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
——以政论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为例
2022-02-23李卫华
李卫华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2017年以来,中央电视台先后推出了多部政论性电视纪录片,政论性电视纪录片已经成为传达国家意志、强化国族认同以及凝聚国民共识的主要传播方式。以《辉煌中国》为基材,用电影手法进行剪辑和加工补拍的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于2018年3月2日登陆全国各大院线,累计票房达4.7亿元,使中国纪录电影的票房纪录再创新高,也实现了政论性纪录片的跨屏传播。影片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将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自2012年以来的五年间所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以纪录片的形式首次呈现在大银幕上。做为一部政论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内在的意识形态逻辑决定了其在影像修辞与话语表征上明显的政治偏向,影片通过对视听符号的有意识的选取与技巧化的表述,完成了国家形象的影像形塑与意义编码。
一、传达国家意志:宏大叙事的微观切入
政治传播是政治家、政府组织与公民互动环节的中介和渠道。政论纪录片做为政治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与手段,它沟通了主流意识形态与公民行为之间的联系。十九大绘制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厉害了,我的国》于2018年3月2日上映,时间正好是新一届“两会”召开之前,也是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为具体的政策实施、民生获得的关键时间节点。《厉害了,我的国》正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内在逻辑,展示了五年来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以及这种奋斗所创造的辉煌成就,让观众在感知、见证社会生活历史变迁的同时,自发地理解与趋同国家意志。
中国经济地理的新标志被中国桥、中国路和中国港所重塑,正是这些新的标志勾画出了中国经济运行效率的新版图,使得中国的经济交流更加畅通,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家意志。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大飞机C919,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全球最大的钻井平台“蓝鲸二号”“天宫二号”空间站……这是中国科进发展的国家意志。在展现这些超级工程、科技成就时,影片一方面有意识地以远景和全景镜头为主,这体现了国家意志的宏大叙事本质,再辅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个现场的讲话,强化了国家意志的权威性与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注意借助日常化的个人叙事将国家崛起的崇高使命与个体的拼博奋斗结合起来,林鸣,港珠澳大桥的总工程师,48时开始参与港珠澳大桥工程,到港珠澳大桥最终接头安装时,已经年满60岁,通过他的经历,讲述了国家近些年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深沉的社会思考与崇高的国家意志凝聚于个体身上,观众通过对个体的认同达到对国家意志的共鸣。
扶贫攻坚同样是国家意志。消除贫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也始终嘱目如此。在走遍了全国所有十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总要求。2020年中国要彻底消除贫困,为了这个目标,全国共有十九万五千名第一书记驻村,七十七万五千名干部帮扶。洛措,西藏达孜县西岗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中的普通一员,正是通过她细致踏实的工作,让原本拒绝异地搬迁的罗桑旦达搬到了安置点的新家,并帮助他家在距离不到一公里的产业园区找到了工作。所有的安置点都有配套的产业园区,让贫困人口能搬得出,稳得住,全国已经有一千万像罗桑旦达一样的贫困人口实现了异地搬迁。宏观层面的国家意志需要更多像洛措一样兢兢业业的执行者,才能转化为人民群众厚重的获得感。
生态保护也是国家意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水的理念。”。2013年后,“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相继出台,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发展的新理念,“绿色”也成为中国发展的新观念。2012年以来的五年,中国的湿地保护区从553个增加到602个,全国性的湿地保护初见规模,7200多名牧民组成管护员也守护着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曾一度面临退化危机巴音布鲁克草原正在变绿。2012年以来的五年,中国政府累计投入超过363亿元在新一轮退耕还林上,新造人工林4.47亿亩,是五年前的313%;生态修复也开始从陆地向海洋拓展,同一时期,中国政府在海洋生态的修复上的总投入超过1100亿元,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率从2012年的62.8%上升到73.4%。无论是三江源上管护员和猞猁亲近时发自内心的笑容,还是塞罕坝人在接受联合国授予的地球卫士奖时“我们相信,种下绿色,就能收获美丽,种下希望,就能收获未来。”时的乐观信念,还是才旺丹加关于湿地保护、藏羚羊保护的朴素讲述,生态保护的国家意志已经成为每个国民的自觉行动。建设美丽中国,是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国家意志的根底还是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政治传播具有国家意志的权威性,是政治的喉舌,是国家的喉舌,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意志,是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一种工具。[1]《厉害了,我的国》将国家意志的宏大叙事与微观视角结合起来,于是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了西藏驻村干部洛措的扶贫故事和家庭医生杨燕的故事以及西安、成都、无锡和合肥等地年轻科研团队的故事,这些富含细节的生活化叙事将国家层面的民生获得、中国崛起落实到国民的个体奋斗与集体参与中来,也让国家意志的传达更富情感与温度。
二、强化国族认同:集体记忆的视觉想象
民族属性或国族属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生活中最具普遍合法性的价值。《简明牛津英语词典》将国族(nation)定义为“一个广义的人的聚焦体,通过共同的血缘、语言或历史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致形成了由某个人民组成的独特的种族,通常被组织为独立的主权国家且占据一定领土。”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国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2]小说与报纸这两种印刷媒介不仅为国族这一想象的共同体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它也通过孕育全新的同时性观念,“再现”了国族这种想象的共同体,即通过对全国不同地域、同一时间的新闻事件的报道,报刊将空洞的水平时间纳入到社会的集体想象空间,在公共大众间形成共识进而凝聚集体记忆,由此强化群体成员的国族认同与意识凝聚。在从印刷媒介过渡到电子媒介之后,广播、电影和电视以及网络承担起了报纸与小说形成集体记忆与强化国族认同的作用。“纪录片谈论真实的情境或事件,以及众所周知的事实;它不涉及新的、无法论及的事情。”[3]正因为这种“真实”与“现实”,纪录片拥有了一种呈现过往事实与唤醒记忆真相的历史权威性。
《厉害了,我的国》艺术地再现了过去五年的超级工程、科技成就与民生获得等历史事实。通过对不同时空轴线有意识的具象再现,纪录片成为储存记忆与再现生活的“活动博物馆”,它“营造了一个集体想象的空间,并连接了传统记忆(民族习俗、艺术与生活特色)、群体历史记忆(叙述民族历史、构筑民族身份)和现有政权体制记忆,成为构筑集体记忆的重要场所。”[4]《厉害了,我的国》将观众过去五年的经历召唤出来,大飞机C919,“复兴号”标准动车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全球最大的钻井平台“蓝鲸二号”,世界上最大的超重船“振华30”等,这是过去五年人们所欣慰见证的中国力量,也成为人们所共同分享的历史意向,将这些画面组合在一起所产生的视觉冲击,转喻为观众与主流意识形态契合一致的深度记忆,家国情怀,并由此形成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建构自己集体身份的凭证。尽管我们无法作为事实的见证者而亲临现场,但是影片却将时间定格,借助于“事件目击者栩栩如生的陈述、故事现场的重新建构、相关证据的发现与搜集”唤醒我们的集体记忆,通过“强调自身对事实真相的了解,要人记得它们所指出的事物与所界定的过去。”[5]
现阶段,借助传统文化来建构集体记忆并依靠这种集体记忆来强调共同命运,成为维系国族想象的重要途径。[6]中国本身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相互依存、同生同荣,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多元同构的局面,在确立对“中华民族”的国族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各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因素,认为这些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能够缩小各民族间的心理距离,增加各民族的亲和性,像纽带一样有效地巩固“中华一体”的观念。《厉害了,我的国》在谈及中国已经有三十九个项目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不仅展示了昆曲、书法、南音等主体民族耳熟能详的项目,也展示了一些少数民族的非遗项目,在展现文化自信的同时,也依靠传统文化的力量让观众找寻到了政治话语无法提供的情感归属。在表征公共议题时,《厉害了,我的国》也注意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进行结合,将文化基因厚植于集体记忆的原初端。“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是《荀子·天论》中的论述,体现了中华文明历来强调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影片引述这句话,无疑是强调这种思想与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张的高度契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应当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基础。“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出自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影片以此表述了一个个超级工程对中国大地的改变以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日新月异。
三、凝聚国民共识:“制造同意”的自觉艺术
民众“同意的基础”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根本,作为一定的政治集团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实施的一种活动或手段,政治传播常以“劝服”为目的,即通过政治传播不仅让人们明辨是非: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怎样做会更好,也要让人们站稳立场: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和改变什么。如沃尔特·李普曼所言,同意可以被传播所“制造”,“制造同意”已经成为政治主体将社会心理学和无垠的大众传媒空间结合在一起的一门“自觉的艺术”。[7]在纪录电影中,用于在公众议题上制造共识或赢得认同的修辞学成为一种说服性的手段或策略。[8]按照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观点,图像是和语言一样的符号系统,同样有着深层的所指意义,并能够在象征、神话的多个层面对其进行意义解读。所谓修辞说服力就是指影片中声音、图像等要素的修辞功能如何形塑观众的政治认同与情感共鸣。
《厉害了,我的国》和其他政论纪录片一样,也采用了说明模式,这种模式非常依赖于口述解说词所具有的鼓动性逻辑。[9]对大部分电影和电视而言,影像居于主导地位,政论性纪录片(或说明模式纪录片)则相反,画面配合解说词进行说明、例证或感召等,仅处于辅助地位。在政论纪录片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解说词承担着表达观点、表现意义的作用。《厉害了,我的国》的解说词可以说就是关于过去五年伟大成就的激情昂扬的演讲稿,演说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全面回顾了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在基础建设、科技进步等方面的杰出成就以及在环保、扶贫、教育、医疗、外交等方面的重要举措,最终落实在国家复兴的民族自豪感上。我们在这种直接向观众进行陈述的“声音”中获得启示,从而理解那些用来证明话语内容的画面。声音的力量源于其严肃的语调和客观的内容,《厉害了,我的国》的解说者周扬嗓音浑厚低沉却又不失激情,与演说的主题表达相当契合,这是一种令人感到可靠也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声音,声音传达给观众一个既定的观点,并努力劝服观众去接受或者促使观众去相信。
《厉害了,我的国》中的图像虽然处于举证、说明的从属地位,却也通过其修辞功能,促进了主题意义的象征表达。影片以迎风飘扬的国旗、庄严肃穆的国徽以及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影像为开头,这些经由图像修辞所构筑而成的政治意象组合在一起,能够召唤观众集体式的国家意识与爱国情感,有效的修辞编码将图像符号的初级指意系统转喻为更为复杂的象征系统。除了驻村干部洛措的扶贫故事和家庭医生杨燕的故事外,影片更多地采用了碎片化的影像展示,这种剪辑的主要作用是让影像服务于主题的阐释,为了让主题的阐释保持连贯而牺牲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我们可以称之为“证据式剪辑”。在创新驱动发展,年轻人挑大梁,已成为中国创新的隐形利器的主题下,我们看到了西安、成都、无锡和合肥等地年轻科研团队富于成效工作的画面,再以习近平总书记“未来总是属于年轻人的。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的讲话强化了主题的权威性。辽阔的地理版图赋予了中国千姿百态的多样风光,五十六个民族的人民共同生活在这多姿多彩的土地上,为“中国梦”而共同奋斗,碎片化的图像展示了不同区域地理和人文的差异,却也促进了民族国家想象的共同体集合概念的形成并强化了“我们同属一个中国”的情感认同。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跨国交往的日趋频繁,大众传播不可能局限于某个封闭的容器内,信息源往往会外溢、弥散到其他空间,成为一种国际传播或跨文化传播。跨国接受者由于地缘政治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对传播者的意图进行对抗式甚至完全相反的解读以符合自己的利益诉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述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以切实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厉害了,我的国》经由宏大叙事与微观视角的结合,将国家层面的中国崛起落实到国民的个体奋斗与集体参与中来,让观众感知、见证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并自发、自觉地理解与趋同国家意志,这种国家意志的趋同式理解借助影像所激发的集体想象进一步上升为更大范围的国族认同,同时,借以话语修辞和影像修辞,也建构并塑造了观众的政治认同与情感共鸣。当然,在当下的国际传播语境中,政论纪录片应该以更好的策略性叙事,提高中国话语的国际感召力和传播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