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角下艺术类学生心理育人实践研究⋆

2022-02-23王唯

大众文艺 2022年23期
关键词:艺术类三全育人辅导员

王唯

(江南大学,江苏无锡 214000)

近年来,国家多部门连续多年出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性指导文件,并将“心理育人”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同时,《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也着重将全面发展学生身心健康列为重点项,引导“做好科学识别、实时预警、专业咨询和妥善应对”,助力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引导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育人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一、关于“三全育人”融入艺术类学生心理育人的必要性

通过CNKI查询,国内“关于从三全育人视角下对于心理育人的探究”起始于2012年,研究论文共229篇,主题包含“艺术类”的论文、专著尚无。学者们结合目前三全育人视角下学生心理育人现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大多从工作机制视角、行动逻辑视角、工作载体视角等不同维度进行解读和剖析,对心理育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还是不够全面,研究对象精准度分析不够完善。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很少提及“三全育人”的观点,对心理育人多针对于实际情况下的危机事件处理及危机干预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重点关注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的作用。由国内外研究现状可知,将“三全育人”融入艺术类学生心理育人是有相对必要性的。

1.“三全育人”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

“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启动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从理论到试点实践,无疑肯定了“三全育人”体系对我国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大学生心理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强国的基础保障,故本研究以三全育人作为理论支撑,从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维度,为有效推动大学生心理育人工作保驾护航。

2.“00后”艺术类大学生用户群体画像

“00后”艺术类学生相较于理工科、文科学生,有着较大的区别,本研究通过用户画像记录学生日常生活的方式,从三方面总结“0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情感“触发点”:他们有着坚定的政治立场,但由于成长背景顺遂,抗压能力较弱。他们在遇到困难时,相比于向家长、老师求助,更多的选择朋辈间的倾诉;专业“共鸣点”:他们艺术创新的感知强烈,有着强烈的专业认同意识,追求个性化的发展;行为“导向点”:他们的碎片化学习比重加大,进而“内卷”竞争意识强。但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空想多余实践。[2]

二、溯源艺术类学生心理“实践”育人的现状及挑战

1.心理育人队伍建设专业素养不足,全员育人存在短板

在校园生活中,除了学生间的沟通交流,最多的是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由于艺术类课程的授课方式较为特殊,普遍为小班授课、一对一看稿等方式较多,教师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人格品质对艺术类学生的有着直接的影响。但相较来说,存在以下几点实质性问题:专业背景薄弱,任课老师或思想政治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通常非科班出身,除日常事务工作外,分摊在心理理论知识学习的精力有限;培训不系统,学校对于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心理相关培训较多,对于专业任课老师较少,遇到学生心理问题,没有系统性的专业知识支撑;缺乏干预经验,注重专业课程的引导,关于学生心理疏导、干预这一领域,较为薄弱,遇到学生突发危机事件没有明确的干预经验。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性不强,全程育人体现不足

在上文中提出,艺术类学生在“个性特点”方面有着较大的特殊性,尤其在新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他们追求独特个性的同时,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想上更为任性偏激。艺术类学生的家庭往往较为殷实,是在家庭的庇护下一帆风顺地成长。在远离家庭进入高校学习后,面对逆境,更容易对学习生活、高校管理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就目前对长三角高校心理育人的调研来看,绝大多数综合类院校没有根据学生专业特性的不同,展开有针对性地心理育人研究,并且大多着重关注于新生入学期间的心理健康导航教育和新生心理普查。但对于各类别、各年级、各阶段的高校学生,无针对性的合理教育预案和危机干预机制。[3]

3.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缺失,未能实现全方位育人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在大众的主观意识里,普遍认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是放在首位的,学生心理育人工作属于思想政治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咨询老师等工作范畴。这一意识条件是违背了“协同育人”的理念,专业老师、思想政治辅导员等各类高效工作人员间的共同协作平衡也被打破。故学校在对于艺术类学生相关人才培养和师资管理的全方位性方面需要提升,除了学生工作团队外,需要协同学生支持部门、各系部任课老师等全方位实现心理育人。

三、探索“三全育人”视角下心理“实践”育人方式

本研究将从艺术专业特色为抓手,以专业教育和建设为支撑,从“破、避、助”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性的探索。

1.避:避免危机,建设“全员”心理实践育人队伍

建设“全员”心理育人队伍建设,一方面是提高思想政治辅导员及专业教师自身心理相关业务知识,在心理实践活动或心理突发危机事件中充分利用专业相关知识,发挥专业作用,为学生提供引导和帮助。在关注学生心理情况的同时,也需同步关注教师们的心理情况;二是建立“立体多维动态隐形关注网”,从他人的角度,比如引导学生工作组、学生家长、各系部任课老师、学生骨干(宿舍舍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院教务等学院学生支持部门等多方面支援对重点学生的隐形有效关注,从学生第一、第二课堂层面入手,分析学生课堂教学状态(小班式教学)、饮食睡眠状态(熬夜画图作息方式)、家庭关系状态、人际关系状态,切实打通“三全心育”最后一公里;三是从学生自身的角度,通过心理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心理调适技巧,优化“灌输”群体,推动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向主动的接收转变。

2.破:打破传统,提供“全过程”心理育人服务

“全过程”心理育人服务,应该关注于学生作为新生入校到毕业、从学期初到学期末的各个阶段,从新生入校时的心理普查,到日常疫情期间返校后的心理危机排查,深入了解学生成长、思想和学习等特点,以成长规律为依据,确保育人工作的连贯性和针对性[4]:大一新生初入校,首先是注重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心理适应性引导,让学生对专业背景、就业前景以及培养计划进行系统的了解,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制定规划和目标;大二大三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普遍多面临专业能力提升的压力心理,重点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寒暑假社会实践等综合能力提高,大三期间主要是对大四就业升学的迷茫心理;大四学生面临着就业、升学、创业的焦虑心理,应注意期间学生的心理疏导。[5]

3.助:助力成长,落实“全方位”心理育人体系

一是要巩固第一课堂育人的地位。坚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主渠道,通过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作为第一课堂的延申,第二课堂,把课堂育人延伸到课下,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课外生活,让学生走出去,调解身心健康,通过结合艺术专业特长打造学院心理相关品牌活动,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三是利用第三课堂——“两微一网一端”为主要载体,构建“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可以通过网络[6],以学生自主运营、学生喜欢的方式为基础,宣传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在情感、学业、人际关系、就业、个人适应与发展等诸多方面为在校生提供支持与帮助,致力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另外,还可通过多媒介、多途径了解学生各方面动态。四是可通过结合艺术专业特长打造学院心理相关品牌活动,将“美育”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四、案例实践分析

本研究同时以实践探索结论为理论支撑,应用于艺术类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干预中,取得有效成效。

1.案例简介

小郭(化名),女,大二年级艺术类学生,父母离异且各自组建家庭,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中等,是班上的“小透明”。某日,辅导员接到电话反馈:小郭因记错上课时间,于学校马路边崩溃大哭。辅导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帮其与任课老师联系。但过后小郭情绪仍极为不稳定,经过耐心询问,实则错时上课为“压弯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小郭坦言内心的不满:“从小到大没有人在意我的存在,父母同学都看不上我……”“我的舍友都很优秀,他们成绩好,能力突出,感觉他们有用不完的劲儿,通宵画图是‘家常便饭’,老师布置的作业都要‘超额’完成……”“我的生活只有食堂、专业教室、宿舍,喜欢看的剧已经很久没刷……我真的卷不动了……”

2.案例定性分析

此案例反映的是学生受“内卷化”现象影响,引发过度渴望关注、同辈间恶性竞争、盲目内卷等行为,导致人际关系失衡、学习成绩不理想、人生目标茫然等系列心理问题,从而爆发心理危机事件。

3.问题关键点

(1)如何帮助小郭稳定情绪,引导小郭积极配合心理医生诊治,避免产生危机。

(2)如何引导小郭正确面对“内卷化”现象,帮助小郭重拾信心,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

五、解决思路和实施办法

1.“避”:避免危机,建立“全员”心理危机应急队伍

接到电话反馈后,辅导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将学生带至办公室,并组建学院心理危机应急小组,同步将学生情况第一时间反馈党委副书记、学生家长和心理健康中心。在学生情绪崩溃过程中,辅导员通过言语劝说、肢体安抚、转移注意等方式,以此让学生打开防备心结、稳定紧绷情绪。学生情绪缓和后,建议家长到校陪同,家长因路途时间较长,在获得学生同意情况下,先由学校心理健康中心老师介入心理咨询,后经心理老师初步判断,建议尽快由家长陪同该生前往精神卫生中心干预治疗。

2.“破”:破除局势,提供“全过程”学生心理关注服务

除了倾听学生本人的阐述外,辅导员通过联系家长、走访宿舍、谈心谈话等形式从家长、舍友、同班同学、任课老师等多维度隐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据此分析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主要为:一是渴望关注,因从小“缺爱”、性格内向不受重视,渴望通过“异常”表现得到关注;二是宿舍竞争,因其他舍友“品学兼优”,唯独自己“普通平庸”,变相认为受到排挤,对他人猜忌不信任,拒绝人际交往;三是盲目内卷,不甘现状,每天花费大量时间盲目学习,但结果仍然不理想,对现状较为迷茫。针对以上分析,辅导员为学生制定长期追踪计划,并以此契机排查“小透明”群体,构建“重点生多维动态隐形关注网”,联动家长、班主任、任课老师、心理健康中心、副班、学生骨干、舍友,密切关注,立体帮扶,前置危机干预。最后为每位学生制定“一人一档”的四年成长档案,准确掌握全部学生的实际状况。

3.“助”:助力成长,落实“全方位”心理实践育人体系

由于心理危机发现较早,配合相关药物和多次心理疏导,学生心理危机得到初步化解,精神状态也得到极大改善。辅导员在后期与学生的长期追踪、定期谈心谈话中整合多方资源,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内卷化”现象,重拾信心,明确未来方向。教师襄助:辅导员积极争取、邀请行业专家、学院名师、优秀校友等开展多形式的专题分享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敢于“出圈”、勇于“试错”,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找准自己的定位,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朋辈互助:充分调研以小郭为典型,“小透明”群体的思想动态和个体需求,为其匹配前辈学生点对点帮扶,同时以开展团日活动等形式寻找身边的“小导师”,引导学生理性看待与同学之间的竞争关系,倡导同辈之间的互助;学生自助:学习比拼的不是“量”而是“质”,鼓励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杜绝盲目跟从,以自己的学习节奏为主,制定长远目标计划。

结语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作为从事教育事业的我们来说,我们不仅要在选拔、吸引优秀青年干部上下功夫,更要在培养青年上下功夫,不断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后期研究也将从家校协同、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和制度建设、艺术学院建筑空间育人几个方面继续探索。构建艺术类学生“三全育人”的长效化、持续化探索和创新。

猜你喜欢

艺术类三全育人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艺术类专访心得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