁死后葬于贺兰山下裕陵(今宁夏银川平羌堡西北5 里处)。同年李继迁之子李德明即夏王位,追谥李继迁为应运法天神智仁圣至道广德孝光皇帝,庙号武宗。其孙李元昊后来在兴州(今宁夏银川)建西夏国称帝后,追谥李继迁为神武皇帝,庙号太祖。至此,为党项民族事业奋斗一生的李继迁圆满获得了西夏国的最高荣誉。

陕北汉子第三位是英雄杨业。

杨业又叫杨继业,他不是虚构的戏剧人物,历史中确有其人。他是麟州刺史杨信的二儿子,出生于麟州新秦,即陕北榆林神木县,是名符其实的陕北汉子。

公元979年,宋太宗亲征并灭亡北汉,杨业时为北汉侍卫都虞侯,兵败被劝降归顺宋朝。宋朝太宗皇帝赵匡义非常赏识他,加以慰抚,恢复他的本姓杨氏,并将其名改为单名“业”。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军队班师后,又任命为郑州防御使。宋太宗考虑到杨业对边境的战事很有经验,又改任他任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太宗密封锦囊给他,赏赐的财物非常丰厚。当时的历史背景是:自公元936年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契丹后,河北、山西北部的广大地区沦陷在契丹统治下。同时因为古北口、居庸关、紫荆关等要塞关隘的丢失,河北平原已无险可守,契丹军队不断延伸突袭蹂躏北方地区,与中原即北宋形成了尖锐矛盾。杨业及其父兄、儿孙就是这个时期抗辽和抗击后来立国的西夏党项的英雄。

公元980年3月,辽景宗发兵10 万攻雁门,杨业领数千骑兵从西陉而出,绕到雁门关以北,往南突袭辽军,与潘美前后夹击,大败辽军。杀死辽国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收复雁门关及雁北地区。因此他又被提升为云州观察使,仍然兼任郑州、代州的职务。从此杨业在辽军中声名远播,契丹军但凡见到杨业旗号,即刻逃遁。树大招风,北宋镇戍边疆的主将大多妒忌他,甚至有人暗中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赵光义也算明君,深知杨业为人忠义,毫不怀疑他的忠诚,常常是阅毕那些奏章后从不多问,封好后交给杨业,以示信任。

公元982年,年仅12 岁的辽幼主隆绪即位,由萧太后摄政,宋太宗认为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大好时机,于是决定北伐。公元986年,北宋北伐军兵分三路北上,其中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将,出雁门北伐。西路军2月出兵,4月已经收复云(大同)、应(应县)、寰(朔县马邑)和朔(朔县)四州。可是东路军曹彬的部队出师不利,在岐沟关之战中惨败,北上的各路军马都被迫撤回,潘美等人回到代州。那么四州究竟是谁收复的呢?《宋史》记载是潘美,《辽史》却是应、寰、朔三州是杨业攻陷并占领,云州是潘美攻陷。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是,《宋史》的记载是根据西路军主帅潘美的奏报写的,杨业是副职,潘美可以将杨业的战功据为己有;《辽史》的记录则是根据它自己前线将领的报告,这些辽国将领十分清楚他们的对手是谁。早在雁门关之战时,潘美就是杨业的顶头上师,他害怕杨业的战功压倒自己,所以一直防范和诬告杨业。6月宋军撤退,辽兵趁势反攻,以10 万人马攻占寰州。朝廷下诏把剩余三个州的百姓迁徙到内地,命令潘美、杨业带兵掩护百姓内迁。根据杨业多年与辽军作战经验,提出诱敌深入伏兵歼敌之计。杨业孤军深入诱敌,临行前与潘美约定,把精兵埋伏于陈家谷口(阳方口陈家沟)的两侧,待杨业将辽兵诱到这里时,前后夹击,歼灭追击之辽兵,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杨业拂晓上阵,监军王侁派人在陀螺台上瞭望,战斗刚开始时,他见杨业得手,为争功劳,王侁就引兵离开陈家谷口上前接阵,前进20 余里后又听到杨业失利,他和潘美便一前一后带兵撤离了陈家谷口。按事先约定,杨业是诱敌之战,如今伏兵撤离,诱敌之兵变为孤军奋战,其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失败。杨业拂晓上阵战至天晚,果然把辽兵引到陈家谷口,可哪有伏兵?杨业自知潘美、王侁害他,但已无退路,他自己此刻或降或逃尚可选择,但他没有那样做。好一个陕北汉子,他带领自己的疲惫之师,与辽军展开拼死搏杀。他手刃辽军数十人,部下全部战死,他自己身负几十处创伤,直到战马倒下才被辽军生擒。被俘后,杨业拒不降辽,绝食三日而壮烈殉国。

宋太宗堪称杨业的知己,丝毫也没有怀疑过他的爱国忠心。杨业死后,太宗赵匡义非常悲痛惋惜,随后下诏说:“执干戈而卫社稷,闻鼓鼙而思将帅。尽力死敌,立节迈伦,不有追崇,曷(音he)彰义烈!故云州观察使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资战功。方提貔虎之师,以效边陲之用。而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猋(音biao)厉,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是用特举徽典,以旌遗忠。魂而有灵,知我深意。”(《宋史》卷二百七十二•列传第三十一)。追赠杨业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赐他家人布帛一千匹、粮食一千石。与之相关人员大将军潘美降职三级,监军王侁免冠、流放到金州,刘文裕免官、流放到登州。奖赏杨家后人:朝廷封杨业的长子供奉官杨延朗担任崇仪副使,二子殿直杨延浦、三子杨延训同为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同时担任殿直。

杨业死得冤枉,但一颗至死不渝的爱国忠诚之心,一身精忠报国的武艺与智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情怀,成为陕北汉子的另一种不同于赫连勃勃、李继迁、李元昊、李自成的血性英雄而名垂青史。

杨业忠烈的伟大是具有继承性和感染力的满门忠烈,全家几代人全是忠烈英雄。杨业长子杨延朗(宋真宗尊道士赵玄朗为圣祖,为避其讳改名杨延昭)在河北抗辽守边20 余年,屡败辽兵。辽人怕他,尊称六郎,并非排行第六。河北唐县倒马关附近的马圈梁山顶上,至今矗立着“北宋杨六郎据守之处”碑。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生于宋仁宗时代,被朝廷重臣范仲淹倚重,抵御西夏,战功卓著。杨文广到了晚年仍被朝廷委以重任,在定州路(今河北境内)以步兵都虞侯及路副都总管之职承担了抵御北辽的任务。杨家将自杨业父亲杨信起,连续四代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舍命保家卫国,可谓满门忠烈。

如今,在陕北榆林神木市区东北5 公里处的永兴乡境内有一座古城废墟,据专家考证,这就是古麟州,俗称杨家城。五代时,杨业父亲杨信抗击突厥自立为刺史,雄踞一方,保境安民。杨家在麟州三世主政、五辈连官,满门忠烈,被称为杨家将,杨家城名字的由来就是因为杨家将。清道光年所撰《神木县志》载:“麟州城,一名杨家城,以州刺史杨信、长子重勋、孙光世守麟州,驻扎此城,次子继业(杨业),孙延昭皆以武力雄其一方,因而得名。”五代时,因这里紧邻契丹占领区,为维护本土安全,杨业的父亲杨信作为地方豪绅,组建地方武装,自立为刺史,抗击契丹入侵。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麟州城始建,设新秦县,县城为麟州。此城被称为“西屏榆阳,东据河朔,南卫关中,北控河套”的战略要塞。此后杨家将据守此处,保家乡,抗西夏,据契丹,或出征,或据守,成就了杨家几代将业。相传古城内曾有三棵大松树,被传为神树,时人便将麟州改为神木,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正式改为神木县。杨家城的建筑基址和一些断墙夯土还依稀可见,城东北近崖处两口古井犹存。他们见证了这座英雄古城的昨日和今天。

陕北的杰出汉子除了这几位威名赫赫的之外,还有韩世忠、刘志丹、谢子长、李德明,以及西夏开国皇帝创建党项羌族文明的领袖李元昊,推翻明王朝统治建立大顺王朝的开国皇帝李自成,他们无一不是威震华夏的英雄,无一不是陕北汉子里的佼佼者。

榆林的伟岸因红色首都延安的伟岸而被遮蔽。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延安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以及中国现代历史的重心。这是近现代不足百年的事情。即使如此,榆林同样是陕北跟延安一样地给中国红色革命给予了巨大的支持与贡献,那时的榆林跟延安是一体的,所以人们只知道延安而忽略了榆林。但同为陕北的榆林和延安,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作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结合部,更北更边塞的榆林较之延安却更加著名与重要。在榆林上演的民族文化冲突、英雄壮志的血性抛洒,在中国大历史中像黄河惊涛一般风起云涌,响声震天,没有谁能够忽略它的显著。榆林,是孕育中华民族英雄的摇篮,是游牧与农耕文明冲突的边疆,是雄霸天下逐鹿中原的大本营,更是民族血统与文化大混血、大融合的圣地。

历史已经远去,过去敌人的后裔也已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成为了中华民族新的血液,新的兄弟姐妹。而陕北榆林这方神奇而伟大的土地,昨天是辉煌的历史,今天是伟大复兴的奋斗,明天则是光辉的未来!

猜你喜欢

勃勃榆林陕北
无基准的孔组位置度三坐标测量模型
榆林感怀
走榆林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tudying Abroad
《春意》《生机勃勃》《绽放》《追求阳光》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榆林力量
——为榆林抗洪救灾而作
词语小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