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教眼中的亲子关系,在迷茫中“野蛮生长”

2022-12-16陈璠

教育家 2022年46期
关键词:王雨野蛮生长晶晶

文 本刊记者 陈璠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书中曾经提道:一个自觉与自省的家庭教师,必然会陷入“局外人/局内人”的困境。在被问及身份定位这个问题时,兼职家教的大学生陈青青沉吟许久,缓缓说道:“我觉得算不上‘局内人’,而是最熟悉某个家庭亲子关系的‘旁观者’,我的工作场地是别人的家庭,在工作过程中不知不觉便会介入他们的生活。”

或利落或拖沓的孩子、或忙碌或清闲的家长、或理想或不理想的成绩、或清晰或模糊的目标……家庭教育方式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可避免地衍生了各种各样的亲子问题。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观察一个个陷入亲子相处“困局”的家庭,家教们看到的不只是亲子间的矛盾与冲突,还有相处背后的焦虑与挣扎。

被排满的日程

王雨来自上海,大学期间,家教是她坚持时间最长的兼职。七年级的朵朵是王雨在线上带过的最省心的学生之一。只是每次上课伊始,朵朵总是有些心不在焉,甚至有时拿着汉堡对着镜头狼吞虎咽。几次下来,王雨有些生气,询问朵朵为何要在课上吃饭。朵朵显得有些局促:“不好意思,老师,我早上还没有吃饭。”王雨心疼孩子,便提出休息10分钟吃饭,课程延迟结束。没想到朵朵着急地回绝了她:“老师,您的英语课结束后,我还需要上数学课。”“两堂课之间没有休息时间吗?”王雨有些震惊。朵朵没有说话,快速将自己的周末课表发给了王雨:上午是英语和数学,下午是素描和游泳。因为上午是网络课程无须转场,所以时间安排上无缝衔接。

看着朵朵平静的眼神,王雨忍不住询问:“你不觉得很辛苦吗?”“没有,妈妈让我学什么,我就学什么。”而关于为什么而学,朵朵一脸迷茫。

“家长太着急了。”带的学生越多,王雨的这个观点就越笃定。她曾辅导一个小学三年级的男孩,仔细看了看男孩周末的安排,两天时间足足有7门课。而且她发现,很多孩子的课表都有一堂相同的课——绘画。王雨和一些家长交流后得知,学画画并不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而是为孩子开辟一条高考之外的升学路。看着10岁出头的孩子在书桌前一坐就是一整天,在不同的科目之间“穿梭”,王雨心里五味杂陈:“孩子心理素质一般的话,肯定会被紧张的课表压得崩溃。”

在距上海一千多公里远的厦门,拥有两年家教兼职经验的陈青青有着同样的感受。程程是一个五年级的男孩,陈青青每周六上午8点到10点给他辅导语文,课程结束后,程程还需要完成钢琴、篮球、绘画等课程。陈青青一度因为自己的课排在早上而忧虑:“他总是一副睡不醒的样子,我担心授课效果不好。”即使程程不困,陈青青认为两个小时不间断地学习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于是安排了10分钟的休息时间。但这个举动引发了程程妈妈的不满,并委婉地对陈青青表示,希望孩子每分每秒都用于学习。

程程和陈青青关系很好,会跟她交流自己的喜好,比如喜欢轮滑、喜欢和朋友自由地玩,但现实是他每个周末都被课程“挤”满了。“我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程程眼里的光一点点黯淡下去,刺痛了陈青青的心。

西安兼职家教的大学生刘晶晶回忆起暑期的经历,依然感怀满满:“我觉得孩子心态挺好的,但他妈妈一直在传播焦虑情绪。”

刘晶晶的补习对象是一个与她年龄相仿的艺考生。答应对方的当天晚上,刘晶晶的手机便一直响个不停:在孩子妈妈发来的一段又一段60秒语音中,刘晶晶了解到,孩子是一个“理转文”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是“时间紧、任务重”的典型代表。孩子妈妈对刘晶晶寄予了厚望,一整晚,刘晶晶耳边萦绕着“尽早过来”四个字:“感觉孩子妈妈就站在卧室门口,一遍遍敲门,随时都要把我拽到她家里去。”刘晶晶无奈地笑了笑。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而许多家教走进的家庭中,孩子都没有时间用来玩耍。被压抑天性的他们为何看起来如此平静?王雨曾充满疑惑,直到更多孩子向她表示,自己对成绩充满了焦虑。那一刻,王雨才明白,在亲子频繁的学习交流中,小小年纪的孩子已然成了承接焦虑的“容器”,只能用一次次课程、一张张试卷努力化解。

亲子关系中,正常的焦虑传导路径应该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着需求和未知,产生各种焦虑,家长承接焦虑并想办法化解。而现代很多家庭,情况是相反的,从而产生了“焦虑传导倒挂”现象。看似和谐的亲子关系,是真相还是假象?王雨陷入了思考,可说不清答案。

无法关上的房门

“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陈青青曾目睹家长因孩子做题拖拉而大声吼骂,三个人在同一空间僵持了几分钟,这场面令陈青青终生难忘。由于担心孩子学习自觉性不够,上课期间,很多家长会选择默默坐在孩子身后,“还有些家长会将房门虚掩,坐在客厅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陈青青不知道这种行为能否真正推动孩子成长,但她总有一种“孩子是提线木偶”的感觉,“家长咳嗽一声,孩子就会不自觉地瞟向家长的方向”。

一些家长对孩子成长存在种种担忧是可以感同身受的,但对于打着关爱旗号而随意“践踏”孩子自尊的行为,王雨无法理解。在五年级的一次网课中,丽丽因为不理解某个概念,并没有回应王雨提出的问题,于是王雨又重复了一遍,丽丽依旧没有说话。王雨正准备重新讲解知识点时,丽丽妈妈突然开始怒吼,然后快步走上前扇了丽丽一巴掌。

瞬间,空气仿佛凝结了。透过屏幕,王雨看到丽丽眉头紧皱、脸颊通红,眼泪滴滴答答地落下,手中紧握的笔似乎要被捏碎。“我也很慌张,只能劝大家都冷静一下。”王雨率先打破了尴尬,随后丽丽对着屏幕说了一句“老师,稍等”。话音刚落,屏幕就黑了。5分钟后,丽丽再次出现在屏幕那头,她强忍着眼泪和王雨打招呼,家长已经不在身边。两个人默契地“忘记”了刚刚的冲突,继续上课。

可能因为习惯了介入课程,也可能因为孩子很“乖”,有些家长的控制欲便在孩子的隐忍下潜滋暗长。王雨回忆说,有一个二年级孩子的家长,经常让她帮忙做学校布置的活动作业,比如手抄报等。此外,家长一上课便坐在孩子旁边,并时不时插话,“这个PPT的字太小了”“这张图放大展示一下”。王雨一周后便退掉了课:“课上都是家长在发言,孩子几乎一声不吭,我觉得这种家庭氛围很压抑。”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代社会,太多家长渴求为孩子找到一条效率最高的成长路径,但常常难以把握好亲子关系的边界。在王雨看来,家长尽心尽责养育孩子,并无不妥,看不到孩子当下的需求才是教育“变味”的根源。“孩子的成长本来就是一种‘复杂体系’,聪明的家长应该学会‘该放放,该管管’。”

在一节阅读网课上,王雨照常检查作业,孩子坚定地表示自己写完了,并催促王雨快点讲解。考虑到孩子日常表现良好,王雨没有多想,认真讲解了题目。下课前,王雨想了解一下作业的正确率,让她举起作业展示一下。此时,孩子犹豫了,她支支吾吾地回应王雨:“老师,我买了一块好用的橡皮,把之前写的答案擦得特别干净,现在您是看不到之前答案的。”王雨很清楚,这个孩子一直用水笔写作业,不可能擦掉,不展示的原因只能是没写。考虑到她已经五年级了,王雨没有直接揭穿,而是私聊了家长。得知情况的家长第一时间向王雨表示了歉意。课后,王雨也收到孩子诚恳的道歉信息。王雨感到欣慰:“对于撒谎问题,家长耐心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家教通常会在课后向家长逐条反馈当天的教学内容、孩子的各种表现。这一天,王雨收到了一位家长特殊的要求:“孩子已经12岁了,如果没有原则性的错误,其他事情您就不必反馈了,我相信孩子的处理能力。”王雨从心底里为孩子高兴,为这个家庭的教育方式鼓掌。“很多家长一味强制孩子打开房门,殊不知孩子已经关上了心门。这个家长是不同的。”

缺乏温度的对话

妈妈问:“今天学习顺利吗?”男孩回答:“还好吧。”妈妈又问:“有没有需要妈妈帮忙的事情?”男孩回答:“没有。”

比起和妈妈的对话,男孩和刘晶晶的话明显更多,也更深入。课余时间,男孩尽情和刘晶晶分享对艺术的想法、创造的灵感和生活的困惑。“他和我交流的状态是热情的,但和他妈妈交流的语气是比较冷漠的”。开始,刘晶晶将类似情况归结为同龄人之间存在的某种默契。直到最近进入了一个陪读家庭,她对“亲子交流”背后的问题产生了更多认识。

补习对象是这个陪读家庭的大女儿,妈妈带着女孩和只有1岁的儿子租住在学校附近的房子里。“阿姨特别好,每次都会准备好热水和零食,说话也特别温柔。”提起去女孩家里的事情,刘晶晶显得很兴奋。实际上,刘晶晶和女孩妈妈接触的机会并不多。上课前,女孩妈妈会带着小儿子出门散步,直到课程结束才回家,为刘晶晶的辅导提供了充足的空间。通过和女孩交流,刘晶晶能感受到这个家庭亲子关系的和谐与美好,“我和女孩是‘亦师亦友’,女孩和她妈妈是真正的朋友”。

同样是高中生,妈妈同样对孩子倾注了满满的爱,为何两个家庭的亲子关系如此不同?刘晶晶认为,男孩家庭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陪伴。男孩读的是寄宿制高中,只有周末回家,而仅有的两天亲子时光,家长也常常无法从工作中抽身。男孩家长曾拜托刘晶晶,有空的时候陪男孩吃顿午饭,“我理解家长的辛苦,也理解男孩的孤单”。但刘晶晶的理解并不能解决这个家庭的问题,男孩和家长由于长时间缺少交流,纵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对话却愈发冰冷。

“我不希望破坏我们的母子关系。”男孩妈妈直言不讳,刘晶晶很快就领会了话里的深意。男孩妈妈有很多话想和儿子交流,但她思来想去,还是“不敢”开口,只能把想说的话告诉刘晶晶,请她转达给男孩。男孩妈妈在一家外企任高管,管理起几十个员工自信从容,教育孩子却“如履薄冰”,令刘晶晶很是感叹。

“帮家长传话”这种事,陈青青也遇到过,她始终觉得,这是家长“偷懒”的一种方式。“很多家长担心自己无法和孩子交流,就放弃了这个机会,造成了越来越大的亲子隔阂。”陈青青最短的一次家教经历是两周,负责提高女孩的英语听力水平。女孩曾和她吐槽学校里音响设备很容易出现故障,刺耳的声音会影响听力水平的发挥。但女孩家长似乎并不了解这个情况,再加上女孩性格比较内向,不太爱说话,家长甚至开始怀疑女孩的智力情况。一次听力分数下发后,家长压低声音问陈青青:“你觉得我孩子是不是有病?”

家长和孩子的交流应该是第一位的,包括知识的指导、爱的传递、情感的交流……亲子在沟通中自然会产生感情、建立信任。而现在有些家长只在孩子需要“管理”的时候才交流,甚至是找别人替代交流,“这不可能实现有效的家庭教育,亲子之间也无法建立密切关系”。陈青青摇了摇头。

2021年“双减”政策颁布后,家教行业走向了规范化管理的道路,一些人渐渐退出了家教的跑道。回顾做家教的时光,王雨目睹了太多亲子共处的瞬间,她也曾不断自问:我是要参与其间,还是要保持距离?后来,王雨想清楚了,家教总是想帮助存在亲子问题的家庭变得更好,前提是家长配合,“也有参考我建议的家长,但大部分家庭,其亲子关系是‘自由生长’的”。

猜你喜欢

王雨野蛮生长晶晶
Digging for the past
小型化双通带声表滤波器设计分析
炎热的夏天
小网红敲诈大网红
The Impact of Dignity on Design Behavior
银亿股份:于无声处听惊雷
乡村游如何告别“野蛮生长”
至少五万
王雨人间笔记