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重大创新
——基于教育的视角

2022-02-23河南大学教育学部王振存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科教兴国二十大强国

■河南大学教育学部 王振存

认真聆听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之后,很受启发,非常振奋。二十大报告中有很多创新之处,从教育的视角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继承创新的理念更鲜明

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报告首先体现了继承性。报告重申,我们的党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党,是保持了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党。报告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一战略最早是在1995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来的。该战略确立了科技和教育是兴国的手段和基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既要充分发挥科技和教育在兴国中的作用,又要努力培植科技和教育这个兴国的基础。

无创新不发展。报告在体现继承性的同时更体现了创新性。在十九大报告中,把教育作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中一个内容,对其进行了论述,二十大报告则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一专节阐述,并且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实施,进一步明确了科教兴国战略在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使命任务,彰显了我们党以更大力度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决心和气魄,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十大报告的创新性还体现在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命题、新思想,如中国式现代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等。

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我们应更加注重继承创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不断强化开拓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引领、创新发展,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教育观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教育改革首先是教育观念的创新。站在新时代,我们应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大意义和价值,不断创新教育哲学观、教育发展观,准确把握今天学生的特点,洞察今天的学生和以往相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更加深刻认识今天教育中的变与不变,从而更好地认识学生、教育好学生。

今天的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他们正是2035年、2050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的中坚力量。我们要不断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为教育强国战略奠基。我们今天的学生面临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是在信息化、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如何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不断激发学习发展的内生动力,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信息素养、甄别选择能力和自控能力;另一个是在物质相对丰裕的时代、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如何让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珍惜学习的机会和生命的价值,不断提升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情绪调节力和抗挫耐挫力等。

应对以上问题,需要我们结合学生特点、形势变化,以其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更加注重开展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更加注重以培养启迪学生生命智慧的哲学教育、提升生命价值的生命教育、培养耐挫力和自控力的耐挫教育和自控力教育等。

同时,还需要我们树立大教育观。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如果把一个孩子比喻成一块大理石,要把它雕刻成一个塑像,需要5位雕刻家来完成,排在第一位的是父母。我们要重视家庭、家长、家风的教育,通过家校共育,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合力。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教育中有永远不变的东西,那就是真善美这一人类追求的永恒价值。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有自己的位置、价值和使命,都有自己的花期,教育孩子不能揠苗助长,需要等待呵护,静待花开。

二、人民中心的思想更凸显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整个报告渗透着鲜明的人民中心思想、强烈的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庄严宣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强调“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集中力量实施脱贫攻坚战”,“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

报告还体现了维护人类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报告专章论述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经过接续奋斗,我们不仅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而且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人始终是教育的中心,少年儿童和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教育改革发展要牢固树立人民中心的教育思想。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是教育的永恒价值追求,我们要牢固树立“站在人一生的高度看教育,做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人生都出彩,为每一个孩子的人生幸福奠基”的理念,办好每一所学校、上好每一堂课、教育好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教育的战略地位更稳固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我们一直强调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二十大报告共有十五个部分,教育放在第五部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专节阐述,处于整个报告的前三分之一位置,更加体现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教育发展战略优先地位。从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角度,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与科技、人才并列放置首位,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既充分体现了教育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也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的战略思想。提出要做到“三个坚持”: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三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出不仅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还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实施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从孩子抓起,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埋下科学的种子,需要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教师岗位上来,需要不断涵养教育情怀,开展好科学教育、STEAM教育、教师教育,不断激发孩子探索未知的欲望,涵养科学精神,培养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引导孩子立志为科学事业、教育事业和国家的繁荣富强作出更大贡献。

党的二十大为我们描绘了宏伟蓝图,教育改革发展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教育战略地位将更加稳固,教育未来发展更加可期,让我们携手共进、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履职尽责、勇担使命,办好学、治好校、教好书、育好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都拥有出彩人生。

猜你喜欢

科教兴国二十大强国
二十大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广东教育系统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学习强国”礼赞
秦晋争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