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博物资源,深挖园本课程
2022-02-23彭博孙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幼儿园
彭博 孙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幼儿园
因坐落于大学校园内,自20世纪80年代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幼儿园便有机会在校园内欣赏真实的飞机。起初,教师尚未建立借助大学校园资源开展教育活动的意识,随着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在校园内建成,幼儿园开始加强与博物馆的合作,逐步构建了基于博物馆资源的园本特色课程。
课程萌芽期:初步建立馆园合作。自从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于2012年正式建成,幼儿园每年都会组织幼儿参观,这也成为幼儿最期待的外出活动。在参观前,幼儿园与博物馆工作人员提前协商参观时间及注意事项,并邀请家长志愿者为幼儿进行讲解。幼儿在博物馆内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看”和“听”,教师的教育重点则是让幼儿保持秩序,注意安全。幼儿园与馆方建立了定期合作,不过合作形式多停留在参观、欣赏的表层阶段,尚未深入挖掘和利用博物馆内的教育资源建设课程。
课程发展期:形成资源利用模式。十三五时期,幼儿园依托课题研究深入探索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首先,盘点大学校园内的各类资源,筛选出可以利用的人力、物质、文化资源。其次,整合课程资源并建立课程资源库。除了涵盖家长、大学生、科学家等在内的人力资源库外,还建立了科普基地资源库、社区教育资源库、自然资源库在内的物质资源库。在筛选、整合课程资源后,幼儿园开始聚焦博物馆这一科普基地课程资源,尝试将角色扮演、写生泥塑等区域活动搬进博物馆,丰富活动形式,使幼儿在博物馆内的学习方式由单一参观扩展为游戏化学习。可是,通过实践却发现存在教师对展品熟悉度不高、活动连续性不足等问题。基于此,幼儿园结合课题研究摸索出利用资源建设课程的四步走模式。
第一步,教师先行,学习资源。幼儿园为增加教师知识储备,邀请博物馆馆长为教师开展航空航天科普讲座,组织教师实地考察,并通过知识竞赛等形式提升教师对博物馆内教育资源的熟悉程度。
第二步,观察幼儿,分析特点。教师观察并记录幼儿在博物馆内的典型行为表现,分析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兴趣指向,据此设计针对性更强且更加适宜的教育活动。
第三步,充分设计,反复实践。结合上一步观察分析,教师尝试将博物馆内的教育资源转化为贴近幼儿生活、适宜幼儿发展、贯穿活动前中后三个阶段的活动。活动前重在激发兴趣,设计具有趣味性的寻宝清单,让幼儿带着好奇前往博物馆。活动中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教师引导观察、启发提问,借助可操作性的材料供幼儿探究学习。活动后班级及家庭活动跟进,并以诗朗诵、舞台表演等方式展现博物馆资源背后的精神文化,弘扬并传承航空航天精神。
第四步,凝练课程,推广辐射。幼儿园梳理汇总博物馆实践案例及经验,形成涵盖主题活动案例、实验探究材料、空天人文故事、舞台演绎剧本等多种形式的课程内容,形成依托博物馆资源的园内外一体化园本课程。实践过程中,幼儿参观博物馆的趣味性增强,且博物意识在家庭中得到推广。
在此阶段的课程建设中,幼儿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沉浸式学习,教师也从组织纪律的角色转变为资源开发者与课程建设者,推进课程建设的快速发展。
课程新尝试:基于幼儿共同研究。十四五时期,随着学前教育理念与方法的不断革新,教师更加注重幼儿的所需、所想、所感,站在幼儿身后尊重并倾听幼儿,赋予幼儿更多的主动权。因此,在建设园本课程的过程中,幼儿园引入更多的儿童视角,让幼儿制定参观路线,在博物馆内拍照记录。教师则与幼儿共同研究感兴趣的话题,灵活运用各类课程资源支持幼儿探究,进行深入学习。
如今,参观博物馆已成为幼儿的一种习惯。我园将继续借助博物馆资源探索更加有趣且有意义的活动,辐射更多园所及博物馆开展适合幼儿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