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炼内功 专注育人

2022-02-23南阳市十三中袁甜甜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道德法治育人

■南阳市十三中 袁甜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握好课堂这个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精心培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育人必须先育己,道法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踏实修炼内功,这是铸魂育人的关键。

一、提升理论高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要有深刻的认知。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道德与法治课是中学的思政课,其学科的重要性、特殊性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理论要求,就是教师要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形成自己高水平的理论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展示自身的感召力,才能“理直气壮”地教育学生、授业解惑,才能以强大的真理力量和科学的思想理论打动、感染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培养其家国情怀。

近年来,经过努力,我逐渐可以使自己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进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四个自信”。比如,在讲《少年有梦》这节课时,我借助冬奥会冠军苏翊鸣的案例,从苏翊鸣个人追梦圆梦的经历延伸到民族精神、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梦与中国梦的联系等,引导学生感受到为梦想打拼是我们重要的生命主题,而努力实现梦想则是我们的责任担当。在讲《做更好的自己》一课时,我借助央视的“微光”视频,引导学生体悟到每个人不仅要学会接纳和欣赏自己,还要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在为他人、社会带来福祉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挖掘课程深度

有的学生翻看道德与法治教材时,常常觉得这不就是一些小故事、大道理吗?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不是知识的“二传手”,而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唤醒者、思维方式的引导者、内心灵魂的摆渡人,是身兼多重角色的育人导师。所以,道法教师一定要挖掘知识背后的逻辑思维、精神内核、价值导向。当我们点破了这层“窗户纸”,就会使学生豁然开朗,踏入获取新知、领悟真理的殿堂。

1.找对重点,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课堂上通过采用多种方式、创建多样化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非常考验教师的基本功。要保持深层次、持久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不在于形式上有多热闹,而在于教师是否找准了学生的好奇点、疑惑点,学生是否在兴趣被激发后,能够持续、自主地思考。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情,找到可以打通“任督二脉”的穴位,巧设合适的情境。

比如,在《深深浅浅话友谊》这节课上,通过钻研学情,我了解到学生有以下困惑:“我的朋友是如何对待我的?我又是如何回应的?在友谊关系里我是甜蜜的还是苦涩的?很想交到知心朋友,但朋友总让我失望,到底什么才是友谊?对友谊我有很多美好的憧憬和期待,这些合理吗?”针对学生的这些困惑,我设计了一个主题情境——穿越时空话友谊。围绕“穿越时空”这个中心点,通过与古人交流,引导学生对古人发出疑问,学生思考的火花开始闪现。针对学生的疑问,古人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我设计了下一个环节——古人的指引,以此来持续推动和协助学生继续探究,学生在古人的指引下完成一个个任务。此时学生主动思考的涟漪逐渐散发开来,最终解决困惑,明白友谊的特质、澄清了对友谊的误读,学习也在自然而然地发生。由此,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提高了探究能力,还获得了成就感、价值感。

2.渗透逻辑,培养高阶思维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性学科,因此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判断真假是非的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论证反驳能力、理解识别能力、形式推理能力、比较类比能力等,这些能力并非天赋能力,而是可以通过不断训练习得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渗透逻辑素养的培育,那么学生将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理解、学会运用,学习就可以一以贯之,取得更高的学习效率。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还有利于创造创新。

我在教学中提倡学生每学习一课都要画一张思维导图,不拘泥于形式和工具,但是每一课的逻辑结构一定要清晰、准确。万事开头难,一开始学生感到迷茫,不知从何下手,觉得浪费时间、用处不大。后来,在我循序渐进地示范引导下,学生越来越熟练,从一课到一单元再到一本书,从某一个知识点到一大类知识体系,他们做得越来越好。当零碎的知识点被连成线、再到面,甚至多维立体的结构时,学生逐渐产生了对知识脉络的把控感,可以信手拈来,为下一步运用到多种现实情境中奠定了坚实基础。

3.重视情感,触动学生心灵

有深度的道德与法治课,不仅要有严谨的思维逻辑,还需要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中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共生,才能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让生命变得更厚重起来。因此,我认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把握好两个关键点:一是课余时间勤与学生沟通来了解情感困惑;二是课堂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教师讲的话产生共鸣,则教师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如何发现学生那根独特的琴弦呢?主动向学生敞开心扉就是最好的方式。当我主动走近学生时,我发现孩子们有着多么丰富、灵动、淳朴的内心啊!倾听他们的快乐与烦恼,了解他们的喜好与困惑,这不就是最真实、最好用的教学素材吗?探索别人,他们似乎兴致不高,但谈到自己,似乎就有说不完的话。当我利用平时搜集的素材,把他们身边真实发生过的“广播操比赛失败”“与某老师的冲突”“卷王XXX”等事例放进课堂中时,他们觉得受到了尊重,主动打开心门,坦率表达,积极参与活动、体验分享、探索求知。真挚的情感在课堂悄然流动,德育教学也在自然发生。

三、拓宽教学广度

在信息时代,当代中学生接触的信息范围广、涉及领域多。道德与法治教师如果视野不开阔、知识欠渊博、教学形式不新颖,就难以应对学生的各种思想困惑,更谈不上高质量育人。因此,我常常提醒自己,一定要保持学习的态度,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拓展视野,以多元合力高效育人。

1.运用多平台,助力学生轻松学习

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和网络资源的丰富,能够提供给我们大量有价值、颇受学生青睐的信息产品。一些热门的综合学习类APP,比如学习强国、知乎、哔哩哔哩等,都有着海量的热点资源。教师要想与学生同频互动,就要运用与时代同步的资源。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优质的文化节目,比如《朗读者》《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超级语文课》等,这些都是可以拿来学习的精品资源。我经常在课余时间浏览并汲取养分,进行挖掘整合,把多类别、跨学科的知识、方法融入我的日常教学。比如我曾将《超级语文课》里勾文君老师的“文本分析法”融入道法课的材料分析,学生跟随我的讲解引导,学会了对材料层层剖析,感受到了思考的快乐;我还尝试将传统经典带进道法课堂,通过诵读《论语》《世说新语》的部分经典篇目,链接古今,启智增慧,学生在深深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时,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涵养品格、提升道德修养。在多种优质资源的帮助下,我的课堂更接地气、更有深度了,学生觉得我更懂他们,愿意主动地分享讨论、积极地参与活动,学习也变得更轻松有趣了,也更期待上道德与法治课了。

2.融合多元文化,引领学生走向世界

在新时代,当代文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以及二次元文化等相互交融,冲击着青少年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作为学生思想的引路人,道法教师必须不断开阔文化视野,主动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兼容并包性。当丰富多元的文化一股脑地向学生袭来时,我们必须提醒和引导他们理性看待,冷静取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帮助学生客观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增强文化自信,在培养自身大格局的进程中明辨是非、走向成熟。

教育不是揠苗助长,而是慢的艺术。无论今天的时代发展有多快,道德与法治教师都应该是学生的知心人、引路人和摆渡人,也更应该学会慢下来。曾国藩说过:“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作为一线教育者,要做懂得“下笨功夫”的示范者,当我们踏踏实实地提升硬核能力,认认真真地研究学情、拓宽视野,兢兢业业地上好每一节课时,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有深度、有温度、有活力、有魅力,才能更好地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也能与学生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道德法治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