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堂“好课”的意蕴与生成

2022-02-23淮滨高级中学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人格师生生命

■淮滨高级中学 李 明

诗家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一堂“好课”同样如此。好的课堂绝不囿于具体内容的呈示,也绝不止于文本材料的解读,它意味着自我发展、人格完善、文化浸润等多重意蕴的生成,更意味着生命与生命之间相互影响的无限可能。

一、“好课”促进自我发展

学生生命提升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也在课堂。好的课堂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能够让学生透过具体的学科知识和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思维方式、思辨品质和思想方法的培养来实现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

1.培养思维品质

创造性思维决定着活动,创造性活动培养着思维。富有创造性的课堂,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促进着学生的生命成长。思维方式是思考问题的根本方法。课堂活动形式可以对学生思维产生重要的影响,一堂“好课”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领,教师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的质量。因此,一堂“好课”应是师生相互影响、互动生成的生命对话。

“好课”促使教师在解决问题中深入学习、更新认知,从而提升自我。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通过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意味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然后在这个层次上继续反思、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教师的心智模式得以不断改变和提升,从而更加自觉地走进积极的思维状态,一堂“好课”便有了本源。

2.发展思辨能力

良好的思辨品质有助于人们分析、利用信息,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而思辨品质培养的主场在课堂,在质疑、探疑、答疑中,在一堂又一堂“好课”的生成中。

好的课堂上,教师通过设置情境、设疑、评价等策略,帮助学生养成思考、辨析的习惯,逐渐培养自己的思辨品质。好的课堂一定会适当“留白”,留给学生自由伸展思想的空间,吸引学生自觉扩展内心的疆界,以多种形式进行创造性的探究,以积极思考、深入分析促成思辨品质的逐步形成。

3.掌握思想方法

认识世界需要思想方法。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是一堂“好课”的内核。一方面,好的课堂能够抓住教学的精髓和灵魂,有效引导学生掌握学科思想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另一方面,思想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好的课堂能够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思想方法,有助于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堂“好课”,应真正重视学科思想方法的习得,而不是知识的反复记忆,题目的重复练习。好的课堂上,教师基于对学科思想方法的深度关注和思考,其活动设计一定会突出对学生未来生存与竞争所必备能力的培养。这其中,学科思想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知识储存和能力发挥的状况,在学生自主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堂“好课”,都在促进生命发生变化、不断成长。

二、“好课”造就完全人格

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好的课堂,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渠道,是促进生命成长、形成完全人格的良好基地。完全人格包含着知、情、意的发展,智、仁、勇的达成,真、善、美的统一,“好课”能够全面落实人格教育,通过提升人的心智,涵养人的品格,引领人向真、向善、向美而行。

1.发展人的心智——知、情、意

教育追求知、情、意的统一,一堂“好课”能够对人的知觉、情感、意志发挥积极的作用。“好课”能够给人以良好的知觉。知觉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最初本源,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提升学生基于感知的思维能力。一堂“好课”,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在教师创造的情境中参与体验、思维碰撞、获得良好感知的生命过程。

“好课”能够影响人的情绪和情感,从而激发人的学习潜能。教师通过任务驱动,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催发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在解决问题中点燃兴趣、激情和自信。

“好课”能够坚定人的意志力,增强人的行动力量。意志是一个人内心产生的精神力量,拥有坚定意志的人会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一堂“好课”能通过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行动力,使其自觉主动地去适应和改造环境,以实现自我发展和超越。

2.涵养人的品格——智、仁、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我们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好的课堂能够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优秀文化涵养学生的人格,使其具备智、仁、勇的德行,逐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智慧不是体现在对知识的接受,而是体现在对能力的运用。“好课”能够让人学会洞察和理解,能够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让人学会明辨形势,客观分析,面对事物变化有自己的研判和抉择;面对社会的发展,能够适时而变、因势而为。理性看待事物,科学有序行动,这才是智的力量。

作为一种人格特质,仁善不是简单的外在行为,而是一种深植于心的信念与涵养。一堂“好课”能够传递仁爱,通过优秀文化的滋养,让人坚守本真、内心沉稳、立己达人。好的课堂,教者守善而立,学者循善而行,让美好在生命之间传递和流淌。

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勇敢不是个人性情的显示,而是面对困难和挑战所拥有的人生态度与选择。勇敢源于责任,责任彰显担当。好的课堂能够铸造人的高贵灵魂,能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润,让人心有所向、敢于拼搏,不断超越、自觉担当。

3.提升人的追求——真、善、美

一个具有生命自觉的人,一生都在修炼美好品质、提升精神境界、完善理想人格。好的课堂能够提升人的境界与追求,助力学生形成理想的人格。

“好课”是培养科学精神、追求真理的课堂,需尊重事实、脚踏实地。“好课”助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使其在解决问题时,能从实际出发,合乎客观真实与客观规律。好的课堂,师生共向“真”。

“好课”是发展自我、实现自我、提升境界的课堂,需要积极向上、立己达人。在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中善待他人,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乃是“好课”的关键。好的课堂,师生共向“善”。

“好课”是提升认识与能力,培养自律和自立习惯的课堂,需要不断超越、不断创造。“好课”不仅塑造精神与品质,而且培养责任感、使命感。“好课”教人内修于心、外修于行,不断超越。好的课堂,师生共向“美”。

三、“好课”形成优秀文化

一堂“好课”所形成的文化能够展现生命之间的和谐美好,能够体现生命之间的真诚关怀,能够实现生命之间的相互影响。

1.展现生命和谐

“好课”使得多角色和谐共存,体现着良好的生生、师生关系,生成优质的课堂文化,令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走向纵深。

“好课”形成的文化能够促进生生之间的和谐。在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勇于尝试、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形成知识迁移和转化的能力,体验到“学以致用”带来的成就感以及表达自我、立己达人的满足感。

“好课”中形成的文化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独立于教师思想之外的具有独立发展意义的个体,他们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因而,好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背景知识和个体经验,引导学生建立新知识内容与已有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引发师生间平等的交流和积极的合作,使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群体成为民主的集合。

2.体现生命关怀

好的课堂不仅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得当、教学重点突出,而且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教学气氛浓烈,所生成的课堂文化能够引发师生、生生之间的共鸣,引发教学主体间的共情。

“好课”所形成的文化能够实现情感的共鸣。教师及时反馈、科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回应和关注,从而优化学习效果并激发学习兴趣。对开放性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多维合作,可以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寻找思想的契合点并达成共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拉近师生、生生心理距离的过程,使得学生在心理相容、感情相通的前提下进行学、懂、思、用。

“好课”所形成的文化能够实现价值观的共振。好的课堂能够遵循思想教育的大方向,挖掘可用的思想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教育。这既是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施教,也是面向未来为升华学生的生命价值而奠基。

3.实现生命影响

“好课”带来的文化价值和影响是深刻的,在课堂文化的浸染和熏陶之下,每个人都能获得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改变和成长。

一方面,“好课”“以文化人”。课堂是影响生命的重要场域,是学生发现真理、受传善意、体验美好的动态过程。课堂文化对个人的影响包括对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影响和对学生全面与个性化发展的影响。“好课”所形成的文化有助于学生丰富知识体系、提高综合能力、树立人生信仰。因此,它在本质上是对生命的积极优化,是通过熏陶、浸润而改变生命,这种改变在触动生命、丰富生命和提升生命。

另一方面,“好课”“以人化文”。好的课堂是优秀文化不断生成的过程。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相互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耐心鼓励、亲切和蔼的微笑,循循善诱、充满期待的眼神……这些都是文化。一堂“好课”所生成的优质文化,对生命个体具有不同维度的深刻影响,能够展现不同生命个体间的深度和谐,体现对生命主体的关怀,实现对生命的促进。

一堂“好课”,就空间来说是“场域”的生成;就时间来说是“过去”的生成;就问题来说是“思维”的生成;就活动来说是“体验”的生成。这些生成,归根结底是能力、人格和文化的生成。这些生成,都是基于生命影响、指向生命成长的“好课”所应有的意蕴和样态。

猜你喜欢

人格师生生命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麻辣师生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漫画之页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