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籍藏族大学生国族认同研究
2014-03-27孙保全
孙保全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云南籍藏族大学生国族认同研究
孙保全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国族是一种取得国家形式的政治民族。对现代民族国家来说,要巩固国家政治统治秩序,实现国家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就必须赢得国内各民族对国族的认同。其中,作为潜在精英群体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族认同又尤为关键,必须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族认同建构。本文选取云南籍藏族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全面考察了云南籍藏族大学生国族认同的特点、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云南籍藏族大学生的国族认同总体状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国族认同;民族认同;藏族大学生
国族是一种取得国家形式的政治民族,是在民族国家时代特有的一种民族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族国家构建基本完成,这也使得中华民族获得了国族地位。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面临着全球化挑战,且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多民族国家而言,国族认同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其中,作为潜在精英群体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族认同尤为关键,这是因为与普通大众相比,他们受教育程度相对更高,思想又趋于活跃,这些客观资源条件使得他们往往肩负和承载着对本民族共同体的使命和责任,在未来他们大多也将是建设和发展各民族共同体、实现和维护民族利益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在大学时期形成的国族认同情况不仅会对其本人今后的国族认同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而且也会对民族共同体中其他成员的国族认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关注、考察少数民族大学生国族认同情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时代意义。然而,目前学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族认同的个案研究相对薄弱。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对这一特殊群体国族认同的及时了解和把握,进而在客观上制约了相关民族政策的调整。
基于此,本文以一个颇具典型性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云南籍藏族大学生为例展开研究。本文所关注的云南籍藏族大学生,主要指自小生活在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并且主要生活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德钦、维西三个县,在高考后进入全国各地攻读大学的在校本科生。在整个未成年时期的社会化中,云南籍藏族大学生身上的民族特性体现的十分明显。首先在家庭生活中,多数学生的父母双方都是藏族,家庭成员之间交流均使用藏语,并传承着较为完整的本民族传统文化。其次,藏传佛教的信仰、朝觐、法式,构成了云南籍藏族大学生在家庭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精神生活。这些独特的成长和生活环境显然直接强化了他们对本民族意识的内在情感,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左右他们对国族的认识与认同。本文通过对云南籍藏族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的考察,旨在及时了解、掌握这一群体的国族认同状况,同时也为透视其他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国族认同提供实证素材,并为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族认同建设提供参考。
一、国族认同的内涵
认同概念最早用于心理学,主要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自我认识,它是自我意识的产物——我或我们有什么特别的素质而使得我不同于你,或我们不同于他们。”[1](P18)可以说认同本身就有一体两面的涵义:一方面是确认自己的特性、身份,这是通过对某一群体的归属感来完成的;另一方面是一个“认异”的过程,也就是要在对他人或群体的区分中,才能形成“我(们)是谁”的认同意识。
国族是一种取得国家形式的民族,它既不同于传统民族,也不等同于国家。如果说传统民族是文化民族,那么国族则可称为一种政治民族。[2](P6)在现代国家中,一国内可以共同生活着多种文化民族,但国族只能有一个。国族并非自古有之,而是在民族国家时代特有的一种民族共同体。在此之前只有国家,但无国族。在民族国家形态下,国族由国民(公民)构成,并依靠一系列的现代民主制度来掌控国家,在法理上是国家权力的所有者。在我国,国族指的是中华民族。而民族国家则是“建立在民族认同基础上的主权国家”,[3](P89)因而从其概念上来看,至少包括三个要素:首先是从近代王朝国家继承的主权特性;其次是进行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的国家权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机构、制度等;再次是认同、支撑国家权力及政治制度的国族。因此,国族只是构成民族国家的一个部分,二者是不同层面、不同范畴的概念。其实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人们的国家认同和国族认同也并非总是完全一致。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认为:国族认同是个人或群体对于本国族的归属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其他国族的区分意识。国族认同心理结构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国族认知,主要指对于自身与国族之间同一性关系的认识;第二,国族情感,是指对国族的情绪反应,具体表现为热爱、忠诚、怀疑、疏远等等;第三,国族评价即在同其他国族对比过程中,对国族产生的价值性判断。一般认为,具有较高程度的国族认同,其国族评价也往往较高。同时,国族评价也会对整个国族认同产生影响。
二、云南籍藏族大学生国族认同现状
在这个部分,本文通过问卷法来开展调查研究。主要对各高校的云南籍藏族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共发放150份问卷,有效回收140份,有效回收率93.3%(样本的具体构成见下表)。
表1 样本(云南籍藏族大学生)分布情况(N=140)
问卷设计采用李克特量表形式,共设置20个题目,每个问题都对应5个选项,分别为“十分不同意”、“比较不同意”、“不清楚”、“较为同意”与“十分同意”,态度越肯定表示国族自我认同越明确、区分意识越明显以及国族认同程度越高。全部资料经核对后运用SPSSll.5软件进行单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论文对云南籍藏族大学生国族认同现状的考查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一)较为明确的国族自我认同
国族自我认同,指藏族大学生对自身与国族间同一性关系的认同,亦即对国族特性的确认。目前的国族认同个案研究,主要是从文化和政治两个维度展开的。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以为利益同一性也应被视为构成国族特性的实质内容。因而本文主要通过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与利益认同这三个维度,来考查藏族大学生的国族自我认同。具体维度和指标如下:
云南籍藏族大学生国族自我认同总体而言是较为明确的,这在每个维度的个别指标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其中在文化认同维度,91名学生对“普通话是全国各族人民相互交流的共同语言”这种说法表示十分同意,另有49人表示比较同意。表明这一群体对于普通话作为“国族语言”怀有深刻的认同。在政治认同上,所有人对于“我们每个人虽然有民族之分,但是同属于一个国家,大家都是中国人”都表示同意。这说明云南籍藏族大学生的政治共同体感十分强烈。在利益认同维度,对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紧密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一观点,131名学生表示同意,这说明大部分藏族学生对“利益依存关系”这一指标的有着明确的认知。
(二)较为明显的国族区分意识
根据心理学的社会认同理论,个体在所属群体中获得归属感的同时,还会自发或自觉地同其他类似群体进行区分和对比。因此国族认同在外延上,就意味着同其他国家民族的区分意识。本文设计了两项指标来考查云南籍藏族大学生的国族区分意识,根据调查情况,我们推断云南籍藏族大学生的国族区分意识总体上是较为明显的。量表中的具体问题以及样本回答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2 国族区分意识
(三)国族认同与民族认同的比较分析
在这个环节,我们通过三个维度及若干指标来考查相对于本民族,云南籍藏族大学生对于国族文化、国族利益及国族身份的重视程度(详见下表)。
表3 国族认同与本民族认同的比较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云南籍藏族大学生在不同维度、不同指标下的国族认同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在文化认同比较中,绝大多数学生对国族历史的认知水平是高于藏族的,然而对语言和节日的态度则偏向本民族。利益认同这个指标表现较好,说明在民族利益和国族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境下,学生能保持大局意识。而在身份重视程度这个维度,由于“云南人”能基本符合同质性的国族身份,所以藏族大学生的选择,说明相比之下更看其重藏族身份。具体问题体现在:
第一,相比本民族,对国族语言及节日等文化特性认同较为有限。通过前面云南籍藏族大学生国族认同现状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约有62%的调查对象认为民族语言更能够表达内心想法;另有几乎一半的学生认为民族节日更有吸引力。这说明,相对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国族文化建设依旧任重而道远。
第二,对国族精神的认识较为模糊。国族精神是国族文化的核心要素,是连结其它多个构成部分的纽带。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认为,民族(Nation)精神具有文化整合作用。[4](P35—38)如果说历史、语言、节日等要素是砖瓦,那么国族精神则是凝聚国族文化大厦的钢筋和水泥。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超过三分之一的云南籍藏族大学生对同一性的国族精神并未形成明确的认同。
第三,对国族身份重视程度不够。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同没有民族差异的省籍身份相比,超过60%的学生对自己的藏族身份更加敏感。过分看重民族身份,对于国族认同而言并非好事。事实上,“如果多样性的社会身份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变成刚性化的力量,国族文化、国族意识甚至国家认同都会被消解,变成某种虚幻或虚拟化的东西,听起来很美丽但却难以捉摸。”[5](P95)
第四,国族自豪感有待提高。从“中华民族是个十分优秀的民族”这个项目的回答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在比较中对中华民族的评价水平并不高(详见表4.)。这将在主观意愿上削弱对国族的认同感。
表4 国族评价情况
(四)云南籍藏族大学生国族认同与云南籍汉族大学生国族认同的比较分析
作为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主体民族,汉族一般被认为是不存在国族认同问题的。除了民族属性带来的差异外,云南籍汉族大学生同藏族大学生在其他绝大部分方面都有着共同的特性。因而在国族认同上,二者可以作为比较对象进行研究。由此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藏族大学生的认同状况,进一步分析其特点和存在问题。本次调查针对云南籍汉族大学生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9份,有效回收率91%。问卷被试者的构成情况如下。
表5 被试(云南籍汉族大学生)分布情况(N=109)
考虑到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深受汉族影响,所以在这部分中不涉及文化认同的对比,仅从利益认同和政治认同两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两者在国族利益认同程度上相差不大。在这一维度,本文设置了5项指标,其中部分指标在上述测量藏族大学生国族认同中已有使用。同样将其各个指标转化为量表中的具体问题。答案选项设置了5个,分别为“十分不同意”“比较不同意”“不清楚”“比较同意”与“十分同意”。因为问题设计都是积极的观点,因而选择同意则表示认同程度较高。通过问卷分析,我们发现汉藏大学生在国族利益认同维度上没有太大差别,甚至在个别指标上,藏族大学生表现出比汉族学生更为积极的态度。详见下表。
表6 汉藏大学生国族利益认同比较
第二,云南籍藏族大学生国族政治认同比云南籍汉族大学生国族政治认同程度相对略低。我们在这维度使用的3项指标同上文考查藏族大学生的相同。从量表中三个相关问题的回答情况来看,云南籍藏族大学生的国族政治认同程度比汉族大学生略低,但是总体差距不大。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7 汉藏大学生国族政治认同比较
三、云南籍藏族大学生国族认同的影响因素
经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云南籍藏族大学生的国族认同总体状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总结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本研究使用访谈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试图揭示制约其国族认同的因素。这部分研究使用腾讯公司开发的聊天软件,通过两个由云南籍藏族大学生组成的QQ群进行集体访问,属于间接访谈法。每次参加讨论的人数都在10人以上,能够提供较为综合性和代表性的意见和观点。
(一)不断强化的民族认同制约着国族认同建设
对于这两种不同层面的认同,学界有着“一致论”和“冲突论”的争议。本文认为二者之间是有张力的,特别是在民族利益同国族利益发生冲突的境遇下表现的更为突出。云南籍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不断增强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第一,“族际主义”取向的民族政策强化了民族身份意识。在我国,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的民族政策惯有一种帮扶少数民族的价值导向。这样的做法固然在保障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以及促进少数民族发展方面曾起到过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此举在另一个层面上也是持续强化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的过程。它不断提醒人们“民族身份是重要的”。在这个问题上,云南籍藏族大学生同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样,都或多或少地享受过由民族属性带来的政策照顾。在受教育方面,很多接受访谈的学生都表示在高考等入学考试中得到过分数照顾。此外在就业过程中,部分藏族大学生还可凭借“定向培养”谋求较为优越的职位。在访谈中,就有一位来自迪庆州德钦县的藏族学生表示,自己不用为工作发愁,因其毕业后可作为定向培养对象回到原籍从事法检工作。这样同“超国民待遇”联系在一起的少数民族身份,导致了大学生之间社会流动机会的差异。刻意强调民族属性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同一性、同质性公民权利的否定。这也使得大学生间民族身份界限被逐渐固化,进而为形成均等的国族身份人为地设置了障碍。
第二,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以及外界的过分宣传也强化了民族认同。藏族聚居地的民族文化浓厚,很多受访学生生于斯长于斯,即便因求学深造走出来依然保持着强烈的乡土情结。这其中宗教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村寨里的活佛”、重要节日在家里举办的“法式”等话题屡屡在访谈中被提及。此外,外界对民族文化的宣传也扩大了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一名来自香格里拉的学生就埋怨道“媒体上总喜欢放那些又破又烂的地方,好像只要旧就是原生态似的”。可见这些媒体宣传有时是过分的,甚至是不符实际的。
(二)作为一种特定群体的政治亚文化,云南籍藏族大学生的国族认同深受其政治社会化结构的影响
在家庭中,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对学生认同取向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访谈中我们发现:语言方面,藏语经常是学生在家庭及居住地所使用的主要语言,甚至很多学生在中学之前完全不会说普通话;在宗教方面,几乎所有受访藏族学生都表示,宗教信仰是家庭生活的一个主要部分,生老病死都与此密切相关。此外,藏族的历史文化及传统节日在大部分家庭也都保持着极强的传承性。相比之下,国族文化则少有机会能够通过家庭这一介质对学生社会化产生影响。
在学校方面,国族认同的培养也没有形成一套良好的机制。据一些受访学生反映,在其小学阶段,普通话并未作为教育内容来传授,师生交流多用方言或本民族语言。在中学时期,一些地区的学校还会为藏族学生专门开设“民族班”。这就阻碍了不同民族学生间的交流,同时也强化了民族认同和民族意识。在高等教育中,国族认同也未被纳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反而是民族认同在各种场合受到了极大鼓舞,甚至云南某高校曾同意成立一个专门由迪庆藏族学生组成的社团,并支持其通过各类文体活动来展示和发扬藏族文化。由此可以看出,在云南籍藏族大学整个受教育过程中,国族认同建设都未获得过应有的重视。
(三)西方文化也对国族认同形成了冲击
时下流行一种说法叫做“世界是平的”。然而这种“平坦化”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西方化”的过程,从经济到文化莫不如此。在全球化如火如荼的今天,强劲的西方文明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技术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加深,与之不同的国家或国族的文化特性往往受到挑战。这样一种形势在本次国族认同调研中也有所反应。当访谈涉及到“最喜欢的国家”这一话题时,一些学生回答是中国,但是部分学生则认为是日本或美国等国家。对于前者,被访学生反映是动漫产业赢得了他们的好感;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则是依靠体育、影视文化获得了较高的评价。更有甚者,有学生拿这些国家的文化产业同中国进行了比较,并得出了自我否定的结论。这种情况也为我们揭示了部分云南籍藏族大学生缺乏国族自豪感的原因。
结语
云南籍藏族大学生的民族特性十分显著,选择这一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对于我们透视其他少数民族大学生国族认同是极具代表性的。因而有必要得出具有一般意义的结论,以使个案研究更具理论价值。
第一,国族认同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政治文化。国族认知、国族情感与国族评价三个层面的心理机制既有相关性,又有彼此独立性。明确的国族认知并不能保证强烈的国族归属感和自豪感,而国族评价也并非总是建立在认知和情感的基础之上。然而,其中任何一种心理要素发生改变都将对国族认同产生影响。
第二,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民族认同往往被人为强化,而国族认同建设则缺少保障。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等社会化实施结构,通常偏重“存异”而非“求同”,追求“多元”而非“一体”。因而要增进国族认同,就要通过政治社会化过程,建立起一种同质的身份意识,即尽量避免对族际差异的过分关注,并在文化、利益及公民权利等方面构建同一的国民特性。对于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强调是因国民身份,而非民族属性获得救助或照顾。
第三,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都可能对国族认同形成挑战。认同说到底无非是“我者与他者”的内外分际,而文化则是民族间进行区分的主要界限。被过分夸大的民族文化差异,将在民族融合过程中产生分解效应,进而阻碍统一国族意识的形成;而强势的西方文化,则在全球化进程中将不同文明“平坦化”,使得区分他者的国族特性逐渐模糊,同时也削弱了国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1][美]塞缪尔·P·亨廷顿.谁是美国人?——美国国民特性面临的挑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2]周平.论民族的两种基本类型[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1).
[3]周平.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J].政治学研究,2009,(4).
[4][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5]周平.民族国家与国族建设[J].政治学研究,2010,(3).
(责任编辑 刘强)
D633.1
A
1671-0681(2014)04-0020-04
孙保全(1986—),男,河北沧州人,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2014-04-13
2012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政治学学科建设项目“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项目批准号K6050205)和2012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云南跨界民族国家认同现状及其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QN20122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